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戰,具有很大的隱秘性,也具有很大的**性。
確定「海蛇」號發現了偷襲東海艦隊的日本潛艇,而且已經與日本潛艇交火後,騰耀輝讓周渝生調整了反潛作戰行動,派遣更多的反潛直升機去協助「海蛇」號,並且從艦隊裡調遣了一艘攻擊核潛艇。
接下來,騰耀輝就把重點放在了對空作戰上。
五點不到,雙方的戰鬥機在釣魚島東面大約五十公里處首次交火。
這個地點不是雙方戰鬥機所在的位置,而是雙方戰鬥機的中線位置。
率先對陣的是海航的J與空中自衛隊的F-15J機群。
這場空戰,沒有任何懸念。
雖然F-15J機群也得到了預警機的支持,但是沒有艦隊掩護,E-767沒有前出,而是留在了沖繩附近,離戰場四百多公里,僅能勉強探測到J群。在J群後方,之前在舟山群島東面活動的KJ-2000已經轉移了巡邏區域,到達東海艦隊後方一百公里處,離釣魚島不到兩百公里。
這意味著,KJ-2000可以準確掌握F-15J機群的行蹤,E-767卻無法跟蹤分散後的J群。
細微的差別,決定了空戰的勝敗。
利用KJ-2000提供的戰場信息,打頭陣的四架J率先向一百二十公里外的F-15J機群發射了PL-12D中程空對空導彈。
此時,導彈的差距也對空戰結果產生了影響。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PL-12被證明是一種性能先進的中程空對空導彈,與AI20C相差無幾,可是在AI20D面前,仍然差了一截,主要就是採用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太短,使得導彈的動力射程僅有六十公里,比AI20D短了很大一截,使志願軍的戰鬥機很難搶先開火。
戰後,中國空軍與海軍聯合投資研製採用沖壓發動機的PL-12D。
嚴格說來,PL-12D是一種全新的導彈,在氣動佈局上也與PL-12有明顯區別,比如使用了類似於R-77的柵格式尾翼。因為PL-12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名聲大噪,很多國家都慕名而來,比如巴基斯坦在採購J-20的時候,就點名要同步採購PL-12,所以為了打開更多的海外市場,PL-12D沿用了編號,以PL-12的全面改進型面世。這種營銷策略,在外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PL-12D在二零一六年裝備隊之後就打開了海外市場,在兩年內就外銷了上千枚。
與PL-12相比,PL-12D的最大改進就是動力射程增加到了一百二十公里。
當然,要把PL-12D的性能完全發揮出來,還需要足夠先進的火控雷達。比如在迎頭攻擊的時候,PL-12D的理論最大射程超過一百五十公里,所以需要能夠鎖定一百五十公里外的火控雷達作支持。
在海航,J第一種具備鎖定一百五十公里目標的制空戰鬥機。
相對而言,F-15J使用的中程空對空導彈就沒有這麼明顯的射程優勢了。
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前,日本空中自衛隊的主要中程空對空導彈是AA-4,即日本利用AIM-7F「麻雀」的技術,自行研製的一種半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最大動力射程還不到三十公里。第二次朝鮮戰爭結束中,日本大受刺激,決定自行研製新一代空對空導彈,而且明確提出,性能要超過AI20D。只是研製新式導彈的難度非常大,即便加大投入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收到成果。
二零一七年底,日本在採購F-22A的時候,同時引進了一批AI20。
有趣的是,這批導彈有兩種型號,一種是用在F-22A上的AI20D,另外一種則是正在被美軍淘汰的AI20C。
日本這麼做,無非是價格問題。
必須承認,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AI20D的性能也得到了證明,戰後與PL-12一併成為最熱銷的中程空對空導彈,價格自然是水漲船高。在訂單應接不暇的情況下,雷錫恩公司沒有理由賤賣。
結果就是,AI20D的外銷價格由戰前的五百五十萬美元漲到了一千二百萬美元。
這個價格,超過了很多國家的承受能力。
當時,即便是財大氣粗的沙特,在簽署了四十八架F-22A的採購訂單之後,也僅僅購買了三百枚AI20D。
日本首批採購了六十架F-22A,作為訂單的附加部分,只購買了一千枚AI20D。
這個數量,勉強夠六十架F-22A進行三次大規模空戰。
