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六 實力的證明 第四十四章 理想主義
    第四十四章理想主義

    花了幾天時間,牧浩洋對中日軍力對比有了一個非常直觀的瞭解。

    從根本上講,中國軍隊的優勢非常明顯。在海軍上,中國擁有性能先進,而且經受了實戰考驗的艦載戰鬥機,而日本的F-35CJ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中就已證明,絕對不是合格的制空戰鬥機。在空軍上,中國空軍的優勢更明顯,不管是J-20的高度改進型,還是J-22的後期型號,都優於日本空軍的戰鬥機。此外,在作戰系統上,中國空軍與海軍都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與自主性。

    說得直接一點,中國軍隊早已實現裝備國產化,而日本還在為此奮鬥。

    戰爭期間,中國可以不受外界因素限制、只由生產效率決定裝備生產速度,而日本必須受外界因素限制。比如,F-22J與F-35CJ的發動機只在日本進行組裝,國產化率不到百分之六十,關鍵設備需要從美國進攻。只要進攻渠道、也就是海運與空運被切斷,日本連一架先進戰鬥機都造不出來。

    在全面戰爭中,日本遭到戰略封鎖只是遲早的事情。

    八月初,牧浩洋按照黃峙博的建議,向總參謀部提交了一份「對日作戰總體戰略計劃報告」,並且將副本遞交給了黎平寇與黃瀚林,正式提出應該未雨綢繆,及早對日本進行戰略禁運。

    必須承認,有目光的不是牧浩洋,而是黃峙博。

    在他提交這份報告之前,黎平寇剛剛在東京吃了閉門羹。

    七月底,在當選下一屆國家元首之後,黎平寇以國務院總理身份,對日本進行了任職期間的最後一次政務訪問。

    事實上,這是一次純政治性的外交活動。

    黎平寇主動放下身段,去東京會晤日本首相,主要是謀求一個較為穩定的周邊環境,至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使中日關係有所緩和,以便在他的出任國家元首的時候,有一個較為理想的開局。

    為此,在會見日本首相時,黎平寇主動提出,共同開發東海中性海域內的油氣資源。

    在東海戰爭結束之後,日本被迫接受中國提出的劃界標準,即以東海大陸架自然延伸為經濟專屬區邊界,但是在資源開發方面,中國也做出了讓步,即在東海中線到大陸架自然延伸線之間為中性區,中日雙方都不能進行單方面的資源開採活動,必須在商議之後共同進行開採。

    黎平寇在這個時候提出這樣的建議,擺明了是給日本一個台階下。

    雖然在二零三二年,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與天然氣進口國,但是中國在可控聚變反應堆領域掌握著最尖端的技術,而且有望在二零三五年建造第一座商用聚變電站,也就有望在接下來的十到二十年之內,使聚變核能成為主要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即便在此之前,中國也有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國內的電力消耗中,百分之七十五由火電站提供。更重要的是,在中南半島戰爭之後,中國基本上解決了南海問題,國內的原油與天然氣產量正在逐年提高。即便在總體能源需求上,中國仍然需要大量進口石油與天然氣,但是至少可以確保在戰爭時期有足夠的油氣供應。

    與之相比,日本的處境就沒有這麼理想了。

    就算日本在可控聚變技術上也投入了巨額資金,可是至少比中國差十年,能在二零四五年建成第一座商用聚變電站就很不錯了。在此之前,日本的國內能源供應主要依靠化石燃料與裂變電站。前者主要來自海外,特別是中東地區,而後者非常不安全,特別易遭到地震與海嘯等自然災害影響。

    從能源的對外依賴程度來看,日本遠遠超過了中國。

    根據日本官方在二零三零年公佈的數據,日本的石油有百分之八十八來自海外,天然氣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

    說得直接一點,日本極易遭到戰爭封鎖。

    即便在和平時期,國際油價的大幅度波動,也能對日本經濟造成災難性影響。

    比如在中南半島戰爭期間,國際油價在一周之內上漲了百分之六十四,當年日本經濟不但沒有增長,反而萎縮了百分之一點二。隨後美國加快了對伊朗的圍剿,再次導致國際油價在短期內大幅度上漲,日本因此平白無故的損失了數萬億美元,增加了近百萬個失業者,國民經濟遭到重創。

