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回憶 下集 第一部分 第23節 全球滑鐵盧
    斯大林格勒

    (摘自阿爾明-馮-隆的《世界大屠殺》)

    英譯者按:馮-隆將軍以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評述為其《世界大屠殺》一書的戰略分析部分作結論。原書對於直到戰爭結束為止的所有大小戰役都有概略敘述。隆在他的這部洋洋巨著的尾聲部分,即題作《作為軍事領袖的希特勒》的追憶他本人跟阿道夫-希特勒親身接觸的部分,恰好也把下文涉及的過程勾出了一個概貌,並且更富於遺事軼聞的趣味。在各條戰線上德國都已大難臨頭,希特勒已是日暮途窮之時,這一部分多處對他作了生動有趣的勾勒。我的譯文仍然是摘自回憶錄中的一些章節,此外僅僅加了一篇隆的關於萊特灣戰役的文章。

    對於隆有關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敘述,我擅自有所改動。孤立地看,這場戰役毫無意義,只不過是在伏爾加河上的一個遙遠工業城市,德國好幾個軍的兵力在五個月內不斷地被碾成肉餅罷了。要充分瞭解此次事件的意義,我們必須首先對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勢的來龍去脈有個全面瞭解。但是,隆對藍色方案的分析,列舉了許多俄國城市和河流的名稱,同時又涉及德國軍隊的頻繁運動,使人如墮五里霧中,美國讀者恐怕難以卒讀。為使敘事清楚明瞭,我將《作為軍事領袖的希特勒》的某些片斷穿插其間,文字則全部引自阿爾明-馮-隆的原著;同時,我也盡量刪除了許多糾纏不清的有關技術和地理方面的細節。——維-亨-

    斯大林格勒戰役在戰場上證實了施彭格勒關於西方必將衰亡的先知預見。斯大林格勒是基督教文明的新加坡之戰。

    斯大林格勒的真正悲劇,在於這場悲劇本來可以避免。西方完全有力量阻止這場悲劇發生。這場悲劇既不同於羅馬的陷落,也不同於君士坦丁堡,甚至不同於新加坡的慘敗:它不屬於世界史上弱小文明毀於強大文明的那種情形。恰恰相反!我們基督教西方世界如果能夠聯合起來,完全可以輕而易舉地把那些穿著馬克思主義盜匪新裝的野蠻的塞西亞人從大草原上清除乾淨,我們本來完全可以叫俄國安分守己一個世紀,改變一下它那張牙舞爪的本性。

    但是,事與願違。弗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惟一戰爭目的就是要毀滅德國,從而為美國壟斷資本贏得獨霸世界的統治權。他正確地認識到英國已經完蛋,但是對於布爾什維主義的威脅,卻要麼是根本沒看見,要麼是找不到剷除它的辦法。他因此得出結論,德國才是他能夠毀滅的對手。

    偉大的黑格爾曾經教導我們,責難世界性歷史人物的道德,那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從道德觀點看,如果我們珍視現在正陷於馬克思主義蒙昧之中的基督教文明,那麼弗蘭克林-羅斯福無疑應是人類的首惡元兇。但在軍事史上,我們只重視一個戰爭領袖是否出色地實現了他的政治目標。不論羅斯福的目標如何短見,他無疑實現了毀滅德國這一目標。

    迴光返照

    我們定名為「藍色方案」 的對於蘇聯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導致了斯大林格勒之戰。「藍色方案」是個具有真知灼見的設想,主要是希特勒的主意,並且幾乎取得了成功。斷送這個方案的是希特勒本人。

    弗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阿道夫-希特勒在用兵打仗方面的鮮明對照,完全如出普魯塔克 的筆下。一個像蜘蛛般精密盤算,一個是孤注一擲的賭徒;一個是事事按照計劃,一個是全憑心血來潮發號施令;一個是謹慎小心地運用有限兵力,一個是揮霍成性,濫用兵力;一個是沉著穩健,倚重軍事將領,一個是一意孤行,不容將軍作主;一個是對部隊關懷備至,一個是魯莽衝動,只知驅使部隊送死;一個是每次戰鬥務必小心翼翼地探明虛實,一個是醉心於總體戰,把最後一批預備兵員都送上火線;這兩個世界強敵終於在一九四二年正式交鋒,同樣都是在他們執政九年之後,兩人之間的區別卻是如此強烈鮮明。

    現在回顧往事,全世界所看見的全是希特勒一九四五年身陷絕境的醜惡形象:羅斯福所設陷阱中的可憐蟲,一個全身軟癱、索索發抖但又依然耽於夢幻、頑固不化的怪物,他之所以尚能維持對於一個已是精疲力盡的德國的統治,完全是靠著恐怖手段。但是這並不是一九四二年七月時的希特勒。那時候,他們是我們的至高無上的元首;一個高高在上、令重如山、不可一世的軍事首腦,統治著亞歷山大、愷撒、查理曼和拿破侖等人望塵莫及的龐大帝國。那時候,德國的勝利光芒正映照全球。只有在今天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們才能看清,那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藍色方案

