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唐 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 探(二)
    第一百六十四章探(二)

    這個問題又不可小視的,否則不要多,一兩百年後,宗室將成為唐朝新的一大吸血蟲。

    一路走,一路想,也沒有想出來什麼好辦法。難不成讓宗室子弟全部做平民去?實際上有分封制,比如第一代的親王,到了第二代的嗣王、郡王、公,候,伯,男,子,再到平民。比如漢朝的劉備劉皇叔,人家就是一個平民。還有劉秀,也等於是一個平民。

    還沒有到那地步。

    無論怎麼分封,一代接著一代,更多的新人冒上來,這個吸血蟲隨著李唐立朝時間越長,危害性越大。

    不由地撓起頭,奶奶的,這個皇帝做得太苦逼了。自己好歹還是後世一個算得上有學問的人穿過來的,可許多的地方,就想不出好的策略。

    到了武則天的行宮門口,結果武則天未見。

    這一路上也沒有冒泡。

    雖心裡有準備,面結這結果,武則天很失望的。

    李威又對太監說道:「你再去通稟一聲,就說,母后的幾個兒子,孫子全部在此,閤家團聚,這也是人倫之樂,還是見上一見吧。」

    個太監有些眼生,李威不認識,但一直小心謹慎的回答。東都的事,他也害怕。

    回去通稟,還是不見。

    李令月有些悲傷的問:「大哥,母后她,她……?」

    「小妹,什麼也別說。」李威沒有解釋,想要母親快樂,很簡單,將自己手上的玉璽一交,軍國大權一讓,母親馬上就快樂了。眼下解決不了。看幾年後,母親性子能不能安定下來。否則想一家快快樂樂的團聚,不大可能。

    返了回去。

    魏元忠走了進來,說道:「陛下,這裡有一個楚州百姓寫來的奏折,臣以為陛下要看一下。」

    「一個百姓的奏折居然驚動宰相?」李威笑了笑,將奏折打開,馬上臉色就陰了下去。奏折寫的東西不多,因為文化淺,寫得很白。可是直指時政,而且就是他興師動眾的水利之政。

    論仁愛百姓,自古以來莫過於陛下也。兩渠一開,生民萬家。又興全國水利也,以圖開山鑿海填湖,廣興陂塘堰渚圩堤防,辟田於民,使民有田可耕,有麻可織。然政令未起,各地豪強侵佔湖泊沼澤,圈圍為己,塞堤為私。江南之地多有富豪使深湖變成圈圩,臣民又聞河北河南之地,亦有富豪侵佔水利之事。今年聞陛下歸,此風益熾。臣憂也。江南之地多雨,湖為平田,水少民不得灌,雨多水不得出,長久之,澇災必顯於江南矣。河南河北之地,縱雨水少,豪紳侵佔水泊,民之灌溉亦難也。而工程始大,每一圩堰,非是一州縣所能為之,國家花費巨浩,所謀利者僅少餘人,百姓反受其災也。

    這一段話很淺白,若不是李威數次講水利,卻有可能有許多大臣不懂。

    陂,就是山田,或者山邊的河田與溪田,有的陟田規模很小,有的陟田規模很大,這個歷史比圩田歷史更早,春秋時就有陂田出現。

    塘,指海邊上築起的大堤,出現的塘田,主要集中在蘇北、浙閩。

    堰,是指大型水庫以及相關的水利工程,所帶來的灌溉農田,這個分佈更廣泛,從河南河北到關中到劍南,只要有能力,都能帶來大量的堰田。最有名的就是都江堰。

    渚,就是江中的小洲,有的小洲同樣開始開耕出來大量的耕田。

    圩主要集中在長江次沿海地區,從潤州往西到安慶以東,安徽與江蘇一帶,淮河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也有大量的臨湖臨江臨河地區,可以開耕出來做為圩田。對後者,李威是最看重的,一是開發晚,即便唐朝在開發,還是原始地帶,有大量開發的空間。二是產量高,都是沃土,有充足的水源,還有氣候適宜,他正準備到長安後,再從占城引進佔城稻,進行育載,改良江南的水稻種子。水稻的產量始終比小麥高梁會高的。