    如果能夠開採東海中性海域的油氣資源,日本獲得的好處明顯大於中國。

    可惜的是,日本首相沒有領情,反而在黎平寇離開東京之後宣稱,他拒絕中國總理是為了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嚴格說來,日本首相說得沒錯。

    如果接受了黎平寇的提議,從東海獲得了大量油氣資源,日本肯定會因此減少原油與天然氣的進口量,加大對東海油氣資源的依賴程度。結果就是,如果中日交惡,中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切斷日本的能源供應。

    黎平寇在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肯定考慮到了這一點。

    由此可見,黎平寇此舉的真正目的,除了緩和中日關係之外,還是希望通過和平方式拉攏日本。

    如果中日能夠結成同盟,那麼最大的獲益者就不是日本了。

    要知道,中國從來沒有把日本當成真正的敵人。

    從歷史上就看得出來,只要中國強大了,不管用什麼辦法,日本最終都將成為中國的朋友,甚至是中國的學徒。

    更重要的是,從傅秀波開始,就沒有哪個領導人把日本看成最終對手。

    這幾十年來,中國領導人、乃至整個領導集團的最高目標都是實現民族復興,即使中華民族登上民族之林的巔峰,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這條道路上,日本是一道必須邁過去的障礙,卻不是最終歸宿。說得直接一些,中國必須戰勝、或者籠絡日本,但決不會因此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從戰略上講,拉攏日本肯定比戰勝日本更划算。

    哪怕存在一些風險,也能在短期內獲得不少好處。

    問題是,黎平寇長期主導國務院的工作,而且在杜小蕾出任外長之後,一直把重點放在國內建設上,因此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黎平寇把經濟放在了首要位置上,或多或少的忽略了政治與外交因素。

    從經濟上講,黎平寇此舉肯定有很大的誘惑力。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日本不能在十年之內解決能源問題,隨著中國率先進入可控聚變時代,日本將首先在經濟上戰敗。在國家間的全面對抗中,經濟戰敗的危害遠遠超過軍事,日本必然因此失去未來。

    可惜的是,在政治與外交上,日本絕對不會接受黎平寇的提議。

    要知道,東海戰爭之後,以中島俊夫為守的「將領政客」一直把「報仇雪恥」當成政治資本。十多年過來,幾乎所有日本人都對中國有根深蒂固的敵意,而且把中國視為必須擊敗的敵人。

    在此情況下,日本首相肯定不會自毀前程。

    說白了,就算日本首相有足夠的遠見,接受了黎平寇的提議,也會立即遭到彈劾,甚至遭到暗殺。

    至於接任者,顯然不可能擔起大任。

    最重要的是,在「復仇情緒」的影響下,日本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轉變,直接導致控制日本經濟命脈的主要財團依附於國防建設,軍工行業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的重頭,而中日關係緩和的直接結果,必然是縮減軍費開支,等於動了幾個主要財團的蛋糕。到此,財團就會剷除障礙。

    在外交上,日本依然以美國馬首是瞻。

    在必須依附美國的情況下,日本更不可能與中國走近,更不可能把國家命脈置於中國的威脅之下。

    從根本上講,黎平寇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必須承認,傅秀波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同的是,傅秀波更注重現實,往往會在現實與理想中做出妥協,而且偏向於現實。黎平寇則更加傾向於理想,認為有能力避開現實中的困難。

    這個差別,讓黎平寇做了一件自討沒趣的事情。

    當然,這也讓黎平寇認清了現實,即中國與日本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只有戰爭才能解決問題。

    也正是如此,黃峙博才意識到,已經到了必須說服黎平寇的時候。

    雖然黃峙博從來沒有懷疑過黎平寇的基本立場,不然也不會全力支持他,但是黃峙博同樣清楚,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很有可能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比如錯過解決中日紛爭的最佳時機。

    站在軍人的立場上,黃峙博非常清楚,二零三五年是大限。

    如果不能在此之前解決問題,日本有很大的可能在二零三六年製造出核武器,獲得足以遏制中國發動戰爭的戰略報復能力,最終迫使中國放棄戰爭想法,成為橫亙在中國東面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再往後看的話,日本很有可能在幾十年後,成為左右中美戰略平衡的關鍵力量。

    為了說服黎平寇,需要的不止是一份高度可行的戰爭計劃,還要更加重要的證據。

    所幸的是,在牧浩洋提交了戰爭計劃之後,李明陽獲得了一份至關重要的情報,一份足以讓黎平寇認清形勢的情報。

    更多到,地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