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 正文 第656章 拿破侖VS戚繼光
    第656章拿破侖VS戚繼光

    (0656)

    張准離開董家堡以後,隨即在狙擊手分隊的護送下,前往中央軍營。(手打小說)董家堡暫時不會有危險了,從現在開始,他的主要活動區域,應該是在中央軍營了。在那裡,他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著手去做。

    從董家堡到中央軍營,大約有十里的路程,一路上都是平坦的原野,沒有任何的障礙物。張准的身邊,只有五十名狙擊手護送。要是在這個時候,突然遭遇大量韃子騎兵的圍追堵截,還是非常危險的。因此,隨行的獨孤獵、黃弦、陸伊典、劉芒、魏大哥等人,都非常的警惕,槍口幾乎都是平端的。發現不對,立刻開槍射擊。

    在大量的狙擊手被分派出去擔任軍官以後,他們五個,就是狙擊手分隊的骨幹了。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韃子騎兵,他們一刻都不敢鬆懈。哪怕是平時最吊兒郎當的劉芒,這時候額頭上都可以看到清楚的汗珠。

    零星能聽到虎賁銃的槍響,應該是附近有虎賁軍騎兵和韃子騎兵在交鋒。張准看看四周,沒有發現韃子的身影。一路上,也沒有遇到韃子騎兵。看來,虎騎營和豹騎營的戰士,還是比較給力的,正在逐漸的將韃子騎兵清理出董家堡的周圍。

    半盞茶的功夫以後,張准安全的到達中央軍營,狙擊手們這才鬆了一口氣。這裡同樣有大量遺留的敵人的屍體。不是韃子的,而是蒙古人的。在昨天的戰鬥中,攻打中央大營的,主要是蒙古人。

    「都督大人」

    「都督大人」

    接到陸伊典的報告,楊致遠、鄒明加等人都出來迎接。

    「大家好」

    張准點點頭,從馬背上下來,進入中央軍營裡面。

    相對於董家堡的慘烈,中央軍營看起來還不錯,至少,這邊的傷亡,遠遠沒有董家堡多。整場戰鬥下來,中央軍營的傷亡,還不足一百人。作為預備隊的闖字營,甚至都沒有出手的機會,敵人就急匆匆的退走了。

    進入議事廳,張准坐下來,楊致遠便匯報了基本的戰況。進攻中央軍營的主要是蒙古步兵,大約有五千人左右,協同作戰的蒙古騎兵也有五六千人。他們的攻擊一度非常的凶悍,給虎賁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但是後來,他們察覺到不妙,就開始磨洋工了。到牛角號響起,他們就全部都退走了。

    總的來說,雙方都沒有出盡全力。蒙古人沒有放開手進攻,虎賁軍也就沒有機會豁出去反擊。這是可以想見的,蒙古人對張准的怨念,可沒有韃子那麼深。三大部落裡面,除了科爾沁部落,其他部落,都不會為了皇太極而跟張准拚命的。

    「進攻我們的,乃是哈喇慎部落的人,頭人叫做哈丹巴特爾。」

    楊致遠謹慎的報告說道。

    「哈丹巴特爾?」

    「看來是個有趣的人。」

    張准意味深長的自言自語的說道。

    根據聞香教網絡提供的情報,三大蒙古部落裡面,哈喇慎部落和土默特部落,和大金國的磨合期,都沒有完成。兩大部落的首領,對於皇太極,還僅僅局限於有限的合作。或許,虎賁軍可以在這兩人的身上,下點功夫。不過,現在不是談論蒙古人的時候,張准還有更重要的事。

    「楊致遠,鄒明加,你們倆過來,我要和你們倆商量一個事情。」

    張准肅穆說道。

    「好」

    楊致遠和鄒明加急忙答應著。

    三人來到旁邊的偏廳,將所有的無關人員,都全部屏退,然後才坐下來。張准的嚴肅,搞得楊致遠、鄒明加都有點緊張,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大事。其實,張准要和楊致遠、鄒明加,商量的,就是組建野戰兵團的事項。

