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軒轅 第三卷 大地風雲 四百十三 刺刀
    發生在崇禎十七年的山海關之戰,是一場改變兩個朝廷命運的決戰。在這場決戰後,大明如同慾火的鳳凰,得到了重生的機會。他就如同一個巨人一般,重新出現在所有人的面前。而那個曾經蠻橫的滿清,卻因為這場決戰,而急速地消亡下去!

    三朝對立的局面,是任何國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相比之下,「大昌」帝富綬政權,因為其背後有大明帝國撐腰,相對來說顯得更加平靜一些。除了攝政王碩托,每月總會組織一些並不成氣候的「反攻」以外,一直都沒有鬧出什麼大的動靜。

    「統元帝」多爾袞,接連吃到敗仗,使得原本一心他的蒙古人,對他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也漸漸產生了懷疑,態度也遠不如當初般熱情,這更始曾經掌控著滿清政權,一手遮天的多爾袞的日子愈發地不好過起來。

    在盛京朝廷一方,進入大明景平三年的時候,朝政已基本由吳三桂,多鐸兩人把持,想對於多鐸來說,有著洪承疇、祖大壽兩人協助,並有盛京將軍阿克頓成為自己的堅實盟友,勢力進一步擴充起來,這位「平西親王」,已隱隱然成為了多爾袞第

    出人意料的是,吳三桂在把持朝政之後,並沒有大肆擴充他的心腹精兵漢軍正紅旗。他反倒是積極整頓滿八旗人馬,徵召滿人中十五歲以上。四十歲以下地青壯年從軍。在短短的時間內,使滿八旗重新擁有了三萬五千精兵,五萬後備部隊。

    從這一點上來看,吳三桂倒是非常效忠於滿清的。他甚至還把調動指揮軍隊的軍權,分出了很大一部分交由多鐸等滿人指揮。這位平西親王當真像足了他曾經的兄弟,大明的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是忠,是奸,是好,是壞,只怕沒有人說得清了……

    而在這個時候地大明。卻是和滿清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明軍幾大主力部隊,尤其是山海關一帶以及邊境駐防部隊,已經基本完成換裝。隨著熱兵器在這些主力部隊中大規模地普及,沉重的鎧甲已經被基本拋棄,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輕便的作戰服裝。

    以督軍大將軍指揮地山海關駐軍來看,士兵們統一穿著由布料製成的「明二式」步兵野戰服。顏色為鐵灰色。穿黑色中長皮靴。統一使用「武英六型」或「江南九型」火槍。隨身攜帶震天雷五枚。步兵專用刺刀一柄。

    做為進入熱兵器時代的大明軍隊,已經基本拋棄了刀槍。而一旦進入肉搏戰,則使用火槍的明軍士兵會顯得非常吃虧。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朱斌指導下研製成功的刺刀應運而生。這種刺刀用彈簧卡筍與槍連接。靠彈簧制動裝置將刺刀固定在槍口一側地凸筍上。這類刺刀多在護手處設有槍口環,上刺刀時套到槍口上,增加與槍連接的可靠性,刀身設計比較靈活,從槍上取下後可作匕首或其它工具使用。非常便於握持。

    刺刀一經問世,便受到了廣大明軍官兵的歡迎。本來如何解決火槍手近戰問題。一直是讓明軍將領頭疼的問題。而刺刀這一小小的發明,卻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難題。

    似乎是上天為了配合刺刀的問世,在景平二年六月的時候,在山西天降隕鐵,砸壞了當地人的一間房子。還好當時無人在內。沒有造成什麼傷亡。這在當時是被視為不吉利地象徵,當地官員急忙派人將這塊隕鐵送到了京師。

    送到武英王手上的這塊隕鐵。引起了武英王極大地興趣。他知道這種所謂「不吉利」的東西,其實就是天上落下來的隕石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過讓他產生興趣的是,這塊隕石地成分看起來似乎和自己地鐵血寶刀非常相像。

    當他找來工匠詢問,工匠在仔細辨認了之後,非常肯定地告訴朱斌這塊隕鐵和武英王用的鐵血寶刀根本就是完全相同地材質。

    自己正是靠著這把寶刀才來到了這個時代,並且為大明開創了一段完全不同的歷史。那麼現在從天而降的隕石,難道又在向自己預示著什麼嗎?幾百年後,會不會又有一個和自己有著相同遭遇的人,借助這塊隕石的力量再去開創一段歷史?

