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秦川 第六卷 匈奴匈奴 第三十一章 烏龜王八陣
    信開出的價碼不是扎扎達與利湖弟所能拒絕的,來到第三日便與李信簽訂和約,得到心儀的一百五十套裝備,歸順了中國。而殘留在『烏桓』的匈奴散兵,除極少的一部分逃入深山老林中外,其餘的都被消滅在『烏桓』國境內。

    大軍繼續向東挺近,終於在東遼河與西遼河的交界處與耳孫屠、高句麗組成的聯軍碰了面。

    李信大軍擺出一個兩翼齊飛陣:

    其陣中間是由騎兵猛虎營的一萬人馬外帶『烏桓』、『夫余』、『慎沃』的七萬人馬組成。前邊提過,這三個國家還處於混沌階段,比之匈奴騎兵都差很遠,除了坐下有匹快馬外,與手拿骨矛、竹標的高句麗並沒太大的區別。所以,李信調這三國的七萬人馬前來,一來是為了湊個人數,給敵一定的壓力,讓敵首先在氣勢上先輸一籌,根本沒打算靠這七萬人馬破敵,到時真正擔當破敵重任的還是以『車懸陣』架式排布的騎兵猛虎營。第二則是把三國的兵力掏空,以防三國大王趁他與敵對決,突然起了非份之想,那時腹背受敵可就……雖然這個可能性很小,但他還是不能不防,或許只有等到長城內的步兵趕來幫助三國擔起守護的責任,他才可以完全放下心來。

    布在陣兩側充當兩翼的是兩千精兵外帶八萬騎兵組成,兩邊各有一千精兵與四萬騎兵。

    高句麗擺的陣還是扎扎達與利湖弟說的橢圓形陣,兩萬多騎兵分成六個觸角從陣中伸出。耳孫屠的四萬騎兵在這個橢圓形陣的左側靠後位置,即能助高句麗防守橢圓形陣的左肋,又可在一個適當地時機從左肋殺出,以快制快,給敵軍一個意想不到的衝擊。當然。如果高句麗失利,他向後撤退也非常的便利快捷,不會有腳程慢的潰兵擋住他撤退的步伐。

    李信站在一處高地,用千里眼仔細觀察一番高句麗擺出的橢圓形陣,向同樣正用千里眼仔細觀察的韓信道:「你說,這個陣究竟有什麼名堂!」

    「這個陣說它是圓形陣,但又不符合圓形陣布築的基本要點。說它是方形陣,其又不遵從外緊內松的原則。進,不能攻,攻不能克。退。不能守,守不能成。亂七八糟,亂七八糟!」韓信痛苦的搖了搖頭,就像一個做飯地好廚子,看到別人把配製豐美菜做成一鍋亂燉時的表情。

    「臣看它倒像是我們對付劉邦時所使用的那個陣,裡邊還是有些名堂的。」張良插了一句嘴。

    「什麼,你拿這樣的一個破陣跟我布出來的陣相比?他這陣能與我的陣比嗎?簡直是對我的一種侮辱!」韓信急了,道。

    「這個陣就是一個橢圓形陣,除了伸出的六條鞭子能有些變化外,中間沒有任何的變化。當然沒辦法與韓大人布地有諸多變化的陣相比。我只是說跟大人的陣有些像罷了!」張良不急不慢,而含微笑的道。

    「張愛卿說這陣裡邊有些名堂,可朕觀察了許久,看不出裡邊有什麼名堂!不過有一種奇怪地感覺。老覺得這個陣像個什麼東西?」李信道。

    「陛下是不是想說覺得它像個龜玄陣!」韓信問道。

    一聽這個龜字,李信馬上醒悟這個陣像是個什麼東西,大笑道:「對對對!它就像個烏龜王八,如果這個陣還沒有名字。朕就賜它叫烏龜王八陣。你們瞧,正對著我們的像不像個龜頭,大陣兩側的像不像四個龜足。後邊拖著的那條像不像龜尾?還有中間那一塊簡直就是龜背!韓愛卿。剛才你說他像個龜玄陣。朕記得龜玄陣應該是個陷殺陣,他們這個陣有沒有陷殺地作用!」

