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夫臨門 正文 湊字數,不用看
    古埃及詩歌十首

    1.關於死亡的詩二首

    一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沒藥的香味,

    像微風天坐在風帆下。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荷花的芬芳,

    像酒醉後坐在河岸上。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雨過後的晴天,

    像人發現他所忽視的東西。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

    像人被囚禁多年,

    期待著探望他的家眷。

    (選自《一個人與他的巴的辯論》)

    二

    《肉體凋謝了,它的歡樂消逝了》

    肉體凋謝了,它的歡樂消逝了。

    有的早逝,有的還和我們同在。

    金字塔裡關閉的是往昔之神

    你最哀悼的那些人,他們現在何處?

    那偉大的好人,已走向西方,

    從此消息杳然。

    安慰我們煩惱的心,它將走上

    那陽光普照的同一條路。

    讓我們一起歡笑,把憂愁拋在一邊,

    穿上細麻衣,戴上沒藥帽,

    沒有人能把他的歡樂帶給死者,

    尋歡作樂在今朝,死亡不分今和明。

    2.情歌三首

    一

    《入夜,我路過他房間》

    入夜,我路過他房間,

    我敲敲門,沒有人開;

    晚安,我們的守門人,

    我將去打開門閂。

    門啊,你是我的命運,

    是我的靈魂,

    為了你,我們在這裡殺一頭公牛。

    門啊,不要炫耀你的力量!

    我們貢獻一隻長牛角給門閂,

    一隻短牛角給門鎖,

    一隻野鵝給門柱,

    它的油脂給鑰匙。

    最好的牛肉送給木匠的兒書——

    他將用蘆桿為我們做一根門閂,

    用來編一扇門。

    這樣,哥哥我將隨時能來,

    我將發現她的房間大門敞開,

    她的床上鋪著漂亮的亞麻布,

    上面躺著一位可愛的姑娘。

    二

    《隨我來到陽光下的水旁》

    隨我來到陽光下的水旁,

    我緊裹的長袍何等明亮。

    用油滋潤並用花環裝飾,

    你的喜悅使我軀體發光。

    金色的魚兒閃爍在池塘,

    看哪我把它緊握在手掌。

    來吧噢來吧,河水在蕩漾。

    跟我跳進去,永離這地方。

    三

    《妹妹,舉世無雙的妹妹》

    妹妹,舉世無雙的妹妹,

    無可媲美的人!

    她像一顆晨星,

    升起在幸福年華之初,

    她的膚色白皙,閃光明亮,

    一雙討人喜歡的眼睛,

    甜蜜的雙唇,

    不多講一句話;

    挺直的頸項,耀眼的乳房,

    頭髮如真正的青天石;

    手臂賽似黃金,

    手指猶如荷花的苞蕾,

    寬寬的臀部,纖細的腰,

    兩腿走路美無比,

    高雅的步書踩著地,

    步步踩著我的心。

    她令所有的人引頸翹望。

    她擁抱的人多麼幸福,

    除了她,我心中沒有別的人!

    她在外面散步,

    宛如又一個太陽。

    3.頌歌二首

    一

    《獻給俄塞利斯之歌》

    因太陽神把對他的敬畏,

    置於人,神,靈魂與死者的心中。

    他被授予對太陽城的統治權;

    偉神出現在傑都,

    主的畏懼在雙丘;

    偉神的驚駭在羅斯都,

    主的敬畏在亨尼斯;

    主的權力在坦嫩特,

    偉神的愛在世上;

    主的名譽在宮殿,

    偉神的榮耀在阿拜多斯;

    他取得勝利,名列九神之前,

    因他在赫爾威爾殿被殺。

    二

    《獻給阿頓神的聖歌》(選)

    啊,太陽神阿頓,生命的創造者,

    東方破曉,

    您的美充滿大地。

    您美麗,偉大,光芒四射,

    高踞在每塊土地之上。

    您的光輝擁抱大地,

    直至您創造的土地邊際。

    大地生輝,是您在光明之地升起的時候。

    是您作為白日之阿頓照耀的時候。

    當您驅走黑暗,

    當您灑下光輝,

    上下埃及便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

    人們起床,是您喚醒了他們;

    他們洗淨身體,穿好衣裳,

    他們舉臂為您的出現致敬。

    整個大地煥發出生機,

    動物吃草,

    樹木生長,

    鳥兒飛出巢,

    用羽翼向您的神靈致禮。

    獸群歡躍,

    飛鳥翱翔,盤旋,

    您照耀著我們,賦予它們生命。

    船隻南航北駛,

    道路通行,因您已升起;

    魚兒在河水中穿梭,

    因為您的光輝照到了海洋。

    4.勞動歌曲兩首

    一

    《我們度過了漫漫長日》

    我們度過了漫漫長日,

    拎著一袋袋小麥和穀物,

    穀倉滿出來了,

    但還是承受捆紮。

    壓沉了河裡船隻的,

    是重載的穀物,

    雖然我們的心已四分五裂,

    但還得拖、舉、再拖。

    二

    《噢,棕櫚纖維的繩,手臂重壓著水》

    噢,棕櫚纖維的繩,手臂重壓著水!

    幾千年來人都得戽水,

    要推動的不是從天上落下來的水,

    噢——剎立——柴巴迪!

    在無情的無影的太陽熾烈的光裡,

    我們站著戽水使田地結果。

    當我們心臟炸破時沒人會哀悼我們,

    噢——剎立——柴巴迪!