    還記得兩首詩,一個是楊萬里寫的,圩田歲歲續逢秋,圩戶家家不識愁,夾路垂揚一千里,風流國是太平洲。他不是拍馬屁的大臣,也寫了許多百姓辛苦的詩篇。從這個側面角度,可以反應宋朝圩田對百姓的造福。並且范仲淹、賀鑄都寫過類似的詩篇,賀鑄在一首詩裡明確寫出了產量,一溪春水百家利,二頃夏苗千石收。宋朝比唐朝產量略高,在李威指導「勾引」下,唐朝也只是勉強達到一畝地三石,若是扣除放大的田畝,還是不足。宋朝略略有餘了。但圩田卻一畝地達到了五石。面對如此大的回報,李威不知道罷了,知道了手中還有帝國最高的權利,怎能不心動?

    若是全部開發出來,十萬平方公里總是有的,也就是一百五十萬頃地。唐朝能有幾個百萬頃耕地?不用全部開耕,僅是開耕一半,就有可能達到近百萬頃田地,還是一等一的良田。看看青海擠來擠去,也不過擠出來了幾萬頃地。這些新地一頃僅打算收三百石糧食,就有可能養活現在唐朝所有人了。當時與狄仁傑說過後,狄仁傑眼裡都閃起了綠光。

    賬不能這樣算,到了那時候,若是人口猛烈繁衍,增加了一倍,這個優勢又會失去。但若是沒有這個糧食呢?到時候民以食為天,沒得吃,又有這麼多百姓,會是什麼樣的局面?

    所以一個個磨拳擦掌,準備大施身手。

    但這封奏折無疑是一個當頭棒喝。

    若真像奏折上所寫的,那個問題可大了海去。

    水利最大的關健就是出水與儲水。

    再怎麼圈,也要保持大量的水庫、湖泊存在,水勢浩大的時候,它能起來儲水作用,減少澇災。為什麼史書在宋朝以前,很少記載到江南的澇災,想一想就可以知道了,大量的沼澤湖泊,怎麼可能有澇災產量?乾旱時,它又能起到灌溉補充作用。往長遠說,還能對環境有著很好的保護。

    所以李威再三說勘測,不能隨便圈。

    第二個就是出水。一旦大修水利後,汪洋變成平地,再怎麼留,大量的肯定不存在了。水勢一大,那麼河流裡的水流量會增加,甚至比圩田能抬出幾米十幾米高的水位,比如後來的破圩就是這樣產生的。那麼這種情況下,不但有保留大量的儲水湖泊存在,還要保留足夠的河流,甚至在挖寬挖深,能迅速將河裡的汛水洩流到長江去。

    但若是象奏折上所寫的,一個個豪強伸出手來,那麼湖泊淤塞,河道堵埂,沒有了蓄水的空間,沒有了洩水的通道。只要雨水大,汛期長,會出大事情。北方好一些,可是豪強們將手伸出來,也必然會帶來不小的影響,並且對灌溉影響更大。

    將奏折合上,看了看名字說道:「魏卿,替朕草擬兩道詔書。」

    「喏。」

    「楚州民司萬清上疏有功,遷為尚書工部水部員外郎,以此疏頒發天下。並詔令長於農稷生產、水利之學官民,各赴縣州,亦或朝廷,上書己見。若有切中時宜者,國家納采,即赴賞賜,有大功者,賜於官職。」

    魏元忠有些訝然。

    但隨著釋然,開始書寫。對司萬清陞遷得太快,有可能是唐朝建國史上最快的陞遷,一個平民老百姓一下子躍成了從六品的官員。不知道進入朝堂後能不能適應。

    可考慮到若沒有此人的上疏,下面各給官吏也畏於列強,會知情不報。一旦動工後,實際情況卻被各個列強瓜分,那麼最後局面,就會變成皇帝與所有列強,豪門與地主硬抗。這個結果,就是太宗皇帝都不願看到的。這時候加入的人不多,還能及時阻止。這個陞遷也就不那麼重了。

    「再詔,自今以後,凡是所有陂塘堰渚圩堤防,各地官吏必須詳細調查,繪製成圖,說明興修具體策略與方法,報上級核實。所以新田,由朝廷分配,還於百姓。凡自調露年朕議興修水利後,私自築圍、埂、堤、壩者,勿論望門庶族、權貴宗室,一律收為國有。由戶部核實,分配於貧地與佃戶,以均天下貧富。」

    魏元忠擦了一把汗,均貧富?

