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探(四)
當年北魏立國之初,是最重要的地區。北魏最高峰時,達到五百餘萬戶,三千多萬人,考慮到北魏隱瞞人口很嚴重,實際人口更多。這讓唐朝想起來很漸愧的。
若論真實人口,鹹亨年間唐朝那麼大的面積,僅有可能與北魏相當。
六鎮有多少人口,無法統計,僅是起義的義軍就達到了二十多萬。那麼有可能最少會達到兩百萬以上的人口。
再看唐朝現在,精耕細作,棉花種植,都需要密集的勞力。作坊業比以前更盛,甚至還有在朝廷默視下,許多海客悄悄的將人口遷移到海外。除了關中那樣百年難得一遇的特大災害,才讓皇上遷移了二十多萬人到了西域。其他時候,對人口的需要是鯨吞。人口買賣業從來沒有這幾年這麼繁榮過,各個州縣為了滿足自州縣的需要,不得不再次採取了一些封閉的政策,禁止百姓流動。
今年風調雨順的,休說上百萬的人口,這似乎是必須的,從豐州到單于都護府,再到雲朔,甚至延伸到幽州西北,陰山以南這廣大的地區,幾乎讓皇帝將人弄完了。沒有這麼多人,也不行。
但二十萬人,十萬人口,也不可能抽出來的。
遷得少,遷上個一萬人,在這廣大的區域上,是去騎馬玩的啊?
皇帝計劃很好,有五年計劃,十年計劃,二十年計劃,五十年計劃,一百年計劃,甚至二百年、五百年計劃。
可眼下你得變出人來。
不是突厥人,不是吐谷渾人,是正正宗宗的中原人。這個美好的六鎮大計才能實現。
今年算是風調雨順,當然,風調雨順的結果,是李治與武則天悲催了。看到沒有,前一次封禪,來了一個二聖,天災人禍。後一次封禪,關中遇到了百年難遇的大災。皇帝一回來,什麼事都沒哪。
這與封禪有啥關係,可古人特信這個。
然而在這大好的年份裡,誰個願意遷向塞外,又冷,又乾旱,不易種植,還有,北方突厥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再來一個反水的啥,到時候怎麼辦?各州縣官員也不會主動配合,我也要政績,相信我說一聲,境內沒有百姓可以遷移,你不會將我的烏紗帽拿掉吧?只有打大戶人家佃農的主意,可將佃農遷走了,大戶人家的田地怎麼辦?
無論想得怎麼美好,眼下問題就解決不了。
除非再來一個關中大災。
「這個朕來解決,六鎮與當初六鎮不同。至少眼下敵對的突厥人瓦解,隔著陰山,生活著將是忠於朝廷的突厥各部,一開始並不需要多少百姓,更不能築城設關,以免突厥人初遷北方後,心情不能安定,反而會有許多誤會,導致不好的事發生。僅僅是屯田、練兵。並且有部分的突厥人半耕半牧,在關中設有了一些屯田與簡易的水利。像豐州之地,更是肥腴之所。哦,對了魏元忠,再替朕下一道詔書,鼓勵天下百姓,培育良種,若有貢獻者,朕會親自詔見獎勵。再派人去室韋部,尋找糧食種籽。朕聽說他們大多過著半耕半漁半獵的生活,也種植一些菽粟,只是種植方式很落後,往往不能得以溫飽。但所居之所,皆是酷寒之所,所種植的糧食,必然更適應寒冷的天氣。然後在營州等地,試種一批,看能不能培育一些高產耐寒的作物。北方各部,若不能安定下來,始終是中原大患。」
「喏。」
「各位,時間不早了。朕先退去。」
李威離開。
魏元忠對諸人說道:「諸君,還需努力啊,不能讓陛下將我們的事全部代做了。」
魏知古苦笑了一下。
在這樣的皇帝手下為臣,是臣子的幸福,體撫。那一碗雞湯,到現在還讓他回味無窮,一生中吃過最好的食物了。但是皇帝自己並不奢侈,所食料材都十分簡單,並且再次囑咐了御騰房,勿得浪費。所穿衣著,也十分樸素。
這是想法的差異,不僅是錦衣玉食,李威記憶裡還有幾十年平民的生活。而現在,僅是侍候的宮女太監就達到了數千人之眾,身邊諸女個個美艷如花,就是衣食樸素,也是穿著的綾羅綢緞,每天吃的是大餐。還有什麼必要再鋪張浪費的?