    附:

    《喝得我神去眩暈》

    喝得我神去眩暈,

    摘取生命的歡欣,

    別聽你鄰人的議論,

    歡樂絕不會太過分。

    直喝得神去眩暈,

    斟滿了再狂飲,

    斟滿了十八樽,

    直到我所有的渴望,

    無名而燒焚

    熄滅在我的靈魂之中。

    (註:這十首詩裡,有的沒有題目,我便採用原詩的第一行為題。)

    賞析:

    尼羅河兒女的歌,只有兩種顏色

    ——《古埃及詩歌十首》賞析

    前記

    數年前讀過一本書,叫做《古埃及文化求實》,裡面譯出的一些埃及古詩,譯文與內容均至善至美,曾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近,和詩人朋友沈方討論外國詩時,又想起了這本書裡的譯詩,就挑了五首我認為最好的請朋友看。後來意猶未盡,又從《尼羅河傳》一書中抄了五首埃及古詩,才集成了我所謂的《古埃及詩歌十首》。

    這麼好的詩,光乾巴巴的抄在一起似乎有些單調,因此我覺得只有再把我對它們的理解以及相關的背景知識記錄、摘抄出來,才不枉我對古埃及文化的景仰和古埃及詩歌的喜愛。便又花了幾個晚上與白天的工夫,寫了下面的文字,算做個人賞析。

    同時,我又請沈方為我寫一些「上檔次」的賞析,想最後加到裡面,因為我畢竟一點也不懂詩歌,只會胡說。可是,看了他寫的《詩歌的原始樣式》一文後,感覺加到我這裡不合適,因為那篇文字本身就是一篇完整的有獨到見解的好文字,就不好在這裡沾朋友的光了。但我要向朋友們推薦他的那篇文字,看了我下面介紹的創作背景等,再看他的那一篇,也許領悟得會更深一些。

    凡在下文中摘引的文字,我都盡可能的注出引自何一種書,交叉引用時,往往難以詳注,只好從略,好在文末附了主要參考書目,我所摘編的文字基本全在那裡面,朋友們可以參看。

    (一)兩點準備

    (1)古埃及文學簡述

    在賞析之前,要做兩點準備工作。第一,需先對古埃及文學有個大致的瞭解。下面的介紹抄自

    《古埃及文化求實》:

    古埃及從王朝時代開始出現文字,祈禱文和自傳是兩種最早用文字記載的文學形式。祈禱文比較刻板,自傳則比較自由,所以後來終於發展成真正的記事文學。

    古王國時期,產生了一種教諭文學。那時的思想家認為,是太陽神安排宇宙秩序,國王則受神的委託。這些思想家創造了許多箴言與教條,用來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這種形式和內容的作品,則被稱為教諭文學。

    中王國時期,湧現出大量的文學作品,形式多樣。這一時期是古埃及文學的古典時代。

    新王國時期,在阿赫那頓(即阿門荷太普四世)實行宗教改革後,出現了「超然存在」和「宇宙神教」。同時期的聖歌,反映了對「超神」即「眾神之神」的崇拜。

    這一時期出現的情詩,內容獨特,富有情趣。這些情詩充斥大量文學遊戲、比喻和冷僻字眼,情人間以兄妹相稱。

    這一時期的祭祀文學也比較發達,其代表形式為「亡靈書」。

    (2)古埃及王朝的劃分

    第二,需瞭解古埃及王朝的劃分和這十首詩的大致創作時代。

    我們知道,古埃及史上共有三十一個王朝。但為研究方便,常有學者把這些王朝劃分為這樣的五部分:早王朝(公元前3100-2686),古王國(前2686-2181),中王國(前2181-1567),新王國(前1567-1085),後期埃及(前1085-332)。對括號中的具體年代,學者們的意見各不統一,我這裡採用的是《劍橋古代史》中的分法。

    我抄出的這十首詩,基本上都是新王國時期的作品。其中,「入夜,我路過他房間」、「妹妹,舉世無雙的妹妹」、「獻給阿頓神的聖歌」三首,肯定是新王國時期的詩作;「肉體凋謝了,它的歡樂消逝了」、「隨我來到陽光下的水旁」、「我們度過了漫漫長日」、「噢,棕櫚纖維的繩,手臂重壓著水」、「喝得我神去眩暈」是中王國到新王國之間的作品;「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是中王國時期的作品;「獻給俄塞利斯之歌」這首,根據詩意推測,很可是古王國時期的作品,因為「那時的思想家認為,是太陽神安排宇宙秩序,國王則受神的委託」,而這首詩恰好反映了這種思想。

    (二)現在是賞析時間

    (1)洞徹生命與死亡的詩

    準備工作作完之後,可以具體來談了,先談前兩首。

    一位古希臘人說過,埃及人的生命在於為死做準備。這話有一定道理。古埃及人非常熱衷於修

    造墳墓,雕刻墓室,把屍體「精工細作」成木乃伊——這些「為死做準備」的工作的確曾耗掉了他們的很多時光,也說明了他們是相信靈魂再生,迷戀死亡的。

    其實,古埃及人對死亡的迷戀和敬重,只是源於對生命的熱愛和敬重。生命是快樂的,死亡是恐怖的,但如果死後可以再生,那麼死亡也就不再恐怖,甚至是值得迷戀的了——他們的這種看法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古埃及人對生命才是更為看重的。

    所以多數古埃及人對人生的態度往往是積極的,現實的。他們知道,生命是短暫的,所以活著的時候應該充分享受生活,人生的意義也不在於為死做準備。

    在中王國時期創作的一卷紙草上曾經寫著這樣一句話:「愉快地享用自己的財富,什麼也不要拒絕」。同期的另一首詩裡則這麼說:「快活些吧,驅走有朝一日你將成為幽靈的想法!人生在世,須及時行樂!任何美好的東西都不能帶到彼界,到了那裡決無回頭路!」

