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確實採取了行動,只不過不是致命打擊。
六月二日中午十二點左右,中國空軍再次出動數十架戰鬥機,對聯合艦隊進行了第二次電磁打擊。
這次,擔負打擊任務的不是J-20,而是由FBC-1C在三百公里外發射的巡航導彈。
可以說,楊禹方安排的戰術無懈可擊。
雖然在上午的打擊中,J-20證明了自身的價值,但是楊禹方考慮到日本空中自衛隊吸取了經驗教訓,肯定會針對J-20加強防空力量,比如派遣更多的F-22A在J-20必須經過的突擊航線上待命。如果再次使用J-20,很有可能得不償失,因此他改變了戰術安排,讓一直沒有機會上場的FBC-1C機群露了一把。
這也是FBC-1C在這場戰爭中首次露面。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FBC-1C的表現並不差。當時大部分J-11與J-10都被用來執行制空任務,FBC-1C成為志願軍手裡主要的戰術空中打擊平台,在幾次大規模空中戰役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這種用途單一的戰鬥機並沒因此得到空軍與海航的青睞。
歸根結底,就是其用途過於單一,並不適合中國空軍與海航的現有需求。
第二次朝鮮戰爭後,空軍與海航花了很大的力氣改進J-11與J-10,加快了J-20的研製步伐,卻沒有對FBC-1C進行改進。主要就是,通過第二次朝鮮戰爭,中國空軍認識到,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建立起足夠強大的空中力量,而在與強敵對抗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兼具打擊能力的制空戰鬥機。
這個判斷,在東海衝突中得到證實。
在打擊第三護衛群之前,中國空軍與海航以制空作戰為主,即便在五月二十九日夜間的第一場戰鬥中,海航主動出擊,也是對空作戰。在打擊第三護衛群的戰鬥中,擔任打擊任務的是轟炸機,而不是戰鬥機。
這樣一來,FBC-1C自然沒有用武之地。
只是,也不能完全否認這種戰鬥機的用途。在某些特定環境下,FBC-1C的作戰效率肯定超過了J-11,甚至超過了J-20。
比如,海航的FBC-1C能在不到二十米的超低空持續飛行數個小時。
受翼載影響,J-11C與J-20在超低空飛行時的穩定性遠不如FBC-1C,飛行員極易在長途奔襲時感到疲勞。
如果需要進行長途奔襲,而且得超低空突防,FBC-1C絕對是最理想的選擇。
此外,FBC-1C是專業的攻擊機,配備了更加完備的導航系統,單獨突防能力超過了以對空作戰為主的J-11。在沒有預警機支持的情況下,FBC-1C能對一千公里外的目標發動襲擊,而且導航誤差不會超過五百米。換成J-11,不但導航誤差大得多,還必須得到預警機或者其他支援飛機的支持。
這場戰鬥就需要長途奔襲,而且得超低空突防,所以中國空軍動用了FBC-1C,讓其承擔主要打擊任務。
戰術安排上,楊禹方仍然讓大批制空戰鬥機承擔佯攻任務。
因為有第一次打擊,所以楊禹方讓空軍派出了幾架J-20。
與他預料的一樣,日本空中自衛隊擴大了防空警戒範圍,前出的F-22A對率領制空戰鬥機的J-20進行了攔截。
結果是,雙方戰鬥機在聯合艦隊西面兩百公里處爆發了當天的第二次大規模空戰。
在這場空戰中,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
日本空中自衛隊能夠動用的只有二十三架F-22A,在兵力上不佔優勢,而中國空軍與海航的預警機沒有前出,在信息上不佔優勢。
也就在這個時候,FBC-1C在釣魚島東面不到五十公里處,也就是在東海艦隊西面發射了遠程巡航導彈。
參戰的十二架FBC-1C各發射了兩枚遠程巡航導彈。
數量不是很多,但是足以毀滅日本海上自衛隊拯救聯合艦隊的最後一線希望。
這些巡航導彈全都配備電磁彈頭,而且全程超低空突防,飛行高度離海面僅兩米,幾乎在浪尖上穿梭。
導彈離艦隊不到一百公里的時候,才被E-3G探測到。
此時,F-22A全部投入空戰,沒有電磁對抗能力的F-15J留在沖繩上空,而聯合艦隊裡的戰艦又無法作戰。
結果是,二十四枚巡航導彈中,至少有二十枚在聯合艦隊上空引爆。
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還沒有修復戰艦動力設備的控制系統,用來維修的電子設備全都暴露在外。
電磁戰鬥部引爆後,修復戰艦的希望徹底破滅。
雖然可以再次運送維修設備,再過幾個小時就能讓戰艦起航,但是中國空軍肯定會再次發起行動。
只要無法解決電磁武器構成的威脅,就無法讓聯合艦隊返回那霸。
這輪打擊過後,日本聯合艦隊的命運已經注定。
只是,在中國潛艇到來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以及日本當局絕對不會放棄拯救聯合艦隊的機會。
收到消息後,喜田多一郎在飛往華盛頓的途中跟錢德勒通了電話,要求美國緊急提供一批制空戰鬥機。為了強調這些戰鬥機的重要性,喜田多一郎直接提到,把關島的F-22A機群調配給日本空中自衛隊。
這樣的話,再過四個小時,這些戰鬥機就能到達沖繩。
為了讓這些戰鬥機立即投入戰鬥,空中自衛隊將出動全部K-767,在沖繩東面的菲律賓海上空為F-22A補充燃油。
也就是說,這些戰鬥機在起飛的時候就將帶上對空彈藥。
考慮到局勢的緊迫性,錢德勒答應了喜田多一郎的請求,隨後就給駐關島的美軍下達了命令,讓兩個中隊的F-22A載彈起飛。
事實上,當時錢德勒已經調整了美軍部署,安德森空軍基地的F-22A本來就計劃提供給日本,只是按計劃要到六月五日,另外三個中隊的F-22A到達之後,再一同飛往橫須賀的空軍基地。
既然日本有需求,提前交付這些戰鬥機也沒什麼大礙。
問題是,最快也要四個小時之後,這二十四架F-22A才能到達。
聯合艦隊還有四個小時嗎?