    本來,這個兵團,應該是張准親自組建的,除了他,別人可能都沒有這樣的學識和能力。但是,他的工作,的確是太多了。現在的北直隸,韃子、朝廷、虎賁軍互相糾纏在一起,除了軍事上的爭鬥,政治上的謀略,也非常重要。張准要應付方方面面的事情,不可能有時間來負責具體的工作。因此,野戰兵團的組建,只能是在他的建議和指導下,由楊致遠具體的負責,由鄒明加協助。

    「大人,你講,我記錄下來。」

    楊致遠明白事關重大,神情肅穆的說道。

    他原來的文化水平乃是白板,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這兩年來,經過自己的努力,基本上掌握常用的漢字了。只要不是太過生僻的漢字,他基本上都是認得的。當然,寫出來的毛筆字,就不要要求太高了。反正張准自己的毛筆字,也是爛的跟那啥一樣,不會有人自卑的。

    鄒明加畢竟聰明一點,在文化知識方面,掌握得比楊致遠還要更好一些。他的毛筆字,也寫得不是很難看。只是他的性子,比較跳脫,遇事容易急躁,做事也沒有楊致遠沉穩,這樣的大事,他只能是協助,而不能主要負責。

    「這個軍團的名字,就叫做青龍軍團。」

    張准緩緩的說道。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那都是傳說中的神獸,使用青龍作為軍團的名稱,頗有天下第一的味道。當然,要是在朝廷的文人看來,這樣的名稱,實在是太俗氣了。不過沒辦法,要是不俗氣,虎賁軍的士兵,可能根本記不住。

    作為虎賁軍的野戰軍團,青龍軍團的編制,張准有兩個想法。第一個,是複製差不多兩百年後的拿破侖軍團。第二個,則是複製八十年前輝煌的戚家軍。至於具體使用哪一個,張准也沒有決斷好。複製拿破侖軍團,可以早日和國際接軌,有利於盡早的建立近代軍隊體系。複製戚家軍,卻符合中國的國情,有利於民眾和士兵的接受。

    「我們先研討一下拿破侖軍團。」

    「我先給你解釋一下縱陣的概念。」

    張准一項一項的說道。

    楊致遠和鄒明加都仔細的聽著,時不時的記錄在案。

    所謂的「縱陣」,在中國的戰爭史上,其實並沒有出現過。中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作戰陣型,就是沒有所謂的縱陣。其實,縱陣就是縱隊和方陣的結合體。在法國大**期間,法國採用「縱陣」作為標準戰鬥隊形,使得這樣的陣型逐漸為世人所知。

    這種隊形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塞克西元帥的影響,他在前一個世紀的中葉就已開始了在這方面的嘗試。另一方面,為了最有效地使用訓練很差的「全面徵召」的老百姓,不得不採用這種隊形。所謂的未經訓練的百姓,其實和中國的起義軍差不多,也可以用另外四個字來解釋,那就是「烏合之眾」。

    在同腓特烈大帝橫隊作戰中,這些未經訓練的紀律很差的軍隊,由於採用「縱陣」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作戰效果。縱陣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夠有效的控制烏合之眾產生的恐慌,並引導和強迫他們進行戰鬥。不過,由卡爾諾建立並由拿破侖加以完善的這種縱陣,絕不是過去方陣或瑞士長矛縱陣的一個翻版。

    法國縱陣中,最為複雜的是隊形組合,在散兵強有力的全面保護下,營的縱深組合確實使法國縱陣具有多種用途,它可以使指揮官採用靈活多樣的火力突擊戰術。步兵營在形成進攻縱陣時,其縱深一般不超過九列,而其縱深排列可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作用,必要時各分隊仍然可以用線式編隊進行作戰。

    但到了戰爭後期,法**隊經長期消耗,已經失去了其優良的素質,他們再也沒有形成靈活多樣的縱隊。拿破侖只能偶爾使用大量營縱隊作為最後一搏的衝擊手段。當時法國的人口很少,人力資源消耗的速度很快。沒有了充足的人力,拿破侖再厲害,都回天乏術。這一點,對於中國來說,是根本不存在的。中國無論在什麼時期,都從來不缺兵源。

