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寫作第一範本 正文 第四十八章 由鸛鳥想到的
    王國維可謂近代大儒,被人們稱為古文化的煞尾者。正是這樣一代大儒,卻在清朝覆滅之後隨之而去了。王國維的沉湖,有人認為他是「鐵桿」的晚清遺民,為「國」捐軀。而我很想同意余秋雨先生的意見:他是死於一種文化。不免令人聯想到屈原的投江。

    但仔細想想,如果王國維能有一點兒鸛鳥「水果大至」的預知本領——也就是他能夠知道一個腐朽王朝的終將被取代,儘管其過程是萬分痛苦的;又如果王國維有一點兒子游那種「君子善假於物」的做派——也就是他其實不必對處身其中的中國文化精神作太過徹底的失望;那麼他或許就不會在清朝*崩毀後選擇解脫。

    應該說,作為一介文人,屈原的死是悲壯的,他以死成全了自己對濁世地抗拒也成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比起來,王國維的死則不同,至今還沒有見一種關於其死因的解釋是有說服力的。我要說這種無法解釋,正好證明了王國維就是他死於他的短視。

    如果他沒有選擇沉淪,以他的睿智,積極作為,也許他會是另一種文化(*革命)的先驅,會給更多的人帶來新生活的希望。一如子游有憾於鸛鳥,歷史原來總給人帶來無盡的愁思呀!

    涓生,這是魯迅《傷逝》裡的人物。他與子君在一起時是快樂的。「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這是涓生講的。他講得很對,於是,我便知道涓生最初是想給子君幸福的,但他竟沒有預知到在那個禮教「吃人」的社會,子君終會走向死亡的殿堂啊!他真的沒有看到生活是否允許他這樣做,社會是否允許他這樣做?涓生所見不深,所知有限,所為太少,竟加速了子君的死啊。

    人哪,為什麼跳出自己的那個世界就那麼的難!鸛鳥預知到了洪水的將臨,最終仍逃不過失去家園的痛苦,它的巢實在是沉淪於自己的短視;子游不知洪水的來襲,從鸛鳥搬家而避免了一場大難,他的成功就在於見之遠、思之深、做之當。這則寓言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日前從國家統計局獲悉,四川省部分地區政府對退耕還林的後續產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致使部分農民的生活長期缺乏保障,開始出現「退林還田」的倒反現象。同在四川,瀘定縣退耕還林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推動後續發展。從1999年至2003年,該縣通過退耕還林開發經濟林木,桑、花椒、核桃、板栗等均在萬畝左右,農民受益,溫飽基本得以解決。

    環視我們現實的社會人生,太多的時候,太多的人因為短視,而遺禍無窮。他們每為眼前浮雲所障,看不到未來的發展,事物的必然。他們也像鸛鳥一樣,只能在天空中哀鳴。

    其實原因只在一個,他們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