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生指南 正文 第四卷 第二章 恩科
    「又去哪裡閒逛了?有時間的話,多在房中讀書!又不是小孩了,都這麼大人了,還不能讓人放心……」

    姜冏回去,姜父卻沉著臉坐在房中等候,劈頭蓋臉就是一番訓斥,姜冏恭恭敬敬地立在那裡,口中唯唯諾諾,等父親訓完話。

    每次帝王遷移富豪望族,都會有一大批家族敗落下去。京都的物價肯定貴世家有世家的體面,又都是豪強聚集到一起,各自有各自的門路,沒有誰是好欺負的,不能繼續把持地方、魚肉鄉里了;這一進一出,慢慢的,腰包自然便要瘦下去了。而眾多豪強聚在一處,群英薈萃,爭奪有限的入仕之路,其間的競爭自是慘烈之至。若是一代人、兩代人,都不能從中脫穎而出,門楣的敗落,也就勢在必然了。

    可以說,此時正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一天水姜氏是會興盛,還是會敗落,就看他們這一代了。姜父見兒子這樣不長進,當然是痛心疾首了。

    「父親,此事孩兒也有一點淺見……」

    好不容易待父親說累了,趁他喘息之際,姜冏趕緊開口為自己辯解。

    雖然姜氏身在天水,與中原之地遠隔千山萬水,可姜冏近年來對隆武帝的種種舉措卻是十分關切。待天下大勢已定,他人用心於此時,姜冏早已走在了前頭。

    「陛下勵精圖治,革弊求強,此誠千古未有之變革……(姜冏對張涵好一番歌功頌德。姜父大為不耐,在他的催促下,姜冏省略了八百字)

    如今,孩兒欲進身仕途,有三條路可行:是察舉;察舉繼承自大漢的傳統,由於種種原因,這條路希望不大。孩兒屬意地是後兩條路恩科和諸學。

    諸學之中,高級軍官學校最是難進;

    那裡除了皇族子弟,便是勳貴子弟。要想進入其中進修,只有加入軍中。一步步晉陞,才能有機會。除此以外,就只是去年中了武舉的六個人了。

    不其太學大儒雲聚,在諸學裡名聲最為響亮,要求也最嚴,出了名的易進難出;

    然孩兒並不看好它。陛下更注重事功。從那裡畢業,也許在最後會走的更遠些兒,可在入仕初期的晉陞恐怕便不如人意了。

    醫學園自不必提,餘下的法學園和牛山太學裡,孩兒更中意牛山太學……

    以孩兒看來。由牛山太學畢業,再趕上恩科。那就再好不過了……」

    姜冏挺直了胸膛,雙目炯炯有神。顯然對自己所言,富有信心。說著說著。他忍不住YY起來。姜父看了,不覺嘴角微翹。對這個兒子,他也是寄予厚望的。如今看,兒子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滿意歸滿意,姜父嘴上可不會服軟,不過,溫和的口氣完全出賣了他。

    「胡說什麼?!那恩科是特開的,哪裡有那麼容易讓你趕上?再說,知道是這樣,還不好好看書,準備牛山學園地入學考試。你以為牛山太學是誰都能考進去的嗎?

    你能看到,那看到的人就多了……」

    見父親額頭的皺紋都舒展開來,姜冏也欣慰地鬆了口氣,微一躬身,含笑稱「是!」

    隆武元年(198年),張涵稱帝后,為了收攏天下讀書人之心,立刻下詔宣佈:特開恩科,舉行科舉考試。隨同公佈的,還有科舉考試的一些具體規定。

    比如說,科舉具體分為八科:秀才、明法、明算、明經、進士、明字、營造和武科;考試地形式有口試、帖經、墨義、策問和詩賦五種;應試人地身份沒有要求,只要不是罪犯奴隸,任何國人都可以到京都應試;考試時間定為隆武二年二月;經過公開考試後,擇優取仕,授予官職;若考生原為官吏,則在原有品級上陞遷。

