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 正文 卷五、勇義鑄碧血 第二百三十九章、除妖之法
    五、勇義鑄碧血第二百三十九章、除妖之法

    「二位莫要爭吵,且聽崔某一言。」

    崔慕白見得史可法與錢學謙爭得不可開交,於是出言道:「兩位所說的皆有道理。我等何不雙管齊下,一邊行教化之方針,一方對邪教頭目進行通緝圍捕,如此一來,既可避免邪教再行死灰復燃,又可剿滅現行邪教對社稷的破壞。」

    「啪啪」崇禎拍手讚道,「崔愛卿所言極為有事。史愛卿與錢愛卿就莫要再爭了,就依崔卿所言,雙管齊下。」

    「臣等遵命!」錢學謙與史可法對望一眼後,立即齊齊拱手道。

    「錢愛卿,當如此行那教化之事?」崇禎眨了眨眼。教化普通民眾,便是行普及教育之事。這是崇禎早就想做之事,此時有人提出,實在是順手推舟好好時機。不過,崇禎也知道普及教育雖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之事,卻非一步可就。現在,想看看錢學謙這個禮部尚書有何良策。

    「這個,且容臣細想一下。」錢學謙也知此事言易行難,沒得十年八年是不會見成效,這也就是史可法不贊同的原因。不僅如此,行教化之事還牽涉到許多方面,比如師資、百姓的學習時間等等,只怕沒有十天半個月是拿不出可行的方針。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元祁《歸潛志》

    從此句古詩可以得知,要想成才,十年方有大成。而那金榜題名之人,又是少之又少。雖說使百姓明理義曉物事,當可敬鬼神而遠之。可誰又知道,達到何種程度方能敬鬼神而遠之呢?之又是一個未知之數。

    「不急。錢愛卿可以回去慢慢細想。「崇禎鄭重的道,「行那教化之事,乃是百年大計,不但能讓萬民遠離鬼神之論,而且更能讓大明子民世代受益,更便大明國力更上一層樓。實在是功在千秋萬代!錢愛卿需要好好細量一番。「

    「臣必不負皇上所托。」錢學謙深深地彎下腰去。他明白崇禎之意。做好此事。可以讓大明子民世代受益。自己也足可以流芳百世。實在是皇上給自己一個大大地台階。若是跨不上去。也只能冤自己不爭氣了。

    「錢愛卿可動你那小東林黨社地力量。不過。須注意尺度。切不可使得某些人鑽空子。行那結黨壞綱紀之事。」

    「臣曉得。多謝皇上提醒。」又被崇禎剛才那番話嚇得滿身是汗。結黨。自己是結了。幸好沒有壞綱紀。否則……錢學謙實在不敢想像下去了。

    「史愛卿。等下散會之後。你便下行文於各省各府。對白蓮邪教進行嚴密監控。若是現有邪教活動務必將頭目骨幹一併拿下。查明正身便可上報朝廷進行處決。若是誰膽敢包庇邪教分子。其行同罪。誅之。」崇禎向來不信鬼神。更對邪教宗派深惡痛絕。就連那些占山開派地寺廟或道觀也極為不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些寺廟或道觀憑什麼可佔據名山勝地開宗立派。而且這些和尚和道士佔有土地卻是不事生產。又迷惑民眾。聚財甚眾。若是有何不軌之心。當真是後果難料。就以自己那位強悍地曾祖嘉靖皇帝。自登上大寶以來。三十年未曾朝堂一次。卻是以無限地熱情有限地生命投入修仙長生之中。從而使得大明落入無窮地空難當中。實在是愚不可及!

    「臣遵命!」史可法道。

    「史愛卿可與駱養性相互輔助,畢竟錦衣衛地消息比較靈通。就不會有所遺漏。」崇禎又一再吩咐。

    「臣曉得。」史可法與駱養性齊聲應道。

    「馬愛卿,你在大明律法當中,將邪教的定義具體細化,然後對邪教分子的罪刑也量刑化,還要加上一條,包庇邪教分子之行為與邪教頭目同罪,當斬。其後三代子孫不得參加科舉,若其後人再行邪教之事,株三族。」

    「臣遵命。」馬士英連忙應是。說到刑罰,這位皇上當真不遺力,自南京定都以來,自己身為刑部尚書也不知增加多少條律法了。不過,所增加地律法卻是極大的震懾全國官員,誰也敢再犯,如今這條與邪教有關地律法一出,只怕所有官員內眷設堂禮佛敬道也要好好思量一番了。

