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商 正文 第三百零八章 劍指塞北
    德十二年初春,太原西南懸甕山麓晉王祠內外,兵甲持火槍的御前侍衛將偌大個晉王祠守禦得飛鳥難渡。正德與馮虞興致勃勃地步出聖母殿,對那四十餘尊彩塑侍女與殿前的魚沼飛梁讚不絕口。身後跟隨著數十名統帥部僚佐,一時間滿目的將星閃耀。當然,最大最亮的還是馮虞肩上那兩顆新掛上的元帥星。

    馮虞引著正德往唐叔虞祠走去。正德此刻正是興致高昂,毫無倦意,一路上話語不停。「國城,除卻豹房,這可是朕第一次遠離京師。這一路行來,朕才知我大明江山何其廣闊,何其豪邁!」

    馮虞笑道:「皇上說得是。單看眼下這三晉大地,表裡河山,東憑巍巍太行,南移滔滔黃河,北望綿綿長城,關山千重,形制四方。臣奏請設行在及統帥部西北戰區司令部於太原,也正是看中這形勝之地。」

    正德抬眼遠望重重山巒疊嶂,感慨萬千。「不錯。輿圖上看,太原正處延寧、宣大兩條攻擊起線正中,居中以制兩翼,確是便利得很。這太原也算是唐故地、千年古都,行在駐於此,妥當得很。」

    馮虞一愣,隨即低聲分說道:「皇上,如今這太原城可不是原先那座『北都』啦。」

    「嗯?怎麼?」

    「李唐於晉陽即太原起家,定鼎之後,便封晉陽為『北都』,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並稱『三都』、『三京』。唐亡,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跡於晉陽,或以此為國都,一時間太原名聲顯赫,號為『龍城』。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一統天下。趙光義恨晉陽軍民數載頑抗,又忌晉陽『龍城』之名,遂下旨火燒晉陽城,又引汾、晉之水,夷晉陽為廢墟。三年之後,宋廷於古晉陽城北四十里外唐明鎮新建城郭。嘉四年,設太原府治,這才有了如今這太原城。我朝太祖封晉王於太原,擴建此城,設鎮御邊,遂成我朝九邊重鎮之一。」

    「原來如此。」正德恍然大悟。「你所說這一節,朕倒是聽說過的,只是當故事罷了,不曾記在心頭。呵呵,還是國城你博學啊。」

    「皇上過獎了。此次掛帥主持北征,臣不敢怠慢,對轄區地形兵要自然得仔細研摩推究,多看些史籍也是必不可少的。此番我大明北征軍可謂新軍雲集,名將薈萃,輜重如山。統帥部為這一戰足足籌劃了五年之久,專案改動數十回,兵推數百回,精製輿圖沙盤不計其數,與內閣會商也有數十次之多。這百年開邊第一戰,蒙皇上信重,交與臣全權指揮。臣自覺這肩頭擔子極重,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全力以赴。」

    正德笑道:「不瞞國城。此番討北方略之『犁庭專案』,朕欽准前後,也反反覆覆研看了幾十回,其中詳盡,瞭然於胸。就廟算而言,可說是算無遺策了。到了這會子,你不必太過忐忑。朕確信,此番出征,國城定能旗開得勝,橫掃塞北,為我大明永除腹心之患,開中興格局。如今參戰各部情形如何?」

    「回皇上。此役我軍共動員全數十一個新編師、侍衛親軍全軍、九邊原編鎮軍共計三十九萬精兵。現下各部皆已進入前進陣位。彈藥輜重已全數下撥。左翼河套方面軍正沿長城攻擊起線展開。斥候早已滲入敵境展開偵搜破襲作業。此外。九邊軍資屯營也已囤滿。

    各路軍輜後援分隊已完成編組。隨時待命。待數日後黃河開凌。破冰成汛。左翼軍就將越過長城線。展開攻勢。」

    「韃子情形如何?」

    「達延汗於答闌特裡溫之戰取勝後。以其三子巴爾斯博羅為右翼濟農。揮軍追剿亦不剌、滿都殘部。糾纏三年之久。直至前年。巴爾斯博羅將滿都追斬。亦不剌逃到哈密。為白帽回回誘殺。這一役才算終了。

