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嗎?一切都結束了嗎?戰爭,流血,和死亡都因為納爾遜和威爾斯協約的締結完成而結束了嗎?不,在朕看來這僅僅是開始而已。英國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查理國王離他的夢想又更加進了一步。可是,其它的歐洲強國卻不會允許英國的獨大的!」
當「納爾遜和威爾斯協約」的副本被送到大明皇帝陛下手中的時候,朱斌甚至都沒有如何地仔細看上面的內容,就隨手扔到了案幾上淡淡地笑了一下:
「法國、瑞典,或者其它的那些歐洲國家,他們不會就此默認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他們會竭盡所能的阻止英國稱霸海上,乃至於稱霸整個歐洲,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朕看這份協約對於英國來講,未必是什麼好事,甚至會引起新的動盪……」
岳謹元在一邊安靜的聽著,一句話也沒有插嘴,他知道很多事情皇帝陛下早就安排好了。有的時候做臣子的,未必要帶著嘴,只要帶著一雙耳朵就可以了。
「況且,朕聽說法國的內亂已經結束了,路易十四和他的王后大臣們重新回到了巴黎,」果然,朱斌將一份卷宗遞到了岳謹元的手裡,笑道:「在前段時候法國亂得一塌糊塗,所以在英國人和西班牙以及荷蘭爭奪海上霸權的時候,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現在可就不一樣了,法國的內亂來得快,去得也快,他們其實並不像英國人那樣迫切需要一場歷史性的革命,一旦叛亂被鎮壓後,法國的政局會遠遠比英國來得穩定,這也就是為什麼路易十四……為什麼法國,始終都是英國在歐洲最大的敵人……」
他差點說出了這也就是為什麼路易十四能夠成為所謂「太陽王」的原因。好在及時醒悟過來的他很快改口說道:
「英國雖然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確立了他們在海上霸主地權利,但在戰爭中他們的損失實在是過於嚴重了,我想,這一點法國人不可能看不到,他們的心裡也不可能沒有別的一些想法存在。既然這樣的話,那風暴遲早會降臨到了英法之間……」
「這豈不正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岳謹元終於開口說道:「從開始歐洲戰略之後,我們就一直周旋於這些西方國家之間。除了大量的物資,我們甚至沒有損失一個士兵,就謀得了比我們付出更加多的東西。比如軍事港口。比如我們在海外殖民地的迅速開拓……」
「是的,這正是我們一直在爭取,並最終把它轉變為現實地東西!」
當說到這的時候,朱斌顯得如此的意氣風發,他死死地盯著那副巨大的地圖說道:
「咱們的地圖繪製還並不完善,在這副朕命令他們繪製的世界地圖上。有很多地方都標注得非常不清楚,甚至還有很多空白地地方在那,其實在這些空白的地方,同樣有著許多國家存在,只是,我們還從來都沒有去過那裡。
我們的戰艦雖然沒有在歐洲的海面真正展現出自己的力量,但我們的的艦炮正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周圍地歐洲國家。沒有人敢於忽視我們的存在。這就是力量,強大的力量。一旦歐洲各國再次開戰,每一個牽扯進的國家,都不得不正視我們的存在。
讓那些歐洲人為了自己地利益,拚命的戰鬥吧。而這一切我相信查理一世和路易十四會幫我們去做的。朕已經給了龍淄閣和何征途新地任務,那就是率領著他們的艦隊,卻開拓那些未知的領域。而大明戰艦所到之處。皆是我大明疆土所在!」
他說的是如此的意氣風發,一切的困難和挫折,在皇帝陛下的話裡一點也聽不到。大明戰艦所到之處,皆是我大明疆土所在。這是一副完美地宏圖,皇帝陛下要在那副地圖上,把所有地空白點一點一點的標進去。一直,繪成一張真正地世界地圖。
在這張地圖上。亞洲、歐洲、非洲……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大明勢力的存在,無論其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武力並不能解決一切的事情。但武力卻是一個國家的強大,以及保證利益所在所必須的條件。武力的威懾,有的時候比直接發動一場戰爭更有取得效果,這一點朱斌是深信不疑的。而他所要做的,只是把這種威懾的力量,延續到更遠更遠的地方。