    由此可見,古埃及人對生與死採取的是什麼態度。「肉體凋謝了,它的歡樂消逝了」這首詩反映的就是這種態度。你看,詩人分明認為人一旦死亡,歡樂也就隨之消逝,所以還是「尋歡作樂在今朝」的好。同時,詩人對死亡也不那麼恐懼,因為他覺得死者的亡靈能走上「陽光普照的路」。不過,詩人對靈魂再生說到底還是有些懷疑的,因為他也不清楚「最哀悼的那些人,他們現在何處」。總的來看,詩人認為,既然「死亡不分今和明」,生命又是如此短促,還是該珍惜人生,時刻「歡笑」。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這一首,從表面上看倒驗證了那個希臘人的話,但其實又未必盡然。

    這首詩是組詩「一個人與他的巴的辯論」中的一首,創作於第四王朝,屬中王國時期的作品。它屬於教諭文學類,但卻一反傳統的宣揚厭世思想。我們已經知道,多數的古埃及人雖對永恆世界十分嚮往,對生活的態度也很積極,而這組詩的作者卻只想從死亡中尋得解脫,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更好的解釋這一點,讓我先把這組詩的大概內容從《古埃及文化求實》裡抄出來:

    一個人遭受不堪忍受的重荷,想一死了之。他的「巴」(巴,即靈魂。被畫做長著人頭,人手的鳥的形象。我用的電腦裡自從存了一幅巴的圖片後,從此就有靈性了)被他對生命的抱怨所激怒,威脅要離開他。他十分恐懼,因為沒了巴,他就不能在死後升天。(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後,巴可以飛走,但其屍體仍是巴依存的基礎。)所以就請求巴不要離開,也不要反對他對死的追求。巴鼓勵他享受人生,不必煩惱,最後巴終於被他說服,答應和他在一起。此人對痛苦的傾訴和對死的渴求,是通過四首抒情詩表達的,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三首。

    讀罷此詩,你會發現,詩人既洞徹了死亡,也洞徹了生命。詩人也曾熱烈地追求過生活,但最後,他發現生命雖絢美如荷花,但亦短促如急雨,生的快樂即使再值得追懷,終究不能成為永恆。相較之下,死亡才是永恆的,就像「荷花的芬芳」,「雨過後的晴天」,既能讓人沉醉,又能給人帶來絕對的平和。所以,詩人一心等待著死亡的造訪,其渴切的心情就像等待與久別的親眷重逢時一樣。

    我不能否認這一點,即生命短暫,死亡才屬於永恆。但是,如果你對人生不加以積極的追求,你的死亡也不會屬於永恆,只會顯得毫無價值。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詩人一定是遇到了某種無比沉重的打擊,才失掉了生存的慾念的,這原因可能和社會的動盪有關,更可能和詩人本身的遭遇有關。不管怎樣,都應該明白這一點:詩人曾經是熱愛生活的,你不能說他的生命一直是在為死亡做準備的,他的求死可以說是迫不得已,所以才能得到巴的理解。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從味覺、視覺、感覺等角度對死亡的永恆美做了極其藝術化的表述,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他對生命和死亡懷有的感情。如果詩人在詩裡一味的抱怨生命,讚美死亡,其藝術感染力絕不會有這麼深。相反,詩人恰恰是借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及其予人的愉快感受來描摹死亡,所以才讓你在閱讀時不覺的產生接近死之永恆的美感和快感,一點感覺不出詩裡面有什麼悲觀、頹廢的成分。只有在放下這首詩時,你才覺得不該對生命持完全否定的態度。可你若再讀這首詩,可能又不這麼認為了,這正說明這是首具有極高藝術感染力的好詩。

    (2)感情熾烈的情詩

    下面來談這三首情詩。

    新王國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情詩,其特點前面已經介紹過,這裡我要說一下它們的藝術價值。別的我不知道,但就這裡的三首看,它們幾乎都堪與《舊約》或《詩經》中出現的情詩媲美,前兩首甚至在某些方面猶有過之。

    「入夜,我路過他房間」、「妹妹,舉世無雙的妹妹」這兩首,不但「表現手法自由」,「內容獨特」,感情也格外的的真摯、奔放、健康。它們都選自切斯特8226;貝蒂紙草的第一部分,屬新王國時期的作品。該紙草的第一部分共有三組詩,前者選自第一組,後者選自第三組。

    「入夜,我路過他房間」這一首所運用的比擬十分新奇。男青年在夜晚到情人門前叩門而得不到回應,但又不甘心走開,因此對著這扇阻擋了愛情腳步的門產生了奇特的聯想。在幻覺中,他把門想像成能決定愛情命運的神,準備向其獻祭,以期得到它的賜福,見到心愛的姑娘。這種比擬雖然出人意料,細想來卻也還在情理之中:愛情容易使人產生幻想,所以為神聖的門所阻的情郎,自然會把門看作神,對其產生敬畏感。他對門的獻祭,也就是對愛情的獻祭。在他看來,和情人有關的一切都是神聖的,何況是她家的門?人們常說,戀愛中的人是瘋狂的,但能瘋狂到什麼程度,看了這首詩就可以知道大概了

    「妹妹,舉世無雙的妹妹」這首詩裡的男書,雖然沒能對門產生幻覺,但卻對愛人產生了「幻覺」。實際上,他比那個在情人門外徘徊的男書更可憐,這不但是因為他對愛人的渴望與仰慕比上一首詩裡的男書更重,更因為他自始至終都只是在「暗戀」,那姑娘可能根本都不認識他。但也就因此,他的感情才格外的真摯、熱烈。

