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二 瘋狂的前奏 第二百零八章 東線起波瀾
    第六十五集團軍與韓軍第七裝甲旅的戰鬥充滿了戲劇性。

    傍晚,第七裝甲旅可以說是志得意滿。「擊潰」了第六十五集團軍的裝甲偵察營後,第七裝甲旅沒有停下,而是加速追擊。韓軍指揮官似乎覺得,能夠一舉擊潰在轟炸中遭到重創的志願軍。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夜間八點半,第七裝甲旅再次與第六十五集團軍的裝甲部隊遭遇,只是這次遇到的不是偵察部隊,而是三個裝甲營與三個機械化步兵營。

    雖然高城北面也是山區,但是地勢相對平坦。

    這場裝甲會戰,徹底讓韓軍官兵知道了什麼才是真正的裝甲力量。

    戰鬥中,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坦克手充分利用了夜色掩護,在雙方均沒有可靠的夜視設備的情況下,交戰距離一度縮短到五百米以內。打到最激烈的時候,坦克的開火距離甚至不到一百米。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韓軍仍然沒有佔到便宜。

    不是第七裝甲旅的官兵不夠勇猛,在戰鬥中,韓軍坦克手的表現非常出色,至少沒有畏懼強大的對手。真正的問題,發生在那些坦克上,以及在戰爭爆發後,由美國提供的俄制彈藥。

    韓國接收的T-80坦克均採用燃氣輪機,在只使用內部油箱的時候,作戰行程僅僅只有兩百多公里。如果在山區活動,戰鬥行程還要縮短。到達戰場的時候,很多韓軍坦克的剩餘燃油都不到三分之一了。

    在激烈的對抗中,韓國坦克手不得不考慮如何返回高城。

    結果就是,很多韓國坦克不敢進行大範圍戰術機動,只能集中在有限的戰場上,對抗數倍於己的志願軍坦克。

    僅是如此的話,問題還不算嚴重。

    不管怎麼說,T-80是俄制第三代主戰坦克中的「高端貨」,比起大量傾銷給第三世界國家的T-72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在蘇聯解體之前,T-80只裝備蘇軍,別說出口,連那些衛星國都沒有得到。

    從性能上來講,T-80不算落後。

    只是「好馬要好鞍」,要把T-80的性能發揮出來,需要很多條件。

    在防護上,T-80只能應付二十世紀九零年代以前的穿甲彈,要想對付性能更加先進的穿甲彈,必須使用外掛裝甲,比如非常有名的「反應」式爆炸反應裝甲,而俄軍的T-80就配備了第四代爆炸反應裝甲,連同坦克的主裝甲,炮塔正面對付聚能彈的能力相當於一千四百毫米均制軋制鋼板,對付動能彈的能力也達到了八百五十毫米的水準。韓軍得到的只是第一代爆炸反應裝甲,僅把對付聚能彈的能力提高到了九百毫米左右,幾乎沒有對付動能彈的能力。

    也就是說,韓軍的T-80在志願軍坦克發射的穿甲彈面前,防護水準在四百五十毫米以內。

    這個防護能力,只能勉強應付使用老式穿甲彈的一零五坦克炮。

    要知道,志願軍的主戰坦克,全都配備了一二五坦克炮,而且使用的全是長徑比在三十左右的新式鎢合金穿甲彈。

    在三十度著角的情況下,這種穿甲彈能打穿六百五十毫米以上的鋼板。

    這還是平均水平,99改已經配備了第二代貧鈾合金穿甲彈,基本配備也是第三代鎢合金穿甲彈,在通常交戰距離上,前者的穿甲能力達到了驚人的八百五十毫米,足以與美軍最新式的M829穿甲彈媲美,而後者的穿甲能力也在八百毫米左右,與德國的DM53穿甲彈相當,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犀利的穿甲彈。

    攻防對比,在96與99改面前,T-80完全處於下風。

    事實上,問題還不止如此。

    與99改相比,T-80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即彈藥極易在中彈後殉爆。

    因為把彈藥存放在車體內,沒有完善的隔離系統,殉爆幾乎是俄制坦克的通病。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的海灣戰爭,以及後來的兩次車臣戰爭中,俄制坦克的表現都不大好,主要就是由此造成。

    韓軍接收T-80後,做過測試,也試圖進行改進。

    只是,兩百輛T-80確實少了一點,而且韓軍主要把這種坦克用做假想敵,沒有打算在實戰中使用,也就沒有動大手腳。

    當時,韓軍只為T-80換上了美制的滅火抑爆裝置。

    這也可以理解,在接收T-80的時候,韓國正在加緊研製K1A1,並且把服役的K1升級為K1A1,隨後由著手研製更加先進的K2,還在努力打開國外市場,所以韓國的軍火商沒有多少力量改進T-80。

