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地區經濟共同體並不是而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展的必然步驟。從貢獻的角度來看在大國之間矛盾嚴重激化的時代地區經濟共同體在化解大國矛盾並且推進全球經濟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
地區經濟共同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在大的歷史背景下美國與蘇聯在進行全面軍事對抗的時候加強了各自聯盟體系內的經濟結構調整。不管是北約還是華約在承擔軍事同盟以及共同安全的大前提下也是成員國範圍內大力推廣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在以蘇聯為主導的華約體系內經濟一體化甚至達到了各國分工的程度。當然從總體方面來看華約模式是失敗的計劃經濟背景下的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只是災難而不是共同繁榮。
真正在經濟一體化方面走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並且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就是歐盟。最早提出歐盟思想的是英國的前相丘吉爾而真正推進第一步的還是法國前外長舒曼提出的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雖然該計劃的初衷是要約束德國但是在法、意、德(聯邦)、荷、比、盧六國成立之後該共同體的原則迅推廣到了煤鋼以外的市場並且以建立共同市場為主要目的。隨後正式轉變為歐洲共同體並且在簽署了《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之後正式轉型為歐洲聯盟。該聯盟是一個集政治實體與經濟實體於一身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歐盟地最終目的是要達到政治一體化即最終形成一個統一的歐洲國家而不是由數十個歐洲國家組成的國家聯盟體。不過歐盟距離政治一體化仍然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而且在追求政治一體化的道路上歐盟採取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辦法即從社會的基層開始。
經濟一體化是歐盟最先完成地工作。而在走出這一步地時候。歐盟各成員國先後完成簽署了多項具有深遠影響力地條約。比如。實現了各成員國過關免簽證增強了歐盟體制內的人員流動為經濟一體化打下了基礎。推行歐元用統一貨幣代替各成員國的貨幣從而為經濟一體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施共同的貿易政策在貿易中採取共同標準等等。這些都是經濟一體化的實質性工作。
可以說。從成果來看歐洲基本上已經完成了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現在正在邁出軍事一體化地步伐而這也是政治一體化之前的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而歐洲在走向一體化的時候經濟一體化就成為了軍事與政治一體化的基礎。可以說歐洲人已經很清楚的認識到只有當各成員國的經濟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而且不可分割地情況下。才擁有了軍事與政治一體化地可能。
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成果是極為顯著的。先形成了一個擁有5人口經濟規模已經過了美國地巨大經濟實體。而且擁有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市場。其次誕生了歐元而這幾年歐元大有取代美元成為全球流通貨幣的趨勢。最後經濟一體化為歐洲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為實現大歐洲計劃即吸納東歐地區的前華約組織成員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可以說歐洲經濟一體化是全球眾多區域經濟中最顯眼最成功的一個範例。
除了歐洲之外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共同體也不少。比如以美國為主導的包含了加拿大、墨西哥以及部分中美洲國家與加勒比海國家的北美經濟共同體;以巴西為主導的包含了幾個南美洲國家的南美經濟共同體;由南非牽頭包括了尼日利亞等非洲大國在內的南部非洲經濟共同體;以俄羅斯為包括了白俄羅斯以及獨聯體成員過在內的獨聯體;由共和國、日本、韓國牽頭的東亞經濟圈;由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國組成的東盟;以及由澳大利亞牽頭的大洋洲經濟共同體等。
這些經濟共同體以及類經濟共同體都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徵即在經濟共同體內部各成員國互相減免關稅聯合各自經濟上的優勢獲得共同展的好處。同時對外採取基本一致的口徑特別是在貿易中注意保護共同體的利益。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共同體都達到了這一程度比如在東亞經濟圈內共和國與日本的矛盾就非常大而且採取的貿易政策有著巨大的差別相互間的競爭也很激烈根本就沒有形成經濟共同體。
從核心利益來講經濟共同體是在為大國利益服務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的法德等國或者是俄羅斯澳大利亞甚至包括共和國在內都將地區經濟共同體當作了大國利益的直接體現。可同樣的某些經濟共同體的宗旨卻是保護小國利益比如南部非洲經濟共同體以及東盟都是小國為求生存與展而建立的。可這些經濟共同體都或多或少的淪落為了大國手裡的政治與外交工具。比如東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美國、日本、共和國甚至是澳大利亞鬥爭的舞台。
