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商 正文 第一百五十九章 打鐵還要自身硬
    林炫話音剛落,便聽朱潛說道:「此言不妥。莫看安南蠻荒之地,也無能戰之兵,其民卻是個個生了反骨。加之該地瘴疫肆溢,以永樂朝兵威之盛,也是三征安南方才平定,還折了成國公朱能。其後安南叛亂不斷,終始難制,若是強自用兵連年征戰,確是得不償失。宣宗棄安南,雖說是迫不得已,卻也是明智之舉。」

    「不然,馬援征交趾、狄青平南蠻之時何曾無瘴疫?終須看治理是否得法。前朝失安南,只是急於求成了。」陳琛對朱潛的話大不以為然。

    馮虞往日只是略知曉大明曾將安南併入治下,之後又被迫棄守一事,對其中詳情卻是一派囫圇,聽陳琛話語,似乎對其間種種了然在胸,忍不住問道:「思獻,當年我大明征安南舊事你可盡知?現下無事,不妨細細評析一番。」

    陳琛沖馮虞點了點頭,細想了想,這才娓娓道來。

    「這安南,原本在我中華治下。」

    才聽了這一句,馮虞便吃了一驚,瞪圓了眼睛。怎麼,安南還是分裂出去的不成?看見馮虞這番神色,陳琛放棄了直入主題的打算,得把話頭扯遠些了。

    「安南之地本無邦國,自有散居土著。史載帝堯之地,南至交趾。這交趾,泛指五嶺以南,連如今的安南一併在內。秦始皇平南疆。設象郡。漢武帝時又設交趾、南海、桂林三郡,並封刺史管轄。東漢末年改稱支州,唐高宗時又改名為安南,設安南都尉府。這便是安南地名由來。五代時安南自立,竊號大越,之後向宋稱臣納貢。

    洪武初年,安南國王陳日奎遣使朝貢,受封安南國王。列為不征之國。永樂安南內亂,黎氏篡權,改國號為大虞,屢屢犯我大明疆界。成祖震怒。令靖難之役頭號股肱重臣成國公朱能為大將軍,統兵七萬五千出征安南。那黎氏不知悔改據險頑抗。不多時,朱能病故,新城侯張輔繼任大將軍。張輔深通韜略,率軍所向披靡,五個月即平定安南,斬首十餘萬。俘敵竟達二百萬餘。國王黎蒼及其臣屬俱被拿獲,獻俘京師。成祖遂設交趾承宣佈政使司,轄安南故境十七府一百五十七縣。」

    「摧枯拉朽。這不打得頂好麼?」邊上有人插了一句。

    「是打得好。可惜只是開了個頭。」陳琛接茬往下說。「成祖並交趾之後,便將征討大軍撤回。哪知大軍前腳剛走,安南舊臣後腳便起事作亂,局面一發不可收拾。成祖又令黔國公沐冕率軍平亂,結果是越平越亂,損失慘重。永樂七年五月,賊酋安南舊臣簡定立陳季擴為安南偽帝。偽號重光。永樂復遣英國公張輔統軍二十萬征伐。八年春,張輔兩番南下,大破叛軍,活捉簡定,迫降陳季擴。張輔以叛軍所佔城地。設升、華、思、義四州。增置衛所留軍鎮守。

    成祖本以為大局已定,剛招回張輔。各處叛亂蜂起,漸成燎原之勢。此時正值成祖遷都,朝廷南顧不及,交趾漸成雞肋。此後多年,安南戰亂不息。加之朝廷所派中官貪暴,文武不睦,更有甚者,居官者,牧民者不知撫字,理刑者不明律意,但知盤剝土人以保私囊,局勢漸至大壞。直至宣宗時,鎮彝關一役,我七萬官軍敗亡,全軍死義,無一降者。夷酋黎利勝後請和,朝廷早有厭戰之心,就坡下驢,便許了和議,安南進貢稱臣,大明撤回軍吏。從此安南再不歸我大明統屬。」

    聽著這一段往事,馮虞不禁便想起後世地越南戰爭。法美兩國軍隊同樣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大小戰役勝多負少,卻相繼陷入越南泥潭不可自拔,最終是黯然收兵。莫非這安南果真是打不得麼?「思獻,方纔你說須看治理是否得法,難道你有平安南之策?」

    陳琛自負一笑,不過話到嘴邊卻謙遜許多。「所謂廟算,無非天時、地利、人和。畢竟現下咱們不在實地,安南情形難以盡知。不過,大局面還是可謀算的。依我看,永樂朝以來,朝廷治安南,未免有些急於求成,總想畢其功於一役。加之選派官吏所用非人,時有欺凌土著的,更是人心背反。殊不知,新附之邦最難治的是人心,人心不靖,必無寧日。《三國演義》所著諸葛平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雖不見於史籍,卻是一言中的。」

