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他們不知感恩,經過教育變得更加理智的他們也將明白如果離開大宋,他們會再次一無所有,某種意義上講即使是漢人恐怕都不會比他們更忠誠,這是由於他們因為大宋而得到利益更大更實在。到了那個時候,如果原吐蕃上層人物中還有不識相的,就算直接除去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亂子了。就這樣,在趙恢的計策和努力下,吐蕃終於第一次真正併入了華夏的版圖,由於它在地勢上的獨特優勢,就算西域日後出現強國,也不可能對大宋構成半點威脅了
但是,由於高原上惡劣的條件,身體一向不太好的鄭南臣最終病倒了,而且再也沒能好起來。臨終之前他向趙訓上了一道影響深遠的奏章,裡面不但實事求是地陳述了兩位皇子的表現,還不顧忌諱地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因為鄭南臣知道自己這次不可能好過來了,而皇帝絕不會對一個已死的將軍心存猜疑,這樣做反而可以表現出他的忠誠,而且日後那位登基以後也必然感恩,自己那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便不必擔心了。
在鄭南臣看來,兩位皇子雖然都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俊才,綜合來說應該是各有千秋。但若按照皇帝的要求,則優劣之分還是很明顯的。皇長子趙性智勇兼備,然而性格稍顯衝動了點,而且綜合來看他顯現的才能都只是他本身的才能,而對帝王來說用人才是最重要的;皇三子趙恢指揮軍隊的能力雖然也不錯,但和他的大哥相比還是相去甚遠,甚至要說到帥才,也算不上出類拔萃,因為他籌劃與分析的能力也並不是特別強,但是趙恢總是能夠團結盡可能多的力量去對付盡可能少的敵人,可以說是政治的天才。趙抗當年曾經說過,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所以至少目前來看趙恢遠比他的大哥更適合為帝國掌舵。
但是,鄭南臣也指出了兩人的一些細節,趙性雖然缺點不少,但知錯能改,而且非常好學而又禮賢下士;趙恢雖然是政治的天才,但是身體卻好像不是很好。所以鄭南臣的建議是,如果趙訓活得長,那麼也許老大更好,如果他就幾年的命,那麼老三更合適。這些話鄭南臣自然不敢明說,但趙訓也是聰明人,自然是能想到的
由於鄭南臣將佔領吐蕃的大部分功勞都給了趙恢,本以為在儲位之爭中佔據了優勢的趙性一下子就傻了眼,尤其是當趙恢接受命在旦夕的鄭南臣的任命,成為西南軍團代理軍團長之後,他就更鬱悶了。然而,當趙恢用那被他稱為「群眾路線」的方法輕易掃平了越南所有領土,根本無需借分封藩國來削弱當地各族實力之後,趙性不由對其心服口服。他並不是一個胡攪蠻纏之人,既然差距明顯,趙性便主動放棄了儲位的爭奪。不過,趙性學習起來卻更加賣力,他只是認為現在的自己比不上三弟,但並不等於他願意一直不如他,何況多學點東西總是有益的。
事實上趙訓雖然自被趙抗救出後就長年習武,但十五歲之前營養不良的後遺症卻依然明顯,現在他已經四十多歲,雖然自我感覺還好,但也知道想要活到六十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再加上,趙訓雖然沿用了趙抗制定的制度,但骨子裡他還是更偏愛文人的,所以看到兩個兒子的表現,心中原本就已經傾斜的天平一下子便完全倒向了老三。然而,皇帝的家事就是國事,儘管大多數文官都更支持趙恢繼位,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卻特地面見趙訓,希望他暫時不要確定儲君
他正是如今大宋實權第一的虞允文,他認為趙恢雖然表現出色,但他的所作所為太過天馬行空。這種人當了皇帝,有可能使大宋在短期內迅強盛,但突然衰敗甚至亡國的可能性也一樣存在。如果大宋還處在紹興年間那樣的弱勢地位,這個險自然值得一冒,但現在大宋已經是無可爭議的天下第一,還讓這種雙刃劍繼承皇位就有些太冒險了。
在幾個兒子之中,趙訓最喜歡老三,聽後自然怫然不悅,好在虞允文的年紀比他還大不少,要不然趙訓恐怕還以為虞允文是想要一個闇弱的新君好方便他大權獨攬呢。但虞允文依然固執己見,因為他是趙訓幾個兒子的老師,對他們的能力和潛質相當瞭解。趙恢現在才十五歲,已經相當聰明,但據虞允文觀察,他應該還是大器晚成才對。也即是說,當趙恢完全成長之後,即使比不上當年的趙抗,也至少是十年難得一見的逸才,然而,現在的大宋已經不需要偉人了,皇帝能力太強的話說不定反而是一件壞事。因為能力太強就容易固執,如果固執得對還好,但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萬一錯了卻死不悔改,那國家和民眾就要倒大霉了。還是那句老話,若國家危難,那不得不希望出偉人來挽狂瀾於既倒,但現在天下太平,就沒必要冒這種不可預測的風險了,這也正是當年趙抗老說「寧要一百個人才,也不要一個天才」的緣故。
這下趙訓也有了些許動搖,因為他很清楚老三的脾氣,只要他認定是對的,即使是自己的話也無法說服他。小小年紀就已經如此,若他成了皇帝,還有人能勸服他嗎?也許虞允文作為他們的老師,有這個能力,但是他已經老了,而趙恢還很年輕,這也正是虞允文冒著引起趙訓疑忌的風險趕過來勸諫的原因。
最後趙訓部分接受了虞允文的意見,雖然心中還是希望老三接班,但在戰後評功時卻故意吹毛求疵,硬是把他的功勞壓到老大之下。然而趙恢回來以後似乎有了什麼心思,對這些名利之事一下子變得異常冷淡,根本沒一句牢騷。這倒是令他的父親放下心來。可是,趙恢漸漸變得和以前不太一樣,他對官員日益冷淡,而對平民則愈見親切,以至於趙訓一時都以為他是不是腦子有了什麼問題。好在其後讓他辦的幾個差事雖然不能說是盡善盡美,結果也都還不錯,而他對國策與戰略的分析能力,則又上了一個大台階,放眼天下,除了生死未卜的趙抗以外,恐怕已經無人敢打包票說一定在他之上,即使是一向被公認為天才的虞允文也是一樣。然而,不管是讚譽他的人,還是詆毀他的,都沒有人看出他眼神中逐漸顯現出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