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王爺 書香悶遞[轉貼妙文] 鄭和為何未能令中國稱霸?
    紐約時報特派員紀思道本年二月遠渡重洋到東非肯尼亞,希望跟隨明朝太監鄭和下西洋的足跡,從其光輝成就中理出頭緒,以弄清楚為何他的遠征不像哥倫布那樣改寫歷史。本報昨日已摘譯紀思道遇上鄭和部下後裔的報道,今日繼續刊載他對中國以至東方世界未能雄霸全球的分析。

    過去幾千年來,主宰這個世界的似乎應該是中國人或印度人,而不是白種人。澳洲和美洲大陸的移民也應該是中國人,不應輪到英國人。這種東西方勢力顛倒的原因,使我感到困惑。

    明朝中國世界最強

    十三年來,我大部分時間住在亞洲,並試圖找出原因。我一直認為歷史的轉捩點是十三世紀初期,亦即中國明朝的鄭和率領一支龐大艦隊從中國出發,以征服整個世界。

    從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間,鄭和七次率艦隊出洋,這是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艦隊,而一直到五百年後,即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的艦隊才差堪比擬。鄭和的艦隊擁有三百艘船隻,二萬八千名兵士,最大的一艘軍艦長達四百。而哥倫佈於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時,只有三艘船隻和九十名船員,最大的船也只不過八十五長。除此之外,鄭和艦隊的航海設備又很先進,如船舵和防浪船舷等都是當時的前沿設計,而這些先進航海設備要三百五十年後才傳入西方。這表示東方在古代一度遠遠超越西方。

    事實上,除了羅馬帝國時期,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富裕和文明的泱泱大國,有人口密集的國際大都市,幾千年來歐洲任何地方都難於匹敵。比方說,十二世紀的杭州就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城市,而根據歷史資料,早在公元七世紀廣州就有二十萬外國居民:阿拉伯人波斯人馬來人印度人非洲人和土耳其人。相較之下,十三世紀歐洲最大的城市應數巴黎,人口也只不過十萬多一點。鄭和的艦隊比哥倫布還早半個世紀抵達東非,並從阿拉伯商人處聽聞歐洲。其實中國的船艦可輕易駛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直接與歐洲通商。但是,當時的中國是那麼強盛,豈會把歐洲這些夷邦放在眼裡?

    在鄭和時代,中國和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了全世界的一半。即使一八二○年清朝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佔全球經濟的百分之二十九,印度則佔百分之十六。

    鄭和七次下海出征之後,相對而言,亞洲採取較封閉的政策,因而失去主宰世界的良好機遇,卻為歐洲和稍後的美國的興起奠下基礎。

    朝廷鬥爭功績遭淡化

    西方人通常將現今的經濟優勢歸功於他們祖先的智慧民主制度或勤奮,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十五世紀中國皇帝的短視和愚昧。鄭和歷次下海出征,直接造成大量中國人移居東南亞國家。鄭和的傳奇事恿在東南亞廣為流傳,被奉若神明。然而在中國,其事恿反而極少。關鍵原因可能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精英階層對鄭和抱有猜疑,設法淡化其事恿。

    當年,鄭和率領的艦隊是這麼龐大,旗下「寶藏號」的船隻,每艘長四百寬一百六十,設有九幅大帆,船身份設幾層艙板,豪華的艙室和看台。艦隊包括補給船巡邏船以及二十艘淡水運輸船,總人員二萬八千,其中有通曉阿拉伯語和各國語言的翻譯家,還有觀測氣候和星象的天文學家醫生修船技工收集各地奇珍異草的中醫學家,甚至還有兩艘船載著負責外交禮儀的官員。

    這麼大的歷史事件,卻鮮少出現在中國歷史文獻中。鄭和確實製造了歷史,但他沒有改變歷史,因為他的遠征所造成的影響,完全取決於明朝是否有推行海洋發展的意願。

    官方嚴禁私人造船

    今年二月我訪問了鄭和艦隊到過的印度港口加裡卡。這是舉世聞名的香料交易港,但已於一九八九年關閉。該港從輝煌走向滅亡,正好像徵了亞洲失去主宰世界的大機遇。

    正當鄭和的浩浩蕩蕩駛過印度洋,明朝正出現了一場儒家官吏與宦官之間的殊死鬥爭。看來這場鬥爭是官吏佔了上風,從而把中國引向災難性的道路。

    明成祖永樂帝於一四二四年駕崩,朝廷政爭連年,結果是官吏在政爭中取得勝利。朝廷停止建造船艦,並限制私人造船業。為了防止回到舊政策,他們盡量銷毀鄭和的航海紀錄,並在新帝的下,逐步解散海軍。

    在一五○○年時,朝廷禁止民間建船,凡建造雙桅船隻者一律被處死,而到一五二五年,更明令拆毀所有遠洋船隻,歷史上最龐大的艦隊在一場不明就的政爭中斷送了。這次重大的歷史走向,把中國引向貧窮失敗和衰弱的道路。

    不貪婪不能呼風喚雨?

    不過,中國從此與呼風喚雨的世界影響力擦肩而過,可能不只是單一的宮廷權力鬥爭所致。針對亞洲最終經濟不振工業落後,史學家指出許多原因;其中「兩個半」最具說服力。

    第一個因素是,當時亞洲根本不夠貪婪。舊中國社會是儒家思想當道,印度講求社會等級分明。兩國精英階層輕視商賈。中國士農工商四種職業中,商人位居末席。孔子又說,「父母在不遠遊」「唯小人重利」。

    相對地,歐洲則是貪魘不足。十五世紀葡萄牙為首,引進發現新機會時代,渴望將本求利,船隊乘風破浪到非洲東岸,繞過好望角到亞洲,主因他們想搜購珍貴商品香料。麥哲倫的水手們曾以成本一萬倍的價錢,出售了二十六噸的整船丁香。

    第二個因素是,自滿文化使然。凡事反求諸己死守舊的理念與方式尊重權威懷疑新觀念,是中印文化特徵。中國人稱自己的國家是「中國」,外國蠻人都不足取。印度加裡卡的史學家史瑞哈蘭說:「印度人不去葡萄牙,非不能是不願也。」

    另外半個理由是,中國是一個民族國家,歐洲則是許多國家形成。儒學官僚當權,禁止航運,他們的政策錯誤禍及全中國。

    對比之下,歐洲某些國家若遂行經濟自殺,也是個別的。當葡萄牙十六世紀類似中國人心態,殺猶太人燒異教徒,趕走天文學家與科學家時,荷蘭及英國卻不受影響,繼續海上冒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