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
〔1〕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作時間未詳。《肱墓誌》,出土於河南安陽。志石已佚,蓋則猶存。志銘共十八行,行十八字,正書。全文如下:君諱肱字如肱𧶘海𧶽人也門資磐石之固世保維城之業祖儀同三司青州使君秉德含弘來蘇在物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軍專總禁闈威名方盛觀夫珠潛溟海璧潤荊山不有高深孰蘊靈異君神情桀立崖岸恢舉龍子馳聲鳳雛飛譽曹童測舄之妙未為通識王孺鑒虎之奇誰雲智勇思葉風雲調諧金石進退有度容止可觀雅俗靶其風規家國俟其梁棟而垂天未效奄從不秀以皇建二年十一月廿六日終於晉陽之第裡時年九歲天統二年二月廿五日葬於鄴北紫陌之陽嗟乎居諸互始屢移岸谷寒暑交謝每易榮枯是用勒石泉扃庶遺芳不朽乃為銘曰璧出荊山玉自藍田雖雲重寶不雕不妍豈如令質其鋒迥出問望堂堂德音賛賛是稱孺子實灜通理辯日未儔論月非擬鵬翰漸就豹變垂成南山砍下北海將征忽為異世奄閟泉扃千秋萬古空挹余聲
〔2〕關於肱為公孫氏的說法,如清代端方《匋齋藏石記》卷十二:「按《魏書·前廢帝本紀》:普泰二年『三月丁丑,加驃騎大將軍、北華州刺史公孫略儀同三司。』略由驃騎大將軍加儀同三司,與肱父之官吻合。疑肱父即略。」楊守敬《壬癸丁戊金石跋》:「『祖儀同三司青州使君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領軍』,而不書祖、父之名,亦金石變例。按《魏書·公孫邃傳》:『出為使持節、安東將軍、青州刺史』,肱祖似即其人。」
〔3〕按魯迅手稿中「人」字前空二格,當是待補的地名。〔4〕歸彥高歸彥,字仁英,勃海條(今河北景縣)人。北朝魏寧西將軍、涼州鎮都大將高湖的曾孫,北齊武帝高歡的族弟,於北齊宣帝天保元年(550)六月封平秦王。
〔5〕儼高儼,字仁威,北齊武成帝第三子,《北齊書·高儼傳》:「初封東平王,拜開府、侍中、中書監、京畿大都督、領軍大將軍、領御史中丞,遷司徒、尚書令、大將軍、錄尚書事、大司馬。……武成崩,改封琅邪。」
〔6〕仁高仁,高湖的曾孫,父名拔。《魏書·高湖傳》:「仁,正光中,卒於河州別駕。太昌初,贈使持節、侍中、都督青齊濟三州諸軍事、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謚曰明穆。」賖,高賖,字明珍,亦為高湖曾孫,父名睹兒。《魏書·高湖傳》:賖,「太昌初,贈使持節、都督冀滄二州諸軍事、征東將軍、冀州刺史。永熙中,重贈侍中、都督青徐光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謚曰文景。」按今人趙萬里在《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卷七中以為肱系高賖之孫。〔7〕貫高貫,《魏書·高湖傳》:貫,「字小胡。永興末,通直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尚食典御。」
〔8〕永樂高永樂,《北齊書·陽州公永樂傳》:「太昌初,封陽州縣伯,進爵為公。累遷北豫州刺史。」卒後「贈太師、太尉、錄尚書事,謚曰武昭。」弼,據《北齊書·陽州公永樂傳》,當為長弼,永樂之弟,以宗室封廣武王,後貶南營州刺史。
〔9〕高歸彥解領軍職,當在河清元年(562),《北齊書·武成紀》:河清元年「二月丁未,……以領軍大將軍、宗師、平秦王歸彥為太宰、冀州刺史。」
〔10〕有關高儼的記載,最初見於《北齊書·後主傳》:天統二年(567)「五月乙酉,……封太上皇帝子儼為東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