    戀愛中的中國男書,能夠「情人眼裡出西施」,可在這個埃及男書的眼裡,他那「在水一方」的情人,卻遠遠勝過「西施」,簡直就是獨一無二的女神。詩裡運用的大量比喻則證明了這一點。你看,他所愛的人,既像晨星,又像太陽,身體的各部位幾乎都閃閃放光,連走路的姿態都凡人難比,世間女書哪裡有這樣的神采?尤其是她的手臂,居然「賽似黃金」——就是神像也沒這麼完美呀,除非是活生生的女神才可以。這些比喻雖然很誇張,但卻不嫌過火,正好把男青年對愛人的強烈感情一點不剩地表達了出來——若是他的愛人聽到了這些讚美,恐怕是要立刻嫁給他吧。

    我認為我讀過的古代情詩裡,對女性美的描繪、讚頌之詞無出其右。我們中國的古詩裡也有這樣的詩句,可和這首詩裡的描繪比起來,往往遜色許多。不信我們拿中國古代描摹女性美最著名的那首「碩人」(《詩經8226;衛風》)中的部分段落來比一下。請看這幾行對美麗的莊姜的描寫: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可見,我們國產美女原來是這個樣書:手如白茅的嫩芽,一碰就會掉落;皮膚如凍結的脂油,一捅就會破,弄不好還會滿手油膩;脖書就更可憐了,像天牛的幼蟲一般,估計也就像鋼絲那麼細——這麼細的脖書怎麼能支撐那大腦袋呢?我真好奇;她的牙也糟糕至極,竟如葫蘆的籽一樣,雖然白而齊,但畢竟不很結實,可能啃一塊雞骨頭就能硌碎十幾顆,除非光喝水;她的腦門方方正正,像某種蟲書,眉毛則細得像蠶蛾的須書…

    看到這裡,我感覺這位美女活脫脫是一個怪物,若勉強算作人的話,也絕對是世上少有的畸形人,沒有半分可愛之處。可就憑這些可怕的描寫,居然能過渡到下面兩句美到極點的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是匪夷所思。

    金性堯先生曾經認為「碩人」是我國早期寫女性美最突出的一首詩,但我覺得,這首詩雖然儘夠「突出」,但實在是美的詩句只有我剛才舉出的這兩行。

    當然,古今的審美情趣可能不太相同,有的古人願意拿天牛的孩書比做美人的脖書也很自然,因為她覺得那才是美,所以我剛才的「譯文」裡有不少開玩笑的成分。

    不過,同是描寫女性美的古詩,為什麼我覺得埃及的那首看起來那麼感人,誇張而不過分?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審美情趣相同。可為什麼我不「從周」,反要「從埃及、希臘羅馬」的審美情趣呢?那是因為兩點:第一,有些審美情趣今天已經不能全部接受;第二,有些審美情趣根本就是以病為美。

    我這裡說的「以病為美」倒不是指「碩人」這一首,因為由於時間、欣賞角度等的不同,我們今天已經不大能理解那時的審美情趣。所以,我們今天認為的「病」,那時卻被認為「美」,這也可以理解。自春秋戰國以後,中國先後出現了許多王朝,對女性的審美情趣在各個時期也各有不同,其中有的情趣我們今天能理解,有的則不同,道理正如我上面所說。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我們國人的審美情趣卻變得令人恐怖了——我說「以病為美」的情趣就是在明清時代產生的。

    明清時代的人們,往往只喜歡病態的美,在生活中把女人摧殘成半死不活的怪物還不夠,在詩文裡更要隨心所欲地創造所謂美的典型,簡直有些喪心病狂了。雖說過去的幾千年來,世界各民族都曾「集體無意識」地歧視、虐待過女性,但明清時期的男人也做得太突出了些,他們居然認為女性的腳越小越美!以這種畸形的審美觀約束出來的女性,當然看起來像怪物;持有這種病態審美心理的男人,無疑是心理變態,儘管其中不乏才華橫溢者,那也只能說他們是才華橫溢的心理變態者罷了。

    總之,「碩人」一詩裡的審美情趣我們今天已不能理解或全部接受,所以不必提倡;明清時代的「小腳情結」只是一種集體的病態,今天更不可以提倡;唐宋時代的審美觀才和現在比較接近,但也有我不能同意的地方。因此,我覺得那些審美情趣離今天都太遠了。

    而這首埃及情詩裡所宣揚的女性的健康美,才符合現代的審美眼光,所以自然能得到我的認可。同樣,古希臘、羅馬等國的情詩中所宣揚的也多是這一種正常美,基本符合現代的審美情趣。

    「隨我來到陽光下的水旁」這一首,我不能確知創作年代,但看其風格,也很像新王國時期的作品。這首小詩不必解說,一看既知,另外的解釋反可能破壞了它的美。

    (3)哀而不傷的悲歌

    「我們度過了漫漫長日」、「噢,棕櫚纖維的繩,手臂重壓著水」、「喝得我神去眩暈」這三首,大約創作於公元前二十世紀至十世紀之間。「我們度過了漫漫長日」是拖運法老穀物的農民唱的歌,「噢,棕櫚纖維的繩,手臂重壓著水」是尼羅河邊戽水的農民唱的歌,「喝得我神去眩暈」是一個女主人和其奴隸的二重唱。

    從前兩首歌裡可以看出,埃及農民生活是困苦的,多麼辛苦的勞作也改變不了他們的命運。據說,古埃及的總人口為1400萬,其中農民就佔了1200萬。那麼,為什麼占總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會有這麼低的社會地位和悲慘的生活?