空戰開始前,日本海上自衛隊就在聯合艦隊附近發現了數個可疑目標,而且斷定是中國海軍的潛艇。
只是接下來打響的空中戰鬥,讓反潛巡邏機不得不撤離戰場。
中國空軍的戰鬥機撤退後,反潛巡邏機返回戰場,卻沒能找到那幾艘潛艇。
海上自衛隊別無選擇,只能讓反潛巡邏機縮小搜索範圍,重點監視艦隊周圍五十公里海域。
至於外圍反潛,根本無法照顧到。
必須承認,在反潛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具有很深的功力。畢竟在過去幾十年間,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反潛。
依靠數量眾多的反潛巡邏機,在聯合艦隊附近構築起了一道密不透風的反潛屏障。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在二日上午,至少有四艘中國潛艇試圖突破反潛網,攻擊癱瘓在海面上的日本戰艦,可是這些潛艇的努力都沒能收到效果。除了潛艇本身的問題,即當時到達的都是常規潛艇,在反潛巡邏機撤離後,沒能抓住機會逼近聯合艦隊,也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潛戰術有關。
不管怎麼說,沒有任何艇長會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去挑戰反潛巡邏機。
只是,這個情況在下午兩點左右發生了變化。
經過十二點的空戰,在僅僅一個半小時之後,中國空軍再次出動,海航也投入了數十架戰鬥機。
相比之下,日本空中自衛隊就沒有這麼雄厚的資本了。
當時,在聯合艦隊上空巡邏的只有八架F-22A,留在後方的F-15J也只有十二架,而緊急起飛的F-22A為六架,F-15J為十二架。
也就是說,日本空中自衛隊僅投入了三十八架戰鬥機。
作為潛艇發起突擊的前奏,中國空軍與海航則一口氣投入了九十二架戰鬥機,其中包括十二架J-20。
更重要的是,之前沒有動用的KJ-2000也出動了。
按照楊禹方的安排,KJ-2000將到達東海艦隊上空,引導戰鬥機作戰。
為了增強空中指揮能力,海航還出動了兩架KJ-200,並且由一架戰略電子偵察機負責通信中轉。
要知道,這個時候,太陽黑子爆產生的影響最為明顯。
在戰鬥機數量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空中自衛隊只動用了兩架E-3G與一架EC-135,沒有增派更多的預警機與電子偵察機。
顯然,空戰的天平倒向了中國軍隊。
日本空中自衛隊沒有退縮,而是奮起迎戰。
不可否認的是,在明知道必敗無疑的情況下,今井利村有所保留,比如沒有把已經到達的十二架F-22A派上去,也沒有動用計劃用來執行打擊任務的F-16CD,僅僅投入了原先參與空戰的戰鬥機。
以當時的情況,就算再投入十二架F-22A與六十架F-18CD,日本空中自衛隊也很難保住制空權,至少無法確保反潛巡邏機能夠在戰場上活動。
沒有反潛巡邏機掩護,聯合艦隊必然完蛋。
可惜的是,在迎戰中國空軍的時候,海上自衛隊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
原因很簡單,中國空軍機群的規模非常龐大,讓海上自衛隊與空中自衛隊都認為打擊來自空中。
這也很好解釋,如果空中力量能夠幹掉聯合艦隊,就沒有必要讓潛艇冒險。
不管怎麼說,潛艇不可能在完成攻擊後像戰鬥機那樣迅速撤退,很容易遭到及時返回的反潛巡邏機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