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 正文 第二百七十七章 邀請
    聽過譚延敘說有關孫文的信息之後,伍軒仁驚訝的目瞪口呆,自從孫文倫敦蒙難之後,便剪掉辮子專門從事革命事業,他的事跡在海外華人當中很有名,不過在此之前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來歷。伍軒仁沒有想到譚延對孫文在甲午年之前的事情這麼瞭解,顯然對方注意革命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對於孫文在甲午年之前的事跡,譚延的前生記憶是不知道的,這都是他數年來一直關注孫文行蹤的結果,倫敦蒙難既是孫文的一場危機,更是他的機遇,通過這次事件至少他獲得了很高的聲望,而且也最終促使他走向了革命成為領袖。譚延關注著革命黨的發展,同時也在琢磨自己是不是該出面也要建立一個政黨,沒有統一思想的團體是不可能鬥得過政黨的,即便現在自己手中緊握著強大的武裝力量,安知以後會不會因為其他政黨在體制內順利奪權,自己手中的武裝力量會為了手中的利益而發動政變,讓中國再次陷入一場災難?

    譚延的擔心絕對不是沒有來由的,前生記憶中袁大頭領導的北洋集團和國民黨之間的鬥爭就是如此,一個集團有個強力的首領還可以保證這個集團不會分裂,但這個首領一旦出現什麼意外,在這個集團內部各大巨頭們有沒有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繼承者,那就算這個集團強絕一時,最終也不免走向分裂滅亡。

    孫文的信件內容很簡單,重申了中興會的宗旨,希望能夠就在廣東的革命黨軍隊和政府軍隊之間的對峙尋求和解,並且希望中興會能夠將總部從香港前往中國國內。謀求一個政黨在國內地政治地位和發展。譚延也很清楚中興會讓伍軒仁轉交這封信的含義——中興會在清王朝眼中是反賊,而孫文本人更是清朝重要的通緝犯,並且中興會在廣東的起義雖然沒有和政府軍隊發生過衝突,但是對峙的現狀也使得中興會似乎又有成為政府敵人的趨勢。

    在海外的華人中,閩粵的華人佔了相當地數量,檀香山那邊的華商主力基本上都是廣東人。廣東應該算是譚延發展路程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譚延想要幹什麼都需要銀子。而廣東奠定了他的經濟基礎由此做大,同時也和廣東商人之間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實在譚延的潛意識當中,他在得知中興會在廣東起義的時候,便隱約的感覺到革命黨必然會通過廣東地商人和他建立某種溝通的渠道,不過作為中國的實際統治者,就算他對革命黨和孫文本人有著很強的好感,但放在政治交易的平台上的時候,這種好感也蕩然無存。

    譚延擺擺手止住了伍軒仁想要說出的話:「陸羽兄,你可以發一封電報給程蔚南等人。告訴他們中興會和其會員包括孫文等人是清朝的反賊,但清朝已經覆滅,當初他們肯拋家捨業謀求推翻清王朝,在這點譚某是極為佩服的。我們都曾有著共同的目標,現在面臨地又是千瘡百孔正待建設的新中國,所以在廣東的政府軍和革命軍之間的對峙是不應該的,而清王朝對他們地通緝在我們看來早已經過時……我希望他們能夠派出一個代表團來京和政府展開談判,就廣東的革命軍問題予以協商解決,至於中興會遷回國內發展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待到廣東的軍事對峙問題解決之後。這些都是很好解決的……首先要記住的是廣東的軍事問題,再者便是他們並不是叛黨……」

    伍軒仁聽後笑著說道:「那我就放心了,這件事和我家裡面有很大的關係,檀香山地華商其中也有幾個實力雄厚的,總統也知道在海外的華人之間聯繫比較緊密。生意上的往來更多,這也是朋友拜託我不好拒絕……」

    譚延笑著說道:「這不算什麼,陸羽兄不用掛懷,只要符合規矩的事情你提出來我肯定答應,不合原則的事情你就是磨破嘴皮我也無能為力……現在你可以回復你的朋友了,讓他們挑選夠份量地人來京會商就可以了,我可以保證他們地人身安全。我不是李鴻章,殺俘的事情我是不會幹地……」

    譚延前生的歷史進程中,庚子事變孫中山聯繫李鴻章希望能夠擺脫清廷的控制,建立美國那樣的聯邦制國家,雙方秘密往來也算比較成熟,李鴻章邀請孫文一會,結果孫文在船上就要靠岸的時候。同行的革命黨人害怕李鴻章當年對待太平天國降將的手段再用到他們的身上。就沒敢上岸,而後李鴻章北上談判最終失去了機會……