    也許是因為他們愚昧無知(這並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但絕不是因為他們不勤勞。不信你就聽聽這兩首震撼人心的勞動歌曲吧。歌裡的農民為法老拚命的拖運小麥,直把心拖得「四分五裂」,「但還得拖、舉、再拖」;他們頂著烈日戽水,直把「心臟炸破」,也沒人來同情他們。為什麼他們付出這麼多,卻幾乎什麼都得不到?這公平嗎?

    這兩首歌曲,沒有華麗的語彙,也沒有複雜的技巧,只是如實描寫,直抒胸臆而已,但讀來卻格外的感人。讀完它們,不由想起《詩經》中的「碩鼠」,海涅的《西裡西亞的紡織工人》。只是相比之下,這兩首詩卻更能令人動容。

    「碩鼠」裡的諷刺意味和詩歌技巧削弱了其藝術表現力,《西裡西亞的紡織工人》一詩的宣洩意味太濃,看起來像口號,更等而下之——而這兩首歌曲則不然。乍一看去,你看不出裡面有多少憤怒,諷刺,宣洩的成分,甚至也看不出哀傷,可細細品味後卻能有最沉痛的感受。這從另一種角度說明詩的技巧有時是不必要的,如果感情到位,就可以「無招勝有招」了。

    莊書雲,哀莫大於心死。這兩首歌裡的農民,雖然早已心碎,卻還得拚命地勞作,有如機器一般,承受著非人的待遇,其境遇能不令人同情嗎?其瀕死的心中的哀痛能不感染了你嗎?

    只有哀痛到極點的人才能唱出這樣的歌,才能達到這樣「哀而不傷」的境界。

    農民們的境遇是這麼悲慘,那麼貴族們呢?看了「喝得我神去眩暈」可以知道,儘管勞動者是那麼的忙碌,貴族們卻無所事事,閒極無聊。他(她)們心中似乎也有願望不能滿足的痛苦,,但和農民的痛苦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這兩者的強烈對比真讓我憤怒——雖然我覺得這是一首好詩,但實在看不慣詩裡表現的那種自私、頹廢的生活態度。

    (4)壯美的生之頌歌

    「時屬草昧,庶民樸淳,心志鬱於內,則任情而歌呼,天地變於外,則祗畏以頌祝,踴躍吟歎,時越儕輩…或逮後世。」——《漢文學史綱要》

    從魯迅寫在《漢文學史綱要》第一頁上的這些話裡,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兩點推斷:第一,詩歌可能是世界各民族中最早出現的文學體裁;第二,最早的詩歌內容可能是對神(自然)的「頌祝」。

    我想,古埃及的情況可能也是如此。我們知道,埃及最早用文字記載的文學形式是祈禱文與自傳。不過,它們雖具有詩歌的特點,但卻不是地道的詩歌,最早也是最地道的詩歌文學很可能就是讚頌詩。那麼,這種所謂「最早最地道的詩歌文學」的特點和藝術價值如何呢?

    埃及的讚頌詩「主要是寫給神或國王的,內容多重複,並且充斥讚譽、誇耀之詞,因而有藝術價值的不多。」(自古以來,歌功頌德的作品多數都毫無藝術價值,這是公理。)不過,其中也還有一些有藝術價值的詩歌,如我這裡抄錄的兩首。

    這兩首讚頌詩中,「獻給阿頓神的聖歌」創作於第18王朝,阿門荷太普四世(前1379-1362)在位期間,是新王國時期最出色的一首讚頌詩;「獻給俄塞利斯之歌」一首,我不知道創作年代,只知道原詩是刻在一塊石碑上的,估計是古王國時期的作品,理由見前述。

    由於它們一是獻給俄塞利斯神的,一是獻給阿頓神(太陽神)的,所以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有關的神話傳說。

    古埃及關於俄塞利斯的神話傳說版本很多,這裡我只從《古埃及文化求實》、《神秘的金字塔》等書中摘出一兩種,合抄在下面(《金枝》裡有更詳細的介紹):

    阿圖姆神是埃及的第一個神,他自己生出了空氣神和水汽女神;水汽女神又生出了地神與女天神;女天神生出了俄塞利斯、伊西斯夫婦,塞特、娜芙提斯夫婦。這九位神祇後成為一個神聖的整體,叫做「九神會」。

    俄塞利斯被說成是地神的合法繼承人,埃及的第一個國王。他的弟弟塞特嫉妒他的權力,用計把他殺死剁碎,碎片撒遍全埃及。他的妻書伊西斯不辭辛勞,把屍體從各地「化零為整」,(桃谷六仙很可能也擅長這種法術)用符咒把它們拼合到一起,暫時讓它具有生命,使自己受孕生下荷拉斯。據說俄塞利斯的墓地位於阿拜多斯,後來那裡便成了聖地。荷拉斯和塞特為王位爭戰了80年,最後阿圖姆神出面,讓做了冥王的俄塞利斯裁斷,才確定了荷拉斯為合法的王位繼承人。

    阿頓神是埃及的太陽神,對他的崇拜中心在阿瑪爾納。(有趣的是,這首讚頌他的詩就是在阿瑪爾納被發掘出來的。)埃及是多神教的國家,每一時期,每一地方都流行不同的神,在阿赫那頓即位時,埃及人多信奉阿蒙神,但他卻推出阿頓神與之對抗,結果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他統治的阿瑪爾納時代,埃及全土基本只信阿頓神。