    張涵倒不是不想廢除察舉制度,以考試制度取而代之。可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從某方面來講,世家望族的整體勢力,是有所削弱。但是,若把不其太學當成世家勢力新的大本營,卻也不為過分。其間學子多出自寒門,可大儒們卻多是世家子。這時候,師徒可真是如父子一樣的。如此說來,世家的影響力可謂不降反生一一由於讀書人地數量猛增,相對還是下降了。

    世家望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舊地世家倒下,便會有新的世家興起。消滅不了,張涵便希望削弱轉化他們。使之成為大齊忠心耿耿地臣子,而不是禍亂之源。既然如此,張涵就不能不顧及世家的反應。這次特開恩科,既是個試探,也是為下一步計劃作鋪墊。

    詔令一下,天下震動。此前,只有不入流地小吏才可以考取。現在,只要經過考試便可以做官。時人皆稱之「躍龍門」。形容應試者從布衣,一躍成為有品級的官吏。

    坦率地說,這次科舉考試辦得十分倉促,又是初次舉辦,其間鬧出了很多笑話。在信都城,雲集了上萬前來應試的讀書人。這些人的吃飯、住宿都成了難題。張涵這才發現,自己次舉辦科舉,卻疏忽了初試這一關,只得在信都先舉行了初試,以篩選掉部分應試者。

    在恩科之中,以秀才科最為尊貴,要求也高,必須兼通諸經方可。秀才就是茂才,東漢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方改為茂才的。秀才只取三名。其實,三名張涵都覺得多。那大儒盧植讀書近三十年,方取中茂才。張涵當初取中茂才,自己也覺得勉強。考秀才的難度,可見一斑。

    後來,果然不出所料,上萬人中只取了兩名秀才。一個是原丞相府東曹椽崔琰,鄭玄的得意門生。另一個就是與華歆、管寧二人齊名的邴原時人把三人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邴原的才學可想而知。

    邴原先前屢辟不就,不肯為張涵效力,那時竟主動前來應試充分說明了傳統士大夫對新政權的認可張涵更是歡喜,很是體會了一把唐太宗那種「天下英才盡入吾囊中」的快樂。

    月法就是法律科,考察士人對法令的瞭解程度,培養專門的人才,一共取了六名。明法科的應試者,多是官吏三名,也有部分來自法學園的學生兩名。只有一名來自民間,卻也是律法世家出身的。

    明算科旨在培養和選拔精通數學知識和計算技能的專門人才。因為張涵喜歡以數字說話,又規定所有官吏卸任時需要經過審計,所以,對會計的需求非常大。所招收的十二名人員多是財會人員。考試的時候,就見考場裡人手一把算盤,手指翻飛把算盤珠子打的霹靂啪啦響。考官忍不住心中大恨,暗道「有辱斯文」云云,面色慘不忍睹。時人知道結果後,也取笑說「這不是明算科,而是虞科!」

    說起來,中國的聰明人從來不曾少過。計帳方式發展很快,自張涵把帳目分為收支兩欄後,迅速又被人分作四欄,依次「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四欄也就是後來會計帳目中的「期初餘額、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餘額」。這種計帳方法就是赫赫有名的,發於唐朝,興於宋朝的「四柱清冊法」。

    明經考的也是《五經》,但考的是家法,要求也遠不如秀才嚴格,能通一二經即可。不過,天下讀書人學的就是這個,又以為容易考取,應試者卻是最多的,競爭也很激烈。

    進士科考的是詩賦,一般字寫的不差,詩賦寫地好。便可以了不過,進士科的地位不高,和明字科一樣,都是為了選拔文秘人員。當然,文秘也是陞官的捷徑,這個古今如一。

    營造科主要是選拔精通建築、營造等技藝的人才。

    在古代,工匠的地位比較低,連管理這些事務的技術官吏也被人看不起。張涵特意設置了營造科,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是,張涵擁有崇高的威望。很容易便說服了張澗、戲志才等人。這些元老重臣不加反對,其餘大臣的反對,影響就不大了。張涵力爭之後,又適時大幅削減了錄取名額,減少到三名。大臣們也就給了張涵一個面子。過後想想,大臣們隱約有上當受騙的感覺。似乎張涵本就沒想多取堅持也好。削減也罷,都是為了討價還價。不過,張涵後來發現,大臣們越來越難以騙倒了。

