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唐 正文 第八十六章 前夕(三)
    第八十六章前夕(三)

    在大量斥候尋找下,王方翼終於圈定了兩個人選,一個叫阿史那咄撲,一個叫阿史那可賀。他讓手下將這兩人請來,李威與他們談了談,也沒說請他們的來意,看似隨意地交談了一下。無意中提出一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其實是在進行最後的察看。一是看他們才能,沒有才能是不行的,像阿史那真,朝廷用他做了可汗,沒有起到好作用,反而起了嚴重的反作用。有才能還不行,還要看他們對唐朝的態度,以及對突騎施的態度。對唐朝態度要有一顆畏懼之心,對突騎施態度,要有一顆自立之心。

    前面一條好辦,看一看,聽一聽,也不要他們是成吉思汗,大差不差即可。後面一條卻有矛盾衝突了,既有自立之心,又如何對唐朝效忠。這個衝突李威也沒有辦法解決,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大約談了一會兒,李威選擇了後者,言語誠懇謙卑,對百姓族人的態度也是悲天憫人。

    決定了人選,李威讓斛瑟羅與唐休璟著手切割突騎施,將車鼻施以及其他一些小別部從突騎施切割出來,並且借斛瑟羅之嘴授封阿史那可賀為車鼻施部葉護。自己也下了制書,於夷播海畔選了一塊領地,設了車鼻施州,讓阿史那可賀為刺史。

    突騎施部族民敢怒不敢言,族中幾乎所有貴族都讓唐朝抓了起來,如何反抗。除了憤怒外,還有擔心,害怕唐軍象對咽面人一樣,對他們也來個滅族。這件事對其他各部震動也是很大的。

    李威這才將各部的酋長們召集在一起,主要是五咄陸部。

    也將烏質勒喊來,先沒有談移民,而是談了稅務:「天山南北叛亂不休,我朝不得不派駐軍隊,也征了一些稅務,這也是你們自己造成的。當然,我朝的一些官員品行不好,也是一方面。今天在此,我想將稅務明確下來,每年七戶人家合交一匹良馬,或者等價的牛羊糧食與金銀。於碎葉、龜茲、于闐、疏勒四鎮就近交納。」

    在唐朝人心中,有的人將羈縻之地,完全視為唐朝的領土,有的人卻將他們視作外番,外國,最好丟掉不管,李威心中卻不是這兩種看法。對羈縻之地的認識,就如同他身上這件皇袍,是皇帝,但只是一小半的皇帝。也就是說是唐朝的領土,只沾到一小半的邊。也不認同這個政策。

    比如河中地區,說它是唐朝領土,若是自己不前來經營,是不是一場笑話?西域與大漠皆是如此,朝廷花了無數的代價,死了許多壯士,最後也未必能真正成為唐朝的土地。於其這樣,不如象大食人那樣,利用武力,殘暴地將一切推翻重來,以後會不會長久下去不提,至少眼下能為國家與百姓帶來大量的好處與貢稅。

    也不是說非要一體化,但至少要象後來的一國兩制一樣,朝廷有很大的管轄權利,有一定的稅務,文化語言文字是將唐朝的文化語言文字作為主流,向中央集權靠攏。各羈縻地可以保留一定的權利,但不能保留軍權。

    唐朝推廣的羈縻制度已經「深入人心」,李威沒有辦法再改變了。除非像***厥那樣來一個全族暴動,徹底推翻重來。所以李威只好做一些微調,加強管理。

    移民是第一步,稅務是第二步。

    稅務越簡單越好,將噶爾父子在吐蕃施行的牛腿稅搬了過來。吐蕃佔據西域時,也實施這一稅務,但換成了四戶一馬,四戶一馬也不重,然而實際上到最後,一戶一馬都不止,再到後來,連褲子都扒下來帶到邏些城了。

    一匹馬在中原價格很高,可在西域,一區良馬價值僅在十五貫左右。劣馬有可能不足十緡。也不可能指望他們全部拿出部族中最好的馬匹,因此均攤下來,一戶僅交納兩緡不足的稅。

    但是人多。

    李威估測了一下,自肅州向西,天山南北到金山,各族百姓有可能有四百多萬人,七十萬到八十萬戶,僅是安西到碎葉一帶,若是全族動援,就可以擁兵四十萬(突騎施後來強盛時佔據這一帶的三分之二領地,勝兵三十萬)。朝廷沒有具體統計過,構成又複雜,一徵稅,會少掉一半。可就是那樣,能征到四十來萬戶,也會有近八十萬左右的稅務。有了這筆稅務,足以能維持西域整個軍事的運轉,而且大量移民,保征了兵源與糧草供應,西域危害將會下降一半。

