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獵手 第六卷 資料收集 古人的見面禮儀
    我國古代,是沒有握手這種禮節的。但作為禮儀之邦的我國,在古代人們相互見面時,卻有其他與握手不相同的許多的禮節。這裡對古人的一些常見的見面禮節作一介紹。

    揖:拱手行禮,是為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一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論語》)。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這兒的「拜」就是焦仲卿對母親行的這種禮節。後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如《鴻門宴》中的「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這兒的「拜」應是這種跪拜禮。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節選)》)。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跪而頭觸地作較長時間停留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頭在地必須停留一段時間。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崤之戰》)。

    古人的這些禮節在我們今天看來,已經是繁文縟節。但是,瞭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倒也能讓我們學到不少知識。

    細說傳統婚禮——作揖的由來和講究

    傳統婚禮中,新人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禮儀是:一拱手,二作揖,三叩首。其中,作揖可能是最講究、最容易出錯的。揖禮」據考證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算起來怎麼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其基本姿勢為雙手抱拳前舉。到了姜太公輔佐武王革命成功,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有時則又能表示倨傲,《漢書#83;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示出狂徒酈生對劉邦這位無賴皇帝心裡不是很服氣。

    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右拳左掌是「吉拜」,反過來就是「凶拜」!

    其中原由有好多版本,最合理的說法是:作揖的「掌上拳下」是表達古人的尊卑觀念,即左大右小,左手為尊,右手為卑,把右拳(粗魯的我)掩蓋住,以尊貴的一面(左掌)示人,表示小人我對足下您的尊敬:老大!我是您的學生,您是我永遠的老師。但是又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解釋:左小右大,一樣說得通道理。右拳象徵我的力量,左掌是我的謙謙禮數,先禮後兵。

    所以,不管您是誰,在婚禮上作揖請您一定左掌右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