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唐 正文 第四百八十章 天上人間夢裡(四)
    不上早朝,官員都是天亮後,才到各司當值的。

    但有的官員消息靈通,知道了裴行儉、劉仁軌五人昨天到東宮拜見,隨後又去了上陽宮,知道有大事發生。

    陸陸續續從天津橋進了東城與皇城,在洛陽的各司機構,中書門下主要部門是在皇城,尚書以及大理寺的各個部門是在東城。造成這個結果,也是洛陽皇宮規模稍小的緣故。

    但太監立即到各司將各位宰相,以及重臣喊到上陽宮議事。

    大事發生了!

    到了快中午時,終於一道轟動的詔書下達,皇帝陛下禪讓皇位於皇太子。其實這份詔書還有許多推敲之處的,比如皇帝與太上皇權利的分配,說得很模糊,一個稱聯,一個稱予……個是詔書,一個是制書與枚書。三品以上官員太上皇除授,大刑獄太上皇處理。是不是詔書比制書管用?或者太上皇與皇帝對四品官員以下除授與皇帝產生了糾紛怎麼辦?或者大政太上皇與皇帝產生糾紛怎麼辦?

    可是沒有人注意其中的區別,只知道皇太子馬上就要變成皇帝了。

    「謝過父皇母后……」李威接過詔書,站了起來說道。

    比他想像的還要滿意,詔書破例地讓他到武成殿受朝,而不是在東宮。不知道是父親還是母親反悔,或者洛陽的東宮,不像長安的東宮,有些小,沒有像樣的大殿舉辦上朝事宜,才有的這個結果。

    反正該有的,父母都給了。

    又說道:「拿五百匹絹與一百金給劉內侍。」

    這是打賞宣旨的太監。

    既然上位,該低調還要低調,該高調時還要高調的。做了皇帝,也不能立即狂妄。

    「陛下,不敢當啊。」

    「這是予的大喜,劉內侍收下。」

    「喏」,劉內侍喜滋滋地收下來。

    但不是立即做皇帝的,還有許多禮制,太上皇要舉行禪讓禮,新皇帝要舉行加冕即位禮。好在李世民已做過一次,有例可鑒。消息傳出去,萬民歡慶。百姓最關心的,這個朝廷動盪了好久,太子做了皇帝,應當消停了吧?

    以至疏忽了另一件事,一道詔書悄悄下發,裴炎主審明崇儼圖謀不詭,謀害皇太子案。

    詔書上只有這幾個字,有的不大好說的,替李威解釋了一下,確實有人在謀害皇太子,其他的不用說了。也不大好說,這件案子翻開去,會引起喧然大嘩,不但武則天會拖到深水中,連太上皇都會拖到深水中。皇太子可是你的兒子,為什麼任用的大臣,或者皇子,一次謀害,兩次謀害,三次謀害?那不是許敬宗、賀蘭敏之、李賢與明崇儼的錯誤,而是皇帝的錯誤。最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你太上皇撐腰,皇太子年已壯,得民心,有功勞,這些人那來的膽子?若有人再推動一下,朝堂會立即分裂,產生的走向,武則天都無法預料,最可怕的是李威很得將士之心。這也是武則天與李治迅速作出妥協的原因。

    很低調地將這個案件迅速審理,證據基本搜集出來,裴炎只是一個走過場,當然,還有頭痛的地方,如何遮掩,這很不符合他的「君子之風」。嗯到這樣裡,心裡將劉仁軌恨得一個大疙瘩。

    最後還是用了武則天的借口,明崇儼圖謀不詭,相關人員全部流放崖州,卻暗中吩咐侍衛,在半路將這一干人擊殺。畢竟禪讓與加冕大禮將要召開,不好讓血腥的一幕在洛陽上演。

    最後含羞地來到上陽宮,悄事情稟報。

    「裴卿你坐得很好……」、武則天說道,想了想又道:「不必過長江,過誰河立即擊殺。」

    怕夜長夢多的,明崇儼一殺,這個隱患自除。

    「喏!」裴炎更加羞憤,這些事做得很不光明磊落,簡直是在往自己羽毛上潑墨汁,可不得不做。

    一場有可能掀起巨大風浪的大案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處理了。

    真相又成為歷史的一個謎團。

    六月初六,黃道吉日。

    皇太子加冕!

