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超級航母
相對而言,在這幾年中,中國的軍力增長速度遠遠比不上經濟。
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之後,黃峙博按照牧浩洋提交的戰略報告,把軍事建設重點放到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略項目上,特別是戰略科研項目,比如「中華項目」,以及針對太陽的探測活動。
雖然在此之後,爆發了中越戰爭,但是基本國防政策沒有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這幾年裡,中國的軍力建設處於轉型時期,國防力量從最基本的武器裝備到最高層的指揮結構都受到了影響,在前景仍然不太明朗的情況下,軍力建設速度自然有所減慢。
必須承認,這絕對不是壞事。
軍事建設與修建高樓大廈沒有區別,只有首先打好基礎,才能建起摩天大廈。如果基礎不夠牢固,大樓建得越高,倒塌的風險就越大。顯然,軍備競賽,就是建造一座「軍事摩天大廈」。
受技術**影響,在這輪軍備競賽中,所有參賽者都得從頭做起。
正是如此,美國也在加強基礎建設,在新型軍事技術領域投入了巨額資金,沒有把重點放在擴大軍隊規模上。
說得直接一點,技術**到來,將淘汰所有老式裝備。
這就如同冷兵器時代的騎兵不可能對抗熱兵器時代的機關鎗一樣,只有抓住了軍事技術**的先機,才能在未來戰爭中取勝。
當然,軍事技術**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最近幾年誕生的眾多軍事技術都沒有得到實戰檢驗,因此也就沒人知道新技術在戰爭中的威力。
中美是領跑者,同時也是開拓者。
在軍事裝備發展方向上,都得沒有可以借鑒的對象,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結果就是,在技術**已經興起的情況下,新舊裝備體系並存,而且將成為今後數十年內軍事力量發展的重要標誌。
拿海軍來說,新技術產生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但是沒有取代所有老式裝備。
到二零三二年中期,中國海軍已經擁有五艘航母,即「黃帝」號、「長江」號、「黃河」號、「崑崙山」號與「天山」號,此外還有兩艘「崑崙山」級航母正在建造,即「秦嶺」號與「太行山」號。
看上去,中國海軍的實力遠遠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
事實上,這是大幅度縮水後的造艦規模。
在對海軍裝備計劃調整之前,「崑崙山」級的第一批就有四艘,即「秦嶺」號與「太行山」號應該在第一批建造,在二零三三年底之前服役。第二批也有四艘,在二零三五年之後取代「黃帝」號與「長江」級。按照騰耀輝的規劃,在二零三五年之前,還將建造C3級超級航母。
與之相比,現有的艦隊規模,明顯小了許多。
暫且不說C3級航母在什麼時候開工,至少「崑崙山」級的後四艘已經取消。在海軍現有的戰術體系下,不需要這麼多航母,而且在大筆資金用於戰略項目之後,也沒錢建造這麼多航母。
當然,這不等於中國海軍不需要航母。
在即將到來的全面戰爭中,海軍肯定需要更多的航母。結果就是,「黃帝」號沒有按計劃退役,將服役到C3級航母誕生的那一天。此外,「長江」號與「黃河」號在二零三一年底回到造船廠,進行服役之後的第一次全面改進,更換了主要電子設備,增添了數座自衛防禦系統。
按照牧浩洋判斷,騰耀輝沒有放棄打造「大艦隊」的理想。
也就是說,在騰耀輝出任總參謀長之後,很有可能把C3項目提前到二零三四年,而且第一批至少建造兩艘。
為此,牧浩洋專門查閱了與C3項目有關的文件。
對牧浩洋來說,C3項目並不陌生。
他還在總參謀部負責海軍裝備建設工作的時候,大概在「黃河」號服役後不久,海軍就提出了C3項目。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超前的項目,因為當時C2項目剛剛確定下來,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建造「崑崙山」級航母。
在最初的規劃中,C3項目只是C2項目的完善方案。
說得確切一點,C3項目的第一份計劃書中,標準排水量被限制在九萬噸以內,主要針對C2級存在的問題,以盡可能提高艦載航空兵作戰效率為目的。隨後,大連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各自提交了設計書。