    馮虞點頭附和道:「不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方為老成謀國之計較。你再說。」

    「永樂年平南戰事,朝廷總想以烏雲壓城之勢一戰定乾坤,之後便留下少部軍馬屯駐要地,大軍快打快收。如此戰法,好處是見效快,錢糧耗得少。安南人前兩回沒腦子,調集傾國之兵打算決戰決勝,結果是一鍋燴。可挨了這幾頓揍,即便是豬腦子也該給打醒了。永樂八年之後,俺男人便少有與官軍正兒八經陣戰的。大軍到處,蠻兵一哄而散。大隊一過,便專打小股駐兵。如此一來,我軍疲於奔命,安南人卻是越戰越強,終至不可收拾。歷時二十二年,終至無功而返。」

    馮虞聽了大搖其頭,心想:安南人已經是對游擊戰術有所領悟,明軍打了幾十年仗,一以貫之還是分兵把口、重兵兜剿的招數,焉能不敗?不過話說回來,後世美國人參謀制度健全,又不斷將最新軍工科技投入戰場,最後不還是拿不下。當然,越南人背後有中蘇兩個大國撐腰,兩場戰事也不是全具可比性。

    又聽陳琛說道:「還是方纔那句話,天時、地利、人和。所謂天時,無非是避過盛夏酷暑,冬令興兵,則瘴疫之威大減。所謂地利,安南人固然是本鄉本土,熟門熟路,但只要我軍不四下分守一盤散沙,而是聚沙成塔,一處一處地奪占、控牢,或步步為營,或分進合擊,總不給對手從容調度之機,也未必會吃太大虧。

    至於這人和,最是緊要。治蠻荒之地,無非四招。一是以夷制夷,二是威逼利誘,三是分而治之,四是教化其民。前兩招定當前,後兩招謀根本。只需四招並用,所用得人,也深悉安南好鬥排外的民族性,採用分化瓦解策略,遠交近功,或安撫,或利用,即便是當年強如匈奴、羌、黨項、女真者,今又如何?……」

    前頭馮虞聽著還連連點頭,最後說到女真,馮虞眼皮一跳。後世大明社稷傾覆,夷狄竊據九州,那一幕慘劇,若是論到根子上,一半在陝西,一半在關外。馮虞暗自提醒自己,眼下是騰不出手來,日後一旦權柄在握,定要將這禍根滌平。

    待馮虞回過神來,陳琛似乎已經是結束了演講,眾人都盯著他看,國人似乎有個毛病,但凡有上官在場,即便是研討,也總想讓現場官最大地一錘定音,表個態什麼的。不說兩句似乎是不成的。

    「方纔思獻所言在理。不過,我倒是生出這麼個念頭。不論是起大軍犁庭掃穴,或是方才思獻所言四計,歸根到底總在富國強兵四個字上。打大仗不消說了,兵馬一動,打的便是錢糧二字。當初朝廷在安南撐不下去,也是國帑消糜過甚,不堪負重。所謂威逼利誘分而治之,無非便是一手提刀一手撒錢。所謂行教化,更是先得自家倉廩足而知禮義,如盛唐格局,外邦自然傾心。如今咱們也須抱定這個心思。要想著幹些局面出來,便要將眼前衙門裡、軍中一樁樁眼前事用心辦好。待到錢袋子厚實將士用命,什麼事情都好辦了。」

    馮虞看了眾人一眼,見一個個聽得仔細,方才繼續往下說,「當下咱們最緊要之事,便是將這都百工使司做起來、做好了!黃老爺子?」

    「在。」黃道趕忙應聲。

    「此次都百工使司工坊,便要你多費心了。若是差事做得好,日後本官有個特別地賞賜。」

    「啊?什麼賞賜?」

    「呵呵,你不是喜好這等美景麼?」

    「嗯……是。」

    「若是工坊做得好,本官便將這座樓給你做值事房,平日裡做事、居住皆在這樓上,看不盡的西湖美景。如何?」

    黃道瞪大眼睛,半晌才回過神來,這賞格也太重了吧。「大人平日裡已是極厚待咱們匠人,此時正該為大人效命才是。如何能受這等厚賞?大人且放寬心,這工坊,咱們一撥弟兄必定壓上全副心思,將活計做到最好。到時大人只需請咱們再上這樓來,讓大傢伙開開眼便好。」

    馮虞想了一想,也不再堅持,說道:「既然如此,老爺子,你們多費心了。若是做好了,每月請各位上一回這樓閣,好酒好菜相待!此外另有一道節目,到時再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