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 正文 卷五、勇義鑄碧血 第二百四十六章、專說春節
    五、勇義鑄碧血第二百四十六章、專說春節

    「此章,皆是收集所到,各位書友可不訂閱。不小心訂閱的大大,嘿嘿,就當慰勞一下小魔。說不定小魔歸納的這些內容,會在二個多月後的新年上有所用為,吸引GGMMM的注意。呵呵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的開始。

    正月初一的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繡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正月初二卻又是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的時候。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禮雖輕,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地是「禮輕情意重」。

    同時,也是北方祭財神之時。這天無論是商貿店舖,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所用的供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大財。

    正月初三傳說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地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裡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地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地話內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後門地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地。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地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生口角或各種不幸地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初三地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地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地人家只吃三兩天。有地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地。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繡。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地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正月初五里要送窮。

    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

    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舖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很快到了正月初七這天。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

    ,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地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僂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一種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吃七寶羹,用七種菜做成地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用芥菜、芥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在美麗的山東半島,正月初七這天還要「送火神」,孩子們選一根兩米左右的木棒,用麥秸將其綁住,這就是所說地「火神」。黃昏時分,在家門口點著「火神」的一端,孩子們抱著「火神」地另一端跑向離家較遠地地方,直到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活動寓意於將「火神」送出家門,一年之內家裡沒有火災,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這天,傳說初八是谷子地生日。

    若是這天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所以初八晚上需要祭星順星。人們無論是否去廟裡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檻、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正月初八有「放生」祈福地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以求平安。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說:「正月八日,石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千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筍餌所希至。」

    因此,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是天日。

    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這天更加有趣。

    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製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地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地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地生活願望。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綵,綵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

    這個元宵節,是崇禎在大明地第一個元宵節。當然要大肆慶祝,與民同樂之時也提高民望。所謂的大肆慶祝,也僅限於元宵節最為隆重地的一項活動-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地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