    可是眾人眼中都閃過一些猶豫。

    李威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又說道:「這將會成為定例,以後無論朝廷授派任何將領過來,都不得以其他名義加苛稅務,包括採取供給,都必須向各部用錢帛按市價購買。要麼對付外敵有軍事行動時,各部必須承擔兵役。除了這兩條外,官員不准用任何借口騷擾各部。」

    「這樣好。」幾部酋首一起響亮地答道。

    對此唐朝以前一直含糊不清,有的是官員不好,有的是特殊情況,像杜懷寶就是如此,也許他想貪污,也許確實因為唐朝增加了軍隊,入不敷出,於是讓加重了對各部的徵收,所以才造成阿史那車薄一反,許多部族響應的後果。

    李威制訂了稅法,成了定例,變成了透明化,反而會減輕各部負擔。

    但也不會是那麼回事,各部以後會想辦法逃稅,官員也會想辦法生出其他的名堂中飽自己腰包。只能說有比沒有好,也會減少一半的紛岐。

    同意了此事後,李威才問道:「我一直很不理解,朝廷待你們不薄,政策也僅是羈縻,不像吐蕃人與大食人那樣魚肉,可你們為什麼非要時常反叛?」

    「陛下,我們沒有啊。」

    「那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天山南北,發生了那麼多次的***,甚至有人不惜勾結吐蕃人入侵?」

    「那不是我們。」

    正等著他們這句話,李威接著說道:「既然你們不想背叛唐朝,為什麼反對移民?難道不知道移民的真正作用是用來隨時隨地就近徵調一批軍隊,對付叛亂與外敵,同時又有充足的糧草供應嗎?難道你們看不出我將移民的地點選擇在碎葉,是因為河中與吐火羅地區受到大食危脅,以後要重點拱衛河中與吐火羅安全嗎?」

    有意混淆,移民最終用意還是擠壓突厥人的空間。不知道黑齒常之能弄來多少災民,若是能弄來二十萬,以後生育與不斷的遷移,有可能幾十年後,西域就能達到五十萬,甚至一百萬。過了一百年後,有可能會達到一百多萬,兩百萬。四戰之地,半耕半牧,就能保證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那樣的話,西域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唐朝的領地。

    當然,對付大食人,拱衛吐火羅與河中安全,也是其中的一個任務,但不是最大的重點。

    可那個人能猜出來李威心中的想法?

    胡祿屋部族長張大嘴巴說道:「原來是這樣啊。」

    「不是這樣,你以為你們幾個小部族想謀反,能值得我親自前來,還帶了兩三萬人馬過來?」

    這是**裸的蔑視,然而想想以前的各個戰果,再看看人家的戰果,一個個反駁不得。

    但打大食人,幾個人還是來了精神,說道:「陛下,讓我們也參加吧。」

    「你們就是不參加,我也要強行將你們拉上來的。況且大食在波斯洗掠了許多財帛,也可以拿它來發展西域,使西域變得更加繁華,成為我大唐最亮麗的風景線。」

    「是來了精神。

    李威這才看著烏質勒,說道:「烏質勒,雖然你犯了一些錯誤,不過我還給你一個改正機會。以後莫要再耍什麼小花招了,這世上比你聰明的人有很多。正好,你們幾個人全部過來了,再過兩天,各國使者來齊,我們一道商議。商議完了,你帶著你的家人與屬下返回去吧。」

    「謝過陛下,」烏質勒大喜過望,伏下說道。雖然割去了近三分之一的族人,然而比送到長安養老好啊。

    很快碎葉城熱鬧起來。

    雖說是使者,此次各國出使的使者份量很高的,有不少是「國王」本人親自前來,即便是國王不來,也是王叔、王弟與王子,安國掌權的老太后都親自乘著車輦從安國趕過來了。

    都是有份量的人,再加上各個侍衛,過來了數千人。甚至從來都沒有出自史書的一些小部族,比如東安國南邊只有***百人的小雞國,國王也親自前來碎葉拜見。像這樣蛋大的小國家,有個屁用,純是湊熱鬧的。

