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面面觀 第七章 普通家庭與子女教育 第四節 教育在家庭中的地位
    從古到今,無數傑出人物和優秀人才的成功都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關,家庭是兒童生活的第一環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我國自古就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教子範例世代流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家庭物質文化生活狀況的改善,廣大家長普遍提高了對孩子的期望值,凸現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家庭對教育產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和人的一生成長中,都具有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當前,眾多的家長為子女設計著這樣一條路:上大學一出國留學一做高級管理人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強烈地煎熬著廣大父母……家長一味為孩子設計宏偉藍圖,卻忽視了自身對孩子的教育,忽視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通過分析觀察,大致把家庭教育中的誤區歸為以下幾類。

    第一,過於溺愛,輕共處能力培養。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師」。隨著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生活在家庭溺愛的包圍中。尤其是幼兒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是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陽」,父母缺少對孩子能力的培養,就連力所能及的小事父母也「包辦了」。家長們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麼給什麼,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視孩子為心肝寶貝,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如:週末,一位年輕的母親從幼兒園裡接她的孩子,發現孩子的臉上有輕微的傷痕,便問:「是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抓傷的?」孩子點點頭,母親火了:「為什麼不抓他?」之後有去找了老師……真是可悲啊!家長這麼「愛」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品德嗎?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嗎?父母外出打工賺錢,子女無人照顧,或托付給祖輩,使孩子受到的教育理念出現偏差,一些迷信思想、賭博行為潛移默化地腐蝕他們幼小的心靈。特別是流動家庭、空巢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等多種類型家庭的出現,使孩子們獲得的家庭教育更為薄弱,在孩子思想品德上埋下很大隱患。許多幼兒教師反映:「孩子們在一起時,經常為了積木、為了書本發生爭吵。因為他們習慣了家裡的霸道,不能和其它孩子分享」。個人主義嚴重,集體觀念缺乏,與人共處能力欠缺,家庭教育失去方向。

    第二,智力第一,素質第二,把幼兒培養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也是廣大家長辛苦勞作的精神寄托。但是,不少父母對幼兒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對制約其成長的其他因素則很少過問。認為孩子只有上大學才有出息,才能出人頭地,於是整天讓三、四歲的孩子背唐詩、背宋詞、認漢字、算加減,扼殺了幼兒愛玩的天性,阻礙了幼兒的全面發展。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靈魂,發展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結果可想而知。相反,若能從全面發展入手,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進取心、堅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如: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兒相信自己的力量,並予以表揚和鼓勵;當幼兒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廢時,就應及時地給予督促、鼓勵,使他們堅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遊戲中讓幼兒擔任某些他們不喜歡的角色,以使他們的行為服從集體要求等等,這樣就能使他們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發揮。

    孩子們最怕寂寞無聊、悶著沒事,他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總想投入到某項最喜愛的活動中去。當孩子們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某種喜好的活動中時,他們的內心就會充滿「成就感」,愉悅之情溢於言表。家長應該瞭解並尊重孩子的意願,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動場所,並進行熱心的鼓勵。因為興趣、自信是進步的動力。即使幼兒沒有超常的智力,只要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將來也可以成才,反之,將來有可能無所建樹,甚至成為「廢品」。作為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必須在培養幼兒智力因素的基礎上,注重幼兒的全面發展。這樣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受到了科學的家庭教育,他們將會受益終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不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只要自己創造的勞動為人類社會作出了貢獻,就是「狀元」,就是人才。而我們的農村家長,不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對孩子期望過高,家庭教育變成學生的「第二課堂」。許多家長把考上大學作為孩子成才的衡量標準和惟一出路,只重視孩子的智力投資,忽視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孩子的能力鍛煉和全面發展。將分數教育、比較教育、擇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孩子不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特別是家長忽視孩子早期品德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能促使孩子早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

