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
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
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製。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製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顧固冠: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語稱孛黑塔,漢文史籍稱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種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艷麗的首飾。能顯示出婦女的身份貴賤和社會地位。這種高冠,一般採用樺樹皮圍合縫製,成長筒形,冠高約尺,頂部為四邊形,上面包裹著五顏六色的綢緞,綴有各種寶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雞尾毛等裝飾物,製作精美,絢麗多姿。元亡後,這種首飾失傳。974年在自治區四子王旗發掘的元代蒙古貴族陵墓中,多有顧固冠出土,其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反映了元代蒙古民族精湛的工藝水平。
蒙古坎肩: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服飾之一。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帶。坎肩無領無袖,前面無衽,後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鈕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繡著鮮艷花朵,並綴有五顏六色的電光片兒,光澤閃閃。蒙古坎肩始於元代。這種坎肩,初為世祖皇帝所服,後流行於民間。到明、清兩代,逐漸成為普通蒙古婦女的一種服飾。
蒙古禮帽:蒙古族男子首服之一。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簷的帽子。一般用精緻呢料製作,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後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簡與帽簷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佩戴禮帽,顯得文雅美觀。
蒙古袍:蒙古族人民為適應牧業生產和自然環境而創製的一種古老傳統服裝。衣領、衣襟、袖口,皆有艷色的鑲邊。衣扣多用黑絛子繡制,或綴以特製的黃銅扣子。從右方開襟,左方多不開衩。男式長袍一般用深藍色、海藍色或天藍色的衣料製作;女式長袍多用紅色、綠色或黃色的綢緞類製成。蒙古袍按季節還分為單袍、夾袍、棉袍和皮袍。年輕的牧人穿上長袍和馬靴,緊紮腰帶,顯得魁梧、彪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間繫紅綠綢帶,能襯托出苗條身軀和青春之美。
蒙古靴子:蒙古民族服裝的配套部件之一。分佈靴、皮靴和氈靴3種。布靴用高級布料或大絨製作,靴頭和靴筒上往往以金絲線繡花。圖案新穎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皮靴通常用牛皮製作,有舊式和新式兩種,舊式皮靴用澀面香牛皮製作,其樣式古老,靴頭粗笨,靴尖上翹,靴筒約尺多高,筒口寬大,呈馬蹄形,靴底較厚,為多層底,狀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製作,俗稱馬靴。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俗稱「氈圪達」。牧民在冰天雪地裡勞動、行走或騎馬,只有穿上「氈圪達垯」,方可度過嚴寒。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非常適應牧區的自然環境。騎馬時能護踝壯膽,勾踏馬蹬;行路時能防沙,減小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總的來說蒙古族服飾特點:
四季都穿長袍
內蒙古、新疆牧區,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
不同顏色各有象徵
袍子的顏色,男子多喜歡穿藍色、棕色、女子則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淺藍、乳白、粉紅、淡綠色等。蒙古人認為,像乳汁一樣潔白的顏色,是最為聖潔的,多在盛典、年節吉日時穿用;藍色象徵著永恆、堅貞和忠誠,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紅色是像火和太陽一樣能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時多穿這樣顏色的衣服;黃色被看作是至高無尚的皇權的象徵,所以過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過皇帝恩賜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帶防風抗寒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素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僵時又能保持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束。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