    「龜玄陣是古人依據龜背上的紋路所想出的迷魂殺陣。是讓陣中地兵卒用盾與兵器構成一道迷宮,把敵人放入陣中,不斷地改變通路,將敵人陷入迷路分割包圍,逐個擊破!用此陣,得由一個德高望重而又明察秋毫地將領主持,擺陣的兵卒又得經過長久訓練能夠明白將領地意圖將陣中迷路改變!高句麗裡只怕再過百年也擺不出這樣的陣來!」韓信輕蔑的搖搖頭,接著道:「剛才張大人說了,看不出這個陣裡有什麼變化!臣也仔細察看了,高句麗所擺的這個陣,外邊與裡邊的密度一樣大,人與人之間前後左右都是一臂寬,根本不可能產生出什麼變化來,因此這是個極好破的死陣!」

    「死陣!」李信喃喃了一句,心道韓信是個天下獨一無二的軍事大家,對於陣形的運用又有捨我其誰的霸氣,看不起高句麗擺出的這個陣形也在情理之中。回頭問張良道:「剛才你說陣中有些名堂,意指什麼?」

    張良道:「秦時期,遼東郡守率軍出關,佔領了長城外的大片領土,修建了軍事要塞,裡邊囤積許多的兵器。陳勝吳廣反,國內大亂,遼東郡守帶軍返回長城關,那些兵器裝備就留在了長城外,竟被這些霄小之輩得到!大王請看,」他讓李信在千里眼內打量他手指的位置,接著道:「此陣的外邊幾重,都是用馬車、牛車以及戰車為壘,上邊插滿用細木削成的標,成為鋒利的拒馬,要想突破必有死傷。」

    張良說話的時候,韓信也在千里眼內觀看,點了點頭,道:「是有死傷,可能死傷還不小!而且拒馬後邊還有用秦制大盾組成的第二道防線,以及用圓盾組成的第三道防線、用勁弩組成的第四道防線。大盾厚重,圓盾皮實,神臂弓只有在兩百步內才可穿透,而到這個距離,也進了強弓勁弩的射程之內,鎖子連環甲雖然可以抵擋,可普通的甲卻無法抵.

    甲的兩千精兵先衝出一道口子,進入敵陣一通亂殺。然後其他騎兵跟進,一舉破了他這個陣!可惜,只用兩千精兵突陣,所耗時間將會很長,可能兩三天也打不開一道口子來。唉!」

    「韓愛卿為何歎氣?」李信問道。

    「要是有『雷神之怒』之類的利器,破此陣就相對容易了許多。」韓信道。

    「你又怎知我們沒有這類東西,傳英布前來!」李信呵呵而笑。也是碰巧,這次王驚來的時候所運武器裡還有三車地『雷光波動』!所謂『雷光波動』說白了就是根據李信所描述的手榴彈樣子製出的類似東西,當然它沒有手榴彈使用方便,也沒有手榴彈的威力大。但對於從來沒有見過這東西的『高句麗』士兵還是有一定的殺傷力與威懾力的。

    因為沒有即時引信,王驚便在『雷光波動』的後邊拖出長長的一道引信來,使用時用火把將引信點燃,然後再拋甩出去。因為所造炸藥還沒到炸碎鐵的地步,所以『雷光波動』全部是用木頭做成,為了彌補威力地不足,在加大加粗雷光波動的前提下,裡邊更是填塞了許多鋒利的鐵片、玻璃之類的東西,同時外部也包裹了許多這樣的東西。

    英布趕來面見李信的同時,三車『雷光波動』也運到了帳前。李信揭開遮蓋大車的粗麻布。笑道:「裡邊一共有兩萬多枚『雷光波動』,時間緊迫,兩千精兵每人取十一枚,十枚作戰時使用。一枚現在使用,試試手,也好明白如何操作它!」