    「馬愛卿,若是有何難問道,可直接與朕商量。不過千萬要注意一點:對於邪教一點,刑罰宜重不宜輕。」崇禎對想開口的馬士英擺擺手道,「且聽朕說完。白蓮邪教自太祖便有之,歷經兩百多年而存,也知其在動亂背後推了多少黑手,使重百姓受難。也不怕與諸卿直言,市面之上有著戶部將下去的棉衣被,這些棉衣被就是百姓在白蓮

    什麼無生老母之名義的蠱惑下,寧願自己挨凍捐出教則是拿著這些救命棉衣被出售,其罪當不當誅?還有,更有甚,冒著殺頭之罪,把這些棉衣棉被運到滿清之處,欲與滿清交易。諸卿想想,若是保得一名滿清野蠻人,便是害了大明一名士兵啊。這樣的人該不該殺?「

    「臣慚愧!「馬士英低頭認錯道,」臣實在想不到,邪教竟然如此猖狂。臣明日便可將律法遞與皇上過目,然後通告天下。」

    「甚好。放心去做。朕與朝廷皆是馬卿的後盾。」崇禎一字一句的道。

    「臣必不負皇上所托。」

    「崔卿,你地任務則好好的替朕挑選一批能幹之吏。」崇禎對崔慕卿道,「西蜀平定,正是百廢俱興之時,老練熟知吏事之人正是西蜀最為需要之人才。」

    「臣曉得。招賢館中有著數百名幹吏,想也是夠的了。」崔慕白回道。

    「還有,秦良玉與侯洵將於二月初回京,將有大批有功之人需要封賞,你可是要做好準備,免得到時忙亂。」

    「臣明白。當不會耽擱子壯士的獎賞。」崔慕白

    「如此甚好。」崇禎鬆了一口氣道,「駱養性。」

    「臣在。」

    「各部所行之事,皆需要靈通之消息。錦衣衛須將情報及時報與朕與各部,不得有一絲耽擱。」崇禎板著臉道,「若是遺漏任何一條消息,你就回家呆著吧。」

    「臣當竭力而為。」駱養性也驚出一身冷汗,這個皇上怎麼突然拉我進去。

    「好了。今日朕之事已經結束。」崇禎笑道,「不知諸卿可有什麼想法。若是沒有,便與朕吃些應節食物,過過新年之氣氛。」

    「臣有事啟奏。」楊子榮卻是站了出來道,「內閣擱置已久,如今朝廷步入正軌,當是重組之時。」

    內閣乃是明最高官署名。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設「四輔官」,不久又罷。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也就是說,內閣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秘書性質的機構

    「內閣」地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的時候。明成祖即位後,命官品較低的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於午門內的文淵閣當值,參與機務,始稱為「內閣」。「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永樂中期以後職權漸重,將大學士地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並且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內閣,用得好,是個好東西;若是任其盲目,則是敗壞朝綱之物。

    正所謂:必誤國,分權必振興。明朝時,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從明朝中晚明的歷史可以看出,只要內閣中人才濟濟,皇帝再怎麼懶惰都無所謂如隆慶;而內閣權力被虛化,被剝奪如崇禎17年換52內閣,那就是在勤政也是要亡國!

    自定都南京以來,崇禎皇帝再也沒有提起內閣,而百官也因為朝廷處於水深火勢之中,也不敢輕言提內閣之事。漸漸得,六部之雖沒有內閣大學士之名義可行地也是內閣之事,百官也就睜一眼閉一眼。沒想到,六部之中,卻是戶部楊子榮先行提出。

    而崇禎沒有提起,是因為還沒有好人選。

    「哦?!」崇禎看著楊子榮道,「對於內閣人選,可有舉薦?」

    眾人見崇禎並沒有惱怒反而問起楊子榮內閣人選來了,不由一愕:難道皇上不記得失去京師之前,正是他將內閣的權力收回。這是反話還是?眾人連忙低垂下眼瞼,假裝認真聆聽,眼角卻是偷偷瞄向崇禎,看其表情地真偽。

    「這個,這個……」楊子榮看到崇禎的反應和眾人地動作,心中的人選也敢說出來了。誰知道崇禎是真心還是假意,若是真心還好,若是假意套話,那自己說出的人選將成為皇上打擊的對象,豈不是成了罪人,如何是好呢?一時間竟然猶豫起來了。

    「內閣,朕早就打算要重置了。」崇禎將眾人的表情一一入目,為了打清眾人的疑惑道,「只是一直沒有好人選,這才遲遲沒作打算。現在,楊卿竟然提出來了,不妨直言,讓朕參考參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