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五 進軍印度洋 第八十五章 科技戰爭
    第八十五章科技戰爭

    返回布萊爾港之前,牧浩洋在陸雯的陪同下,去了一趟大西北。

    利用盛世平的投資,將在柴達木盆地裡修建一座規模更大的強子加速器,並且以此為中心,建設第二座高能物理學實驗中心。從規模上講,現在的高能物理學實驗中心簡直就是個小不點。

    建設規劃由錢仲泰領導的幾名實驗物理學家負責。

    核心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子對撞機。

    按照錢仲泰提交的方案,被命名為「中華」的強子對撞機將超越現在已有的、以及正在規劃的所有同類型實驗設備,環形加速管道的直徑接近一百公里,總長度為三百公里,設有二十四個加速器,能夠把質子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兩束質子束的對撞能量高達一千億電子伏。加速器全速運轉時,消耗的電能相當於一座人口為二百五十萬大城市的日常用電量。

    這台加速器有多大呢?

    如果繞環形加速器走一圈,步行的話需要三天三夜,即便駕駛電瓶車,也需要好幾個小時。為此,環形加速器周圍設置了十二個維護保養站,每個養護站有十名員工,專門負責日常維護。

    如此大的設備,自然有很多特別之處。

    因為受地殼運動等因素影響,埋在地下的環形加速管道分成了一千二百段,每一段都安裝在磁懸浮基座上,定位精度達到微米級。為了確保加速管道精確無誤,還設置了二千四百個姿態感測儀。

    加速器運轉時,必須進行冷卻處理,充滿所有冷卻管道,需要一萬二千噸液氮。在加速器工作的時候,製冷設備每小時就將消耗一千二百萬度電能,需要一千多台大型液氮機同時工作。

    作為配套設施,基地還將修建三套獨立電網。

    一套是總裝機容量高達一千五百萬千瓦的風電網,一套是裝機容量為五百萬千瓦的地熱發電站,而主要電力供應來自擁有五座第四代核反應堆,總裝機容量為五千五百萬千瓦的核電站。

    即便如此,電力供應仍然不足,必須從國家主電網獲取部分電能。

    還好,西北的風電電網已經併入國家主電網,而且電力供應有很大的富餘,能夠提供足夠的電能。

    此外,還要修建至少能夠供兩千名科研人員工作與生活的基礎設施。

    即便以二零二八年的標準衡量,這也是一個非常瘋狂的工程,甚至在很多人看來,根本沒有建成的可能性。

    要知道,美國計劃修建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在規模上,只有「中華」的五分之一。

    在中國政府公佈了相關消息後,一些西方學者在震驚之餘宣稱,要想超越「中華」,只能沿著赤道修建一條環形加速器。

    雖然這有誇張成分,但是足以證明「中華」有多麼超前。

    當時,《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還發表了一篇社論,宣稱「中華」在工作時,很有可能製造出微型黑洞,對人類文明構成致命威脅。為了證明這一點,該報還刊登了幾名歐洲科學家在二零零八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即在對撞能量達到兩百億電子伏特時,就有可能製造出微型黑洞。

    「中華」的對撞能量是其五倍

    事情鬧大後,一些西方科學家還組織了遊行抗議,甚至有幾名西方學者來到中國,狀告中國政府,要求停止「中華」的建設工作。

    當然,這是好幾年後的事情了。

    牧浩洋來到的時候,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的沙漠,方圓一百公里內都沒有人跡,連飛鳥都很難看到。

    與龐大的強子對撞機相比,緊張的工程安排更有挑戰性。

    按照軍方提出的要求,「中華」強子對撞機必須在二零三零年底之前啟動,因此工程期只有兩年零七個月。

    對施工隊伍來說,這絕對是一項比登天還難的艱巨挑戰。

    要知道,高能物理學實驗中心的強子對撞機花了七年才建成,而整個實驗中心則花了二十年才初具規模。

    從工程量上講,「中華」強子對撞機相當於修建二十座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除掉安裝設備與調試設備的時間,土木工程的工期只有一年半。

    要在一年半里修建二十座「鳥巢」,難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在沙漠裡施工,交通非常不方面,最近的鐵路線在三百公里外,運輸問題很難解決。

