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 卷三 第二百八十七章 朝戰風雲(中)
    朝會已經進行了一個時辰,枯燥而冗長的三讀到了尾聲,「鄴郡刺史裴伽為中書侍郎,可有人反對?」

    大殿裡一片寂靜,反對又能怎麼?在內閣新結構圖未推出之前,所有的反對都是毫無意義的,除非能舉出新任者的重大過失。

    「鄴郡刺史裴伽為中書侍郎,可有人反對?」

    大殿裡還是一片寂靜,吏部侍郎裴佑見無人反對,便上前向崔小芙施禮道:「啟稟太后,本次四品以上官員任命共十九名,全部以三讀通過。」

    崔小芙點了點頭,「人事任免到此結束,下面各位愛卿可有本奏?」

    大殿裡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太后,臣有本奏。」只見裴俊站了起來,大殿裡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吸引過去,無容置疑,他要宣佈新內閣的構成,這個早上已傳遍了群臣的消息,將是大唐最高權力機構的重組,三大內閣首臣,六位內閣輔臣,權力層次分明,他們之間的利益糾葛也一目瞭然。

    張煥也和所有人一樣,靜靜地等待著裴俊的宣讀,在進殿之前,他已經給了裴俊兩個名字,楚行水、崔寓,這是他所推薦的兩個內閣輔臣,他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和崔寓商量,或許這就是裴俊所期望的。

    張煥的目光向崔寓望去,恰好,崔寓的目光也在向他望來,兩人目光一觸,張煥微微一笑,向崔寓點了點頭。他已經用眼神和表情將自己所想表態的意思傳遞給了對方。

    「微臣欲提請太后修改門蔭制度,恢復慶治以前的標準,擴大吏部考的錄取名額

    裴俊的聲音在大殿裡迴盪,幾乎所有地人都沒有想到裴俊上奏的竟然是門蔭。而不是新內閣的構成,交頭接耳之聲開始在大殿裡響起,誰也不明白裴俊為什麼不提內閣之事,不!有一個人明白了裴俊的真實用意。

    張煥地心一下子沉了下去,他已完全明白了,裴俊天平已經偏向了崔小芙,在這個朝會上將不會有什麼新內閣推出,即使是有。也將是朝會以後的事。

    沒有了內閣的存在,崔小芙的權力一下子變得無限大。她可以輕易決定或者否決一個提案,比如朔方節度使。

    「門蔭的本意是給予有功之臣的一種獎勵,只是對我大唐吏制的一種補充,但時至今日,新官選任十之七八都是來自門蔭。而進士得官者百中僅一、二,長此以往,不僅新官才俊者日益稀缺,而且民怨沸騰,阻萬千士人子望,所以微臣認為門蔭已到了非改不可之時,特提出本案,請太后批准。」

    裴俊清朗的聲音在大殿裡迴盪,大殿裡已是一片寂靜。驚訝、疑慮、贊成、憤恨,所有地情緒交織在一起,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徵兆的提案,連吏部地官員沒有聽說過,這是裴俊的第一次提出,沒有經過任何討論,便直接要太后批准。

    張煥依舊在冷笑不止。這還是崔小芙和裴俊二人在繼續做戲。相國提出議案、太后直接批准,這就等於在告訴所有的大臣。今天在朝堂上,太后可以決定一切。

    這是一個精心策劃的佈局,目標就是他張煥。

    「相國所言極是,哀家聽聞去年九十七名新科進士,錄用為官者只有五名,這無疑是對大唐科舉制度的嚴重損害,相國門蔭改制一案,哀家批准了,轉發吏部執行。」

    崔小芙當場在裴俊地奏折上批了個准字,交給了旁邊的宦官,裴俊深施一禮,「臣謝太后恩准!」

    他眼一挑,迅速地瞥了崔小芙一眼,隨即慢慢地退回了朝班,當年,崔圓提出新門蔭制度,經過了激烈的交鋒和幕後交易,好容易才最終得以通過,可今天廢除當年的新門蔭制度,卻僅僅用了一盞茶的時間,只有裴俊和崔小芙二人的表態,便算通過了,這讓許多人都驚疑不止,不知道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崔小芙有些得意的笑了,這就是今天朝會的精髓所在,沒有內閣的制約,沒有裴俊地反對,那麼,一切就由她太后說了算,

