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八 戰火燒四方 第六十五章 國家意志
    早在二零四四年,印度一意孤行的擴充軍備,且在領土糾紛上拒絕與中國談判,中印戰爭就不再是懸念。特別是在杜小蕾訪問印度之後,中國用武力手段解決領土糾紛已是時間上的問題。

    到了二零四五年,中印矛盾迅速發展到不可調和的階段。

    杜小蕾再次訪問印度未果之後,迅速出訪歐洲八國,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在為武力解決領土糾紛做外交準備。

    發展到這一步,只剩下兩個問題:一是戰爭在什麼時候爆發,二是誰打第一槍。

    對中國來說,這是問題,對印度來說,這也是問題。

    站在印度的立場上,不開戰,或者說盡量推遲戰爭爆發的時間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印度當局非常清楚,即便得到了美國的支持,也不是中國的對手,區別只是以何種方式戰敗,以及承受多大的戰爭損失。只有盡可能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盡可能的爭取時間,等到印度變得足夠強大,才有希望遏制戰爭,也才有希望與中國形成戰略平衡,使中國放棄用武力手段解決領土糾紛的想。

    只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印度的基本政策不由印度決定。

    當時,在中美印三角關係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美國,而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國。

    原因很簡單,美國的對印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印關係,也就決定了印度的基本政策。

    在全球自然災害期間,中印關係有所緩和,在某些問題上取得了重大共識。

    可以說,在這幾年裡,正是中國的投資,使印度經濟得已正常發展,也正是中國的援助,幫助印度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甚至可以說,正是中國的無私援助,使數億印度人能夠倖免於難。

    只是,作為兩個相鄰的、而且存在領土糾紛的國家,很多問題無通過援助解決。

    說得直接一點,中國為印度提供的援助也不是「無私」的,而是打的經濟牌,即通過經濟上的滲透,最終控制印度,使印度成為中國經濟圈內的成員,成為中國最為重要的海外市場與商品產地。

    從短期來看,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靠上中國這棵大樹,至少在未來數十年之內,印度的經濟發展能夠得到保證,而且將成為中國經濟體中的重要成員,甚至是最重要的成員。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靠上中國,印度就將成為亞洲的墨西哥。

    從長遠來看,這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了。

    對於印度這麼一個擁有十多億人的大國來說,永遠充當二流國家,肯定是其無容忍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中國與印度存在難以調和的領土糾紛,而且中國在很多時候將其當成主導兩國關係的關鍵問題。說得直接一點,中國隨時可以拿領土糾紛來制約印度,而印度卻必須俯首帖耳。

    這個關鍵性問題,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中印關係不可能好到哪裡去。

    結果就是,在利用中國的時候,印度還得堅持獨立發展,盡量少受中國控制與影響,努力爭當南亞大國。

    毫無疑問,這又成為中印關係中的新矛盾,而且是最突出的矛盾。

    只要印度不放棄成為南亞大國、稱霸印度洋的夢想,那麼中印之間的根本矛盾就得不到解決,也就不可能冰釋前嫌。

    事實上,這也正是美國的介入點。

    多了一個選擇,等於多了一條出路,也就等於讓印度當局能夠在依靠中國之外,選擇與中國對抗。

    當然,印度當局也不是笨蛋。

    完全依靠美國的話,印度將不可避免的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的頭號對手,也就難免跟中國直接對抗。

    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奉行的是雙邊政策,即利用中美對抗。

    可惜的是,在中美冷戰全面升溫時期,雙邊政策根本行不通。

    最大的問題就在經濟層面上。

    雖然中國與美國在印度、或者說是在南亞地區都有較為長遠的戰略利益,但是推動對印政策的主要是經濟問題,即能否在印度實現經濟利益。結果就是,在印度奉行雙邊政策,利用美國制衡中國的時候,在經濟問題上不得不偏向於美國,導致中國受損,也就不可避免的把中國當成了敵人。

    事實上,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印度當局也很難左右局勢發展。

    短短數年之內,美國取代了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成為了印度的最大投資者。正是如此,美國才有理由為印度提供巨額軍事援助,幫助印度打造一支南亞地區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發展到這一步,中印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即便不考慮領土糾紛,畢竟藏南地區對中國來說過於偏遠,而且在過去數十年內,都沒有得到重視,中國也要考慮南亞的總體戰略,即印度大力擴充軍備,會對中國在南亞的同盟國家造成多大的影響。