    由於法國的縱陣使用起來十分靈活,而且變化多端,因此具有極大的價值。跟形式刻板的橫隊相比,縱陣的指揮官可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指揮方法,在戰場上調動數量相當可觀的兵力。特別是在多山的地形上,縱陣的作戰效果比橫隊更好。

    指揮官可以很容易地變換成種類不同的隊形,特別是把行軍縱陣變成進攻縱陣,所花費的時間要比線式編隊的變換少得多。要派遣散兵襲擾敵人時,不需對縱陣隊形作很大的調整,而且可以迅速組成縱深為二三列的橫隊和方隊,對敵實施火力襲擊,此外也不必像過去那樣,需要保持橫隊中各部分側翼之間的緊密連接。戰鬥進行時,戰術格局是開放型的,因此變得更有生氣了。

    進攻時的縱陣,有二項主要功能:

    第一項,它能使排成密集隊形的士兵迅速撲向敵人。這種作戰行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炮兵首先向敵人發起炮擊,並由散兵預先對敵人進行襲擾,從而為縱陣進攻作好充分的準備。敵人的傷亡主要是炮兵和散兵的火力造成的,並非縱陣本身的功勞。這是因為縱陣在向前運動時,它自身的火力比較小,靠刺刀打敗強敵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眾所周知,虎賁銃的殺傷力很強,射程很遠,能夠在韃子騎兵到來之前,就將他們有效的打翻在地上。加上炮兵的葡萄彈轟炸,可以在韃子騎兵的面前,組成一道有效的防線。即使偶爾有韃騎兵僥倖能夠穿過這道防線,數量也不會很多。這對於野戰兵團自身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任憑韃子騎兵衝入自己的隊列裡面,這個野戰兵團就完蛋了。

    第二項,進攻縱陣更為經常的是作為後續支援部隊來使用。通常縱陣先派遣散兵部隊把戰鬥打響,然後作為散兵的替換基地和直接的戰術後備隊。如果散兵襲擊遇到敵人的頑固抵抗,那麼縱陣便展開成橫隊用齊射的方式繼續進行戰鬥。一旦敵陣開始動搖,橫隊就向前推進,或者再次減少排頭的寬度,變換成縱隊前進。

    拿破侖一世採取散兵與縱隊結合的隊形,使縱隊戰術臻於完善。戰鬥時,在決定性的時間、地點集中兵力,適時機動,分進合擊,先以炮火猛擊對方,接著在選定的主要地段上突然實施攻擊,並從縱深不斷增強突擊力量,攻擊一旦成功,騎兵迅速擴張戰果,適時投入預備隊,消滅對方。

    如果要複製拿破侖軍團,青龍軍團的編制,就要做出很大的改變。原來的營、協、隊、伙、伍這樣的編制,就要變成班、排、連、營、團、師、軍這樣的編制。這種改變,士兵們接受起來,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因為,這些編製,全部都是新名詞,在中國的土地上,除了張准,其他人都沒有明確的概念。

    拿破侖時代歐洲軍隊以營為基本的戰術單位。每營六至八連,約五百至一千人;二至三營為一團;二團為一旅;二旅為一師。師為戰略單位,含有諸兵種合成性質,配步兵八至十營(人數為五千至九千五百),炮兵二連(十二門炮)。

    到1800年時,拿破侖以軍團為戰略單位,含步兵二至三師,輕騎兵一師(三至四團),炮三十六至四十門。一個團編三營時,第一、二營為基幹營,第三營為後備營。如第三營迅速參戰,則由各營抽調一部臨時編組第四營為後備。

    拿破侖軍隊的主力,當然是步兵。步兵在習慣上有輕、重步兵之分。在各個國家裡,由於人員的身高、體力和氣質不同,由重步兵中區分出輕步兵。這種區分是必要的,在基本任務上稍有不同。重步兵用以進行大規模的堅決的攻擊和成密集隊形作戰。輕步兵適於散兵戰,進行機動,擔任警戒和前衛等。

