燃燒的海洋 卷八 戰火燒四方 第一百一十四章 戰略項目
    第一百一十四章戰略項目

    作為軍人,而且是高級將領,牧浩洋有非常敏銳的直覺,也非常清楚技術**產生的長遠影響。

    按照他的規劃,除了必須控制的四座港口,需要控制的就是大型空軍基地。

    當然,牧浩洋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空軍基地,畢竟中國早就承諾不在印度長期部署軍事力量,租借的軍事基地也非常有限。為此,他就得做另外一件事情,即確保在戰爭時期能夠利用印度的軍事設施。

    十一月底,牧浩洋向黃瀚林提交了一份報告,提到與印度簽署同盟條約。

    對此,黃瀚林並不反對。

    到這個時候,中國與印度簽署同盟條約已經不是什麼懸念了,因為印度已經答應把維沙卡帕特南等四座港口租借給中國,並且把南安達曼島的租期延長到二一四四年。在大部分人看來,如果印度不與中國結盟才是怪事。

    當時,黃瀚林已經責成杜小蕾與印度進行結盟談判。

    為了這件事,黃瀚林還邀請巴基斯坦總統訪問北京。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印同盟的主要障礙就是巴基斯坦,因為這會削弱巴基斯坦在南亞地區的地位。

    問題是,中國絕不會為了印度而疏遠巴基斯坦。

    雖然在南亞地區,印度有能力取代巴基斯坦,成為中國的主要盟友,但是作為唯一與中國結盟的伊斯蘭國家(印度尼西亞不是純粹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在中國的同盟體系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說得簡單一些,中國在與伊斯蘭國家打交道的時候,巴基斯坦有很大的影響力。

    從戰略上看,在控制了印度洋之後,中國肯定會向西進軍,不然也不會在二零三七年支持埃敘挑戰以色列。也就是說,中國必須與伊斯蘭國家搞好關係,才能以中東地區為跳板對歐洲產生影響。

    這樣一來,巴基斯坦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可以說,當時黃瀚林面臨著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讓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敵視了近百年的國家和平共處。

    當然,這是政治家的事情,與牧浩洋沒有多大關係。

    在牧浩洋看來,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不管印巴關係走向何方,在未來數十年之內都不會反目成仇。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巴基斯坦、還是印度,在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上都需要中國的幫助。

    事實上,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韓國與日本都是美國的盟國,雖然兩國有世仇,甚至可以說是水火不容,但是同樣在美國的協調下,和平共處了幾十年。只要中國在南亞政策上不偏袒任何一方,印巴保持和平並不是難事。

    當然,與印度簽署同盟條約也不是什麼難事。

    從杜小蕾那裡得到了肯定答覆之後,牧浩洋沒再遲疑,在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上把機場放到了首要位置上。

    按照牧浩洋的設想,接下來,就應該重點發展電動運輸機。

    毫無疑問,這不是戰術決策,也不僅僅是裝備建設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軍隊未來作戰能力的戰略決策。

    甚至可以說,牧浩洋做出了孤注一擲的決定。

    如果電動運輸機項目沒有搞成功,或者沒有達到牧浩洋的預期目的,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肯定會大受影響。

    當時,牧浩洋這麼做,也是出於長遠考慮。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來自海軍。

    只是,很多人並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似乎覺得海軍與電動運輸機完全不沾邊,不可能有什麼關係。

    作為總參謀長,牧浩洋考慮的不是某一個軍兵種,而是整體軍事力量。

    當時,中國軍事力量中,最大的短板就是海軍。

    雖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海軍已經是僅次於美國海軍的全球第二,艦隊規模相當於美國海軍的百分之七十,但是,中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區域也只有美國的百分之四十,因此在部分地區,中國海軍的實力超過了美國海軍,但是海軍本來就是戰略軍種,而且具有強大的戰略機動能力,實力上的差距很難通過其他方式彌補,在戰爭期間中國海軍根本沒有多少優勢。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後,中國海軍的艦隊規模縮小了三分之一。

    可以說,這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因素。

    要知道,海軍的建設週期非常漫長,即便中國海軍已經過了積累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但是要想在短短幾年之內追上美國海軍,仍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就拿艦隊來說,中國根本不可能在幾年之內造出足以追平美國海軍的戰艦,也就不可能在艦隊規模上超過競爭對手。