    她的目光掃了一圈大殿,落在了李勉的身上,下一個,就該是他提出段秀實任朔方節度使了。

    「臣有本要奏!」一聲響亮的呼聲將她的目光向另一個方向拉去,崔小芙的眼睛陡然間瞇起來了,她身體前傾,緊緊地盯著大殿上,張煥出列了,他是看懂了什麼嗎?

    崔小芙身上所散發的強烈地敵意連她身旁年幼地李邈也感受到了,他不安地側頭向母后望去,崔小芙立刻便發現了皇上的不安,她地身體隨之放鬆下來,笑著拍拍兒子的手,示意他不要緊張。

    「張愛卿,請講!」

    「臣今天要說的是關於我大唐兵制的一些革新。」張煥不慌不忙地從懷裡取出一本奏折,向眾人微微欠身,朗聲道:「眾說周知,在天寶六年以前,我大唐實行府兵制,百姓半兵半農,自備衣甲糧草、就近而從軍,朝廷則以無償授田和減免賦稅來補償百姓,此府兵制實施百年,造就了我大唐強盛一時的威名,也使大唐的軍隊牢牢被朝廷控制,但後來土地制度崩潰,朝廷也無力約束士兵,使得府兵制最後名存實亡,改為募兵制,但不管募兵制也好,府兵制也好,畢竟朝廷都能控制近百萬大軍,可時至今日,朝廷手中能用的團練兵還不足十萬人,且星羅棋布,有的州郡還不到五百人,連當地土匪人數都比不上,能被朝廷所控制的軍隊還不足區區十萬人,傳出去實在是讓人笑話,可臣也知道若人數多了。地方官府又承受不起,所以臣苦思冥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說到這裡,不僅是大殿裡的大臣。就連崔小芙也有了濃厚的興趣,張煥雖然僅是指團練兵一塊,迴避了世家和軍閥手中地軍隊,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並不是朝廷不想增加地方團練兵,而是負擔不起,安史之亂後大唐人口銳減,由近五千萬降到一千五百萬。雖然經過近二十年的休養生息,人口數慢慢上升到了二千二百萬。但自耕農的戶數卻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這其實就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土地兼併的嚴重,朝廷地財政收入更多的是依靠鹽稅、商稅等來維持,而不是租庸調的賦稅。

    相對應的。就是地方官府的窘迫,土地上生產出來的財富都到了世家豪門的手上,所以七大世家能各自養兵數十萬、數萬,也就是這個原因。

    地方官府無錢無糧,自然也無法募兵養兵,也就造成了團練兵數量的稀少,如果張煥能解決這個難題,倒也是一大本事。

    張煥見眾人地興趣都被吸引過來,連裴俊也十分專注地聽他的講解。他不由微微一笑,輕捋長鬚繼續道:「臣在地方為官多年,深知流民地數量十分驚人,他們也渴望能夠安穩下來,所以如果能給他們一片土地,地方官府也無須負擔什麼糧餉,讓他們半兵半農。這樣。按最保守的估計,地方團練兵至少也能增加二十萬。」

    這時。大殿已經一片沸騰之聲,幾乎所有人都明白了,張煥所謂的改革其實就是恢復府兵制,只不過範圍稍小一點,說白了,也就是他隴右的軍戶田畝制。

    贊成者有,反對者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連崔小芙也陷入沉思之中,她似乎覺得張煥的目地並不是那麼單純,改革兵制,這是何等大事,需要反覆商議討論,將其利弊一一剖析清楚,才能擇機推出,但他卻在朝會上輕描淡寫說出,似乎幾句話便可以確定,是不是太輕率了一點?