朱斌坐了下來,撫了撫太陽穴,說道:「歐洲的事情目前我們還無法準確地得知它的更加進一步的走向,但朕相信那些在歐洲的將領們,不會讓朕失望的。那麼在亞洲呢?朕的那些軍隊和將軍們,在做什麼?把目前的態勢說一下!」
在滅亡了莫臥兒帝國之後,李定國駐守莫臥兒,繼續穩固大明在該地的絕對統治地位。期間陸續鎮壓了十餘次起義。爾後,李定國繼續採取拉攏分化莫臥兒的上層貴族,將莫臥兒分成了大小不等的十餘個勢力。這些勢力之間,隨後為了權利和利益爆發了無數次的戰爭。
而已經晉陞為威武侯的大將軍鄭天瑞,則繼續率大軍挺進,在小亞及西亞與正在走下坡路的奧斯曼帝國為了彼此的利益展開了數十次的戰爭。
威武侯鄭天瑞這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將軍。依靠著強大的炮火,先進的火器力量,忠誠勇敢的士兵和足智多謀的將軍們,在與奧斯曼帝國的所有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因此,在軍中也開始流傳起一種說法:只要是威武侯指揮的軍隊,就從來沒有失敗的可能。
而屢屢吃到敗仗的奧斯曼帝國,也開始派出使者與明朝商定談判的可能性。但軍事已經取得絕對優勢的大明軍隊又怎麼可能停止前進的步伐?
本來,在奧斯曼帝國內部,地方封建割據加強,土地高度集中,對農民的徭役賦稅加重,國家財政危機。國內民族壓迫嚴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小亞及西亞各地先後爆發了數十次農民起義和教派起義,而大明突如其來到來的戰爭,更加使其政權風雨飄搖。
鄭天瑞在武力進攻的同時,頻繁與奧斯曼帝國控制領土中的農民領袖和宗派領袖接觸,借助敵人的手來打擊敵人顯然是最為有效的辦法。
被大明王朝拒絕和談的奧斯曼帝國,加上國內動盪的局勢,顯然讓那些把持著朝政的貴族們慌了神,為了挽救日益危急的敗局,為了阻擋大明軍隊前進的步伐,奧斯曼帝國竭盡一切可能,武裝起了一支龐大的軍隊,企圖取得與明軍決戰的勝利來穩定國內的民心。
這支由查古曼將軍指揮,總數達到了驚人的七十萬的軍隊,成為了奧斯曼帝國最後的救命稻草。
但威武侯鄭天瑞卻很輕蔑地指出,雖然奧斯曼軍號稱七十萬,但其中大多數不過是由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關押在監獄裡的犯人,以及那些被強行徵召入伍的士兵組成,其中的職業軍人不會超過十五萬。這樣的軍隊其擁有的戰鬥力,是很值得人懷疑的。
更加要命的是,奧斯曼軍無論在武器的數量,或者質量上,都嚴重的讓人不放心,他們的武器陳舊不堪,他們中的大多數士兵,用的都是刀槍之類的冷兵器。若奧斯曼帝國以這樣的裝備,來和強大的明軍炮火抗衡,其戰爭前途令人堪憂。
而做為奧斯曼軍的總指揮查古曼將軍,儘管他曾經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但對火器戰爭認識上的不足其實已經注定了他和奧斯曼軍的命運……
當戰爭爆發的時候,奧斯曼軍七十萬,火炮為可憐的一百二十門。
時明軍投放到一線戰爭的為八萬,數目為奧斯曼軍的十分之一,但其火炮數目僅在第一線戰場就投入了兩千九百門之多。
更加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大明軍隊,已經完全由火器所武裝起來。
「連珠銃」的配備,大明各營的配製為八到十挺,這種可怕武器一經誕生,就注定將成為步兵們揮之不去的惡夢,一切衝鋒的士兵,都將最直接的面臨到死亡的巨大威脅。
戰爭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雙方的結局。當大明的火炮開始轟鳴的那一刻,查古曼將軍和他的軍隊,就注定了將遭遇到失敗。而且是最為殘酷的那種慘敗。
被炮火覆蓋下的奧斯曼軍的那些可憐的士兵們,在火光中慘呼和顫抖著,為了一場早就注定失敗的戰爭他們縱然竭盡全力,卻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更加看不到生的希望,也無法看到奧斯曼帝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