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天下 第一卷 鍾山風雨 第十一章 暮鼓晨鐘(1)上
    成王敗寇,朱植拼著命救出了不過瞿能一人而已,朱元璋並沒有因為他而心慈手軟。藍玉被梟首戳屍,頭顱號令天下。接下來一個月內,藍黨之案牽連甚眾,文官方面,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尚寶丞何宏等被腰斬;舳艫侯硃壽、東莞伯何榮,及黃輅、湯泉、馬俊、王誠、聶緯、王銘、許亮、謝熊、汪信、蕭用、張政、祝哲、陶文、茆鼎凡數百人,或陵遲,或腰斬,或斬首,全部處決。此中多玉部下偏裨,軍中勇力武健之士略盡。

    朱元璋終於成功地完成為皇太孫保駕護航的最後解決辦法,就是把這個國家有經驗的將領盡量屠戮乾淨。朱植很清楚這個故事的結果,就是那位可憐的小皇帝,在他叔叔起兵造反的時候,曾經戰將如雲的大明居然淪落到無將可用的地步。碩果僅存的兩員老將耿炳文和郭英都被派上戰場。

    朱植覺得,有時候一個人的才能和他的性格有關,比如那位老實八交的耿炳文憑著小心翼翼逃過了朱元璋的屠刀,可是此人的性格預示了他只能算中等之材,根本無法與藍玉這樣的大將相比,當然更比不過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最終大敗而歸,可以肯定,這些開國的公爵中哪怕留下一個,朱棣也不敢隨便造反。所謂有因必有果,朱元璋的做法正在埋葬自己的繼承人,只是他仍然懵懂不知。

    自從謀逆一黨的人大部分伏法之後,京城裡的空氣已經有所緩和。雖然不時還有一些官員將領落入藍黨之中,但都是個別現像,京城中的血雨腥風總算逐漸消散。朱植趁著機會也把楚智和小馬王域兩人保奏了羽林右衛的指揮同知。對於小馬王的封賞,朱元璋總算顯示出應有的大度,這也等於免除了王家一直以來背負的罪罰。至於莊得,雖然不知情,但從逆之罪是有的,所以功過相抵,也只能在羽林衛中繼續當個百戶。如此一來,羽林右衛也完全成為朱植的嫡系隊伍。

    南京城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而朱植也把注意力集中到與就藩之上,京城畢竟不是久留之地,封王一年了,隨著京城局勢抵定,也該為就藩做做準備。

    三月初一,一封來自山東都指揮使司的奏本讓朱植七竅生煙,大發雷霆。朱植將一份來自遼東的奏本重重扔到案上。山東都指揮使司報告,二月初十,五千倭寇在金州衛登陸,建州衛指揮王雄,率軍驅逐之,中倭寇伏擊,自王雄以下,三千兵將全軍覆沒。沒有了阻擋的倭寇肆虐新金,復縣等地,燒殺擄掠,搶走人口一千多,牛羊無算。

    朱植對鐵鉉道:「真丟人,區區五千倭寇,竟然就能在遼東千里之地來去自由,我大明海防空虛如斯,實在讓人痛心。」

    鐵鉉道:「洪武元年,倭寇犯泉州,擄我男女百人;洪武三年,倭寇侵海州,殺我官兵三百餘人;洪武十二年,陳友諒餘孽糾集倭寇犯寧波府,圍攻三日,殺人越貨,毀城外莊稼桑田無數。倭患日重,海疆無寧日。」

    朱植有心試試鐵鉉道:「大明百萬兵馬,怎麼會對一小小倭寇束手無策。」

    鐵鉉道:「我大明沿海數千里,倭寇行蹤不定,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防不勝防。而且倭寇多為亡命之徒,兵器精良,戰力強大。」

    朱植搖搖頭,即使如鐵鉉,思維還是停留在消極防禦階段,看來應該啟發啟發他道:「為什麼我們只知道節節防禦,不知道打到倭國去呢?」

    鐵鉉道:「前元胡酋忽必烈,前後兩次興兵跨海攻略倭國,都被大風而阻。攻略倭國大海就是天然的屏障,造船渡海代價太大,非我朝財力能的。」

    朱植道:「鼎石所言差矣,雖然造船渡海代價太大,但據我所知,倭國盛產白銀,打下來,正好可解我國銀貴之困。」

    楊榮插嘴道:「殿下,這倭國本屬我朝藩屬,對我朝俯首稱臣,於禮也不能征伐。」

    朱植心中無奈,真是一幫腐儒,一個打著藩屬幌子,卻暗中縱容治下海盜到中國燒殺搶掠的國家。而這些倭寇甚至有的表面上稱為使臣,帶上十倍於貢品的私貨在中國市場賣出,謀取暴利,在買賣商品的時候,這些人強買強賣,無惡不作。他們人人帶著武器,遇到明朝的軍隊就裝成貢使,一旦沒有人管就為禍一方。

    倭寇的兵器大多是用日本鋼製造的日本刀,的確比明軍使用的兵器鋒利,但是這也不能成為打不過的理由。事實證明日後,戚繼光用適當的戰術和良好的訓練打造出來的戚家軍,最終還是擊敗了倭寇。可是倭寇之患一直困擾了明朝二百年,朱植決心一定要幫沿海民眾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朱植道:「勉仁啊,倭國是我藩屬不假,但他如果縱容海盜充當倭寇就有罪,如果我們對倭寇之禍不聞不問,任由他發展。如何能對得起沿海的百姓。日後我們到了遼東,這倭寇也是我們的禍患,如果不除,我是睡不著覺的。」

    楊榮正色道:「殿下教訓得是,只是對於倭寇,我朝歷來不太重視,恐怕殿下空有平倭之志,但得不到朝廷的。」

    朱植道:「朝廷不幹,我們干,朝廷不,我還是要平倭。平定倭寇最重要的是海,如果我們僅僅在陸地防禦,倭寇來騷擾,我們只能被動防守。所以到遼東之後,我要把這種策略改成主動進攻,造船造炮,有朝一日打到倭國去,既然他們不管,那咱們就該替他管管。」

    鐵鉉道:「固然如此,遼東也沒有水師啊。」

    朱植道:「沒有就造,造了就練,一年造艦,一年練兵,三年平倭。這是我考慮的平倭之策。最重要的就是造船,鼎石是否知道我朝哪裡造船技術最高超?」

    鐵鉉道:「泉州自宋以來就是我國的重要港口,那邊的造船技術是最好的。除此以外,我知道昔日方國珍來降,帶來了許多船舶的圖紙,如果可以借一些出來,再找來一些造船工匠,應該能造出遠航戰艦。只是造艦耗費良多,縱使朝廷也難有此財力。」

    朱植道:「錢好辦,關鍵是船舶的圖紙和工匠。二位不知是否願意助我平定倭寇之患?」

    楊榮和鐵鉉都一同拱手道:「願追隨殿下平倭。」

    朱植道:「好,鼎石,你先到兵部借來這些船舶圖紙。明日我就上朝,向父皇秉明,求得他老人家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