    就在眾人喧沸的討論聲中,只聽張煥高聲道:「兵部可以擇一地進行試驗,若切實可行,再向全國推廣。」

    崔小芙忽然眼前一亮,她明白張煥的意思了,當即便向殿中監李秦川擺了擺手,李秦川立刻高聲道:「肅靜!朝堂之上,請保持肅靜!」

    大殿上立刻安靜下來,裴俊一步站出來道:「太后,臣並不贊同張尚書所言,且不說各地流民人數只是泛泛而談,官府並無統計,就算這部分流民的人數就像張尚書說的一樣,人數眾多,那安置他們的土地呢?從哪裡來?地方官府手中雖然是有一點土地,但這些土地的收入是要保障地方官府能正常運轉,還有官員的職分田,還要養活現有的團練兵,如果都用來募兵,那地方官府也就無法生存了。」

    崔小芙卻笑了笑道:「哀家倒贊成張尚書地後一個建議,找一處地方來做試驗看一看,不試試看,怎麼能知道行或不行呢?裴相國,你說是不是?」

    裴俊見崔小芙一意堅持,他也知道崔小芙是另有目的,便不再反對,「臣聽從太后安排。」他行一禮便退了下去。

    這時張煥又取出一本奏折,交給一名宦官道:「這是東海郡團練使王連江請求增加團練軍人數的奏折,臣考慮,就從東海郡著手。」

    宦官將奏折交給崔小芙,她翻了翻,用哪裡為試驗地她並不關心,她關心地是誰來做這件事?

    崔小芙將奏折一合便對張煥笑道:「此事哀家同意了,不過兵部元侍郎傷病在身,無法處理公務,現在兵部人手本來就不足,又增加了這檔子事,哪裡還忙得過來,所以哀家想個折中的辦法,在兵部再設立一名左侍郎,專門負責兵制革新之事,尚書以為如何?」

    朝堂之上霎時間悄然無聲,靜得連心跳的聲音都聽得見,不少人斜眼向張煥瞅去,他作繭自縛了,張煥卻微微一笑道:「不知太后打算推薦何人為兵部左侍郎?」

    「濟陽郡王李懷曾任劍南節度府長史,略略知兵,哀家推薦他為兵部左侍郎,張尚書以為可行?」

    張煥沉吟片刻便道:「臣並無異議。」

    「那相國呢?」崔小芙的目光又向裴俊看去,此時,裴俊也明白了張煥的用意,他是看出今天朝會地安排,所以他讓步了,以兵部左侍郎換取朔方節度使,這個買賣對崔小芙是合算地,畢竟張煥的軍隊駐紮在朔方,就算段秀實得了朔方節度使這個名,他也未必能控制住朔方,而元載有傷,一兩個月之內不能上朝,李懷去一趟東海郡,只稍加部署,便可返回奪權,崔小芙豈會讓他一直真地呆在東海郡?

    這一刻,裴俊忽然覺得自己對張煥做得有些過分了,他心中十分不安,這種不安不是因為張煥是他的女婿,而是長安的糧食要從隴右送來,一旦真把張煥惹怒,斷了糧食供應,他裴俊又去找誰去?

    想到這,裴俊立刻出列對崔小芙道:「啟稟太后,臣也同意設立兵部左侍郎一職,不過臣也想借這個機會提請太后同意,任命原朔方節度副使馬復出任朔方節度使。」

    「好!傳哀家旨意,封濟陽郡王李懷為兵部左侍郎,立刻赴東海郡考察兵制改革一事,另外封原朔方節度副使馬,出任朔方節度使,即刻上任。」

    這個結局就是崔小芙想要的,博弈了近一個月,她終於在朝會上贏了張煥,她心情十分舒暢,今天朝會的目的也算達到了,她見時辰已經不早,便對殿中監道:「再問問百官,還有無其他事稟奏,無事便散朝。」

    「太后有旨,各位大臣有事可稟奏,無事便可散朝。」高亢的聲音在大殿上迴盪,聲音尚未消失,只見從宗室的隊伍走出一人,他朗聲稟報道:「臣有事要稟奏太后!」

    出來之人正是順化王李僑,這時,張煥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冷冷的笑意。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