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媽媽竟然熬過來了。
熬到了99年的到來,熬到了秋曉和他的雙胞胎的孩子的到來。
式微媽媽對自己的瞭解和對那段日子的精闢論段十分貼切和到位,以至於讓我聽了之後就一直擱在心裡最苦澀最痛感的那個位置,拿不起放不下;以至於在二十多年以後的今天,在我向讀者娓娓道來的時候,我會情不自禁選擇她的這段話做我文章的標題:活著比死了更寂寞。
活著比死了更寂寞!
活著比死了更寂寞!!
活著比死了更寂寞!!!
我相信我對式微媽媽苦熬尼姑庵的那段生活和她的心態瞭解得比較透徹。這不僅因為式微媽媽曾經反反覆覆詳情細說,更因為關於這段日子真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物證——那些承載著歲月和年輪的尼姑庵的物證,式微媽媽曾出示給我仔細端詳。我卻並不覺得意外和稀奇,熟悉我們這個故事的讀者一定也不會覺得意外和稀奇。
還是那一窩絲線。
還是那一盒胭脂。
還是那兩件唱戲的衣裳。
式微媽媽曾經在寂寥無比的夜裡,信開窗前的抽屜,拿出這一窩七彩絲線,一根一根地梳理,一絲一絲整出頭緒。那些理不清整不順的心思,像極了窩在手心的這團煩惱絲,糾結了多少年,錯亂了多少月,一絲一綹都有著解不開的疙瘩打不開的死結。只是式微媽媽自有滿把的日子和無從打發的光陰,可以讓她從容面對這些窩藏著的煩惱心思,她會讓那些曾經眩目的顏色從歲月的塵埃中分離出來,如同心事燦爛,如同虹彩夢境。式微媽媽總是帶著莊嚴而神聖的心情去做這些五彩繽紛的事情,夜夜秉燭,夜夜不眠。直到有一天她終於解開了最後一個疙瘩,打開了最後一個死結,當她把那些芳思纏綿的東西整理成柔順通暢的一束,在窗紙泛白的天青色的光線裡,高舉在頭頂,親眼細瞧,才驀然驚覺,長期的熬夜,黑白不分的忙活,她的視力已經降到了最低度,她再也看不準那些紅紅翠翠的顏色了。
後來式微媽媽又迷戀上了「扮戲子」和「裝神弄鬼」的遊戲。
也是在寂寥無比的夜裡,淡淡的月華,如夢如煙如水。她常常會拿出那盒胭脂,對著鏡子把自己塗抹成古裝戲裡的女子。那胭脂是嫣紅留下來的,有些乾裂有些陳霉的香氣,塗在臉上卻鮮艷無比,映襯著蒼白無血的容顏,清清冷冷的唇,孤苦伶仃的心,不一會兒就融進皮膚裡去,只一瞬間又是一臉的蒼白如血——她有些害怕了,重在臉上塗了胭脂唇上也點了櫻桃一樣的艷紅,她看見它們在她的臉上停留了幾秒鐘——真是那種艷若桃花的樣子,再看時已蕩然無存,臉上血色驟褪,冷若冰霜,儼然女鬼。她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變做女鬼了,或者她的身上有著胭脂香粉也遮蓋不住的鬼氣。那麼就權且做一隻鬼吧,生無愛,死無恨,來去如風,前塵若夢。她穿起了那件戲裝。
穿上戲裝就真的是一隻女鬼了。扮做女鬼的式微媽媽那時還有一頭好頭髮,她喜歡身著戲裝長髮飄飄,在尼姑庵的夜裡穿來串去。如果是在春夜,如果有雨,有遙遙的花香,她會在雨裡淋一身的水,弄花香滿衣;如果是在夏夜,如果有雷,有遠遠的閃電,她會在雷聲裡驚魂失魄,在閃電裡笑出眼淚。秋天的夜裡一定有風,有鏡月高懸,滿地都是銀杏樹的落葉,風從尼姑庵的那一頭吹起,吹到這一頭她的跟前時,她的長髮裙裾水袖一起跟著旋飛的落葉,往落寞的低空裡去飛。冬天的時候滿世界都是雪,她的學生們都不來上課了,她會關了尼姑庵的大門,白天踏雪尋梅,夜裡隨著輕盈的落雪一起,讓心事無聲,讓腳印無痕。
這樣的遊戲一直持續到秋曉到來的時候。
秋曉看到了這活在尼姑庵的寂寞和亂世之外的清靜之地的漂亮女人,她有無盡的哀怨和無從排遣的心事,有刻骨的隱痛和無法平復的傷痕,她善良而多愁,清孤而悲苦,承載太多而落寞無助——看到她就不由人想起世間的男人,是誰忍心傷她棄她,又是誰傷她棄她之後又扔給她這許多的愁?
秋曉是聰明的,她從式微媽媽每日裡描紅點翠的那一盒胭脂,和那兩件總是在夜裡穿了出去的戲裝上看出點不一般來。那胭脂是陳年的老古董,想必也是從江南水鄉的胭脂行裡訂做的,自然也是用清明前的桃脂杏漿和著香雪清露熬製而成,芬芳馥郁自不必細說,單就胭脂盒上鑲嵌的那些珠鑽翡翠也不是一般的俗物可比。心裡知道這裡邊一定有一些典故,不知是哪個相好的送的?是誰和誰的相好?又是誰和誰的相送?至於那兩件戲裝,雖然有點今不如昔,殘舊不堪,但也是天上取樣人間織就,染盡江南春水色的好貨色,料子是蘇州城裡所產的極品綢緞,所繡花色也是杭嘉湖刺繡之鄉的頂級花娘親力而為,價值不菲,卓爾不群。想必也自有出處。
當然,秋曉的想像無法超越時空睽隔和歲月流逝裡的庵堂內外的迷情淵源,久遠的事情她可以不去想,不必知道,近在眼前的事實她卻是不去想也看得見。
秋曉只想知道眼前這個守在尼姑庵裡的女人究竟是誰。
事實上,等到秋曉知道式微媽媽是誰時,她也該離開尼姑庵了。
真不知道她在親眼細瞧了式微媽媽在尼姑庵裡所受的苦之後,她還會不會覺得自己是委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