    朱斌覺得自己的這個想法有些可笑,幾百年後自己的屍骨都早已成灰,還去想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做什麼?他當場就讓這名工匠,依照刺刀的樣式打造一把出來。而這名工匠也果然沒有辜負武英王的期望,耗費整整兩個月的時間,一把泛著寒光的刺刀送到了朱斌的手裡!

    朱斌對比著鐵血寶刀和這把刺刀,同樣材質製成的兩把武器,泛著幾乎相同的凜冽的寒光,就像一對孿生姐妹一般,驕傲甚至有些傲慢地在那看著朱斌,似乎正在那告訴自己的主人,一段段從沒有人知道的歷史,都將由她們來開創。

    在刺刀的正反兩面,按照朱斌的意思各刻著四個字:

    「日月昭昭,天祐中華!」

    是的,日月昭昭,天祐中華!將刺刀一致對外,用我們的鐵血和熱情去打造一個最龐大的帝國!去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巍巍中華。將刺刀一致對外,用我們的忠誠和勇敢,去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巍巍中華!

    而在大規模的換裝中,被盛傳的最廣的,即是劉風和郭飛負責組建的部隊。這支部隊很少有人能夠親眼見到,據說規模在兩萬人上下,全部身著黑色軍裝,使用誰也沒有見過的秘密武器,其保密性連大明三級以下地將軍都無緣一睹其真容。

    而據曾經有幸一見的鄭天瑞事後曾對人說道:「這是未來戰場上兩支具有決定性打擊的力量。當戰局呈現膠著狀態的時候。它們的出現,將很快使勝利的天平扭轉。最為可怕地是,這兩支部隊從軍官到士兵,都是那麼地極度渴望戰爭……」

    正是因為鄭天瑞的這番話,以及這兩支部隊的高度神秘性,因此也便擁有了一個綽號。「神秘的黑色騎兵」。也許是劉風本來就是江南軍騎兵的創建人,這才有了「騎兵」這樣一和稱號。不過據說這兩支部隊地官兵好像都對這個外號比較滿意。

    這時的大明擁正規軍步兵二十七萬,其餘兵種十七萬,預備軍八十萬,全國總兵力達到了一百三十七萬有餘。當然,看起來正規軍步兵顯得是少了一些,但從朱斌開始掌權開始,就一直推行著精兵政策。兵貴精而不貴多,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完全能夠抵得幾個普通士兵。

    在軍事實力急速增長的同時,大明國內有條不紊地推行一系列既定的經濟政策。尤其是第一筆國債的順利兌付。讓民眾對大明朝廷地信任到了一個空前的地步。那些在發行國債的時候,以商人特有的精明大量購買的人,尤其是海鹽的陶家父子,都在第一筆國債兌換後,獲取了大量的利潤,而那些猶豫著只購買了少量國債,甚至一兩銀子也沒有購買的,這時都未免懊悔不迭。早知道這樣子,又何必當初呢?可惜地是這世上可沒有後悔藥可吃了。這些人只能再眼巴巴地等待著朝廷什麼時候再發行下一筆國債……

    不過真正得到實惠的,還是那些當初被近乎強行將國債分攤到手裡地普通百姓。當初他們拿著這些紙張的時候,心裡還對朝廷充滿了不滿,天知道這些東西到時候會不會變成一堆廢紙。但現在這種不滿,卻變成了強烈的感激。