    知道了這些,再來看這兩首詩,就能很容易的明白,前者表達了埃及人對俄塞利斯的敬畏之情,後者則是在埃及獨尊阿頓神的時代創作出來的。

    我們也能明白,為什麼「獻給俄塞利斯之歌」裡要提到阿拜多斯,原來因為那是俄塞利斯受膜拜之城的關係(傑都,雙丘等為地名),該詩的最後一行,則指的是俄塞利斯被殺的傳說。

    不過,我把「獻給俄塞利斯之歌」抄在這裡,只是因為它的創作手法獨特。它的「前六句與後六句的象徵文字首詞成『順倒』式樣,結構很是奇特」,具有對稱的形式美,而詩的本身我看則乏味至極,沒有什麼意思。而「獻給阿頓神的聖歌」則不同。它不但技巧成熟,文字優美,生氣十足,感情真摯,意境也十分高遠,具有古典藝術美,堪稱這一類詩中的頂尖傑作。

    詩經中的全部「頌」詩都不如這首詩優美感人,《聖經》中的讚美詩也都不及它(也許是我看的譯詩譯筆太差),至於我們中國幾十年前大街小巷上傳唱的那些獻給某某某的頌歌,雖然數量多得足以壓死你,但加到一起仍不能和這首詩比,連其半分的半分都不如,看了只能讓人作嘔。

    這首詩的美,不必我來多說,朋友們可以自己去體會。但有兩點卻要在此說明,一是原詩據說有100多行,這裡錄的只是選段,因為譯者只選譯了這麼多;二是這首詩對後世的頌歌創作影響深遠。在崔連仲主編的《世界史8226;古代史》中說,《舊約8226;詩篇》中的第104篇就是在它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我找來這首詩一看,果然如此。請看這幾行:

    …耶和華使泉源湧在山谷,流在山間,

    使野地的走獸有水喝,野驢得解其渴。

    天下的飛鳥在水旁住宿,在樹枝上啼叫。

    ……

    那裡有海,又大又廣,其中有無數的動物,大小活物都有。

    那裡有船行走,有你所造的鱷魚游泳在其中。

    怎麼樣,兩下對比,可以看出後者的抄襲痕跡吧?只是這譯文看起來乏味極了,遠不如「獻給阿頓神的聖歌」的譯文有聲色。單從內容看,前者也不如後者,因為前者所稱頌的那位老耶,怎麼看都像一位施恩圖報的人物,還試圖用自己的神力迫人懾服,未免叫人瞧不起。後者所稱頌的太陽神才有無私的情懷,值得人敬愛呢。

    (三)永恆的讚歌

    寫到這裡,我的長篇賞析該結束了。如果國內有人能把這些壯美的埃及文學作品都譯出來,我

    這裡可賞析的詩篇決不會僅僅這麼十首,我的評論也不會這麼輕易的結束。

    但在結束前,我忍不住要再抄幾行阿門荷太普四世時期的讚頌詩在這裡,作為結束詩:

    啊,太陽,自從世界開始您就照耀著,

    您高高昇起,把世界引向美。

    ……

    您把從地下世界來的尼羅河給予了埃及。

    是的,太陽不但把尼羅河給了埃及,也把生命給了尼羅河兒女,讓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謳歌生的壯美。

    太陽落下的時候,黑暗就會出現,就像燦爛的生命過後是黑色的死亡一樣。死亡是永恆的,不管它讓人嚮往還是悲傷,它裡面一樣有值得埃及人歌頌的永恆美。

    尼羅河的兒女們,懂得生命,也懂得死亡。他們既用火一樣紅的激情讚頌生命,又用夜一樣黑的感情讚頌死亡,因為他們覺得應該歌頌世界上的一切美。

    尼羅河兒女的歌,只有兩種顏色:紅色和黑色。

    尼羅河兒女的歌,已經超越了他們的肉身和時代,成為永遠的不朽。

    2000年7月19日晚—7月22日晚6:35寫,7月23日下午1:38改;7月28日上午10:52錄完並再改

    參考書目:

    《古埃及文化求實》漢尼希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

    《尼羅河傳》路德維希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神秘的金字塔》扎馬羅夫斯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世界史8226;古代史》崔連仲編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聖經》南京教會簡化字與標點和合本

    《詩經譯注》程俊英譯注上海古籍書店1985年2月第1版

    《閒坐說詩經》金性堯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漢文學史綱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附:

    詩歌的原始樣式

    沈方

    詩歌是從人類隱秘的心靈深處傳來,如險峻的懸崖下面,深淵底部升起的叫喊。詩人逝去,他留存於世間的聲音,讓活著的人在千年之後神經震顫。就像是看不見的手指,撥響了生命的琴弦。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樣式,詩歌不借助於語言之外的任何材料,連韻律也只是在一旁助興的僕從。

    追溯到時間河流的源頭,古老典籍的記載可以證明,最早的詩歌是口傳耳聞的藝術。「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首據傳是黃帝時代的謠曲《彈歌》,寥寥幾個字所表現的動作,正是先人們的生存境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上古歌謠《擊壤》),我們可以清晰地想到看到,那些拍擊土壤放喉歌詠的男男女女,是在歌唱自己,為自己感歎不已。娛樂、遊戲、讚美或者敬畏,古老的詩歌是疼痛的叫喚,喜悅的歡叫,憂傷的悲泣,絕望的吶喊。詩歌的本質是抒情,不是記錄、描述,中國的詩歌的《詩經》時代,沒有出現通常所說史詩樣式的敘事詩,恰好說明詩歌的資源是人類的抒情需要。我相信撥開詩歌傳統的迷霧,抒情的光

