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是?彼得斯,現場的人幾小時內就可以把這件事解決掉,成還是不成?羅斯福總統心上有許多別的事情。不管怎樣,由他出面駁下來,格羅夫斯將軍是不會喜歡的。幹嗎不想法避免這樣呢?」
「你怎麼知道總統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我參加了德黑蘭會議。登陸艇計劃不僅是對丘吉爾,也是對斯大林承擔下的一項義務。」
「批准你這樣走上一趟——要是辦得到的話——需要一周的時間。」
「不成,上校。那些卡車得裝上貨物,在星期四清早離開賓夕法尼亞州佈雷德福。」
「那麼你只好上總統那兒去啦。我沒法給你幫忙。」
「好,我這就去。」帕格說,一面把雪茄煙捻熄。
彼得斯上校站起身,跟帕格握握手,然後和他一起走進了那條長走道。「我來瞭解一下另一種可能,中午以前打電話給你。」
「我等你的電話。」
大約一小時後,彼得斯打了個電話給帕格。「你可否跟我一塊兒作一次短程旅行?離開華盛頓兩個晚上。」
「當然可以。」
「七點前五分在聯邦車站跟我會面,第十八號月台。我去訂臥鋪。」
「咱們上哪兒去?」
「上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去。把那種代用的連接器帶在身邊。」
成敗在此一舉啦,帕格心裡想。
橡樹嶺是田納西州一條不大為人所知的河畔一片廣闊的森林地區,由一道封鎖線把它與世隔絕。一個秘密的工業綜合企業就在那地方興了起來,以一種新的方式去造成空前未有的大規模屠殺。因此,今天有人會爭辯說,它簡直可以跟奧斯威辛相提並論。
當然,在橡樹嶺,並沒人遭到殺害,也沒什麼奴隸勞動。興沖沖的美國人支取著很高的工資在幹活兒,建造巨大的建築物和安裝大量的機器,根本不知道這一切是為了什麼。橡樹嶺的保密工作做得比奧斯威辛好。在內部,只有級別很高的人員知道。在外面,沒什麼流言蜚語走漏出去。
像在德國那樣,談論猶太人的情況是有失體統的,所以在橡樹嶺,議論這地方的用途也是違反社交禮節的。在德國,人們的確知道,猶太人一定正遭到什麼可怕的事,而奧斯威辛的德國人則確切地知道,什麼事情正在發生,可是橡樹嶺的工作人員在炸彈投到廣島之前,一直都給蒙在鼓裡。在幽美的森林地區,他們白天在深達足踝的爛泥裡干苦工,晚上在粗糙的棚屋和拖車裡盡可能地自尋娛樂,根本不問什麼。再不然,他們就傳出一些詼諧的流言,例如說,他們正在興建一座工廠,準備大規模生產一些無關緊要的零件,以便運送到華盛頓去裝配。
雖說這樣,戰後有一種議論說,當你考慮到奧斯威辛和橡樹嶺的後果時,美國人和納粹分子之間出入並不大;兩者同樣犯下了新的野蠻主義罪行。這是一個引起爭議的論點。每次戰爭之後,總對那整個可怕的流血事件有一種合乎情理的莫大的反感。種種區別往往會變得模糊不清。所有的一切都是暴行。所有的人都同樣有罪。輿論就是這麼說的。按實在講,這是一場卑鄙齷齪的戰爭。非常卑鄙齷齪,以致人類不想再打一場戰爭了。這好歹是走向廢除人類這種瘋狂的老毛病的開端。不過在回憶時,實在不可以把它混淆為一種普遍的罪行。這裡面有區別。
首先,橡樹嶺的努力由於生產出鈾-235,而在物理學、化學和工業發明方面闖入了新的領域。作為實用工程和人類科學才能的一項功績,這是出色的,很可能在規模與輝煌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德國人的煤氣室和焚屍爐並不是輝煌的、首創的天才傑作。