    在這場戰鬥中,至少有半數被摧毀的T-80發生殉爆。

    僅僅如此的話,問題也不是非常嚴重。

    因為在夜間作戰,雙方都沒有可靠的夜視設備,所以交戰距離非常近,在五百米內,雙方的坦克炮都有足夠大的威力。

    問題就出在T-80的坦克炮上。

    雖然在出售T-80的時候,俄羅斯也賣了一批穿甲彈,而且是俄軍的制式穿甲彈,但是這些穿甲彈要麼拿給美國做研究,要麼在實戰訓練中消耗掉了。戰爭爆發前,韓軍T-80的備彈量還不到三千枚,每輛坦克只能分到十多枚穿甲彈。這其中,佔大部分的不是俄羅斯原裝的穿甲彈,而是通過美國,從伊拉克、印度等裝備了俄制坦克的國家搞來的,而且大部分是俄羅斯專門為出口研製的穿甲彈。

    如同出口型坦克一樣,俄羅斯出口的穿甲彈在性能上也打了很多折扣。

    按照美軍做的測試,海灣戰爭前,俄羅斯賣給伊拉克的一二五穿甲彈在一千五百米的距離上,實際穿甲能力僅有三百五十毫米,甚至比不上英國的L7一零五坦克炮,對第三代主戰坦克幾乎沒有威脅。

    實戰情況也是如此,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多輛M1A1、以及英國的「挑戰者」被伊拉克軍隊的T-72擊中,均沒被擊穿。

    根據志願軍在戰鬥中獲得的數據,韓軍T-80裝備的穿甲彈要稍微好一點,五百米的穿甲深度大概有五百五十毫米,換算下來在一千五百米處的穿甲厚度有四百八十毫米,接近了第三代穿甲彈的標準。

    問題是,96式與99改都是第三代主戰坦克,而且都配備了爆炸反應裝甲。

    即便是作為大規模裝備部隊的96式,在增加了四點五噸的外掛裝甲之後,炮塔正面的抗穿甲彈能力也在七百毫米以上,而99改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九百毫米,足以抵擋絕大部分穿甲彈。

    即便在五百米的交火距離上,96式與99改的防護能力依然非常充足。

    戰鬥中,也確實如此。

    在被韓軍擊中的所有96式與99改中,均沒有出現炮塔與車體正面被擊穿的現象,只有幾輛炮塔側面被擊中。因為採用了中央滅火抑爆系統,只有一輛96式被完全摧毀,另外幾輛坦克均在戰鬥結束後被修復。

    與之相比,第七裝甲旅的坦克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在最初半個小時的戰鬥中,至少有兩個裝甲營被擊潰,近七十輛T-80被摧毀,而韓軍的反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等到韓軍反應過來,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坦克集群已經向兩翼展開,發起了全面衝擊。

    雖然韓軍採取了非常果斷的行動,比如讓隨同的步兵下車作戰,讓跟隨在坦克集群後面的火炮發射照明彈等等,但是在志願軍裝甲部隊的全面衝擊下,韓軍迅速被打散,只能各自為戰。

    結果可想而知,失去了群體作戰的優勢,坦克部隊只能任人宰割。

    更要命的是,協助坦克作戰的韓國步兵率先崩潰,不但無法支援坦克作戰,甚至無法為坦克提供掩護。

    第六十五集團軍的坦克不但得到了步兵的近距離掩護,不用畏懼韓軍的反坦克步兵,還在戰鬥中得到了步兵的支持。戰鬥中,至少有三十七輛T-80是被步兵用火箭筒在不到兩百米的距離上摧毀的。

    如果有步兵掩護,這些坦克肯定能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打到十七日凌晨一點左右,第七裝甲旅被擊潰了,準確的說是全軍覆沒,只有留在最後面的一個炮兵營僥倖逃脫。

    這場早有「預謀」的戰鬥沒有任何懸念。

    因為離天亮還早,所以戰鬥結束後,第六十五集團軍繼續向高城推進,只留下了一個步兵營與一個工程營負責清掃戰場。

    有趣的是,大約有七十輛T-80被志願軍修復。

    後來,這些坦克編入了第六十五集團軍。為此,黃峙博還專門找總後勤部,想辦法從俄羅斯引進了一批供T-80使用的炮彈。因為俄制彈藥的性能確實不怎麼樣,所以這些坦克在戰爭期間組要伴隨步兵作戰,很少參與裝甲會戰。戰爭結束之後,大約有五十輛T-80還在志願軍中服役,隨後被移交給了重新組建的朝鮮人民軍,並且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新人民軍的第一支裝甲部隊。十多年後,這些坦克才從新人民軍中退役,其中狀態較好的一輛被永久保存在了「志願軍戰爭博物館」中。

    可以說,韓軍第七裝甲旅的表現,即讓東線戰場重起波瀾,也讓聯軍非常失望。

    在重點照顧西線的時候,聯軍還得考慮東線的危險局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