    考取地三人,都是原將作大匠、今工部尚書岑濤的屬下官吏。張涵多少有些失望。提高技術官員地位的目的。算是達成了,但招攬出色工匠的目的卻失敗了。在岑濤地提醒下。張涵才想起來,儘管他傾力普及教育。可時間尚短,識字地好工匠依然罕見。

    於是。張涵詔令地方官吏選拔優秀工匠,連同其得意之作一起送往信都參加年中舉辦的皇家百工大賽,獲勝者可以得到重獎及皇室認可的「能工巧匠」的稱號。自然,張涵的不務正業,引起了大臣們地警惕。為了防微杜漸,大臣們引經據典勸諫張涵切莫玩物喪志。短短幾天內,奏章如雪片般紛至沓來。張涵對待勸諫的大臣向來寬宏,即使是沽名釣譽者,也就是貶斥了事。大臣們沒有了後顧之憂,也慣於時不時地上書言事。

    張涵不得不在朝會中專門向大臣們解釋:「我不是喜歡玩樂。而是為了交流技術,普及技術」。又以水車的倒子,來說明一項關鍵技術地發明和普及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張涵說地口乾舌燥,還有大臣頑固不化……

    這樣的麻煩,有時候,張涵也很是惱怒。

    可是,張涵知道,防民只口甚於防川。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人能包打天下,再聰明能幹的人也難免會有所疏漏。大臣們說錯一千遍,也沒有什麼,畢竟採納與否,還是他自己做主。最怕大臣們明明看到了錯誤,卻不願,也不敢說出來……

    說到這裡,忽然想起了「百花齊放」的事。不知道為何還會有人那麼佩服本朝太祖?本朝太祖公開徵求意見,要各界人士解放思想,幫助獻計獻策,結果,被人說到痛處之後,竟然倒打一耙,說是「引蛇出洞」,置國家和自己的的信譽於不顧,將提意見者全部打成了右派。後世證監會、時空管理局的行為,何止是小巫見大巫,簡直是不值一提。這樣無恥的事情,連那個厚著臉皮稱自己是「十全老人」的傢伙,都幹不出來。難怪「人不要臉天下無敵」會為今人所推崇。哎,一個頂尖的政客、一流的軍事家、二流的家、不入流的統治者,如此而已。後來,就是文化大革命了……不說了,言歸正傳。

    所以,張涵待大臣們始終很寬容,雖然常常氣的夠嗆,恨不能偷偷扎大臣們的草人,也不肯因此而重懲他們。不是張涵氣度大,而是知道孤家寡人是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的,便只好忍了。

    在古代,兵書不是誰都能看到的。一方面,書籍是貴重物品;另一方面,官府也嚴格限制兵書戰策的傳播。張涵當了皇帝,也覺得此事甚有必要。黃巾之亂中,若是張角精通兵法,恐怕如今還不知怎麼呢!故而,武科考的是騎、射,並要具備一定的文字、算數基礎。而且,還要求應試者身家清白,還必須有人舉薦。

    這一場考試下來,張涵是寧缺毋濫。秀才就錄取了倆,明法六個,明算十二個,明經十二個,進士和明字各六個,營造的仨,家上武舉六個,一共僅錄取了五十三人。這五十三人卻無一不是一時才俊。張涵高興之下,便在宮中親自設宴招待這些新進士,並在宴會結束後,使諸人插花披紅,由鼓樂儀仗擁簇出皇宮正門,以二位秀才為首跨馬遊街,備傘蓋儀一路送回會館住所,以示榮耀。

    那一日,看熱鬧的人擠滿了街道兩旁。新進士騎著高頭大馬,行到何處,何處便是喝彩聲雷動。新進士們倍感榮耀,有種不飲自醉的感覺,人生得意至此,夫復何求!

    況且,不僅民眾都願意看,達官貴人們也爭相品評。不少新進士被他們相中,大登科後小登科,成就了一番好事。

    這倒正應了那句老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