於是在大臣眼中,皇帝是一個真正勤樸的皇帝。
但在這樣的皇帝手下做事,需要真才實幹,沒有真才實幹,是休想脫穎而出了。
說道:「我就擔心,皇上做得太急啊。」
「放心吧,皇帝將諸名門世家請來,就是為了協商解決的,以免各種政令下去,造成不必要的爭執。」
還有一些很特殊的安排,魏元忠沒有說,到時候會給這些大家族一個巨大的「驚喜」。
……
看著隔壁那道朱紅色的牆,野辭明月說道:「以前,陛下就住在那邊?」
「嗯。」
「碧兒姐姐,那邊是什麼樣子?」
「不能胡說,」碧兒差一點將她嘴巴捂上。如今皇上好不容易將權利收回來,住進了太極宮,還住東宮啊。
「碧兒,都是自家,不用那麼小心。」韋月說道。
自從李威打算讓李潞出去磨練後,碧兒似乎象做了一件虧心事一樣,看到韋月、裴雨荷與鄭宮楚頭都抬不起來。
李威也沒有點破,他同樣在觀察這三個女子的動靜。
若沒有意外,未來的東宮,必將在眼下數子當中產生。以後還會有子女,不過歲數太小了,等到他們成人,還不知道有多少年。眼下數子正好,自己身體比父親好,又不會像祖父李世民那樣吃胡僧的長生不老丸子,六七十歲還是能活下去的。
那樣的話,眼下數子,那時候長者四十來歲,幼者三十幾歲,都是做實事的時候。雖說二十幾歲同樣可以做事,可掌管一個國家,還略顯嫩幼。自己力求公正的,可是不能疏忽外界因素影響的作用。
相對而言,韋月的兒子與鄭宮楚的兒子,還是比其他諸子有競爭力。至少在才能同等的情況下,他們能獲得更多外界支持。其次就是狄蕙的兒子,裴雨荷的養子。不過競爭力卻會弱上許多。即便裴雨荷以後有子,恐怕因為歲數的差異,也競爭不過鄭韋二人。
但兒子的成長,也要看母親的性格。
這同樣是一次考驗。
讓他很開心,二女表現一直很好。
但二女是不是這樣聽話,只有她們自己心裡面清楚了。
皇帝的回歸,使長安重新籠上一片生機。
各地的望族們也一一派了人,到了長安。但沒有立即召見,有的遠在江南劍南,一時半會還沒有來到。最少還有兩個月時間,才能全部到來。那時候才是磋商的時機。
但有的詔書已頒發下去。
先是在全國推廣了八十個大型的常平倉,以及一百個中型的常平倉,七百多個小型的常平倉,原來各州縣,各鄉里的義倉全部取消,管理集中到各州各縣,以備災年。特別是北方地區與一些山地地區,一縣一倉。就地徵稅,就地儲糧。兩京的糧儲主要來自江淮與荊州一帶。
第二份詔書就是職役,各縣基層官吏,比如裡正、耆老、文薄、衙役,中小型常平倉倉令、主薄,由各地免役戶、德才兼備的長者,以及大戶人家子弟擔任。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稅務,擔任這些基層官吏非但沒有薪水,還要擔負責任。可是也表示朝廷的一種尊重,某些方面還能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利益,再說,也不缺這份薪水。所以幾乎無人反對。
第三份詔書,就是人才,各地官吏可以推舉一些德才兼備的人才,供吏部銓選,勿論出身貴賤。
第四份詔書就是各地官吏治理地方時,格守的宗旨,一律以民為本。
主要就是民生。
下達了這些詔書,將積壓的奏折處理完了,李威這才率領著文武大臣、宗室子弟,前去乾陵拜祭李治。
乾陵規模更盛於昭陵,山腳下建鵲台,往上是左右乳闕,然後一路石像,翼獸、鴕鳥、仗馬、翁仲、石虎、石獅,還有一些諸胡首領。陵頂是內城,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門,長寬皆在三里多路。站在陵頂上,李威默立良久。最後對狄仁傑說道:「替朕草似一旨,著劉仁軌與裴行儉、郝處俊、張文瓘、戴至德五人陪葬乾陵。」
這些都是李治時的名臣,然而因為得罪了武則天,沒有享受到這一榮耀。
今天的詔書是補救。
「喏。」
冗長的禮儀結束,看著四下,草木枯黃,天地寂然,李威說道:「回去吧。」
正要準備回去,武則天說道:「哀家不想回去了。」
淡淡的一句話,所帶的官員全部色變,然後用眼睛看著李威。
在這裡,武則天說話有著絕對的權威
PS:昨天轉了轉,心情大好,然而回來後,因為心情的放鬆,兩本書全卡。今天繼續兩更,大約還有十來章,這本書就結束了,老午在這裡感謝諸位的票票、訂閱與打賞。另外也感謝近三年來,對老午才子、玩唐的支持。無以回報,凡三本書以來舵主以上的粉絲者,請持起點截圖,加群143825829,給老午地址,老午匯實體書《玩唐》兩本報答。非起點用戶者,此群莫入。
第一百六十六章探(四)
第一百六十六章探(四,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