    步兵的主要武器是前膛槍和一部分來復槍。主要是燧發槍,後來改進為擊發槍。命中精度差,裝彈困難,又慢,影響射擊速度,每分鐘約射五發。其對單兵的有效射程為百米,對集團目標在二百米內有效,在三百五十米外則不易命中。步兵已普遍採用刺刀。

    由於步兵裝填彈藥慢,前進速度也不能快,往往採用「鵝步」前進。所謂的鵝步,就是走一陣,停一陣,好像鵝一樣。拿破侖有一次在德意志步兵營中,觀看燧發槍時,曾感慨地說:「這的確是能發到兵土手中的最倒霉的武器了。」

    當然,在虎賁軍的裝備中,使用的乃是前裝線膛槍,要比滑膛槍的威力大得多,準確性也要高得多,可靠性也是有保證的。虎賁銃的兩大缺點,一是裝填速度慢,二是無法臥倒射擊。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這兩個缺點,都不是問題。因此,準確來說,基本上每個虎賁軍士兵,都可以稱之為散兵了。

    騎兵同樣是拿破侖軍隊的主力。騎兵也有重騎兵和輕騎兵之別。在整個中世紀,騎兵是一切軍隊中的主要兵種。「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時期,軍隊中一般都有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的人員是騎兵。十八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1756-1763年)和「拿破侖戰爭」時期,騎兵仍佔有重要地位。

    拿破侖軍隊中的騎兵種類很多,分類非常複雜。主要有重騎兵、龍騎兵、槍騎兵、馬槍兵、驃騎兵、獵騎兵等。

    重騎兵主要是指胸甲騎兵。騎手有胸甲,很重,法國胸甲重二十二磅。重騎兵前身為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的重裝騎士,中世紀的騎憲兵。重騎兵在實戰中運動笨拙,戰鬥力不強,胸甲也不能抵禦近距離(一百至一百五十米)射來的槍彈,所以歐洲軍隊一度廢棄之。後米拿破侖迷戀帝制的傳統威儀,在法國恢復胸甲騎兵。不久,歐洲其他國家的軍隊也倣傚了。

    龍騎兵是一種步騎兩用、介於輕重之間的騎兵。有些國家編入重騎兵,有些國家則納入輕騎兵。因其軍旗上繪有龍形圖案(有些文獻稱龍騎兵得名於他們裝備的龍騎槍),故稱龍騎兵。輕龍騎兵還可以徒步作戰。

    槍騎兵使用長矛、馬刀,後裝備手槍、馬槍;有的配鎧甲,編入重騎兵。馬槍兵裝備最好的武器,配有馬槍,是精銳騎兵。驃騎兵較輕捷,最早出現於匈牙利和波蘭,由貴族組成,以後遍行於歐洲軍隊。獵騎兵出現於十八世紀下半期,由守林人、獵人、山民中選拔人員組成,長於散開隊形作戰,以及擔任警戒、偵察、追擊等。

    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是連,通常配馬一百四十匹。三至四連為一騎兵團,團以上有騎兵師和騎兵軍團,所轄團的數目不很固定。拿破侖在步兵師中,也編入一定數量的輕騎兵。

    拿破侖時代的炮兵,有飛躍的發展,正式成為兵種。

    法國十分重視炮兵學理論的研究。被稱為法國「炮兵之父」的瓊?巴普蒂斯特?格利包佛爾於1776年任法國炮兵總監時,改革了炮兵,發展了較完整的炮兵系統,其中包括專門訓練的炮兵部隊和學校,用於野戰、攻城、海防和要塞守備的專用炮兵武器;並且改進了炮架、炮結構和編製,採用標準型制,炮架零件可以互用,重炮可以分解,各種運炮工具只需七種車輪和三種車軸就夠了。