    來了這麼多人,不僅是唐朝的皇帝來到了西域,還有這個皇帝釋放了一個承諾,有可能會協助他們出兵大食。

    一月之期已滿,幾乎沒有一個主要的國家挪了下來,甚至連謀夫城北邊的花剌模子,都悄悄地派了一個王子,前來叩見。

    將各國尊貴的人物召齊,李威等他們拜見完畢,然後說道:「我有兩個疑問沒有弄明白,請各位指教。首先我們大唐不遠萬里,為什麼要幫助你們河中各國?各位莫要說你們進貢,不到十年,僅安國向大食納稅以及被搶掠的財富就有可能達到兩千萬迪勒木。這麼龐大的財富,即便是你們安國一千年的進貢,也不會超過一千萬迪勒木。況且那一次你們進貢,我朝沒有隆重的回贈?再者,唇齒相依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你們不明白。河中地區狹長單薄,很難防禦。大食這些年內部有亂,波斯也沒有消化掉。一旦內部平穩,波斯消化掉。下一步必然是河中,先是安國,後是康國,然後是曹國,石國。一個休想逃掉,為什麼你們不能齊心?不要說我們唐朝,少了你們進貢,對我們唐朝半點影響也沒有。但大食人善長熱帶地區作戰,過了天山蔥嶺,必敗無疑。就是他們吞掉你們整個河中,也不會危害唐朝一塊地盤。我們唐朝為什麼非要不顧在不善長的地形,與這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不遠萬里,率領一群不齊心的軍隊出戰?請你們給我一個出兵的理由。」

    說完了,揚長離開。

    一個個國王王子面面相覷。

    等了大半天,李威也沒有回來,也醒悟過來了,唐朝的皇帝想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開始七嘴八舌的議論。吵了一天,第二天李威才再次現身。

    各國的使者立即表示,有的要納錢,有的要主動納稅,有的要納糧,不一而足。

    聽他們說完了,李威才開口說話。

    第一個是將你們什麼王,什麼太后一起去掉,你們都是國王了,還與我們唐朝有何瓜葛。這一條很容易答應,很早就接受唐朝的冊封了。於是再度恢復唐朝十幾年前的編制。

    第二條是讓子女進入長安學習,教他們唐朝的禮節文化語言文字,但不是什麼貓啊狗的都能塞入長安的,這些學習的王子一旦回國,必須成為將來各部的繼承人。但李威著重地說了一句:「是讓我朝教你們繼承人以後如何做一個好皇帝的。」

    與人質是兩個性質,事實上是培養將來各國親唐朝首領。

    都臣服唐朝了,不親唐還能怎麼著?也沒有反對。

    第三條是糧食,眼下的難關得要過去,用貨物與他們等價交換糧食。這不是條件,從唐朝內陸會運來大批的貨物,即便河中各國消化不了,還可以運向拜占庭,或者大食銷售。大食佔據了波斯,商道沒有隔阻,只是商人的地位比較低下而己,但依然有許多商人繼續進入呼羅珊與塞斯坦經商。提出這個條件,是後面一點,不過李威也不知道會移多少百姓過來,如果萬一糧食不夠的,請求各國支援。但不會太多。時間也僅是一年,一旦碎葉川開耕出來,到了明年自給自足,也不需要河中地區繼續支援了。

    「請問陛下,會差多少糧食?」史國的國王問道。

    商業發達,皆會算賬。若是唐朝移過來一百萬百姓,僅靠河中地區也是吃不消的。

    「不會太多,具體的我現在也不清楚,有可能不會差,有可能會差一些。但有一個上限,若是差距十萬百姓的口糧,我會下制書,繼續從中原調來物資,與你們等價交換。」

    從咽面得到了一批財富,但這些財富都獎勵下去了。不然將士沒有作戰的動力。要麼就是糧食與牲畜,糧食都沒有辦法維持幾萬將士的消耗,更不要說移民了。還有牲畜,這是留下來給移民自己放牧的,又不能動。甚至以後還陸續通過戰爭,或者購買等手段,繼續添置一批牲畜,交給百姓飼養。

    但是幾年大食沒入侵河中,讓河中存儲了一批糧食,卻解了李威燃眉之急。交換方式,成本很低的,比如瓷器,運到河中損耗也很大,但價格不是以唐朝瓷器計算的,而是以河中地區價格計算的。因此,不是損耗,反而差價將從河中運到碎葉城的糧食損耗彌補上來。

    各人心中繼續盤算了一下。既然交換,那個不能算的。頂多十萬百姓的口糧,對於整個河中均攤下來,負擔並不沉重,於是再次答應下來。

    第四條就是宗教。

    對此,所有人都忽然了,包括王方翼在內。他們全部低估了宗教的力量,李威說也說不清楚,只是強硬地說,祆教是你們祖先就遺傳下來的神靈,連這個你們都忘記了,而轉去信仰大食人的神靈,你讓我如何相信你們有堅決抵抗大食的勇氣。對伊斯蘭教李威不排斥,但對大食,李威很排斥。