為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以及替換性能落後的AA-4,日本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更加廉價的AI20C。
要知道,AI20C的單價只有四百萬美元。
結果就是,在購買了一千枚AI20D的同時,日本還以二百五十萬美元的單價從美軍手裡購買了兩千枚二手AI20C。
不可否認,這些導彈非常昂貴。
三千枚導彈就價值一百七十億美元。
只是,比起同樣水漲船高的戰鬥機來說,導彈還是非常便宜。要知道,一架F-22A就頂得上三十枚AI20D了,而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平均消耗十八枚導彈擊落一架F-22A。
當然,日本採購的AI20C沒有用在F-22A上,而是用在F-15J上。
也就是說,與J對陣的F-15J使用的是性能已顯落後的AI20C,而其最大動力射程僅僅只有六十公里。
即便按照理論計算,在迎頭攻擊時,AI20C的最大射程也不會超過八十公里。
結果就是,在四架J射了導彈之後,十A架F-15J還在逼近目標,爭取獲得發射導彈的時機。
顯然,中國海航的戰鬥機不會給日本戰鬥機機會。
發射完導彈之後,四架J掉轉航向,開始加速規避。
日本戰鬥機有兩個選擇,一是加速跟上去,畢竟F-15C的加速能力很不錯,能在五十六秒內把速度由零點九馬赫加速到一點五馬赫,而J在拋掉副油箱之前,加速性能不會超過F-15J。
另外一個選擇,就是轉向返航,不與中國戰鬥機糾纏。
當時,日本戰鬥機做出的正是第二種選擇。
畢竟,中國戰鬥機沒有越過東海中線,也沒有飛到釣魚島上空。更重要的是,東海艦隊就在釣魚島西北方向上,如果追擊中國戰鬥機,很有可能進入東海艦隊的防空網,遭到遠程防空導彈攻擊。
只是,日本飛行員的選擇並沒改變空戰結果。
在F-15J轉向規避的時候,從兩翼包抄的八架J已經到達,而且正在加速爬升。
為了避免被E-767發現,這兩批J在進入戰場前就降到超低空,拋掉副油箱後,以一點二馬赫的極限速度從兩翼包抄日本戰鬥機。只是PL-12D的最大射高差只有一萬米,而且在高度差太大的情況下,機動性能會嚴重降低,所以在發射導彈前,J得盡量提升飛行高度。
結果就是,在發射導彈前,從左側包抄的四架J被E-767發現了。
此時,雙方的距離不是一百二十公里,而公里左右。
日本飛行員收到預警機發來的戰場信息後,立即調整戰術,轉向迎戰來自西北方向上的中國戰鬥機。
雖然還是遠了一點,但是在這個距離上,至少可以進行導彈互射。
可惜的是,日本戰鬥機還沒鎖定J群,導彈告警機就響了起來,突前的J射的PL-12D到達了。
緊接著,從左側包抄的四架J進行了補充攻擊。
雖然擺脫已經達到極限動力射程的PL-12D不是什麼難事,日本飛行員早就在演習與訓練中從美國同行那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即在規避中程空對空導彈的時候,要盡量利用戰鬥機的垂直機動性能,以大範圍的垂直機動來消耗導彈的殘餘動能,最終通過快速爬升來擺脫導彈。
日本飛行員正是這麼做的。
在PL-12D進入自導攻擊階段後,十二架F-15J立即拋掉副油箱,然後以最大的速度向海面俯衝,隨後轉為快速爬升。
這套戰術能夠規避第一批PL-12D,卻無法避開一分鐘後到達的第二批PL-12D。
更重要的是,在快速爬升的時候,F-15J已經損失了幾乎全部速度,即便通過俯衝能夠把勢能轉化為動能,加快飛行速度,但是等於迎頭飛向從下方逼近的導彈,從而失去再次爬升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F-22A也很難逃脫。
五點零八分,第一架F-15J被PL-12D擊落。接下來的三十秒內,又有十架F-15J被接踵而至的導彈擊落。
最終,只有一架F-15J利用僚機的掩護,避開了兩枚PL-12D。
準確的說,是僚機幫其擋住了射來的導彈。
因為F-15J根本沒有獲得反擊機會,所以J群毫髮無損。
更重要的是,在這輪空戰中,從右翼包抄的四架J在爬升之前,F-15J機群就遭到了來自左翼包抄機群的攻擊,所以沒有按計劃爬升到五千米高度,也就沒有參與剛剛結束的空戰。
完成了空戰任務的八架J沒有滯留在戰場上,而是立即轉向返航。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這八架J各攜帶了六枚PL-12D,在攻擊F-15J機群的時候耗光了彈藥。
用剩下的兩枚PL,顯然不足以參加後面的空戰。
首輪交戰,日本空中自衛隊大敗虧輸,但是沒有挫敗日本飛行員的鬥志,因為在日本空中自衛隊中,F-15J是即將被淘汰的戰鬥機,真正的主力是F-22A。只要F-22A還在天空中飛行,日本空中自衛隊就有戰鬥的資本。
對海航來說也是如此,要想奪取制空權,就得幹掉F-22A機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