    不過併吞之風太烈了,雖然鄭家帶了一個好頭,仍然有大量的地主與望門在繼續併吞,長久下去,對國家也沒有好處的。那怕就是將幾萬里海外的什麼美洲佔領了,像這樣吞併下去,幾百年也吞完了。

    李威繼續說道:「凡有阻攔者,一律懲戒,輕則沒收田產,重則流放,若是帶頭興師動眾反抗者,斬無赦。地方官員包庇者,一律免去所有官職,終身不得錄用。」

    李威真的動怒的。你們還真當我是神馬仁愛,一個老好人,好欺負。

    又說道:「自鹹亨三年起,自朕為了福澤於民,與先帝倡導多方耕種養殖以來,侵佔廢棄沼澤者不究,然侵佔河渠水道湖泊,影響灌溉者,一律退耕返水。又,勿論何人,不得私自侵佔江河湖泊,謀為己用,勿令者,一律嚴懲不怠。又,竹紙興起,多有作坊侵佔江河溪渠,謀己力,害水利,自詔書起,全部退返。缺水者,於荒地經地方官員核實後開塘,適度引水,否則查沒作坊所有資產。又,關中河南之地,以至全國,多有大戶人家,占水設碾,舂磨糧粟脂粉,以為己利。各地官員即詔書日起,核實灌溉用水之量,確認設碾數額,多餘者,全部酌情查沒。違令者嚴懲不怠以上若是官吏處置不公,當地民眾可以上疏朝廷,以求公正。」

    後面李威都想到過。原來準備各個大戶代表到長安後,大家坐下來心平氣和的協商解決。

    然而司萬清的上疏,讓他氣壞了。

    水利可以說是國家的根本。就是放在後世,也十分重要的,況且現在這種脆弱的生產方式。

    可是魏元忠頭腦很清醒,他沒有往下寫,而是說道:「陛下,且聽臣一言。剛剛臣看了司萬清的奏折,感到事情很嚴重,並且實際的,有可能比司萬清寫得更嚴重。」

    「嗯,他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寫起來會有忌諱。」

    「就是他有的不敢寫出來,可僅憑他一人之言,恐難信服天下。以臣之見,不若讓臣派出一些可靠的官員為使者,到各道察看,然後快馬回京,將實情向陛下稟報。這樣,向天下頒發詔書,也會更有理有據。」

    李威沉思了一下,說道:「好。不過將第一道詔書頒發了吧。另外派出使者,不可讓地方官吏知道,改用其他的借口。以免被地方官吏誤導。」

    「喏。」

    魏元忠離開後,李威怒氣漸解。

    剛才是生氣了,然而想一想,無論那一朝一代,那一個國家不是有一大堆麻煩事,無法解決的。

    自己是地主階級的頭子,反而率領貧困階級,在向地主階級作鬥爭,算那門子事?

    PS:關於水利的事,若是懂,寫起來很精彩的。不過主角不適合皇帝,而是地方官員才好。有可能下本書會寫到水利的細節,放在宋朝寫也更合理一些。剛剛看到一個故事,長樂女錢四娘前往將軍灘前築陟,溪流橫溢,陟輒壞,錢四娘憤而投水死。好節烈的女子。這本書簡單粗獷的帶過了。但李威只要真的將這些事務做好了,就是不發展航海,一個更完美的唐朝也必然出現。

    再說一件有趣的事,某縣官接到小民報案,我的菜園被某某撿到,前去認領不給,請縣大老爺做主。此縣令糊塗了,這不是其他東西,菜園子怎麼撿?這就是葑田,下面的爛茭葦等草根,上面架木排浮泥,種稻,甚至種蔬菜。不過注意了,得用繩子栓緊,否則一夜過來,就飄到某一處地方。這也說明了古代人的智慧。

    第一百六十四章探(二)

    第一百六十四章探(二,到網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