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唐 正文 第四百零四章 竿旗過市(三)
    無彈窗小說網,萬名書迷同時在線沒有幾天,李治就下了一份詔書,將武承嗣重新召回京城擔任太常卿。

    拘於幾個兒子的條件,小六成了帝國的最好人選。可小六的心腸,讓李治很心寒。自己萬一死了,眼一睜看不到,可自己活上一個二十年三十年,以小六的手段與急吼吼的心態,必然將自己「做掉」。還是妻子讓人放心哪。

    所以神馬的帝王心術又來了。

    張大安拿著李治這封詔書,就有些急,雍王本來讓皇后逼得走投無路,再讓武承嗣返回京城,那還了得?

    其實武則天藉著李治扶持李賢與長子爭嫡時,已悄悄安排了六七個武進入朝堂,官不尊,位不顯,屬於那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做法,因此,有許多大臣反感,卻無可奈何。

    雖說外戚專政,終是國家一害,可作為最尊貴的天後,娘家沒有一個人在朝中為官,同樣說不過去。

    但無論是武三思,或者武攸暨,皆沒有這個武承嗣刺人眼睛。只因為一點,他頂著周國公這個大帽子的。

    可自己不好出面的,這兩位聖上正在痛恨著自己。於是看了看諸位宰相,裴炎、王德真、劉仁軌、崔知溫是不想指望了。戴至德與張文瓘謹小慎微,同樣不指望了。薛元超這一次回到朝堂上似乎成了隱形人,大約也指望不了。於是看著郝處俊與李義琰,說道:「郝相公、李相公,國事為重啊。」

    郝處俊譏諷道:「你還知道國事為重?」

    「請郝相公公私分明,顧全大局。」

    「是顧全你的大局,還是要顧全這個國家?張大安,昔日你也不錯的,然而這幾年……郝某與你共處政事堂,深恥之。」

    說完了一拂衣袖走到一邊。

    勢與勢不同,原來是反對天後的,雖說有可能從國家角度考慮雍王是不錯的人選,然而心腸太過歹毒。一旦此人登基,有許多人必然不放過的,自己這群太子黨必然難逃一劫。就是自己死了,子孫都未必能放過。還有東宮中的那幾個女子,太子的兒子。

    形勢看不清,但無論是皇后,或者雍王執政,他們皆不想的。其實想一想,周王倒不錯,可是從國家角度考慮,又不是很好的人選。於是選擇緘默。

    王德真搖著頭,說道:「張相公,我也不大明白。僅是一個太常卿,就礙著國事了?太子生死不明,卻是理所當然的。正人君子哪,這就是一些人自誇的所謂正人君子。戴相公與張相公執相多年,德高望重,都不敢自稱正人君子。居然正人君子冠於一群最卑鄙的小人頭上。孔夫子何在?孟子何在?我很想放聲大哭啊!」

    李義琰蹙了一下眉,說道:「按理說,當年周國公有錯,貶得也不過份。不過皇上既然下詔,我們還是商議,是不是應當的。」

    「還是李相公說得對,國事是國事,太常卿是九寺正卿,又豈能用一個僅字?當年之貶既不為過,既然召回,試問周國公有何政績,需讓朝廷召回?」

    「那麼我問張相公一句,周國公既然沒有資格召回,那麼雍王又有何資格監國,難道憑借一本《後漢書注》嗎?那麼的話,你不如辭去宰相職位,讓大儒李善前來擔任宰相。至少他在修書著學上,遠勝過你十倍。」

    李賢聞聽,眉頭皺了一下,頭低下去,眼中卻閃過一道凶光。心想,這個王德真該殺!

    是想殺,可人家一個宰相,那麼好容易殺的?

    崔知溫久未插言,這時候終於說了一句:「雖然有商榷之處,可過了這麼多年,當年雖然周國公不大好,讓宮中一些小人誤會,導致周王妃身亡,可處罰也處罰過了。並且也不是周國公直接授意的。依我看,召回可以。畢竟天後的外戚過於單薄。」

    這句話不僅是作為宰相,也是作為李顯立場來說的。

    兩個哥哥太強勢,太子是不想去與他爭,可太子凶多吉少了。雍王必須爭的,想爭,就必須依靠皇后。

    皇帝詔書未正式頒發之前,可以駁回的。但需要諸位宰相一致同意,現在宰相倒是很多,整整十位宰相,但一人一個主意。嚴格來說,太子黨一方宰相最多,可大家立場又不一樣。劉仁軌是見風掌舵,戴張二人緘默,郝處俊對雍王隱隱帶著仇視,李義琰雖然性格剛烈,可多少顧全著一些大局。這五人就沒有辦法統一了。

    況且還有崔知溫、薛元超、裴炎、王德真。

    沒有辦法阻止,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詔書正式頒發,讓武承嗣從江州召回。

    主要還是太子逃出來晚了,早逃出來,多半大多數宰相不同意的。

    武則天得到最大的好處,可仍然不甘休。

    哭泣道:「陛下啊,當初臣妾召侄子為官,雖後來發生了一些事讓弘兒不滿,可開始時弘兒還是很高興的,甚至親自出了東宮,恭賀侄兒搬遷新居。就是做錯了事,這麼多年過去了。召回長安有什麼不妥?為何要鼓動宰相反對?難道比青海數萬將士,比弘兒的性命更重要?」

    不要說李治,就是武則天對軍事同樣不懂。

    實際上這一戰,李威輸了,戰爭非得在戰場上廝殺?那麼也沒有善戰者無赫赫戰功這句話了。看一看裴行儉在河西擔任大都護那麼多年,發生過幾次戰爭?看一看王方翼在肅州擔任刺史發生過幾次戰爭?

