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兒快快起來!」王允見了自己這個寶貝兒子自然十分喜歡,自從給王奇取字以後,王府裡就基本沒人叫王奇的小名了。
王奇也一一的給坐在一旁的荀彧鍾繇諸人行了禮。荀爽等人本來就對這位小才子十分尊敬,此時見他行禮忙不迭的還禮。荀爽更是口稱:「少主無需多禮!」
王奇一聽,就知道王允已經把荀爽收為屬官了。高興的問道:
「父親大人給荀先生封的是什麼官呀?」
「爽不才,蒙主公委為豫州別駕!」
別駕屬於刺史的佐吏,是刺史屬吏之長。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此時王允見幾人都已經打完招呼了。又說道:
「允初任州郡,屬官尚未完備,只有文休在京師時就被任為主簿一職,現在慈明即為我的別駕,可有好的屬官人選?」
「主公要找屬官,何須他求,在座皆俊傑之士,任主公選拔耳!」
王允聽了大喜,當下根據荀爽的意見,以程昱戲志才為治中,以鍾繇為功曹,餘者如荀彧荀攸荀諶皆為從事。至於作為武將的校尉,實在沒人選,只得用王奇推薦的徐庶暫時充任。本來王奇還想讓陳群和郭嘉也一起去任職的,後來郭嘉打了個眼色讓王奇放棄了這一舉動。
官職任命已定,大家開始討論今後的作戰部署。王允先說;
「朝廷命我和左中郎將皇甫嵩一起剿滅豫州的黃巾賊,今有黃巾賊匪首張梁張寶聚眾欲攻擊京師。然皇甫將軍兵尚未到,諸君以為我等當如何作為?」
「主公可聚集穎川郡及附近郡縣的兵馬,嚴加操練,待皇甫將軍兵到,再一起進剿賊寇!」
果然是老陳持重之言,只是太消極了。王奇聽了以後暗暗想到。
「穎川留守士兵久未經戰陣,確實需嚴加訓練才有戰力!」一旁得程昱點頭道。
「黃巾烏合之眾,雖言要攻伐京師,但其必須花時間調度,在加上此來路途遙遠,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訓練這些士兵。」說話的竟然是素來被王奇看不起的荀諶,而且講的還頗有道理,不禁讓王奇有一種刮目相看的感覺。
「雖是如此,但到時必有小股黃巾前來騷擾,當以新成之軍對其予以全力打擊,這樣既可以削弱其一部分力量,又可以訓練新成之軍。」說得最全面的還是戲志才。
讓王奇不僅感歎,果然是軍師型的將領考慮問題全面呀!
王奇突然想起後來非常有名的火燒長社,看來決戰地點也很重要的呀!當下就說:
「決戰之地應該慎選!若以穎川決戰,即便勝了,亦必然傷及城內百姓!」
諸人都點頭稱是。
「我知一地,在穎川附近,名叫長社。可駐大軍!」說話的是從小在穎川長大的荀彧。
眾人計議已定,各自退去。而王允則帶著王奇回穎川郡城。
父子倆相見自然有一番長談,王奇趁機提出了自己早就想做的幾件事。第一件就是以父親王允的名義征招許褚許仲康為校尉;第二件,在穎川設立招賢館,招納各地豪傑人士;第三件,將原來王月訓練給他的三百近衛擴招為三千。
王允對這個寶貝兒子的要求自然無不答應,馬上寫了兩分文書,一紛徵召文書叫一名侍衛快馬送到譙國譙縣的許褚許仲康處,一份招賢榜貼在郡城的大門外,同時給王奇一塊令牌,准許他從三萬穎川軍中挑選兩千七百精壯加入他的近衛,只是在給三千近衛配馬匹時出了點問題,因為原來的三百近衛都是弓騎兵,弓箭多的是,但整個穎川總共才三千騎兵,再給他兩千七百匹馬的話,根本就成不了軍了。最後只給了七百匹馬,讓他湊成一千名弓騎,其餘兩千先做步兵。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王奇高高興興的拉著自己的三千人馬和由徐庶統帥的穎川守備軍去長社訓練了。
在長社等了一個月,終於等到了左中郎將皇甫嵩的三萬兵馬。
期間王奇和徐庶多次派人剿滅周圍的流竄黃巾,出動十餘次,殲敵上萬,俘虜上萬。本來按照規定那些俘虜都應該是被斬首的,但王奇心腸軟了一下,把他們都變成了投誠的平民,這樣就免了他們的殺頭之罪。趁著春耕還沒結束,王奇趕忙把這一萬多俘虜帶到穎川郊區王家新買的地上屯田。
只是讓王奇鬱悶的是,前去徵召許褚的近衛回來說,許褚不肯應召,說是黃巾之亂,他要保衛鄉里,待黃巾滅了以後,他會親自來王允面前磕頭請罪,還把本來打算用強的近衛打了一頓。
王奇無奈,只得想待有機會自己親自去相請。只是想不通,為什麼自己在那些文人面前一帆風順,而在這麼一個沒頭腦有「虎癡」之稱的武夫面前竟然行不通。
至於招賢館,穎川本來就是出文人的地方,自然沒招到什麼武將了。到是遇到到了一個遊學名士,前來穎川訪友的陳留平丘人毛玠毛孝先。王允想任命他為從事,結果卻被拒絕了。
話說那左中郎將皇甫嵩終於帶兵來到了長社,和王允的穎川守備軍合兵一塊,隊伍稍加休整,就準備進軍攻擊正向長社而來的張梁張寶軍。
只是還沒出兵,突然探馬來報,右中郎將朱雋和黃巾波才軍相戰,結果朱雋大敗,正引兵退向長社,請左中郎將皇甫嵩派兵加以接應。
皇甫嵩無奈,只得令準備出征的士兵,改道變成接應朱雋的部隊。
須臾,探馬來報,右中郎將朱雋已來到營前。皇甫嵩和王允聽了忙帶著王奇等諸人一起出營前去相迎。
眾人來到營前,接著朱雋,只見不遠處自己的部隊正護這一支很明顯的敗兵緩緩退向大營,而更遠處,則是漫山遍野的黃巾軍,此時黃巾軍見自己這方已經進了大營,也就不再追趕,依草結營。與官軍開始相持起來。
(下一章《火燒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