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國實力
最受民眾關注的,是在一月十五日發射升空的載人登月火箭。
自從「神舟5號」之後,載人航天工程一直是中國人最關注的事情之一,也是最有標誌性的事情之一。
與之前的航天工程相比,載人登月工程更受關注。
二零一七年,中國啟動了永久性空間站工程,計劃在二零三五年之前,建成一座可以容納十二名航天員同時工作的,具備科研與科學考察能力,並且具備支持深空宇航能力的永久性空間站。
空間站的建設工作非常順利,到二零二九年,五個主要空間艙已經安裝完畢,第一批宇航員在二零二四年就進入空間站工作。隨後五年內,先後有十二批宇航員進入空間站,包括八名科學家。
對中國民眾來說,空間站項目已經沒有多少吸引力了。
雖然在二零二五年,國家出台了開放商用航天的相關政策後,已經有幾家企業開始從事相關工作,宣稱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開展「太空旅遊」項目,但是花費絕對不低,人均費用肯定在兩千萬元以上,遠遠超過了平民百姓的經濟實力,只有喜歡冒險的大富豪才會為之心動。
對普通民眾來說,載人等於工程無疑更有吸引力。
哪怕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哪怕只是精神糧食,老百姓也願意看到這種更有象徵意義的航天工程變成現實。
事實上,從一開始,載人登月就不是政府工程。
不是政府不想做,而是拿不出這麼多錢。
工程啟動的時候,政府就起到了牽頭作用,一切以商業應用為目的,即政府只提供政策與技術上的支持,能否實現載人登月,以及能否像想像中的那樣,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資源開採基地,得由商業投資決定。
也許,這才是老百姓支持載人登月項目的根本原因。
既然政府不出錢,自然不存在為了「面子工程」花掉大筆稅收的問題,而且通過商業運作還能增加就業崗位。
據不完全統計,到二零二九年底,與載人登月工程有關的項目,已經提供了一百二十萬個就業崗位,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在四千五百億元以上,至少有一千八百架中小企業從中獲益。
有好處的事,老百姓自然支持。
更重要的是,載人登月並非一個單獨的航天項目,而是與一個足以改變中國經濟面貌的重大能源項目息息相關。
這就是可控聚變核電站。
二零二九年底,中國官方公佈了第一份與可控聚變核反應堆有關的技術文獻,宣稱已經解決了最主要的技術難題,有望在二零三二年簡稱第一座實驗性可控聚變核反應堆,在二零三五年達到商用標準。
所謂的商用標準,就是在價格上可以接受。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可控聚變核電站的效費比必須達到其他電站的水準,最好能夠超過其他電站。
這樣一來,原料供應顯得至關重要。
根據中國官方公佈的技術資料,第一代可控聚變核電站使用的不是氘與氚,更不是普通氫元素,而是能在更低的溫度、壓力等環境條件下發生核聚變,也更容易控制聚變速度的氦元素。
準確的說,是氦的同位素氦3。
這下,問題出來了。
地球上的氦3非常稀少,即便有也主要來自裂變核反應堆的附屬產物。如果用裂變核反應堆生產氦3,在經濟上不具備可行性,還不如直接修建更多的裂變核電站,轉一道手搞聚變核電站,完全多餘。
載人登月工程,就與到月球上開採氦3有直接關係。
月球上,有幾乎取之不盡的氦3。
根據一些科學家估測,月球上的氦3足夠人類使用一千萬年,而且富積度非常高,很容易進行工業開採。
關鍵就是,必須在月球上建立開採基地。
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登陸月球自然成為熱門話題。
在老百姓眼裡,如果能夠登上月球,開採月球上的氦3資源,要不了多久,就不用為電力發愁了。如果能夠通過技術方式,降低可控聚變核電站的建造成本,說不定今後能夠免費使用電能。
當然,在此之前,首先得登上月球。
二零三零年一月十五日,CZ-6超級運載火箭把載人登月航天器的第一部分,即月球軌道飛行器送入了地球的近地軌道。
這只是個開始。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CZ-6還將進行三次發射,把另外三個艙段送入近地軌道,組裝成總質量為一百五十噸的載人登月火箭。如果一切順利,載人登月火箭將在七天後到達繞月軌道,最遲在四月二十日,完成登月壯舉。
