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曙光(三)
「阿骨打」,驕傲的女真重騎兵鬥志昂揚,揚鞭催馬,奮勇向前。兩翼的輕騎兵,在「阿骨打」的叫喊中,蕩起高高的煙塵,囂張地衝殺過來。
這時,神臂弓箭雨又至,女真重騎兵損失很小,輕騎兵中箭者不計其數。
「神臂弓第三隊,射!弓箭手,自由射擊!」種師中面色嚴峻,聲音嘶啞著喊道。
弓箭手分為三隊,前面的射完,退後裝箭,後面的補上,待到第三隊射完的時候,第一隊已經可以射擊殺敵。於是,箭矢遮天蔽日,連綿不絕,給予敵人最大程度的打擊。
女真輕騎兵在箭雨中衝到營寨十丈之內,拋出手中的繩索,套住寨牆上的木柵,打馬向後飛奔。
一根根木柵被連根兒拔起,漫天的塵土遮蔽了勇士的雙眼,重騎兵的馬蹄聲在耳邊響起,空氣中瀰漫著濃重的血腥,沉重的窒息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樹盾,穩住!」各級軍官的喊聲此起彼伏,三米高的重盾在木柵後面排起一道道鋼鐵長城,長度達兩丈四尺的長槍搭在盾牌之上,密密麻麻的槍尖散發著沉重的殺氣,迎向來敵,重盾長槍的防線安排就緒,但是,它們能擋得住女真重騎兵的進攻嗎?
「砰,砰」,女真騎兵撞在槍林之上,一蓬蓬血箭噴射,一桿桿長槍斷裂,一隻隻箭矢越過盾牌,射進敵人的胸膛。
血腥的氣息,越來越重;死亡的味道,越來越濃。
幾十丈外,又一道重盾長槍的防線已經就緒,隱藏在防線後面的弓箭手,不停地射出手中的箭兒。
高台上的種師道,依然是那副要死不活的樣子,平靜地下著命令「傳令左營右營向中軍靠攏,中軍在退到第三道防線之後,不得再退,違令者斬!」
忽然,有人喊道「報,大帥!敵軍攻擊後營!」
種師道霍地站起來,回身觀瞧後營火光大作,喊殺震天,聲勢更甚於前面的戰鬥!
這股敵人是從哪裡來的?難道……
種師道來不及細想,急道「命令姚古、張叔夜,死守後營;命令騎兵出擊,繞過敵軍重騎兵,重點打擊輕騎兵!」
眼前的敵軍,至少有四萬人,身後的敵軍,也不少於此數。滿打滿算,宗望所部不過六萬,何來八萬之多?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金兵西路軍宗翰已經到了。
宗翰身為金國丞相,為軍中第一大將,聲名無二。而今,前有宗望,後有宗翰,兩虎拍門,一著不慎,全局糜爛,自己就要成為千古罪人了。
種師道連續下達命令,調整作戰方案,同時派人立即進城,向皇帝陛下匯報戰況。
趙桓率領一干文武,立於城頭之上,密切注意著前方的戰鬥。種師道派來送信的人匯報完畢,已經退下去了。此時此刻,計將安出?
前方正在戰鬥的三十萬軍隊,大宋軍隊的精華大半於此,宋軍名將種師道、種師中、姚古、張叔夜再加上下落不明的姚平仲,先後投入戰鬥,一旦出現崩潰的局面,大宋軍事實力將得到空前削弱,就此滅國也未可知!將士們就在眼前浴血奮戰,難道能見死不救?果真如此,還有誰會忠心為國辦事,還有誰會勤王救駕?救是一定要救,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左右我已經當過一次亡國之君,算是死過一回的人了,即便失敗,再死一次就是了。
趙桓打定主意,道「朕有一事不解,想請問諸位卿家我軍三十萬對陣八萬女真騎兵,勝算如何?」
李邦彥沉默不語,李綱見其他宰執無人說話,道「必敗!」
趙桓又問一旁的王宗楚、韓世忠,道「如何!」
「必敗!」
「朕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朕意已決,全力救援城外之兵。」趙桓眺望著遠方的戰火,一字一頓地說道。
「官家,萬萬不可!城內之兵出戰,一旦金兵攻城,靠誰來守城?」
「守住京城,官家無恙,金兵其奈我何?」
「小不忍則亂大謀,請官家三思啊!」
趙桓忽地轉過身,陰陰一笑「敢有再諫者,流三千里,遇赦不赦,永不歸鄉!」
聲音一出,城頭上立即安靜下來,死一般的沉寂。
大宋太祖趙匡胤遺令後世子孫大宋皇室與士大夫共守天下,朕之子孫不得擅自誅殺大臣,不得殺害上書勸諫的言官,如違朕命,不是趙家子孫,祖宗共棄之!
因此,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就是皇帝對大臣最重的處罰了。
趙桓輕蔑地看著這些宰執重臣,心道,有人一心為君為國嗎?還不是為自己的身家性命,哼,那一次,朕就是聽你們的,耳根子太軟,才成為金兵的俘虜,成為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痛。難道,這一次還要聽你們的不成?朕腦袋可沒有進水,也沒有被門擠過!
「李綱全權負責京城軍務,有不服從命令者,可先斬後奏。」趙桓再道。
李綱跪下領旨,緊接著連續下達多道命令
「緊急集合親征行營司前後左右中五軍,天武軍副指揮使韓世忠率領所有騎兵先行救援,殿前都指揮使王宗楚率領步兵隨後跟進。
抽調守城的所有三司禁兵,作為第三批救援隊伍,由李綱親自指揮,出城救援。
命令京城內所有廂軍上城,動員城內青壯百姓協助守城。全城點燃煙火,敲響戰鼓,一齊吶喊為前方將士助威。
留兩千騎兵作為官家的衛隊,護衛聖駕!」
最後一條命令被趙桓否決了,他一力堅持,不要衛隊,李綱最後也是無可奈何,只得服從。
「吱呀呀,逛蕩」,含輝門大開,韓世忠率領一萬騎兵殺出城外。在城外集合完畢,韓世忠拔出寶劍,勒馬喝立「國家存亡,在此一舉,前進可生,後退必死。宋軍威武,宋軍必勝,官家萬歲萬歲萬萬歲!」
「宋軍威武,宋軍必勝,官家萬歲萬歲萬萬歲!」
「刷」戰刀出鞘,一萬勇士向皇帝陛下敬禮,振臂高呼,氣壯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