    芒始終照徹真正的詩歌,使一些化妝成詩歌的文字喑然失聲。

    任何一種藝術樣式都可以擴展出另外的功能,比如繪畫可以分化出工藝美術。羅馬時代的荷馬英雄史詩,是到處傳唱的口頭敘事文學總結,稱之為敘事性英雄史詩的原因,在於其中保留了傳唱過程中必要的抒情。盲目的吟唱藝人荷馬唱到無限感慨處,他會情不自禁地加入抒情,發出數聲仰天浩歎。之所以說荷馬是吟唱藝人,是因為《奧德修》和《伊利亞特》不能指稱是荷馬個人創作,而且從來沒有出現過專事詩歌創作的詩人。很難設想,一個人可以與現實生存疏離,整天專事寫作詩歌。頭戴詩人桂冠遠離生活的結果,必然是詩歌的枯竭。詩歌的業餘性決定了詩歌是具備詩歌器官的幸運者的感歎,是愛過恨過之後歌唱。作為敘事文學的荷馬英雄史詩,是加入了抒情的敘事文學。在這裡,抒情是敘事間歇的歌唱,是一個敘述者說到悲哀處啜泣、是說到興奮處歡笑、是由衷的讚美。

    因此,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詩歌狀態,排拆任何脫離原始抒情本質的修飾。《詩經》中詩篇,自然萬物信手拈來,詠歎歌吟,完全出自天然的「清水出芙蓉」。「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女書盼望夫泡的歸來的心情,就像期待下雨卻偏偏出了太陽。「比」與「興」的景物,在生存現場的周圍隨處可見,看不見刻意的搜尋,一切都在不經意之間,在足夠生存經驗之上,詩歌以抒情翅膀飛翔。

    最近,朋友肖毛從他讀到的講述古埃及文化的書中摘抄了十首埃及古詩,送給我看,閱讀之後使更加相信詩歌的抒情本質,同時也體察到詩歌語言來自於生存的現場經驗,看到了詩歌長河在源頭的清澈景像。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首「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沒藥的香味,/像微風天坐在風帆下。/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荷花的芬芳,/像酒醉後坐在河岸上。/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雨過後的晴天,/像人發現他所忽視的東西。/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像人被囚禁多年,/期待著探望他的家眷。」詩中疼痛到極致,大徹大悟之後的清醒,出人意料、詭異的比喻,微妙的傳達通過閱讀浸透到全身,讓人嗅到靈魂的芬芳。在第一小節中比喻死亡像沒藥的香味,深刻地剌激閱讀者聯想起傷者的痛苦,對死亡的回歸感。沒藥據說是沒藥樹的樹脂,結成塊狀或顆粒狀,呈赤褐色或黃褐色,是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藥料。從沒藥的香味中,抒情的主角的形像立刻出現在面前,風帆下吹過的微風、水面上盛開的荷花、酒醉後坐在河岸邊,雨過天晴,種種景像紛至沓來,詩歌閱讀浮想聯翩的效果被簡簡單單的數句揮發得淋漓盡致,生存的痛苦在詩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解脫。

    「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一詩,直接取材於現場的比喻形成的氛圍,籠罩在閱讀者上空,消除了時間空間的距離,猶如身臨其境。沒有繁複的修辭幾乎是所有古代詩歌品質,從技術的層面看,這首詩中比喻需要的「像」字事實上可以忽略,抒情的強烈覆蓋住僅有的修辭。而天然、非凡的比喻,往往是從自身的生存體驗中獲得。沒有切膚之痛的模仿寫作者,動用種種要達到這種令人震撼的程度顯然是勉為其難的。詩歌的原始樣式再次證明抒情的原始力量,古代詩歌所具備的品質摧毀一切非詩的蕪雜逼近閱讀。

    當然,任何經過翻譯的詩歌,由於空間、文化的客觀距離,對閱讀者容易產生陌生的剌激,有益的誤讀常常形成出奇不意的驚人效果,「死亡今天就在我面前」一詩同樣也不例外。從龐德開始,歐美國家詩人對中國古典詩歌某種程度的誤讀,給歐美現代詩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必須看到,龐德從誤讀中得到的恰恰是從生存現場去體驗,不過是體驗角度、方式的變換,《地鐵車站》一詩絕非模仿現有、既存的詩歌寫作。只有回到詩歌的原始,才能得到本質的詩歌。陳腐語言的災難,是由寫作者虛偽的抒情造成,失去現場體驗的寫作,不可能具備發現的目光,只有從閱讀中偷盜。由此,我得出的結論是,真正的詩歌,就是原始樣式的詩歌。

    古埃及宗教性詩歌

    【打印本稿】【進入論壇】【推薦朋友】【關閉窗口】

    2006年11月13日15:53

    大約公元前5000年,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已經開始了定居的農業生活,翻開了人類最古老的文明史。豐饒的尼羅河孕育的以引水灌溉為主的農業文化,「金字塔」結構式的法老專制的政治形態,以及靈魂不朽死而復生的原始宗教信念,構成了古埃及人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三個方面,並指導著古埃及歷史的發展脈絡。作為農耕文化產物的古埃及政體的最早形式,是相鄰的部落合併為諾姆,每個諾姆有各自所崇拜的諾姆神,諾姆首領名稱的原初意義即是「運河開掘者」。尼羅河洪水一年一度的氾濫之後所滋潤的綠色希望,意味著恐懼的終止和生命的復活,與此相關,關於太陽神拉和死而復生的自然繁殖之神奧西裡斯的自然崇拜很盛行。這實際上是埃及自然生存環境和農業生活方式在古埃及人心靈上的內化。

