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遠征河中地區,漢軍幾乎派出了所有的精銳,由張全親自領兵掛帥,主要兵力包括:禁衛軍司令李鋒率領的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師共十萬人,御林軍司令李陵率領的第十一師、第十四師四萬人,西域總督郝平山率領得到加強的六個師六萬人,總計漢軍二十萬。
同時,劉據還下旨徵召西域各國聯合出兵,共同征討匈奴。其中,康居出兵十萬,大夏出兵三萬,烏孫出兵三萬,大宛出兵一萬,其餘西域小國出兵三萬,各國聯軍四十萬,準備一舉蕩平匈奴!
由於兵力眾多,各國聯軍利用冬季在輪台和赤谷城集結備戰,烏孫、大宛、郝平山的西疆國防軍,以及部分西域聯軍在赤谷城集結,張全率漢軍主力進駐輪台,而大夏和康居都在本國集結。李仲元為此還準備了大量的糧草,雖然康居人已經答應提供所有的糧草,可張全不想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的手上,他還是讓李仲元在輪台、赤谷城、以及大夏的和墨城準備了大量的糧草。
而國內,由霍光親自指揮御林軍兩個師守備長安城,太僕陳文博率領禁衛軍五個師守備關中地區,禁衛軍的另一個師則駐守玉門,保障漢軍的補給線。
張全長期的努力有了成果,沒有人相信這麼大的軍事調動會在一個冬天裡全部完成,可現在,隨著一道道軍令,所有漢軍都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指定地點,大戰一觸即發。
漢軍如此大的軍事調動震動了整個西域,對於西域各國來說,僅漢軍人數是遠遠超過了他們全國的人口。幾乎所有的西域國家都派出兵馬加入聯軍,這不僅是他們對漢軍的戰鬥力有信心,更重要的是,當年伊犁河與文亞山之戰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在他們看來,跟隨漢軍可以從戰爭中獲得眾多的戰利品。雖然大部分國家只派出幾百人,可張全並不在意,他需要的不是士兵,而是一個國家的,哪怕一個國家只派一個人來,那也說明他們國家是站在大漢一邊的,與匈奴勢不兩立。
當漢軍在輪台和赤谷城集結的消息傳到匈奴,匈奴人慌了,二十二年前余吾水河慘敗的陰影還沒有從他們的心頭散去,每一個參加過那次會戰的老兵都對漢軍懷有一種恐懼的心理,漢軍在余吾水河畔決死拚殺的身影依然是他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而年輕一輩也早已從他們先輩口中聽說過漢軍的戰力,同樣懷有畏懼的心理。一時間,整個匈奴部落被一種驚恐的氣氛所包圍。
單于烏師廬、自次王趙能、軍師衛律、左賢王屠耆堂、右賢王都隆奇,還有匈奴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裨王及重要將領在烏師廬的單于庭商議如何對敵。
在座的都已經知道了漢軍即將進攻匈奴的消息,可烏師廬還是把最新的情況通報了一遍,最後問道:「此次漢軍來勢洶洶,我們應當如何應敵?」
大帳內半晌都沒有人說話,所有的人都緊鎖眉頭苦苦地思索著對策,過了半天,也不知是誰輕聲歎了一口氣:「唉,天地之大,何處才是我們的容身之所啊!」他的聲音很輕,像是對自己說的,不過大帳內人人都聽得清清楚楚,悲傷之情湧入了每一個人的心頭。
烏師廬等了一會兒,見沒有人說話,於是繼續說道:「雖然漢軍要開春才會發動進攻,不過是戰是和,我們要早做準備。如果打,怎麼打?如果不打,我們往哪走?」
烏師廬的話讓趙能心中一驚,他不由得想起了二十二年前的西遷之路,當初,就是他的父親趙信提出西遷,讓匈奴擺脫了漢軍的追殺,消除了滅族之禍。可那次西遷也讓匈奴元氣大傷,僅僅兩三年的時間,出發時的六十萬人,就只剩下二十來萬,除了狐鹿姑帶回去投降漢人的十來萬人,其他人有一半倒在了西遷的路上,就連烏維單于也喪了命。如果再來一次西遷,還會有多少人跟隨?又有多少人要死去?趙能不敢再想,他為了匈奴已經耗盡了心血,不忍心看著這一切在一夜之間毀滅。
這時,大帳內已經有人開始發言了,左賢王屠耆堂開口說道:「二十二年前我們離開故土,幾乎失去了一切,祖先幾百年的基業毀於一旦。現在,我們在河中之地剛剛站穩了腳,可如果現在離開,又將失去一切,難道我們還有能力再為自己選一塊生存之所?漢軍的確強悍,可我們現在兵甲近五十萬,完全有能力與之一戰!所以我主張與漢軍決戰,把他們趕回去!」屠耆堂是烏師廬的侄子,在年輕一輩中屬於有頭腦的一類,不然也坐不到左賢王的位置上。
右賢王都隆奇卻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漢軍此次來者不善,又有西域四十餘國參與,就算我們能戰勝他們,也一定是慘勝。所以我認為,我軍當避其鋒芒,堅壁清野,漢軍遠道而來,補給困難,用不了多長時間必定會退去,到時候我軍再乘機襲擊他們,定能大獲全勝。」
都隆奇的話使得許多人都頻頻點頭,在大家看來,者隆奇的提議不失為一條穩妥之策。趙能沒有說話,只是看了看旁邊的衛律,衛律也沒有說話,正坐在那裡閉目養神,彷彿大帳內的一切與他無關。趙能也沒有急於表態,他想聽聽更多人的意見。
由於左右兩位賢王已經發了言,帳內眾將及裨王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人更多地表示了擔憂,他們都怕與漢軍交戰,可他們又不願再來一次西遷,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都隆奇的辦法不錯,既不用與漢軍硬拚,也不用遠離這塊土地。漸漸地,大家的想法統一起來,該說的已經說了,發言的人也少了起來。
烏師廬看看大家討論的差不多了,是該讓趙能做出判斷的時候了,這麼多年來,基本上大點的事情,他都會徵求趙能的意見。他問趙能:「自次王,你的意思如何?」
趙能看看大家說得差不多了,這才站起身來說道:「我們來到這裡有二十年了,好不容易才在這裡站穩了腳跟,我想大家都不願意離開這裡,所以這一仗必須要打!」
說到這,趙能環顧了一下眾人,見大家都沒什麼意見,才繼續說道:「現在的關鍵是怎麼打,剛才右賢王提出堅壁清野的主張,這不失為一條妙計。不過本王認為只要有可能,還是早日決戰的好!」
趙能這話讓許多人不能接受,雖然沒有人直接問他,可從眾人的神態中可以看出,所有的人都想知道他是怎麼想的。趙能分析道:「首先,我們休養了二十年,完全有能力與漢軍一戰,許多人害怕漢軍,被他們打怕了,其實漢軍也是人,也做過我們的手下敗將,我們大可不必怕他們,我們從小生活在馬背上,難道在馬上作戰我們會輸給他們?其次,我們現在與以前大不一樣了,不僅有人放牧,還有人耕種,不可能像過去那樣來去自如,除非我們捨得放棄一半的財產。第三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這次,漢軍是康居人請來的,康居人在這裡生活了數百年了,對這裡他們比我們更加熟悉,如果我們撤走,他們就會重新佔據這裡,有他們在,漢軍是不會輕易撤走的。所以,我們要想繼續在這裡生存,就必須打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