    此戰方平。去歲初秋。達延汗又盡大兵征討蒙郭勒津部。蒙郭勒津萬戶大領火篩。為蒙古西部大酋瞿九思脫之子又娶滿都魯汗之女伊錫克公主為妻。實力更甚。多羅土蠻、畏兀兒、兀慎、擺腰、兀魯、弘吉剌特諸部皆投入其麾下。雙方於圖爾根河會戰。火篩以弱敵強。兵突襲。一度大敗汗廷兵力。險險生俘達延汗。無奈實力不濟。達延汗迭經苦戰。終於平定蒙郭勒津。

    前兩日一韃子千戶投向我軍。此人供稱。此役韃子汗廷兵馬折損極大。尤其是戰事延入冬。大軍整補不及。戰馬也未得休養。如今正是人困馬疲。錦衣衛南司探報所言也是大致相同。」

    正德一聽喜道:「照此說來,這一回還是攻其不備了?」

    「只能說是倉促應戰,無備倒談不上。那千戶供稱,早在開春時節,河套土默特諸千戶便哄傳我軍要攻略河套。達延汗四子阿爾蘇博羅方隨軍擊破火篩,正是自信滿滿。此刻,這廝一面調兵備戰,一面已向汗廷求援,看樣子是要與我大明在河套決一死戰了。」

    正德問道:「能全殲此獠否?」

    馮虞笑道:「只要他真敢與我軍決戰河套,想來便活到頭了。此番我軍在河套方面投入三個新編師,兩步一騎。不說配屬延綏、固原、寧夏三鎮鎮軍,單這三師兵馬熾盛火力,便足以克復河套了。」

    正德點頭道:「說來還是李東陽與你之功啊。若非李卿……」說到這裡,正德突然神色一黯。

    馮虞忙安慰道:「李閣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說未能退享天倫,但他得以親手推行新政,初見成效,臨終時舉薦續任,又得皇上肯,使新政不以人亡政息。單這一條,便足以彪炳千秋,名垂青史。且蒙皇上厚恩,李閣老身後又是極盡哀榮,這何嘗不是求仁得仁。」

    正德臉色稍緩,「說得也是。當年李卿與國城你一力推行攤丁入畝、厚農資商,順帶整肅官場。頭兩年便立竿見影,一時間海晏河清,百姓歡騰,朝廷賦稅立漲。鄉野流民得以往市鎮謀生,又逢百工興盛,工商勃興,海量出產輸往東瀛、南洋,換得金銀、米糧、珍玩、木鐵無數

    市舶司稅銀劇增。

    按著王瓊前些時奏章所言,這兩年府庫充盈,加上那南洋公司巨額年賦,歲入竟為朕登基當年十倍不止。若非如此,朝廷哪來這許多銀兩換裝槍炮,厚養三軍。功在千秋,功在千秋啊!」

    馮虞接茬說道:「如今能戰之新編師已有五步師、三乘騎師、二騎師、一車師。若到明年此時,又有一炮師、一車師、二步師、一騎師得以編成。二步師、一乘騎師移駐江南。如此,再無人敢能在陸上與我大明開釁了。」

    說話間,正德與馮虞已來到唐叔虞祠。此處前臨曲沼、後擁危峰,景致可稱壯美,建築卻是不如那聖母殿可觀。正德看了直搖頭,「那叔虞勵精圖治,興農治水,使一方百姓安居樂業,奠晉國八百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何等功德,如何反將其母供於正殿。卻將叔虞祠旁落一隅?那趙光義好無道理。」

    「這卻說來話長。臣前些時日問過此地老叟,據稱,晉陽城毀五十年後,懸甕山滑坡,晉王祠盡毀。宋廷重修時,便將唐叔虞祠遷至此處,封汾東王,於正殿供奉其母邑姜。不過,民間私傳,那聖母像卻是仿著當朝劉太后劉娥的面相修的。當時宋仁宗年幼繼位,劉太后垂簾聽政,權勢鼎盛,倣傚武則天修盧捨那大佛一般,為自己修個真身,也是有的。而太原,正是劉娥之父劉通祖籍,在此行偷梁換柱之事,也說得通了。」

    「那為何不名正言順建生祠,還要冒名頂替?」正德問道。

    「趙光義平北漢,晉陽軍民據城死守,殺傷宋軍無數。城破之後,趙光義平毀晉陽,遣城民於『平晉縣』以洩憤。當地百姓對宋廷咬牙切齒。趙光義重修唐叔虞祠,效李世民立《新修晉祠銘並序碑》,卻為晉陽百姓暗中鑿至面目全非。宋廷於太原城中為祭祀攻克晉陽有功將士所建『功德堂』,也因屢屢失火而罷祀。劉太后當權之時,與晉陽城破相距不過五十年,民憤猶存,若是公然打出生祠旗號,只怕是自取其辱。」