    越來越多的新式學堂在大明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綻放。這些學堂不教八股文。傳統的詩詞歌賦也只是做為選修課。而更多地是將學子們帶到一個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地新奇世界。民智的開啟也許並任何形式地變革都更為重要。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大明保持永久的活力。

    為了讓更加多的孩子能有求學的機會,朝廷特別做出了一個決定。凡任何年滿六週歲的孩子。都必須接受教育。而做為那些實在無法交付得起學費的家庭,當地官府將給予一定的補貼,乃至於全部學費都可以以欠款的形式存在。

    所謂的欠款求學,即是在學子成人並獲得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後,可以分期償付當初欠下的學費,這其中並不產生利息,而這一點,也讓絕大多時的孩子有了更多學習知識的機會。只有學了新的知識,才會有好的前程,這樣的理念正在一步步被植入到百姓們的腦海中。

    工業化的道路雖然進展得沒有其它方面那麼快,但畢竟還是在朱斌的全力下,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著。那些什麼珍妮紡織機、螺絲切削機床、紐考門蒸汽機等等,朱斌只能把大概是個什麼意思告訴那些皇家科學院的人。

    他也不是一個全能的天才,自己那個時代到處可見的諸如電燈等等,要讓他詳細地描繪出製作全過程,對武英王來說可就有些勉為其難了,不過他也堅信,只要自己能把大致的情況給說了出來,以大明人的聰明,遲早都會研製出來的!

    越來越多長相奇特的西洋人,出現在了大明的京師中。這些人中,有物理學家,有天文學家,有數學家,他們都是被朱斌派往歐洲的特使,不惜重金所聘請而來的。當然,這其中也有早已成為大明官員的湯若望和馬葛利等人的巨大功勞在內。

    在他們寫回國內的信件中,告訴他們的朋友,在遙遠的東方有個龐大的帝國,在這裡,有著全世界最優秀的工作環境,有著全力一切可能的科學發明的朝廷。在這裡,你只需將全部的智慧都運用到你的研究領域,而不用去考慮其它任何的事情……

    顯然,湯若望這些人的信件,深深打動了那些歐洲人的心。正當他們猶豫著去還是不去的時候,來自於東方古國的使者,總會適時地為他們送上一筆豐厚的路費。並且,會很鄭重地告訴這些人:

    「你們去,僅僅是看看而已。如果你們願意留下,那麼明朝會給你們所需要的一切。如果你們不願意留下,那麼我們的朝廷也絕對不會勉強。我們會給你們同樣的路費,然後派出專員將你們再送回來。」

    在這樣的承諾下,起先是有部分人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帶著豐厚的路費來到了中國。在大明,他們看到了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著一切的科舉技術。以巨大的資金,維持著一切有可能誕生的發明……

    來的人很多便不願意就此回去了,他們留在了這片陌生的土地,在一個陌生的國家裡完成著他們畢生的夢想。而為了他們能夠更加安心地工作,大明除了提供給他們豐厚的資金外,甚至還把願意來到中國的他們的家人接了過來。

    縱然是那些過不慣東方生活,而戀戀不捨回去的人,大明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將他們送回到的自己的國家,並且鄭重的承諾他們,無論他們時候願意再來大明,大明都會隨時隨刻地歡迎他們的到來。

    回到自己國家的這些人,讚美著他們看到的一切,讚美著大明這個國家。而他們的話很快就在歐洲各過傳開,更加多有才能的歐洲湧向大明,開實現自己的理想。

    當然,這些人中的確有大量具有真實才華的人,但卻也有很多抱著發財夢想,來到大明,企圖不勞而獲的無賴、流氓。

    對於這一些人,朱斌也不過放過,在金錢的刺激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選擇加入到了僱傭軍的行列,到大明景平三年,僅僱傭軍一項,明軍就有兩萬餘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