    英布取出兩枚掂在手上拎了拎,重量正好十分趁手。道:「如何使用?」

    「隨我來!」李信接過一枝點燃的火把,拿著一枚『雷光波動』在前邊帶路,後邊跟著韓信等諸班大臣。來到一處開闊地。李信點燃手中的引信。向外拋出四十多步。在落地的同時,發出一聲悶響。

    「它地殺傷力不小。細微的破片可以透過鎖子連環甲的縫隙鑽入人體,重則傷及人命,輕則身負重傷。如果你不想讓兩千精兵有所損傷的話,進攻時就要拉開一定地距離,另外千萬不要丟在身體周圍。」

    英布點點頭以示明白,接過李信手中的火把也遠遠的拋了過去,發出一聲悶響。

    把車裡的『雷光波動』分發完畢,又帶兩千精兵帶到離『高句麗』烏龜王八陣很遠地地方各試了一枚,時間已過去一個時辰,離『高句麗』約定的開戰時間不到兩刻鐘。

    高句麗的首領是個很聰明地傢伙,如果不是其整個民族過於愚昧落後,他一定可以大有一番作為地。他清楚自身地弱點,所以與敵對戰總是約定好時間,把陣擺好了再開戰。這個陣是他心血的結晶,是經過了血與火地考驗,他相信,只要陣擺好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雖然李信的兵馬看起來只是比他少了一半,武器裝備也比他好上許多,可只要立於不敗之地也就有了取勝的希望。

    英布以及兩千精兵顧不上休息一下,披掛上陣,等著衝鋒的鼓聲響起。此次,每人的馬囊裡裝了十枚『雷光波動』,而想使用『雷光波動』又得手持點燃的火把,所以放棄了神臂弓。

    兩千精兵左手持著火把掌控韁繩,右手拿著一枚『雷光波動』靜靜的等待。每匹馬之間的距離大約為五步,與高句麗擺下的烏龜王八陣之間為五百步左右。

    戰場靜悄悄一片,時間慢慢流淌,這是一段苦悶的等待。終於,鼓聲響了起來,兩千精兵用腳磕扣馬腹,那裡的肉十分柔嫩,馬兒受痛飛快的揚蹄出擊。距『烏龜王八陣』兩百步時,敵陣中飛來如雨箭矢,可惜到了精兵身前力已竭,紛紛飄落在地上。一百步,如雨箭矢再起,這一次力道十足,打在連環甲上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不過沒有一枝穿透了甲,倒是有十多個精兵手上的火把被射滅,還有幾個精兵因為一時大意,沒拿捏緊手中的火把,火把被飛來的箭矢從手上射落。

    五十步,敵人的弩箭還沒掛上弦,填上箭。這是一個好機會,精兵點燃手中的『雷光波動』,遠遠的拋了出去。巨響之後,濃煙散盡,他們已衝到陣前。

    緊挨『雷光波動』爆炸點的車壘,有的被炸塌,有的被炸散,有的上邊插著的標被炸折,可炸出兩千個通道的目標並沒實現。炸塌、炸散的車堆積在那裡,所留縫隙不足以讓馬通過,而且車壘後邊還有一道壘,地上隨意斜插著密密麻麻的標槍。

    入不了陣,兩千騎兵只能順著陣在陣前遊走,不時把『雷光波動』點燃扔入陣中。有大盾與小盾保護,敵軍並沒多大的死傷,兩次三番之後,更是讓陣中的『高句麗』兵卒適應起來。雖說臉上還有懼色,但已不像先前那樣慌亂,又開始用手中的弓弩對精兵射殺,其中還夾雜著許多的標槍。

    「鳴金吧!」李信放下『千里眼』,無奈的搖了搖頭,道。

    金聲響起,英布恨恨的瞪了一眼陣中的『高句麗』士兵,縱馬帶著人朝已方陣營退去。

    『高句麗』兵卒高興起來,好像他們擊退的不是兩千人馬而是二十萬人馬一般,發出『嗚嗚』怪叫,似乎在向天地宣佈——老子天下第一。

    誰也沒注意,耳孫屠的人馬悄悄往前移了一點,把四萬騎兵從『烏龜王八陣』靠後的位置,移到了靠中的位置。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