    正德啞然笑道:「公道自在人心。若能一心求治,國泰民安,百姓自然感念千古,何必建什麼生祠。至於如此冒名騙香火,更是好笑得很。」

    「皇上聖明!」

    正德抬腿進了唐叔虞祠,四下閒看。走了一陣,突然回身問馮虞:「誒,此番若是平滅韃靼,我大明再不用愁軍馬供給,國防線亦可西推千里,可說是收穫極大。國城,那你說,這一仗打完,咱們往哪方開刀最划算?」

    馮虞心中暗笑,這不是「吃著碗裡瞧著鍋裡」,未得隴先望蜀了。忍著笑,馮虞回道:「往西域,赤地千里,短期是無利可圖。東瀛盛產金銀,如今內亂正酣,或可取之。南洋諸番物產頗豐,只是瘴癘之地,又隔重洋,打起來費點力氣。不過,不論西征、南進、東征,只要國用充足,我大明天軍兵鋒所至,無不滅之師,無不克之地。只看皇上欲取何處了。不過,皇上,滅國掠取只是一時之利,控四海、通商路才是財源不絕的長久之計。」

    「甚好。」正德大喜。看那神情,似乎眼前已是金山一座。「回頭責成統帥部仔細籌劃著,拿個方略出來。不過,當下還是先仔細打好眼前這一仗,飯得一口一口吃著。」正德總算回過味來。

    又走了一陣,正德說道:「朕有些乏了。回吧。」

    回到太原,已是日影西斜。馮虞送正德回行在歇息,自己登上北城,扶城堞遠眺斜陽。大軍雲集,箭在弦上,力在即。為這一日,馮虞,乃至整個大明朝廷,積蓄了五年之久。

    這五年,朝廷以內閣為力行新政,整肅吏治,勵精圖治。輔李東陽積勞成疾,去年於任上辭世。楊廷和、梁儲、劉忠接掌朝政,蕭規曹隨。

    這五年,為配合朝廷解禁開海,興辦兩洋水師,南洋都督府不但讓出許多商業利益,將許多精銳水陸將士補入南洋水師,每年還向朝廷納貢銀五百萬兩,全數充作軍費。如今楊風、黃偉提督南洋水師,周天賜、楊雨提督北洋水師,日夜操兵,巡防海疆。南洋都督府則由朱潛去職接掌,加上崔竹屏、趙協力,倒還控馭得力。如今南洋兵馬正著力向西經營,掃蕩錫蘭,兵進天竺也是早晚之事。

    這五年,馮虞自覺虧欠家人甚多。整日統帥部、講武堂、錦衣衛各項公務纏身,難有清閒時日陪伴家人。眼見得母親頭上白日增,皺紋爬上眼角,馮虞每每看著便是一陣陣的心酸。至於采妍與楊雲,馮虞更是心懷歉意。只因前年馮虞終是背了前諾,將惠娘收入府裡。惠娘遭際坎坷,原本馮虞是打算好好操辦一回的,卻遭惠娘堅拒,最終是一座小轎抬入府中,點起兩支喜燭便草草圓房了。馮虞明瞭惠娘心意,如此卻一下子欠了三位娘子地情,每每回到內院便有些抬不起頭來。

    幸好這幾年馮虞也算努力,又添了一女二子。如此一來,府中人丁興旺,整日裡丫頭小子打打鬧鬧,眾人看著開心,倒也融洽許多。只是如今二郎國維如今已到開蒙年歲,馮虞卻難親自教導,難免又懷虧欠之心。如今學問上只能托付給陳琛了。至於習武,倒不必頭疼,府中不少家將,既有沙場驍將,也有江湖高手,夠學個十來年了。

    正在愣,只聽身後傳來腳步聲。馮虞回頭一看,卻是王守仁與本雅克圖。這幾年,不知陳琛是如何給本雅克圖洗腦,讓他抱定心思,蒙古百姓若要永享太平,過上如漢人一般的安定日子,只能效忠天可汗,尊奉中原名教,甘為中華一支。這回朝廷兵征伐韃靼,本雅克圖死活是要跟來,說是要為蒙古百姓少受些刀兵之苦而盡些心力。

    馮虞每回看見這位蒙古書生,心中忍不住便要琢磨:這到底算是蒙奸呢還是草原開化地先行?恐怕就看這回漢蒙決戰,留待勝利來書寫歷史了。(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章節更多,!)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