    因此,輕型炮(四、六磅核彈炮和六英吋追擊炮)普遍裝備陸軍,要塞炮採用迴旋式輪子,可在半圓形的軌道上滑動,調整方向,並且開始以炮的口徑而不以彈丸重量來計算火炮的大小。拿破侖在這個基礎上,又改進和發展了法國炮兵,使之進一步標準化和輕便靈活,並增強運動性,編製也更為合理。拿破侖第一次使炮兵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

    軍隊人數和擁有炮數的比例,各國並不一樣。拿破侖認為每千人有二門炮就可以了,這一比例後來成了常規。此外,每門炮攜彈量約為二百發,其中四分之一左右為霰彈。徒步炮兵連一般配炮八門,騎炮連配六門。

    「能理解嗎?」

    張准看著楊致遠、鄒明加的臉色。

    「有點困難。」

    楊致遠實打實的說道。

    鄒明加則是遲疑片刻以後,然後緩緩的搖頭。

    他兩個土生土長的明國人,根本不知道拿破侖是誰,張准要他理解拿破侖的戰術,的確有點勉為其難了。這也是張准單獨找他倆說話的原因。張准不想讓太多的人,到處追問這個拿破侖,到底是何方神聖。

    「那……我們再說說戚家軍。」

    張准饒有興趣的說道。

    既然拿破侖無法理解,那只好在戚繼光的身上著眼了。

    作為後來者,張准有一個不知道是優點還是缺點的習慣,就是接受的西方軍事理論比較多,對老祖宗的東西,反而有點陌生。這不能說是他的錯,是他所在的環境決定的。他所接受的學識,都是上級教導的。對於戚家軍,張准還真是不是很熟悉。

    但是,他不熟悉,並不代表就沒有熟悉的人。事實上,在他的周圍,絕不部分人,都對戚家軍的編制很熟悉。須知道,在明朝的歷史上,戚家軍這個名字,絕對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事實上,它的確是載入了史冊。

    萬曆中期,戚繼光病死,距離現在已經過去四五十年的時間,但是,提到戚繼光的名字,所有的軍戶,無論是貧窮的還是賦予的,無論是最底層的軍戶,還是衛所的高官,都不能不從內心裡佩服戚少保的存在。哪怕是張居正的政敵也不例外。

    在戚繼光死了以後,他的軍隊,還是創造了不少的輝煌的。李成梁軍隊的底子,其實就是戚家軍。浙兵,在當時,就是強悍戰鬥力的代言。即使在和韃子的戰鬥中,浙兵也從來沒有丟過臉。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只是隨著戚繼光的遠去,浙兵的地位日益降低,兵力日益萎縮,最終完全消失不見了。

    戚繼光的基層戰術單位是「車」或是「隊」,車營及輜重營是「車」,馬營及步營是「隊」。馬營及步營是第一線主力戰鬥部隊,全營官士兵全部掛甲上陣,車營及輜重營是輔助支持部隊,車正(含)以上官佐才有掛甲,車兵不掛甲。

    在東南沿海打擊倭寇的時候,戚家軍是不配備火器的,因為那時候的火器,質量太差,往往是敵人沒打到,卻炸傷了自己人。但是,在駐防北疆以後,戚繼光開始重視火器。他花大力氣,通過張居正、譚綸等人,極大的改善了火器的質量,保證了火器在戰場上真正能夠發揮作用。

    【作者註:戚家軍成名,乃是在東南沿海平定倭寇。實際上,戚繼光對明國的最大貢獻,乃是戍守北疆二十年,讓北疆的敵人不敢動彈。對於明國來說,倭寇不過是纖芥之疾,可以忽略不計的。只可惜,後世的人,多半知道戚繼光殺倭寇,卻不知道他戍守北疆的功勞。唉,掩卷歎息。】

    戚繼光的部隊在明朝來說,火器比例應該算是最高的,且用的是鳥銃而非後來的三眼銃這類較為低等的手銃火器,只差在重炮威力與數量明顯不足。當時的明朝,還沒有紅衣大炮這樣的大殺傷力武器呢,連佛郎機火炮的數量都很少。