    別的不說,巴基斯坦就不會坐視不管。

    在中國的同盟體系中,巴基斯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巴基斯坦是連接中國本土與中東的戰略橋樑,也是初印度尼西亞之外,唯一與中國保持同盟友好關係的伊斯蘭國家,可以說是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紐帶。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中國打算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進行對抗,巴基斯坦就具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印度擴充軍備,還對周邊的孟加拉國、緬甸、不丹、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構成了直接威脅,而這些都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也是中國在南亞推行經濟共同體的主要成員,是中國南亞利益的核心所在。

    這樣一來,算上與印度的領土糾紛,中國肯定不會做出絲毫妥協。

    可以說,在印度決定擴充軍備後,中印戰爭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與中國一樣,戰爭在什麼時候爆發,以及誰打第一槍,對印度來說也是關鍵問題,甚至決定了印度的未來。

    在二零四五年之前,印度當局還抱著一種較為理想的觀點,即印度迅速擴充具備,足以遏制中國的戰爭企圖,使中國不敢輕舉妄動。雖然在這個時候,印度並不清楚美國的全球戰略,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即美國不惜血本的支援印度,幫助印度擴充軍備,肯定在為針對中國的全面戰爭做準備。也就是說,只要印度能夠迅速獲得足夠的軍事實力,就能把與中國的戰爭拖到全面戰爭時期。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美國與中國開戰之後,印度才以美國同盟者的身份參戰。

    果真如此的話,誰打第一槍就不是關鍵問題了。

    甚至可以說,中印戰爭將失去應有的意義,不管結果如何,都不可能改變世界格局,真正的關鍵在中美戰爭上。

    事實上,也正是這個考量,讓印度當局決定擴充軍備。

    原因很簡單,如果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是最終勝利者,印度將以美國同盟國的身份取代中國,成為亞洲、甚至是遠東地區的頭號強國;如果最終勝利者是中國,印度只是僕從國,不是中國的頭號打擊對象,反而會因為中國需要構築全新的世界秩序,提高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地位。

    可以看得出來,印度當局把問題看得比較理想。

    當然,這個理想化的觀點有一個基礎,即中國沒有能力在美國的威脅下,以較低的代價擊敗印度。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中國在不得不為世界大戰做準備的情況下,很難在世界大戰爆發前獲得足以迅速擊敗印度的軍事力量,也就不敢在印度進行軍事冒險,從而容忍印度的擴軍行為。

    到了二零四五年,情況出現了微妙變化。

    中國的擴軍速度、或者說是軍力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美國與印度的預期,至少比美國在二零四零年前後獲得的情報提前了五年,中國的軍事力量以爆炸的方式迅速膨脹,已經全面超越印度。

    根據CIA在年初遞交的一份報告,到二零四五年下半年,中國就能獲得極為明顯的軍事優勢,擁有了軍事冒險的資本,也就極有可能首先拿印度開刀,在與美國對抗之前解除後顧之憂。

    這份報告,首先影響了美國當局,隨後影響了印度當局。

    在杜小蕾訪問新德里期間,美國駐印大使就向印度當局提交了一份外交照會,提到中國很有可能向印度宣戰。緊接著,美國駐印軍事顧問團也提交了一份報告,即印度的軍事實力遠不如中國,如果喪失軍事主動權,將在幾個月內戰敗。受此影響,在杜小蕾離開新德里的那一天,印度外長就秘密飛赴華盛頓。這件事情做得非常保密,當時印度情報機構甚至安排了一名特工冒充外長,照常去外交部上班,還會見了幾位外國使者。在華盛頓,印度外長更是偽裝成一名外交人員,隨同印度駐美大使去了美國國務院,然後在半夜前往白宮,單獨會見美國總統。

    發展到這一步,印度當局要考慮的,已經不是如何避免戰爭,而是如何打贏戰爭。

    準確的說,是美國能夠做出多大的承諾,確保印度不會輸掉戰爭。

    對美國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