    武則天向李首成問道:「洛陽城中百姓現在如何?」

    李首成低聲說道:「皇太后,此時千家萬戶皆張燈結綵,歡聲雷動。」

    很不是滋味,皇太子在民間影響力太大。然後用眼睛看著武則天,武則天表情很平靜,說道:「本宮知道了。」

    冗長的禮節,進行了很久。到了中午時分,才結束。

    坐在武成殿中,看著文武群臣,又看了看父母,李威說道:「父皇,母后,兒臣不孝……」

    李治與武則天皆沒有吭聲。

    那怕李威此時伏下大哭,也不會認為他孝順的。

    李威又說道:「但今天兒臣有些事務要宣佈一下,請父皇母后先不要離開,若是兒臣說錯了,還請指正。」

    說完伏下。既然今天起就登基,就要做出皇帝的表率。但泣需要父母同意,否則前面一登基,後面就宣政,一些衛道夫也會認為自己心性涼薄,過於急吼吼的。

    李治還是不作聲,武則天拽了一下李治的衣袖說道:「陛下,還是聽一聽,弘兒經驗欠缺,為了帝國將來著想,也要陛下指正。」

    「准了你。」

    「謝謝父皇」……說完了,跟在李治身後,走向正殿,有意挪了挪,挪到武則天身旁說道:「兒臣也謝謝母后,在青海說的話,兒臣銘記於心。」

    「你少來,這幾年本宮吃了你不少的苦。」武則天在他身上擊了一下。

    不知是哭是笑,這個兒子一會兒軟,一會兒硬一會兒哄得自己很開心,一會兒小陰刀子刮得嗖嗖的響。不知道他心裡面想什麼。但這一句表態,還是讓武則天有些滿意的。

    三人來到正殿,所有大臣伏下,說道:「參見太上皇、太后、陛下。」

    實際上還是很亂的,名義上只有一個陛下,實際上易三個陛下。

    「諸卿平身」李威說道在上位者時久,並沒有怯場,然後將父母牽到上首,自己才坐下來。

    「各位愛卿,大禮結束國務要緊,有一些我要說一下,也想聽聽太上皇太后與諸卿的意見。」不能稱聯稱予又不習慣,乾脆自稱我。

    終於看到皇太子戴上龍冠穿上龍袍,劉仁軌立即伏下說道:「請陛下明示。」

    「我在青海,曾經與一些將領說過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沒有一個動力,上陣殺敵就不會勇敢。沒有一個動力,就不會自我反思學習進步。所以各個士子拚命學習,也是想一朝得中高榜,為國效力。是人活著,總有一個動力的。國家也是如此。」

    沒有想到新皇帝登位後,說是第一句是這樣,有些愕然。

    李威繼續說道:「因此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想聽各位意見。李義談立即說道:「請陛下指示。」

    看到殿下第一次當著所有官員面前,在這種場合侃侃而談,心中很高興的。這才是英主的樣子。

    「就是以後,朝廷每隔五年,制訂一個計劃,這五年內我們大唐會做一些事,要給百姓帶來什麼,要給國家做出什麼。然後第二個五年,國家又會做出什麼。這叫五年計劃。另外當年會完成什麼任務。這叫一年一個小計劃。政務才不會累重,國家才有一個發展方向。」

    這個主意也不算高明,換在後世,一個高中生都知道的,往往也是政府忽修百姓的。但大多數國家皆有,不管忽不忽悠百姓,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對國家確實有一些利處。

    可是在這時代,諸人還是第一次聽說。

    一個個再次愕然,然後嗡嗡地議論,有的人聰明,立即想到其中的好處,不由地說:「好。」

    李威還得要尊重一下父母的意見,扭過頭說道:「父皇,母后,兒臣最佩服的就是你們,創業難,守成更難。特別這十幾年,國家災害不斷,然而國家還在發展,是父皇母后的功勞,舉之不易。兒臣青澀,這一個主意是對是錯,還請父皇母后指正。」

    休說武則天,就是李治回昧了一下,也想到了種種好處,心中五味雜陳,過了好一會兒說道:「好。」

    諸臣沒有反對,李威繼續說道:「這件事不用著急,各卿與諸相,請商議妥當後,再制訂出來,作為我們大唐的動力。我再說一件事,昔日漢高祖才能不顯,之所以能得天下,無他,用人耳。他曾經下詔說過一句話,賢人已與我共平已久,而不與我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今天我還是他的那一句話,若有賢者從國,我當勸為之駕,恭身親迎,遣詣聖門。魏相公也說過,今天我們大唐唯才舉於宦門或者世家當中,寒門不得進。我思之良久,言之有理啊。選才過偏。劉相公,請替我草擬一旨,天下能人才士,有一技之長者,請主動毛遂自薦,或者各州太守,各縣明公,推於朝廷。我當下駕親迎用之。」

    「喏!」劉仁軌大喜。

    這可不是事前商議好的,陛下啊,這才是陛下,立即給他一個大大的驚喜。

    武則天低聲向李治問道:「陛下,你看如何?」

    李治也低聲答道:「這個孽子,繼承帝位,倒是不二人選。」

    倆人說完,吃吃笑了一下。不管怎麼說,對這個兒子今天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

    但這才是一個開始,今天注定將成為大唐銘載史冊最重要的一天,更多的驚喜還在後面。(未完待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