    根據張准的研究,戚家軍車營火器比為43.60%,馬營火器比為42.57%,步營火器比為48.02%,輜重營火器比為58.70%,其中以輜重營火器比最高。戚繼光薊州練兵編組的部隊火器數量及比例,都是同一時期全世界最高的。同一時期的歐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陣,單一大方陣規模相當於明朝的「營」,單一規模的西班牙大方陣配付的火器比為22.38%(不含炮兵)。

    日本戰國大名是以「備」為基本戰術單位,也是相當於明朝的「營」,一個戰國大名的「備」(百萬石大名本陣備例外)火器比為20.98%。此時的全世界只有奧圖曼的新軍(就是近衛軍)火器比約在30%以上還有得一比,而東南亞的越南甚至馬來西亞、印尼等蘇丹國的火器比其實也很高,不輸於歐日等國。

    戚繼光的最基層戰術單位的「車」與「隊」的人員編組與武器配備,可以搭配形成營陣或是自我獨立作戰,相比其它世界各國的基層戰術單位,較注重大軍陣的互相搭配,獨立作戰的職能相對弱了很多,這是明朝與其它國家在部隊編組上最大的不同點。

    可以說,大明帝國的戚繼光薊州十萬兵,是當時全世界編組最先進,武器最精良,訓練最紮實,待遇最優厚的無敵雄獅,是我民族的光榮與驕傲。後來明軍之所以能夠在朝鮮打敗日軍,戚繼光留下的底子,是功不可沒的。

    在具體的戰陣方面,戚繼光規劃的戚家軍編制,是依照「鴛鴦陣」的戰術思想為基準,參照戰場環境與敵對的倭寇作戰方式搭配實戰兵器,採取小編製的混成兵科構成高機動打擊力量。

    首先編製而成的是最小的作戰單位「伍」,如字面,「伍」是由伍長與四名士兵共五人所構成,是戚家軍最基本,也是最小的作戰單位。這一點,和虎賁軍有些細微的區別。虎賁軍的伍,是五個士兵,外加一個伍長,總共是六個人。

    兩伍構成一隊,稱為小隊,含隊長及管炊事的火兵在內共十二人構成「隊」,這個「隊」就相當於現代的「班」。「隊」是一個完整的鴛鴦陣主體,依其陣式變化展開數種不同的隊之陣形。

    這一點,和虎賁軍也是有區別的。虎賁軍在這個層次上,採取的乃是「伙」,兩伍構成一夥,由一個伙長、一個火頭兵、兩個伍長以及十名士兵組成,總共是十四個人。

    戚家軍四隊為一哨,稱為大隊,設哨長一人,共計49人為「哨」,這個「哨」相當於現代的「排」。虎賁軍在這個級別上的編制,乃是小隊。虎賁軍的小隊,總共有五伙,總共50名士兵,加上各自的軍官、火頭兵,總共是70多人。

    「哨」這個層級是戚家軍最大的基本作戰單位,也就是說,戚家軍的正式編組基本作戰單位是由「伍」、「隊」、「哨」所共構而成,沒有後來的「局」、「部」等大編製單位,這種由小編製構成的作戰部隊,機動性相當優異,兼之混成兵科搭配,攻守兼備,就算是最小的作戰單位「伍」,也可行使獨立的作戰任務,作戰的彈性與戰術的應用相當廣泛。

    戚繼光在三鎮練兵是依照南方抗倭時的經驗,再參照北方戰場環境的特色加以編練而成。戚繼光改良軍械並制定了冷兵器及各式火器使用的軍用標準規範,在部隊編組上,首創由各兵科及冷熱兵器混編成攻守兼備的車、馬、步、輜各營,並把火器平均下放到最基層的戰術單位「車」及「隊」中,使得基層戰術單位的火器普及率為當時世界最高的水平。