再說,在戰爭中,一旦你遭到攻擊時,你可以或是放棄抵抗,聽憑掠奪,或是奮起作戰。作戰的意義就在於設法通過大量屠殺,使對方嚇得停止作戰。國與國之間必然會發生政治衝突。在一個理性和科學的時代,這類衝突當然應該通過某種比較明智的手段予以解決,而不應該通過大規模的屠殺。但是德國和日本的政客們卻採用了這種手段,認為這種手段行得通。我們也只能通過同樣的手段來勸阻他們。美國人開始爭分奪秒地製造鈾彈時,他們無法知道攻擊他們的人不會首先製造和使用這種炸彈。這是一個造成驚慌而動力強大的念頭。
所以總的來說,奧斯威辛和橡樹嶺之間的相似之處似乎是牽強附會的。它們有類似的地方。兩者都是戰時創作的巨大、秘密的屠殺手段;兩者都在人類經歷中揭開了一些可怕的尚未解決的新問題;而且,倘若不是因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兩者全都不會存在。在奧斯威辛的目的是,精神失常、徒然無益的殺戮。橡樹嶺的目的是,結束德國發動的全球性戰爭,而這一點它卻做到了。
然而,當帕格-亨利在一九四四年暮春到橡樹嶺去的時候,曼哈頓計劃像個龐大的戰時半身塑像,像歷代的手工製成品那樣赫然呈現出來。整個計劃浪費到了瘋狂的地步。只有對一種決定性新武器的迫切需要,才能說明這個計劃是正當的。到一九四四年,擔心德國人或日本人會在這類炸彈方面走到美國前面的恐懼心理正在消失;新的目標是縮短戰爭。所以軍方根據三種不同的理論,建立起三種不同的製造炸彈材料的龐大工業綜合企業。哥倫比亞河上的漢福工廠正盡力在生產鈽。這是一個沒多大把握的冒險事業,不過跟橡樹嶺的這兩個巨型設施一比,它卻是一種光輝燦爛的希望,這兩個設施想要通過兩種不同的方法把鈾-235分裂開來,而這兩種方法都一再失敗,仍然處在劈啪作響的試驗階段。
就連在最高級的官員中,也沒幾個人知道可能將要面臨一場多大的失敗。彼得斯上校知道。羅伯特-奧本海默博士,這項炸彈計劃的科學靈魂,知道。萊斯利-格羅夫斯准將,主持這項事業的那個果斷、冷靜的陸軍將領,也知道。但是誰也不知道對它該怎麼辦。奧本海默博士有一個新想法,所以彼得斯上校正到橡樹嶺去跟奧本海默和一個高級小組委員會一起開會。
同這場危機相比,亨利上校對德雷塞連接器的要求是微不足道的。彼得斯為了免得冒風險,跟白宮發生糾紛,於是邀帕格一塊兒前去,因為帕格的保密材料接觸許可證是毫無欠缺之處的。奧本海默的想法牽涉到把海軍也邀請進來,而陸軍和海軍的關係卻具有爆炸性。這時刻做出一種合作的姿態是有其意義的。
彼得斯一點兒也不知道海軍的熱擴散方法。格羅夫斯將軍的第一條規則是:「分隔開來」——在製造炸彈的各個部門之間築起互不交通的壁壘,這樣一條軌道上的人就不知道其他地方發生著的事。格羅夫斯在一九四二年調查過熱擴散問題,得出結論認為,海軍是在浪費時間。這時候,奧本海默寫了一封信給格羅夫斯,建議趕緊再次研究一下海軍方面所獲得的成果。
帕格-亨利一生都在穿過軍事檢查站,但是橡樹嶺的路障卻是一件新鮮玩意兒。大門口的衛兵正在一陣沸騰的喧鬧聲中檢查一群新工人,把他們像數金幣那樣一個個放進去,乘上在大門裡面等候著的公共汽車。帕格帶來的代用連接器由神色嚴厲的憲兵仔細察看一番,並且放到螢光檢查器前去檢驗。他本人也經歷了搜身和一些嚴格的盤問,然後佩戴上許多不同的標誌和一個輻射測量器,回到彼得斯的軍用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