    採用正規建設方式,肯定不行。

    這時候,就只能動用軍方的力量了。

    為了這台世界上最大的強子對撞機,軍方總共動用了二十六個工程營,僅工程兵就多達三萬六千人。為了運送工程物資,軍方採購了一千六百台載重一百五十噸的超級卡車,並且動用工程兵,在一個月內修建了一條三百八十公里長的沙漠公路。不是柏油公路,而是直接在沙漠裡平整出來的土石公路。為了運送易損的精密設備,軍方在附近開闢了一條二千八百米長的簡易跑道。工程開始後,軍方還增派了十二個工程營,動用了上萬台各類設備,包括兩台直徑四十五米的超級挖掘機。

    當然,軍方沒有花一分錢,所有設備與物資都是由盛世平出錢購買。

    黃峙博要做的,只是安排足夠的工程人員,而且是軍隊裡素質最好的工程兵,讓他們去大西北「鍛煉」。

    為了加快工程進度,所有工程部隊都採用戰時標準。

    結果就是,工程部隊不得不每一個月輪換一次。到工程結束的時候,幾乎所有工程營都參與了施工建設。

    對工程部隊來說,這絕對是最好的鍛煉機會。

    在視察工程進度時,黃峙博向工程部隊的官兵提到,這就是一場戰爭,一場跟時間進行的戰爭。為了勉勵工程部隊的官兵,接下來的兩個春節,黃峙博都親自組織部隊的文工團前去慰問,跟奮戰在第一線的官兵送去祝福。

    這是一場戰爭嗎?

    絕對是

    作為項目的發起者,牧浩洋非常清楚,「中華」不是用來研究基本粒子的,而是用來製造反物質。

    設計階段,軍方就提出了要求,即在二零三五年之前生產出一千克反物質。

    正是為了達到這個指標,「中華」才設計得如此之大。至於對外宣稱的東西,只是用來蒙蔽對手。當然,在完成了最基本的任務之後,「中華」肯定會成為高能物理學家研究基本粒子的工具。

    與「中華」同期進行的,還有大推力深空火箭。

    以向太陽的日冕發射一枚兩億噸級氫彈為準,火箭的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必須達到一百五十噸。

    顯然,這也是一個非常超前的項目。

    要知道,在此之前,最大的運載火箭僅能把五十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

    受技術限制,參與研製的航天部門提出了一個折中解決方案,即研製運載能力為五十噸的火箭,分批次發射太陽探測設備,在近地軌道完成組裝之後,再進入轉移軌道,工程難度將大大降低。

    從技術上講,這套計劃的可行性非常大。

    在此之前,航天部門已經為載人登月工程與永久空間站工程研製出了載重能力為四十噸的大推力火箭,只需要增加兩具助推器,就能把運載量提高到五十噸,確保在二零二九年初進行第一次發射。

    軍方接受了這個方案,並且在六月初支付了第一筆資金。

    作為配套項目,兩億噸級氫彈的研製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

    在簽署禁止核試驗條約之前,中國僅製造過當量為三百萬噸的氫彈,而歷史上最大的氫彈是前蘇聯製造的「恐怖的伊萬」,設計當量為一億噸,而試驗爆炸當量為五千萬噸。要設計一枚兩億噸級的氫彈,而且不能進行實彈試驗,只能完全依靠計算機,即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模擬核爆炸。

    難點就在這裡,畢竟氫彈技術早就不算先進了。

    為此,軍方徵用了國家計算中心的所有資源。即便如此,前期計算也要耗時半年,剛好能趕上火箭的研製進度。

    相關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用在彈頭上的隔熱層。

    日冕的溫度高達兩千萬攝氏度,能在瞬間蒸發掉人類已知的任何一種物質,而彈頭必須在日冕內部引爆,所以必須研製出能夠抵抗高溫的隔熱層。已知材料肯定行不通,唯一的辦法是對彈頭進行強電磁屏蔽,用強電磁場隔絕日冕裡的帶電離子,在彈頭周圍製造出一層絕對真空。

    如何做到,那就是科學家的事情了。

    不可否認,軍事需求絕對是科技進步的第一動力。

    依靠軍隊的強制體系,很多在平時根本辦不到的事情也能成為現實,而且軍事化的效率遠遠超過了平常時期。

    正是如此,中國在二零三八年做的事,成為了新一輪競賽的起跑點。

    雖然參與這場競賽的國家都不承認這是軍備競賽,但是毋庸置疑,任何突破性的科學技術都會首先應用到軍事上,成為戰爭利器,而任何一個不想輸掉戰爭的國家,都會拼盡全力搶佔科技制高點。

    這也是一場砸錢比賽,看誰的資本更加雄厚。

    真正高興的,恐怕只有像錢仲泰這樣的科學家了,因為國家間的競賽,為他們提供了和平時期永遠也得不到的便利條件。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更多到,地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