    興中會通過各種渠道聯繫伍軒仁也是處於安全的考慮。北洋軍在起義的時候如此兵力緊缺的情況下還立刻派兵南下佔領廣州城,並且在廣州跑馬圈地劃出一片區域和革命黨軍隊對峙,雖然沒有什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革命黨軍隊所用的槍支彈藥是得到了日本的支持,也正因為如此才會爆發第二次中日戰爭。興中會上下對譚延政府所持得的態度是充滿疑慮的,儘管在明面上譚延政府並沒有繼承前清的傳統將他們宣佈為反賊亂黨,但在局勢並不明朗的情況下貿然派出重要人物和譚延政府接觸,很可能會發生第二次誘捕。

    譚延開出的價碼不低也不高,伍軒仁達到的目的僅是為雙方牽線搭橋,他不清楚譚延心中真正的底線,只是達成了自己的目的。譚延給出的價碼是先解決革命黨的武裝力量,讓廣州完整的交到政府手中,在此基礎上才是來討論興中會的前途問題。

    「你打算接納興中會?」待到曹錕送走伍軒仁之後,沈靜關上門來對譚延問道。

    譚延回答道:「接納算不上,不過這是快速平定局面的一個速成辦法,不然蕭軒那一鎮精銳要長期待在廣州。對我們的下一步計劃會非常不利……你也應該知道,蕭軒帶去的兵都是山東、山西、河北籍貫地士兵,那些正在訓練整編的軍隊也都是東北三省的子弟,他們都是北方人,到了南方肯定不適應,短時間內不會出什麼問題,但時間長了就一定會出麻煩。你也應該接到陸軍參謀本部的相關文件了,從蕭軒到了廣州之後。什麼語言不通這都是小麻煩,真正的麻煩是士兵水土不服,文件上分析這種情況還並不嚴重,但也是有這個苗頭了……」

    「若是為了快速控制廣東,這確實是一個好辦法,不過興中會不值得你看出這麼大的價碼吧?興中會和國內那些急匆匆成立的小政黨不同,也許以後會是一個麻煩……」

    譚延笑了笑說道:「文淵,你也曾到過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和這些列強國家的政黨相比。咱們國內有真正地政黨麼?我最近看了一份報告,有的政黨可真是名副其實的小,僅僅十來個人便可以註冊成為政黨,全國範圍內不敢說,僅僅江浙一帶能夠查到的註冊政黨就不下七八十個,推之全國而言更是多如牛毛……」

    「這些小政黨不會威脅到我們,可是我總有一種不太好的感覺……」沈靜皺著眉頭說道。

    「這些政黨當然不會威脅到我們,在我的計劃中可不是像美國人承諾的那樣五年軍政,軍政時間表可能會拖延到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當然在五六年後會進行一次全國性質的普選。但以我們地實力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這個團體和江浙一帶的那些小政黨在本質上沒有太多的區別,我們還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政黨,而這個興中會不同……」

    沈靜有些不屑的說道:「有什麼不同?他們無非黨部據點多一些,分佈在美國、日本和香港而已……」

    譚延笑著點點頭說道:「這正是他們的優勢。打個比方,江浙的那些小政黨不過是從書上、報紙上得到的那些有關西方政黨的皮毛,真正出過國見識過這方面地人才非常少,他們的腦子裡面還都是以往的土皇帝那套,沒有我們的槍口威脅,他們早就自封為王了……而中興會不同,他們都是在海外的華商。中間基本上都像那個孫文一樣受過良好地西式教育,相比之下江浙那些小政黨和他們,就如同是童生和舉人之間的差別一樣大,只要讓他們回到中國,經過幾年的發展未必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政黨……」

    「你的意思是我們也要組建政黨?」

    「當然!」譚延肯定的說道:「這是我們保證政權平穩的唯一途徑,對我們還是對這個國家而言都是極為重要地,要知道現在的軍政時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一個國家不能由軍人來控制。國家內部的矛盾不能用暴力來解決。暴力可以摧毀問題,但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如果什麼事情都用暴力來說話,那老百姓會對我們極度失望,哪怕我們是正確的,要知道寧做太平狗,不做亂世人」

