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訓在北方艱苦奮鬥的時候,他那剛剛行過冠禮的小兄弟趙奈卻因為一個問題和一個孩子爭執了起來,而那個孩子正是兩年前還只是個小毛頭的辛棄疾。不知不覺間,小辛棄疾已經十歲了,由於從小就被趙抗餵食各種珍貴藥物,再加上嚴格的訓練,現在的他看上去已經宛如十二三歲的少年了,渾身的肌肉輪廓已經清晰可見,身高也過了五尺,在力量上甚至過了他的義父,令趙抗想來不免有些尷尬。
趙奈已經快滿十八歲了,但是雙目失明的他,面部也多處受創,本來清秀俊俏的少年現在卻成了一個「醜八怪」,自然很難有人喜歡了。當然,由於他皇族的身份,想與之結親的人家還是不少,但趙奈卻不想誤了女方的一生,已經抱定了再打幾年光棍的打算。反正趙抗比他還大幾歲,都還沒結婚呢,「不孝」的罪名怎麼也安不到他身上。
趙奈雖然雙目失明,但他軍事上的天分卻反而在這幾年裡逐漸展現了出來,令教授他兵法的趙抗大歎天意弄人。在看不見的情況下,軍事上再有才能,也就只能當個優秀的參謀罷了,至少趙抗現在是這樣想的。而小辛棄疾在事實上成了趙奈的同學,所以這對叔侄的關係也因此變得親密了很多,但兩人用兵的思路卻走了兩個極端,所以常常不顧輩分的差距爭得面紅耳赤,尤其是趙抗不在的時候。
辛棄疾雖然年幼,但不知道是少年的英雄情結作祟,還是受到常來王宮中做客的「江姨」(江晨星)的影響,特別推崇騎兵和部隊的機動力,在作戰思路上崇尚出奇致勝,只要收益足夠大,沒什麼險是他不敢冒的。他可不只是說說而已,在六歲就開始學習騎馬的他,如今已經是弓馬嫻熟,他現在即使騎在全奔跑的馬背上,也可以拉開一石半的強弓,準確射中七十步以內的獵物,而且還能左右開弓。當然,能有如此神射,師傅虞允文是出了大力的,不但教會他射箭的秘訣,而且還指導他詩詞文章的創作。
如今辛棄疾的詩詞在台南已經小有名氣,可是他的義父趙抗卻對此不甚樂意,文章寫得好還有點實用性,可詩詞這東西在他看來純粹是玩物喪志。但見到辛棄疾實在很喜歡詩詞,對當初處死辛贊而心存歉疚的趙抗怎麼也狠不下心來進行體罰,最後只要辛棄疾能完成他佈置的功課,趙抗就不再管他了。可能正是由於趙抗對他過於放縱,小辛棄疾雖然漸漸在不少方面顯現出令人驚羨的才華,卻並沒有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才十歲的他居然已經是半個酒鬼了,而且尤其喜歡烈酒,不喜歡喝酒的趙抗為此也斥責過他,但小鬼卻振振有詞地反駁道,「女人都能喝酒(指江晨星),小孩為什麼不能喝?」。趙抗最後沒奈何,只能跟他約法三章,限制了他成年前飲酒的量,並禁止他再喝烈酒,以免影響育,辛棄疾也不敢太得寸進尺,父子二人總算達成了諒解。
喝酒倒也算了,辛棄疾可能是受到他的不良叔父趙璩影響,小小年紀就大有成為色鬼的傾向,令趙抗哭笑不得。好在他也像他的「老師」那樣,從來不利用暴力或是自己的身份地位強迫女人(其實以他現在的年紀,強迫了估計也幹不出什麼),但是看到他一有機會就大吃美女豆腐(也有些美女他是不敢碰的),而且動不動就用甜言蜜語哄得年齡比他大上十幾歲的女衛們花枝亂顫,令趙抗不住搖頭。不過想到「食色性也」這句話,再想到史上大多數的強人都是色鬼這一點,趙抗雖然偶爾也會火,但總算還能忍受。至於辛棄疾交友面極廣這一點趙抗倒是頗為讚許,在他看來全方面地接觸社會是產生人人平等思想的重要前提。
對生性豪放的辛棄疾來說,心中的偶像自然是大漢少年英雄霍去病了,他的理想就是如同霍去病一樣率領強兵長驅萬里、深入不毛,端掉草原韃子的老巢。另外一個偶像則是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其一生中無數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令辛棄疾極為神往,最近他還寫了一詞來歌頌這位「氣吞萬里如虎」的天才統帥。
可在趙奈看來,這兩人雖然戰績輝煌,但都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並不可靠。他還舉例進行了說明,霍去病雖然每戰必捷,但是由於他的軍事冒險,軍隊的非戰鬥減員極其嚴重,每次凱旋而歸時連出時的一半都不剩了。正是由於霍去病這種過於天馬行空的戰鬥風格,才使得大漢耗損了過多的國力,到漢武帝晚點國家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劉裕的一生雖然極富傳奇色彩,但是很多時候只是運氣好而已,被他賭對罷了,而在失去劉穆之這個冷靜理智的良助之後,劉裕的好運氣也用完了,就開始犯下一系列的低級失誤,致使本來形勢大好的北伐功虧一簣。
聽到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被趙奈貶低得一塌糊塗,小辛棄疾立刻漲紅著臉進行了反駁,在他看來戰場上的局勢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如果都像趙奈常說的那樣,以冷靜不出錯為優先,那得等到猴年馬月去啊!再說用兵耗時太長的話,對國內的經濟也是很大的拖累,戰爭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利益,虧本的仗還打了幹嗎?
雖然辛棄疾的理由乃是趙抗所教,但在將人命看得極重的趙奈聽來卻覺得難以忍受,兩人的爭吵迅升級。要不是趙奈顧忌輩分,辛棄疾顧忌趙奈身有殘疾,兩人恐怕都要打起來了。好在這時趙抗回來了,不過說起來,真要打起來的話,體弱無力的趙奈恐怕連大侄子的一拳都經不起
「你們兩個在幹什麼?」,趙抗暗暗搖了搖頭,喝止道,隨即開始了今天的課程。與推崇騎兵的辛棄疾不同,趙奈更重視步兵和車兵,一是切合趙國缺乏騎兵的實際情況,二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而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在趙奈看來,騎兵在山地鬥不過步兵,在平原鬥不過車兵,耐力更是三大兵種中最差的,除了用於偵查和騷擾,有建立大編製騎兵的必要嗎?而在趙國的人力戰車經過上百次的改進之後,無論是度、地形適應性都有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而日行百里還能保持大部分士兵戰力的耐久力更是足以令水軍以外的其他兵種汗顏。經過多次試驗,那些人力戰車無法通行的地形對騎兵來說也基本上形同路障,在趙奈看來騎兵自然是可有可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