    作為海軍將領,牧浩洋非常清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海軍依然只有八艘航母,那就沒有絲毫勝算。

    當然,到時候肯定不止八艘航母。

    「C3」項目已經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期間獲得批准,第一批四艘「C3」級航母將全部在二零四五年底之前開工,預計在二零四八年下水,在二零四九年底到二零五零年六月底之間服役。此後,中國將以每兩年四艘的速度建造「C3」級航母,到二零四九年底之前開工建造十二艘,而「C4」型航母預計在二零四九年底完成設計,在二零五零年底或者二零五一年初開工建造。也就是說,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二零五五年爆發,中國海軍將擁有二十艘大型航母,另外還有八到十二艘航母正在建造。與此同時,其他戰艦的建造工作也將同步進行。

    毫無疑問,這是一支不可小覷的海上力量。

    要知道,到二零四五年的時候,美國也就只有十五艘航母。

    問題是,只要中國加快造艦速度,美國就會跟進,甚至會以更快的速度建造航母,保持海軍的領先優勢。

    十一月初的時候,牧浩洋就收到了李明陽提供的情報,美國海軍已經向國會提交了建造四艘「紐約」級航母的計劃書,而美國國會在審議的時候,很有可能把建造數量由四艘增加到六艘。

    原因很簡單,到時候美國當局肯定知道中國已經一口氣開工建造了四艘航母。

    果真如此的話,到二零五五年,美國海軍將擁有二十八到三十二艘航母,並且有十六艘航母在建。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好的方面是,規模巨大的造艦計劃肯定會拖垮美國經濟,對美國的軍事力量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沒有打響,那麼再過五到十年,也就是在二零六零年到二零六五年之間,美國的國防開支就將佔到聯邦政府總開支的百分之六十,美國聯邦政府也將因此破產。

    壞的方面是,這種情況肯定無法維持下去,美國肯定會在破產之前引發戰爭,或者說是在掌握了軍事優勢的情況下引發戰爭,而中國只要想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而不是一心窮兵黷武,那麼在海軍建設上就永遠無法趕超美國,也就不可能在戰爭初期獲得優勢,必然處於被動之中。

    從策略上講,與美國比拚建造戰艦,顯然是下下策。

    為此,牧浩洋在增加造艦規模的同時,還得想其他辦法來抵消海軍實力的差距。

    電動運輸機,就是牧浩洋想到的辦法。

    準確的說,應該是大規模發展高效益戰略空運力量來取代海運,從而降低海軍的作戰負擔,來提高海軍的作戰效率。

    由此可見,大型電動運輸機是一個戰略項目。

    按照牧浩洋的設想,如果大型電動運輸機能夠研製成功,而且總體成本達到了他的預期設想,戰略空運就能部分取代海運,海軍也就不用死死盯住戰略航線,能夠在其他方向上投入更多兵力。

    從戰術層面上看,戰略空運力量也是支持本土外圍防線的主要支柱。

    如果中國不得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初期採取戰略防禦態勢,那麼本土外圍防線就將決定戰爭的最終結局。說得簡單一些,只要中國軍隊能夠守住本土外圍防線,確保本土不遭受軍事打擊,中國就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戰爭動員,把戰爭潛力全部發揮出來,在總體實力上全面超越美國。如果守不住本土外圍防線,美國的戰略轟炸就能打垮中國的戰爭基礎,使中國喪失反擊能力。

    在這個時候,戰略空運必然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正是該項目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牧浩洋才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且提前進行了戰略部署。

    從根本上講,牧浩洋是打算用一場技術帶動的軍事**來消除中美的實力差距。

    為此,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牧浩洋在大型電動運輸機項目上耗費了大量精力,甚至以總參謀長的身份,多次直接過問該項目的進展情況,還多次前往西飛集團與衡泰集團視察工作。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牧浩洋是小題大做。

    作為總參謀長,需要他處理的事情多如牛毛,而裝備發展只是其中之一,沒有理由為此對其他事情不聞不問。

    只是,從事後的角度來看,牧浩洋再次用行動證明了他的眼光。

    第一百一十四章戰略項目

    第一百一十四章戰略項目,到網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