    「可是……」

    譚延打斷沈靜的話說道:「文淵兄,沒有什麼可是,而是必須!我們擁有很多這方面的人才,要知道從我任直隸總督以來,每年都會向國外派遣不下三四百人次的考察和學習,我們實力越強派出去學習看看這個世界地人也就越多,這都是我們地資源。以前國內的這些小政黨不過是小孩子過家家成不了氣候,但是以後隨著國民受教育水平地提高,這方面的聲音會越來越大。我們倒不如現在未雨綢繆及早的入手來嘗試,要知道在中國誰也不會比我們更有資源,只要我們想去做並且認真的去做,那我們永遠都會跑到最前面,無論是軍政時代還是以後的政黨政治時代!」

    在譚延看來,中興會要想走向強大,那肯定是要依賴海外華人的力量,不過自己在這方面一點也不遜色於中興會,畢竟自己這裡才是「正統」。中國人的「正統情結」不是中興會的兩片嘴皮子能夠說動的。現在譚延政府已經得到了各國列強地承認,中國人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留著辮子,不過海外華人基本上全部都將辮子剪掉了——以前海外華人顧忌清政府會以此來不承認自己的國籍問題,涉及到落葉歸根,所以僅有少部分華人才會剪辮子,現在中國已經開始和美國就在美華人地位、國籍問題展開相關談判,至少興中會已經失去了對在美華人的吸引力。

    和興中會接觸不過是想要降低戰爭對廣東的創傷,同時也是降低國外列強對中國干涉的風險——廣州和香港是緊鄰。英國人已經數次提出拓展「界址」,但從清朝時代到現在都被拒絕。譚延相信革命黨軍隊絕對打不過蕭軒的政府正規軍,但是炮火會讓英國人得到借口,聯繫到中英關係現在的微妙狀態,英國人借此生事也是在兩可之間。

    有了伍軒仁充當中間橋樑,中興會很快便給予了回復,將會即刻派出得力人選前往北京和政府展開談判。不過令譚延沒有想到的是,中興會內部也因為自己地接納而產生了一定的裂痕——中興會團結在一起的基礎是推翻清王朝建立一個類似西方的國家體制,但是清王朝被譚延反手之間覆滅。這讓中興會也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而在廣東和政府軍對峙的革命黨軍隊也是進退兩難,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那絕對和中興會的重要支持者檀香山的眾多華商利益相違背。

    現在中興會中有一種想法便是清王朝已經被滅亡,而執政的又是漢人政權,興中會到底還沒有存在下去地必要——以孫文為首的一派認為即便清王朝不存在了,那興中會也要作為一個政治力量回到國內來發展,將來會得到執政的機會;而另外一派則不願意這麼發展下去,他們前進的動力已經消磨殆盡,也不想承擔相應的政治風險。

    興中會內的兩派雖然產生了一定的分歧。但都必須要完成一件事——譚延政府是如何看待興中會,又該怎麼在廣東收場。僅憑伍軒仁的回復就解決了興中會的頭等難事,可以展開談判,就廣東的未來達成一定地協議,而興中會在達成協議之後便可以回歸中國。這使得興中會內部的局勢更加明朗起來,雖然主張離開的人不多,但這是興中會成立以來退出人最多的,而剩下來的則希望在和政府談判後,進入中國政界謀求發展。

    譚延心中想地不錯,在中國沒有任何一家勢力能夠和他相提並論,他所掌握的資源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興中會存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經費非常短缺,而江浙一帶以地主和民族資本商人聯合在一起的小政黨缺乏長遠的目光,也沒有足夠的政治經驗,只有譚延創立地北洋團體無論在財富、人才等方面能夠稱雄。只要譚延能夠想到並且去做,那什麼都不會晚,因為他的資源最豐厚,同時也知道該如何利用手中的資源。即便在政黨方面從經驗等各個方面和外國列強相比差得很遠。但是在國內他是絕對沒有敵手的。

    八月,興中會的代表團抵達北京。譚延依據自己先前的承諾,給代表團兩個方案——住進由政府軍隊嚴密控制的指定區域,絕對保證他們地人身安全,並且每天都會和外界地記者進行見面,但在京師失去自由行動的權力;另外一種是可以自由行動,但安全不受保證,畢竟京師曾經發生過很多事件。

    不出譚延地意料,這個中興會代表團的首腦便是孫文,儘管孫文此時的相貌和他記憶中的有所不同,但那也只是年齡上的不同而已,一看相貌和風骨便知道對方就是鼎鼎大名的孫中山,當然現在在國內只有很少的人才知道他,至於老百姓對他還是非常陌生的。這也是孫文自甲午年離開中國之後,第一次重新踏上中國的國土,以往他都是被列為通緝犯的存在,就連香港也拒絕他入境,他大多數時間都在日本橫濱,因為日本戰敗的原因他離開了日本在檀香山活動。爬^書^網,本章節由""首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