大連造船廠的設計比較保守,仍然採用傳統船型,主要通過調整內部艙室佈置、以及重新設計飛行甲板,來提高艦載航空兵出動率。雖然與海軍提出的要求相比,過於保守的設計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後期改進空間有限,但是大量採用成熟技術,而且可以利用現有的建造設備,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建造風險。
相對而言,江南造船廠的設計更加具有前瞻性,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在LCS上得到首次應用的三體船型。在盡可能降低排水量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機庫與飛行甲板的可用面積,並且能在不影響艦載戰鬥機正常起飛的情況下,獲得兩條降落跑道,解決了艦載戰鬥機回收的難題。
只是,江南造船廠設計方案採用了大量新技術,建造風險非常大。
因為C2的建造進展順利,而且前四艘的建造工作都得到批准,所以牧浩洋在離開總參謀部之前,擱置了C3項目。按照他的規劃,要等到第二批C2級開始建造之後,再開始C3級的設計招標工作。
問題是,騰耀輝並沒打算讓C3一直停留在紙面上。
在牧浩洋離開總參謀部之後不久,騰耀輝就啟動了C3項目的招標工作,讓大連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重新提交設計書。這次大連造船廠也採用了三體船型,並且率先提出採用功率更大的可控聚變動力系統。
正是如此,C3項目一直拖到二零三一年底才正式上馬。
以當時的情況,關鍵就在動力系統上。
雖然江南造船廠提出了一套備用動力方案,即採用四座核反應堆,達到安裝新式武器系統的基本要求,但是安裝四座核反應堆的成本非常高,而且會佔用更多的內部空間,對航母的艙室佈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提高艦載航空兵綜合作戰效率來看,顯然無法達到海軍提出的要求。
只有採用新式動力系統,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這樣一來,可控聚變反應堆成了唯一選擇。
當然,也可以研製功率更大的裂變反應堆,但是投入成本過高,而且會對後期改進造成不小的麻煩,還不如把資金用在新式動力系統上。
到了二零三二年,可控聚變反應堆的技術已經取得決定性突破。
雖然在所有人看來,可控聚變技術將首先應用在商業領域,而且投資開發相關技術的也是民間資本,但是作為**性的能源技術,可控聚變核反應堆軍事應用開發的進度遠遠超過商用。
一切順利的話,最遲在二零三五年,軍用可控聚變反應堆就能問世。
也正是如此,騰耀輝才會正式起動C3項目,而且在招標書中明確要求,必須採用可控聚變反應堆。
動力系統有了保證之後,C3項目的其他戰術指標也相應提高。
比如在排水量方面,海軍把標準排水量放寬到了十萬噸,如果其他戰術指標能夠相應提高,還可以再增加五千噸。隨著排水量提高,艦載戰鬥機的數量也相應增加到了九十架,且必須全部安置在機庫內,飛行甲板上保留三十個系留點,最大載機量最好能夠達到一百三十五架。
僅拿艦載機數量來說,就遠遠超過了C2級航母。
戰術標準提高,等於加大了設計與建造難度。
仍然用艦載戰鬥機數量來說,按照海軍的要求,在搭載一百二十架戰鬥機的時候,出動率不應受到影響,回收效率必須達到最大值的百分之八十;在搭載一百三十五架戰鬥機的時候,出動率必須達到最大值的百分之八十,回收效率不低於百分之七十;至少能保證在一個波次中出動七十二架戰鬥機。
如此高的標準,直接排除了所有傳統設計方案。
按照牧浩洋掌握的資料,C3級鐵定會採用三體船型,至少配製四部彈射器,且擁有兩條降落跑道。至於兩大造船廠的具體設計方案,還在確定之中,主要是解決技術與戰術之間的矛盾。比如在艦島佈局方面,大連造船廠傾向於取消艦島,而江南造船廠則傾向於在主船體前方設置一座小型艦島。
一切順利的話,C3級也只能在二零三三年動工。
從時間上看,無論如何也趕不上二零三五年的戰爭,因此這種劃時代的航母不在牧浩洋的考慮之內。
真正能用得上的,而且能發揮關鍵作用的,還是四艘「崑崙山」級航母。
如果說C3級是劃時代之作,那麼「崑崙山」級就是中國海軍追趕對手,並且超越對手的台階。
可以說,單純從作戰能力上看,「崑崙山」級絲毫不比「福特」級差,可以說是除美國之外,唯一的超級航母。「崑崙山」號建成服役之後,更是成為了中國海軍、甚至是中國國力的象徵。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