第一批登月宇航員有四人,其中三人將登上月球,一人留守軌道艙。
這個人數,比「阿波羅」多了一個。
三名登月宇航員除了象徵性的登上月球,插上中國國旗之外,還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月球上逗留三天,對登月著陸點進行科學考察,獲取建立月球基地的數據,並且帶回供科學家研究的岩石樣本。
完成第一步後,後面的登月行動將以商業運作為主。
按照中國官方公佈的消息,在二零三一年與二零三二年,將再次登月,對月球基地的另外兩個選址進行實地考察。完成了前期勘探與考察工作之後,將在二零三四年發射第一套基地建設設備。
當然,開採氦3沒有這麼容易。
雖然所有開採設備都自動運行,不需要人員在現場操控,但是需要人員處理一些機器無法完成的工作,比如進行地質考察等等。為此在正式開採氦3之前,還要在月球上建立供人員生活與工作的基礎設施。因為從地球運送物資到月球非常昂貴,所以還需要建立一整套的工業基礎設施。比如,在月球建立電解水工廠,為返程的運載火箭提供燃料,並且為常駐人員提供生活用水。
最快要到二零四零年,才能從月球運回第一批氦3。
必須承認,從工程量上看,這個進度非常驚人,商業化運作的效率,肯定比政府項目高得多。
只要有利可圖,商人就會跟時間賽跑。
與載人登月項目同期進行的,還有影響更加久遠的深空宇航項目。
二零二九年十月,在CZ-6的第四次正式發射中,中國的第一枚火星探測火箭離開了地球空前,踏上了飛往火星的遙遠旅途。
由此,中國成為了第四個進行火星探測的國家(地區)。
在此之前,美國、蘇聯(俄羅斯)與歐盟都向火星發射了探測器。
雖然晚了一些,但是中國的火星項目更有挑戰性。火星火箭到達火星軌道之後,將在火星兩極與赤道上空各投放一具登陸車,對火星的地表情況進行探測,而且在火星南極著陸的登陸車還有再升空能力,將在完成勘探任務之後,用小型火箭把收集的一百克岩石樣本發送給軌道飛行器,最終由軌道飛行器的返航艙送回地球。此後,軌道飛行器將成為火星上的人造衛星,持續工作十年以上。
正是如此,中國的火星探測火箭重達五十噸
只是,最快要到二零三零年底,探測火箭才能到達火星的近地軌道,並且在五年之後送回岩石樣本。
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火星上是否有供人類長期生存的必要資源。
如果有,比如有水資源,而且岩石中有可以分解的富氧化合物,那麼下一步就是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
當然,這肯定是幾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必須承認,這些宇航項目都是燒錢大戶,也是國家實力的重要象徵。
只是,在這些備受關注的宇航項目之外,還有一個項目不為人知。
二零二八年底,CZ-6在一個月內進行了三次發射,把三套各重五十噸的大型深空探測設備送入了近地軌道。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中國的空間站項目。
一個月後,中國當局才宣佈,發射升空的不是空間艙,而是進行太陽探測火箭,即中國將進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太陽近距離探測活動。按照中國官方宣佈的消息,此次探測活動主要為了搞清楚太陽的內部情況,為今後準確預測太陽黑子爆提供科學依據,為標準的科學研究。
只是,有必要為此發射一枚重達一百五十噸的太陽探測火箭嗎?
當時就有一些美國學者指出,中國的太陽探測活動是為軍方服務,而且一些美國新聞媒體還拿出了證據,即太陽探測項目的主要資金都來自中國軍方,而且由軍事情報部門負責處理資金流向。
只是這麼做有沒有意義,連美國的「國防科技咨詢委員會」都說不清楚。
原因很簡單,相對於太陽的質量,太陽探測火箭太渺小了,根本不可能對太陽的活動產生任何影響。
一些西方學者甚至認為,中國的太陽探測活動必然以失敗告終。
真正知道其中意義的,只有包括牧浩洋在內的極少數幾個人,當時連國家元首易援朝與國務院總理黎平寇都是局外人。按照黃峙博的安排,只有在探測取得圓滿結果後,才向元首與總理匯報。如果探測失敗、或者證明錢仲泰的模型是錯的,這就只是一次與軍方沒有關係的科學探索。
結果如何,再過兩個月就知道了。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