    這一條也答應下來。

    各國的國王們同樣排斥伊斯蘭教,他們本身,包括何國的國王在內,全部信仰祆教。那一個願意信仰他國的宗教,無奈大食太強勢,因此不敢主動阻攔大食人傳教,這才導致境內一些百姓被誤導,改信伊斯蘭教了。

    既然唐朝持強硬支持的態度,為什麼自己還討沒趣,不去拜讀《通斯古經》,不去拜祭阿胡拉.馬茲達,而去讀人家的《苦蘭經》。

    第五條是整合軍隊。

    河中地區單論士兵個體,戰鬥力不弱。個人是一條龍,可編成了軍隊,缺少訓練,戰鬥力反而變得很悲哀。沒有大食人的入侵,李威很願意他們出現目前的狀況,好統治。然而有了大食人的入侵,必須要提高他們的戰鬥力。並且各國士兵數量很少,抵抗大食入侵,各國各部要聯手,這一來戰鬥力更變得低下了,所以往往幾萬軍隊十幾萬軍隊,卻能夠被大食數千士兵擊敗。越敗越沒有信心,最後只能臣服於大食,以求安寧。

    他們越臣服,結果越糟糕。每年進貢的大批稅務,又滋養了大食人後勤供給,壯大他們的實力。這得一步步來,第一步是訓練整編他們軍隊。因此將河中劃成了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尋與拔汗那九個部分,乘農閒之機,將河中所有將士整編起來,讓李謹行與薛訥、郭待封、江四斤、劉德言、駱務整率五千唐軍進入河中,分駐各國,

    進行指導,進行訓練,以及傳授一些戰術。主要還是在安國,李謹行親自率兩千唐軍入駐沛肯城。

    這是河中各國最想看到的,想都沒有想,答應下來。

    第六條是要各國交待出他們能有多少精兵,要精兵,不能要老弱病殘的,訓練的也是這些精兵,一旦向呼羅珊與塞斯坦發起進攻,必須讓這些軍隊出動。但李威又說了一句:「不攻則己,一旦進攻,我將聯合吐火羅,以及突厥,甚至從西方動援拜占庭,向大食發起總攻。將波斯國重新扶立起來,讓他們成為你們最堅實的第一道防線。」

    後面不說,也會同意。大食人虎視眈眈,不是大食生,就是河中亡,勢不兩立了。況且假如唐朝皇帝開戰,唐朝必然拖下水去,難道唐朝這個聽說很有本事的皇帝,坐看自己率軍失敗不成?

    所有人在腦海裡想了一下,各國將自己能抽出多少能上戰場的將士,說了出來。數量是可觀的,畢竟面積也不少,環境不像後世惡劣,因此人口密度不低,有了人口也就有了將士。結果合計了一下,居然各國將家底子抽一抽,幾乎達到九萬士兵。但開戰了,不可能全部抽走的,能抽走一半就算好的了。而且這個數量,也別當真,能當兩萬軍隊用,李威就笑得合不攏嘴了。

    「那麼各位請回吧。」

    「沒有了?」米國國王狐疑地問。

    昨天唐朝皇帝丟下一句牢騷滿腹的話就走了,難道只是這個條件?可是除了讓他們支援一批糧食外,其他的幾乎不是條件了,改為唐朝官職,是虛的,沒有人在意。讓子弟進入長安學習,看似人質,也是必須的,也是為他們培養***人。這算那門子條件?

    「難道你們還想付出什麼?若是有,一旦波斯立國,遭到大食人圍攻,你們必須在後方提供強力的支援,千萬不要再做出以前那樣眼看波斯滅亡的傻事了。」

    「是,是,陛下,我們願意永世效忠大唐天朝。」米國國王說完後,立即伏下來。比起大食人的殘暴,唐朝太好了。

    「不用了,都回去吧,時間寶貴,時機來臨,說開戰就要開戰,畢竟我在西域不能呆太久。」

    「喏。」

    一個個高興的離開。

    但李威不是不想剝削,不會嫌錢帛多了燙手,一旦反擊開始,大食這種進取不滿足的精神,會拉開反攻。這一戰也許是十年,也許是二十年,也許是一百年。河中這點家底子,遠遠填不夠的。大家都打完了,唐朝向西拓展也變得容易了,也變得容易統治。在他手中很有可能享受不到了,這是為子孫留下的基礎。包括在歐洲的佈局,那更長遠。

    很快各國使節離開,陪他們離開的還有李謹行五千唐軍。

    但還沒有結束,李威要等泥涅師與阿史那都泥涅到來,還有張仁願能帶回什麼消息,各個斥候的情報,對呼羅珊仍然不瞭解,不瞭解就不能冒然開戰。並且還有移民,也要在戰前安排下去。不過戰爭的陰雲越來越濃厚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