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中早就醞釀著要為東京通信工程公司開闢一個國際市場,這樣一來,井深和我就不可避免地要出外旅行。1952年,磁帶錄音機的生意做得很好,井深想到美國去一趟,看看那裡的磁帶錄音機還有什麼新的用途,還想瞭解更多有關製造磁帶本身的情況。他基本上不會說英語,但他能想法子應付,而且善於觀察事物。令人失望的是在美國他僅在一些語音實驗室裡發現使用錄音機,而錄音機在日本的學校裡比在美國使用得更加廣泛。另外一件使井深感到失望的事是沒有一家磁帶生產廠允許別人參觀。但是這次旅行卻仍然使我們獲益不淺。1948年,我們兩人都從《貝爾實驗室記錄》上瞭解到貝爾實驗室的威廉.肖克雷和其他人的工作情況,從那以後,我們一直對他們的發現非常關心。那一年在美國的小報和其它地方都出現了有關貝爾實驗室發明了一種叫作「晶體管」的元件的報道,井深在美國旅行時第一次聽說很快就可以買到這種奇妙的小玩意的許可證。他開始進行籌劃。
我們對這種固態元件完全是陌生的,要弄懂它、並決定用它做什麼,那決不是一兩個工程師可以完成的事。在紐約時代廣場附近的塔夫特旅館裡,房間太噪雜,井深晚上無法入睡,他想到我們的公司裡現在有一百二十名職員,其中三分之一是大學畢業的工程師,有各種專業,例如電子、冶金、化學和機械,開發我們公司自己使用的晶體管這件工作將是對他們的技能的一個挑戰。他當時並不知道我們可以用晶體管做什麼,但他對它所代表的技術突破感到非常激動。第二天井深想去拜訪西電公司專利許可證經理,因為西電公司是貝爾實驗室的專利持有者。但是他們告訴他,經理先生太忙,沒時間見他,井深只好求助一位朋友,他叫山田志道,住在紐約,為一家日本的貿易公司做事。井深拜託他代為打聽,然後就獨自回國了。
我必須說明一點,那個時候生產的晶體管並不是我們取得許可證、製造出來後直接使用的晶體管。這個奇妙的小玩意是電子技術上的突破,但是它只能用在音頻頻率的場合。事實上一年後當我最後簽署專利協議時,西電公司告訴我,如果想用它來開發家用產品,那麼只能做助聽器。那個年代還沒有可用於收音機的晶體管。當然我們對助聽器的市場並沒有興趣,它極其有限。我們想做一種人人都用得著的東西,我們計劃讓我們的研究和技術人員開發出自己的高頻晶體管,用於收音機。
我們開始考慮用晶體管可以製造什麼樣的收音機。當時在收音機領域裡的國際潮流是一種新的概念。「高保真」,或者簡稱「Hi-Fi」,這個新名詞很快成為時尚。人們想聽純正的聲音,真實的再現,或者至少是生動的再現。有些早期的Hi-Fi發燒友已經買了各種聲音的唱片,包括火車頭的噪音、飛機起飛、馬在奔跑、警笛、老式武器開火以及其它各種音響效果,就是為了炫耀他們的新機器。揚聲器變得越來越大,聲音也越來越響,一些新詞彙,像「低音喇叭」、「高音喇叭」、「失真」、「反饋」等等,紛紛進入我們的語言。使用很多真空管組成的放大器被認為可以產生最純正的聲音。但我們卻在設想用晶體管取代笨大的、發熱的而且不可靠的真空管。這將給我們帶來一次機會,不僅可以使電子產品的體積減小,還可以降低功耗。如果我們可以設計出一種能夠在相當高的頻率下工作的晶體管,那麼我們就可以製造出使用電池的超小型收音機。我們希望能用最小的功率收到最逼真的聲音。
日本人一直對小型化和緊湊化很感興趣。我們的盒子是套裝的,我們的扇子是折疊的,條幅可以捲起來,屏風上用藝術的手法描繪出整個城市,可以折疊,可以整齊地攏到一邊,或者用於裝飾、娛樂和教育,或者只是用來分隔房間。我們的目標是生產一種收音機,小得可以裝進襯衣口袋。我說過,不是便攜式,而袋裝式。以前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也用「花生米」真空管做出過中型便攜機,一半的空間都被昂貴的電池占掉了,電池的壽命大約只有四個小時。晶體管可能可以解決功耗和體積的問題。
我們大家都想搞晶體管,所以當1953年聽說可以買到它的技術許可證後,我馬上到紐約去簽署最終協議。我也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哪裡有我們公司的立足之地,所以我打算把紐約的事辦完後再到歐洲去一趟。當我在東京羽田機場登上飛機時心情很激動,手裡拎著一隻箱子,肩上背著一個包。
現在我必須承認,剛開始的時候美國的遼闊使我大失所望。什麼東西都很大,距離都很遠,開闊的空間一望無垠,各個地方互不相同。我想不可能在這裡銷售我們的產品。這個地方把我制服了。經濟發達,看上去這個國家什麼都有。
當我把西電公司的許可證寄給井深時,我突然產生了信心。當時日本的外匯控制得很緊,我們必須得到通產省(MITI)的批准後才能將二萬五千美元的許可證費從日本匯出。晶體管是如此的新穎,而日本的外匯又異常地緊張,整個國家剛剛從戰爭中恢復過來,正在開始加速發展,所以通產省的官僚們看不出這種元件有什麼用,也就不急於批復。另外,通產省認為像東通工(我們的簡稱)這樣的小公司不可能擔當搞全新技術的重任。其實他們剛開始的時候曾頑固地加以反對。井深對這種鮮少為人知的元件將來的用途做了雄辯的說明,但還是等了六個月才使官僚們相信。通產省從來就不是日本電子工業的大恩人,儘管有些評論看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