    但不懂的人,就認為不是太子輸了,是李敬玄與劉審禮,以及某些人在中間使了手段,才導致李敬玄大敗。否則以太子的本領,這一次說不定連大非川烏海都收攏回來。

    就是李治心中也後悔的。

    聽了武則天的話,說道:「朕心中有數,你莫要急,只是一個太常卿,就是六部尚書那又如何?」

    武則天只是哭,李治越發氣憤,當然,也產生了一個錯覺,皇后是自己的,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於是覺得歉意,對身邊太監說道:「傳各位宰相謹見。」

    十宰相到來。

    李治問道:「朕只問你們一件事,朕數子當中,那一子能夠真正繼承朝廷未來?」

    李治八子,李忠被李治殺了,李孝早死,李上金與李素節不用考慮了,要麼就是武則天的四個兒子。李義琰老老實實地答道:「能繼承帝國將來的,最好人選只有太子。」

    「那麼朕問你們,為何太子被圍困到今,為何你們一無良策?」

    一個個不敢作聲。

    實際上自從李威在東女羌冒了一個泡後,朝廷也下達了詔書,務令各個相關的州縣必須派出斥候察看,甚至不顧今年山東河北的旱情,撥出大量的糧草到相關各州,就是為了營救太子的。若沒有這個大義,青海戰到現在,唐朝傷害同樣很重的,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敢反駁?

    但那有那麼好救的?

    「你們商議一下,若是吐蕃放我兒,給予他們一些條件。」

    這是主動向吐蕃議和了,做了一個了不起的讓步,要知道吐蕃兩次請和,李治理睬一下都沒有過的。而做出這個讓步,正是為了太子。可以想像,一旦議和,吐蕃人必定會獅子大開口。

    從另一個角度,李治對李賢同樣也很不滿意了。

    事情的引發,正是張大安阻撓武承嗣回京。

    幾個宰相欲言欲止,想進諫,特別是劉仁軌,更是心中清楚,議和大約論欽陵歡迎的,但讓他放過太子,大約不可能。就是將整個青海割讓出去,都不可能!

    否則這一次李敬玄能不能逃回來,都未必可知。

    可是看到李治的滿臉怒容,那一個敢說?

    但事情到此為止,並沒有結束。

    李賢既然不將武則天當作母親,武則天也不會將這個兒子當作兒子。所以這時候很懷念李威的,不管怎麼說,講道理還是能講得通的。或者自己向這個次子說,我懷胎十月不容易,若是沒有我在後宮撐起一片天空,那有你們現在的光景?

    講得通麼?

    又一個殺手鑭使了出來。

    幾天後,整個長安揚起一片謠傳。

    這幾年風調雨順,兩渠第四段工程將要結束了,好米一段時間下降到十幾文每鬥,劣糧每斗一度降到幾文錢。這時候老百姓能想什麼?還想住小別墅,開寶馬?糧便宜了,能吃飽穿暖,心滿意足了。但今年自春起,河北山東河東大部地區又再度出現了旱情。就連河南道都遭到了波及,不及關中那一年嚴重,可旱情規模不小。

    不遇到旱情心情還好一點,一遇到了特想念太子。因為推廣了一些新的種植方法,還有新犁,這一次旱情雖重,危害並不大。而且因為丹水渠的開挖,至少能到龍駒寨,不是大船,附近的水源還沒有引過來,即使挖得再深再廣,沒有充足的水源,更大的船舶還不能駛過。畢竟比原來的好,特殊情況,關中好一點,可青海收成沒有上來,要調糧食過去。還有太原幽州三個糧倉,關健時候又起了作用。

    因此,比歷史上危害要小,可還有些危害。關中的糧價漲到了每斗二十幾文。心中一個個很後怕的,若沒有太子舉措,糧價又成了什麼樣子?

    謠傳便從這裡開始的。

    為什麼風調雨順的,太子受到某些人陷害後,天又降下災禍?

    在後世是笑談,可在這時候,就說不清了。

    謠傳傳開,李治與武則天又將諸位宰相以及李賢召到宮中,李治說道:「賢兒。」

    「在。」

    「當初旱情嚴重之時,你大哥受命監國,想出了一些主意,解決了旱情的危害。朕聽許多大臣說你的才能不亞於你的兄長,說說看,你有何良策,挽救一下今年的旱情給國家帶來的危害?」

    好看的小說盡在,告訴您的朋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