    我們先要釐清一個概念,戚繼光的各兵科及冷熱兵器的編組配置,是以混編方式分散到基層的「車」及「隊」中,相當於現代的「班」層級。而同時期的歐洲、奧圖曼及日本等國雖然也是冷熱兵器混編,但都是同一種兵科集中編組於同一較大單位裡,相當於現代的「連」級或是「營」級。

    在戰術運用上,戚繼光的各營,從營到隊甚至車都可以行使獨立的攻守兼備作戰任務,不需仰賴其它單位的支持,擁有極佳的戰術運用彈性。而其它世界各國的基層連隊直到營級,都無法獨自的行使功守兼備的作戰任務,需仰賴其它單位的支持來進行任務,戰術當然有所局限。

    另外,戚繼光編練的軍隊是一支募兵而來的職業化部隊,待遇優厚、裝備齊全、訓練精良,不是衛所屯田兵制下的散兵游勇可比擬,同一時期的世界各國職業化軍隊中,也只有西班牙方陣及奧圖曼新軍的薪資福利可比擬。但這些軍隊在火器配付的數量及種類上,皆不如戚家軍。

    當然,戚家軍也有很大的弱點,就是缺乏大口徑的遠程重型火炮,尤其是歐洲以及奧圖曼軍隊普遍的裝備大口徑重型火炮,戚家軍與之對陣,在遠程火力以及殺傷威力上明顯不足。

    但這個弱點可以用戚家軍擅長的較佳機動性來克服,戚繼光的車、馬、步等營的機動性遠優於歐洲笨重的方陣編組,但仍稍遜於奧圖曼大部隊的機動性,奧圖曼帝國的軍事機動性可說是舉世無雙。

    至於這個弱點,到了虎賁軍這裡,根本就不是弱點。虎賁軍有飛龍炮,有紅衣大炮,在不久以後,還有野戰炮。這完全可以彌補重火器的不足。關鍵是,虎賁軍上下,能否盡快的適應這樣的編制。

    戚繼光任職於薊州總兵的所屬部隊,是以原為抗倭時江浙軍或稱為戚家軍的基礎上編煉而成。戚家軍實際上是一支募兵而來的職業化軍隊,並非是明朝傳統意義上的衛所軍,這與清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建立的江淮軍與湘軍,在性質上相當類似。

    到了明末,除了關寧鐵騎及京師大營與大同、宣化等府馬騎兵外,全國竟無可用之兵。明朝顛覆時,關寧鐵騎及大同府的馬騎先後被後金及李自成殲滅,明朝就注定要滅亡了。

    明滅亡前就只剩下京師大營的羽林軍,以及鎮守邊關的吳三桂所部還編製有完整的火器部隊外,原本軍威鼎盛裝備精良的所謂戚家軍,早已不復存在,這情況與清末所處的狀況相當類似。

    網絡上經常有人拿明朝配備精良火器的戚家軍誤以為明朝衛所軍全部皆如此,也誤以為可拿這戚家軍作為明軍戰鬥力的象徵,這是非常大的觀念謬誤。

    「我說完了,你們感覺如何?」

    張准緩緩的說道。

    楊致遠和鄒明加互相對望一眼,都沒有說話。他們需要時間來仔細的衡量。在他們的內心裡,當然是偏向於戚家軍的編制,但是,張准描述的拿破侖軍隊的編制,也不是一無是處。

    在中國的歷史上,多兵種混合的兵團,一般都是臨時組建起來的,是大戰到來的時候,才組建起來的。但是,張准的意思,卻是準備將這個兵團盡快的固定下來,常態化。說白了,這個兵團就是專門打仗的,其他的部隊,主要是用來守城。

    「大人,我們需要時間來琢磨。」

    鄒明加坦白的說道。

    「好我給你們三天的時間」

    張准點頭說道。

    從議事廳出來,張准來到中央軍營的前面,舉起千里鏡,仔細的查看虎賁軍騎兵和韃子騎兵的零星戰鬥。這時候,陸伊典急匆匆的到來,說是皇太極派來了使者,要求和張準會面。

    【今天的第三更送到讓閃電賜予我力量吧我要做超級賽亞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