    藍色方案指的是旨在結束東線戰事的一次夏季攻勢。

    我們在一九四一年的進軍巴巴羅沙行動,目的在於通過一次三路進兵的大規模夏季攻勢,消滅紅軍,摧毀布爾什維克國家。我們試圖一舉完成的事業超越了我們的能力。我們雖然打傷了敵人,但是俄國人是麻木不仁的宿命論者,具有野獸般的抵抗和忍受能力。日本人不顧進攻西伯利亞——斯大林安插在我們駐東京大使館的間諜佐爾格及時地向他報告了這一點——這使那個赤色統治者得以撤空他的亞洲防線,並將剽悍野蠻的蒙古軍隊這一有生力量投入戰場對付我們。他發動的各次冬季反攻雖然曾將我們牽制在莫斯科郊外的冰天雪地之中,反攻後來也漸告衰竭。待到春天冰雪消融,我們仍然控制著大約相當於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全部地區的蘇聯國土。如果遭到佔領的是些浮躁的美國人,誰也不會懷疑,他們必定早已徹底崩潰。但是俄國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必須再給他們一次沉重打擊,他們才會認輸。

    藍色方案就是巴巴羅沙行動在南方戰線的續篇。目的在於奪取俄國南部的工業、農業和礦產的豐富資源。這一方案的主旨有限而明確:守住北線和中線,要在南部克敵制勝。希特勒生來是個大陸人的頭腦,對於地中海的戰略一竅不通,但是退而求其次,這個方案卻也不

    失為一條上策。我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所以必須進攻。再說,如果沒有高加索的石油,我們顯然也無法把戰爭進行到底。

    希特勒那份著名的第四十一號指令,最初是由約德爾的內行手筆起草,後來經過他親自改寫;且不管那一套亂七八糟的政治詞藻,藍色方案的主導思想共有以下幾點:

    1.把冬季作戰有所突破的戰線予以拉平鞏固;

    2.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奧廖爾一線上固守北部和中部;

    3.攻克直到土耳其和伊朗邊界的南部地區;

    4.攻佔列寧格勒,如果可能,也拿下莫斯科;

    5.在俄國的主要目標一旦達到,如果敵人依然頑抗,則加固從芬蘭灣至裡海的東線,對大勢已去的敵軍採取守勢。

    這樣一來,巴巴羅沙行動原來的目標現在實質上已經變成加固從芬蘭灣直到裡海沿岸巴庫大油田一線的防禦工事,形成一道斜伸的萬里長城,從而封鎖我們的「斯拉夫人的印度」。如果此戰告捷,我們還能取得其他一些重要好處:切斷假道波斯灣的租借物資運輸線,爭取土耳其傾向我方,斷絕敵人的波斯石油供給。如果這一切都能進展順利,那麼進軍印度或者揮戈北上,橫掃伏爾加河以東地區,最終從背後佔領莫斯科,也就指日可待。應該承認,這是一項冒險的方針。我們已經失敗過一次,而此次再作嘗試,力量已經大不如前。不過,俄國也同樣受到了削弱。再說,德國人民在希特勒領導之下建立世界帝國的這一輝煌壯舉,也統統不過是一場層層加碼的賭博而已。

    我們當時如果能夠奪取俄國的小麥和石油,從而改變戰爭力量的對比,然後又能穩住東方戰線,那就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束戰爭的政治解決辦法:一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由於害怕和我們的大軍正面交鋒而回心轉意,一是斯大林採取現實的態度與我們媾和。羅斯福一直擔心東方出現片面媾和的局面,這一心理支配著他的一切作戰行動。而在戰爭結束之前,斯大林一直滿腹狐疑,惟恐美國的豪富集團準備把他中途拋棄。我們敵人之間的這種古怪的聯盟會不會突然解體,這一點直到我們投降之時一直難以斷定。

    只有讓我們戰勝俄國,才能阻擋布爾什維主義在全世界氾濫成災,為什麼美國人和英國人就是一直不懂這個道理呢?丘吉爾至少還有過打算,要在巴爾幹半島登陸,搶在斯大林之前佔有中歐。如果這一著在戰略上是個失策之舉,因為我們過於強大,而那裡的地形又過於險惡,至少在政治上還算很有頭腦。羅斯福卻看不到這一點。他自己既然消滅不了我們,就去幫助布爾什維克做到這一點。因此,他實際上是為美國壟斷資本得以饕餮一頓短暫的筵席而犧牲了基督教歐洲。所得的報償則是目前正降臨全世界的一個新的黑暗世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