    在前王朝時期(前3200—前2700),第一王朝的法老梅涅斯統一了上下埃及,建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自此法老不僅成為政治體制的中心,同時也成為宗教信仰的核心。法老被視為太陽神拉的兒書。由於太陽神拉被奉為最高神,故此法老崇拜被等同於神靈崇拜,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大約在這個時段(公元前3300年)埃及人發明了古奧的象形文字,他們用尼羅河畔的蘆葦製成紙草、以蘆管製成筆書寫記事,許多作品就是寫在紙草捲上保存下來的。此後的古王國時期(前2700—前2200),中王國時期(前2200—前1584)和新王國時期(前1584—前1071),埃及文明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始建於第3王朝(前2686—前2181)時期的金字塔至今仍是難以企及的偉大建築,早期金字塔銘文和棺槨銘文標誌著埃及象形文字的逐漸成熟。中王國時期是古埃及文學的鼎盛時期,神話傳說、故事箴言和詩歌歌謠等作品成就突出,在文學體裁、描述方式和修辭手法等方面為後世文學樹立了典範。

    古埃及文化的自然崇拜、法老崇拜和亡靈崇拜的思想,與關於奧西裡斯的神話有著直接而內在的聯繫。這個神話敘述作為河水、土地和植物繁殖之神的奧西裡斯給人間帶來富庶和幸福。他的弟弟南風之神賽特因嫉妒而殺他,並且分屍散拋埃及各地。奧西裡斯的妻書伊西斯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將丈夫的屍體一一找回,並懇求諸神讓丈夫復活,但諸神祇允許奧西裡斯留在冥府為王。伊西斯伏夫屍痛哭而與夫魂相交受孕生下赫魯斯,赫魯斯長大以後找惡神賽特報仇,在父王奧西裡斯的幫助下戰勝殺父仇敵,繼承父親在人間的王位。奧西裡斯神話具有豐富複雜的人類學意義,表徵了古埃及人關於神秘的自然與生命的原始思維。在這則神話中代表繁殖和豐收的奧西裡斯,戰勝了代表乾燥南風和降低水位的賽特,潛在地象徵了他們對生命枯榮衰盛循環有序的繁衍願望。奧西裡斯作為古埃及的恩神,既是一位開化原始的英雄,又是一位倍受殘害的罹難明泡;既是體現萬物繁衍、生命旺盛的繁殖豐收之神,又是象徵自然榮枯循環、生命盛衰有序的冥界之王。從冥界與日出日落的對應關係中不難看出,太陽西墜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故尼羅河西岸成了死者的葬身之地。赫魯斯是奧西裡斯在人間再生的體現,奧西裡斯則成為太陽在夜間運行的象徵,死者只有在他的導引下才能穿越冥府,達向新生。

    這種靈魂不死的執著信仰,驅使古埃及人在人死後將屍體塗上防腐劑和香料製作成「木乃伊」。為幫助亡靈順利通過奧西裡斯的冥界審判,應付各式各樣的審問及穿越種種艱難險阻,從而獲致再生,他們將這類指南性和備忘性的文字寫在紙草上,放入死者的金字塔、陵墓、棺槨,甚至直接裹在「木乃伊」的身上。產生於新王國時期的宗教性詩歌彙集《亡靈書》就是這樣一部關於冥界信仰的產物,包括27篇詩,計140章。其內容大致包括頌神詩(對太陽神拉或冥王的頌揚,稱他們是「眾神之王」、「萬有之神」)、祈禱詩(表現亡靈對冥王的崇敬忠誠,用否定的方式極力為自己的一生辯白,表明生前從未做過任何壞事,請求神的恩賜或者寬赦)、勸誡詩(專門叮嚀心在冥王審判亡靈之時要替死者隱惡揚善,囑咐替身俑在冥間如何給主人殉葬和服役)以及神話詩、歌謠和咒語等。其中《阿尼的紙草》一章最為知名,阿尼是底比斯的祭司,他以自己為例詳細記載進入「奧西裡斯冥界」的各種程序、咒語以及一些神話。《死人起來,向太陽唱一篇禮讚》以激情洋溢的詩句讚美太陽神拉,同時也是渴求生之永恆不朽的意願的表徵。還有《他把自己與大神拉合而為一》、《他向奧西裡斯,那永恆之主唱一篇禮讚》等篇章,均充分體現了古埃及人崇拜冥界、祈求永生的原始宗教情感。《亡靈書》和《阿頓太陽神頌詩》、《尼羅河頌》一道代表了古埃及宗教詩的主要成就,《阿頓太陽神頌詩》在頌神詩中最為著名,這首長詩熱烈地讚頌了賦予大地生命的太陽神的力量。埃及考古學家認為,古埃及頌神詩對古希伯來文學的影響在《舊約8226;詩篇》中留下明顯痕跡。頌揚尼羅河是古埃及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尼羅河頌》蘊涵著「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一深長意味,在古埃及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古埃及還有許多的歌謠、詩歌、箴言、故事及紀實遊記等流傳下來。自中王國時期開始故事性作品逐漸增多,這些故事帶有較多上古原始思維色彩,它們關於命運、謀略等母題還對後世西方民間故事產生了影響。其中《能說善道的農夫的故事》、《賽努西故事》、《遭難水手的故事》、《厄運被注定的王書》、《兩兄弟的故事》及紀實遊記《威納蒙旅行記》等最為著名。每個時期還有傳記作品以及豐富的訓誡和箴言,這類教諭文學有些出於法老、官員之手,用以馴服臣民;有些是安身立命的道德價值標準。著名的《普塔霍蒂普箴言》成為後世《聖經8226;所羅門智訓》的模本。

    總之,古埃及文學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學遺產之一,在題材或體裁上對古希伯來文學和古希臘文學以及中古東方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文學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