    第三,重圓夢教育,輕實踐能力教育。我們的家長從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跨躍往往只瞄準一個點,走一條捷徑,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來圓自己的夢。事實上,根據自己子女的智力高低、興趣愛好來確定期望值,並隨著孩子的成長髮展加以適當的調整,這才是對子女的真正關心和愛護。在我們的調查中:1至6年級,在家掃地、洗碗的只有5%;初中1至3年級,在家洗衣、做飯、燒菜、整理房間,參加勞動的只有12%。所以,在子女中普遍存在著不愛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看不起勞動人民的不良現象。

    第四、氛圍不良的家庭教育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家庭教育的另一個惱人的問題是,一方面家長們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圍卻不利於孩子成長。如:有的家長經常搞窩裡鬥,鬧家患,打離婚,給幼兒的心靈造成創傷;有的家長則整天忙於工作、事業或做買賣賺錢,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檢點自己的行為……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形象對幼兒的影響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許多幼兒的性格、作風、行為習慣之所以很像父母,遺傳並非起決定作用,而主要是從父母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幼兒平時是很善於模仿的,他們對事物好壞的辨別還比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師說的或做的,就認為是好的、對的、美的。他們每天都在用最精細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和觀察著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學。於是,父母便成了他們學習的示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像一張張生動形象的圖譜一樣展示在幼兒們面前,幼兒從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漸形成自己的是非標準、善惡觀念和行為習慣。所以,有人也把這個時期的教育稱為「圖譜教育」。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現是良好的、適當的,幼兒看得見,學得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並健康地成長起來。否則,正如魯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點,便是子孫滅亡的伏線,生命的危機。」

    第五、物質獎勵。

    獎勵可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種。獎勵孩子本質上並不是壞事,但是,你必須明智的去選擇何時何地用何種獎勵。如果孩子做什麼事都期望獲得物質獎勵,那麼沒有得到物質獎勵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完全灰心喪氣,他們甚至會認為沒有物質獎勵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讓孩子在洗澡的時候很聽話,晚上給他多講個故事是比較合適的獎勵。而如果你答應改天給孩子買個新玩具,那就會走入物質獎勵的家庭教育誤區。物質刺激的確能對幼兒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使孩子有高度的積極性,可是產生的效力卻是短暫的。家長只考慮物質刺激給幼兒帶來的短期效應,而未考慮給幼兒造成的危害。從長遠來看,這種手段注定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幼兒受到多次物質刺激後,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於物質刺激,甚至做一點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資刺激實際上意味著對幼兒能力的懷疑,所以經常接受物質刺激的幼兒,在依賴於物質刺激的同時,還會產生一種自卑感。因此,家長應當慎用物質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勵的方法,給幼兒以精神上的激勵,促使幼兒不斷取得進步,到達成功的彼岸。

    家庭是育人的搖籃,家庭教育好似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長都能正視家教中的誤區,切實轉變自己落後的家教觀念,學習科學的教子方法,真正掌握家教的藝術,全面提高自身的家教水平和家教素養,才能最終避免家教誤區。願我們的家庭教育開出成功之花,結出成功之果!

    不少家庭十分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而對法治教育卻重視不夠。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十分自信,總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至於觸犯法律,而當孩子真的觸犯法律後又後悔莫及。還有些家長片面地認為,法治教育是學校和社會的事,家庭只要督促孩子學好功課就行了。由於這些錯誤認識在作怪,致使不少家庭對孩子進行法治教育的觀念十分淡薄,從而又導致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識淡薄。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還不知道犯的是什麼罪、觸犯了什麼法律。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小細胞。「細胞」與整個「肌體」是息息相關的,每個「細胞(家庭)」都健康和諧了,整個社會的「肌體」必然會健康和諧。反之,如果構成社會大系統的最小單元——家庭出現了問題,那麼整個社會的不和諧就會彰顯。正如孟子所講,「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可見,家庭的和諧與否,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系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而要想實現家庭的健康與和諧,正確家庭教育是關鍵,家庭教育的根本:身教重於言教。自己生的小孩自己教。家庭教育不能委託別人和學校。沒有一個人是完全準備好了做父母,然後才來做父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