如果世界格局不生顯著變化地區性經濟共同體的最終出路就是相互整合最終融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中成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但現實是現在世界格局已經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的霸主寶座岌岌可危而且自身問題不斷難以繼續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日本經濟崩潰雖然還勉強保持著世界二號經濟強國的地位。但是卻很難在短期內有所作為。共和國、俄羅斯迅崛起歐洲對大國利益地嚮往這些都對世界局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且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格局。也正是如此那些眾多的地區經濟共同體必然會最終淪落為大國手裡的工
書房裡黃龍飛、袁鴻業、朱世宏與方興國都在表自己的意見凌天翔與連豫泯乾脆就坐在了角落裡面當起了聽眾。到最後。四個人的觀點得到了統一。那就是。現在共和國正面臨著3o年來最嚴峻的一次挑戰或者說是危機。所謂「危機」就是危險與機遇並存如果無法戰勝危險沒有抓住機會那就單純是危險如果戰勝了危險。並且抓住了機遇那就是一次展的好機會。
四個人對危險地認識是一致地即現在地國際局勢非常混亂共和國已經走上了前台就無法避免強大敵人的挑戰。美國不會放棄全球霸主的寶座必然會對任何一個起挑戰的對手進行更有壓力的打壓。日本也不會甘心放棄亞洲經濟老大的地位必然會垂死掙扎甚至有可能絕地反撲。如果美國與日本聯手。再加上一直對共和國有所警惕的歐洲地話。那麼共和國在未來所要面臨的挑戰是非常艱巨的同樣的共和國未來道路也將更加艱險。更加崎嶇。
在對機遇的認識上四個人就不完全一樣了。其中朱世宏與方興國主張重視國內市場認為應該先擴大國內市場並且消化已經取得的經濟成果並且努力使共和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然後用控制市場的辦法來成為世界上頭號經濟實體。黃龍飛與袁鴻業則認為在加強開拓國內市場地同時共和國也應該同時加強對海外市場特別是周邊國家地市場進行滲透並且努力建立起一個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地區性經濟共同體從而達到控制更大的市場掌握更多資源獲得長期展動力地目的。
換句話說黃龍飛與袁鴻業都認為在短期內共和國的重點應該是建立地區性經濟共同體這甚至比拓展國內市場更為重要。兩人這一觀點的基礎是共和國本身缺乏經濟長期持續展所需要的資源。
相對而言共和國對市場的需要是可以通過拓展國內市場來得到滿足的畢竟共和國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且經過了3o多年.展共和國的內部市場已經比較成熟了只要抓住國內市場那麼就不缺乏購買能力。而今後制約共和國展的不是市場本身而是原料特別是能源以及重要的礦物原料。
黃龍飛列舉了一系列的數字。共和國的能源有7成需要依賴進口其中石油的進口比例已經達到了8o%在1o之後有可能達到95%這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要知道美國的石油進口比例就算在在最高點都沒有過75%一般情況下都維持在6o%左右。和國在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上也嚴重依賴進口其中鐵礦石的進口比例達到了65%礦石的進口比例過了7o%橡膠的進口比例過了8o%木材的進口比例達到了55%甚至連糧食都有1o%需要進口。現在共和國最需要的是滿足國內各大工廠的原料以及滿足百姓生活需要的物資!
在黃龍飛的這一觀點上袁鴻業做了一點補充說明即共和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問題。
如果需要以國內市場作為經濟展基礎的話那麼大量產品就要在國內市場上消化掉能夠用於出口的產品相對減少。同時因為共和國自身無法產出足夠的資源所以隨著國內市場的擴大需要進口更多的原材料。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的情況。雖然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但是長此以往下去除非共和國能夠成為美國那樣的擁有絕對優勢的頭號市場同時共和國的貨幣越美元與歐元成為全球通用貨幣不然的話共和國的展必然會出現問題。
要解決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的矛盾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也就是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用以購買更多的原材料。這就涉及到了共和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
在3o多年的展中共和國出口的主要都是初級或者產品而且以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為主。這類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少利潤率也非常低而支撐起共和國龐大的出口能力的是大量的剩餘廉價勞動力。隨著共和國經濟的展勞動力成本也在同步提高同時勞動力也不可能永遠都有剩餘的。因此就必須要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從而拉動經濟的快展。
經濟結構轉型是一個相對來說極為龐大的也是一個系統問題而不是單一存在的。同樣的在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時共和國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往往都是第三世界國家而共和國的教育水平遠高於大部分的第三世界國家勞動力素質更好所以產品的競爭力更強。而在產業轉型的時候共和國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就成為了美歐等等達國家相對於這些國家共和國的教育水平遠遠不夠勞動力素質也差了許多。因此這已經成為了社會問題而不是單獨的經濟問題。
可以說這就是共和國的最大挑戰。雖然共和國從來沒有放棄人才的培養從來沒有減少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但是要想擊敗西方的達國家擊敗那些已經在工業化道路上展了數百年的老牌國家共和國需要走的路還非常長遠1o年是遠遠不夠的也許要用5o甚至時間。但是不管這條路多麼的漫長不管這條路多麼的坎坷總需要邁出第一步總需要去戰勝路上的所有坎坷與挑戰。
到最後四個人的意見也取得了統一而且都認為未來是決定共和國命運的1o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