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鑿齒(328年-413年),字彥威,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代為荊楚豪族,東漢襄陽侯習郁之後人。習鑿齒多才多藝,少有志氣,博學*,以文筆著稱,談名亦稱著一時。與清談之士韓伯、伏滔相友善。精通玄學、佛學、史學、主要著作有《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逸人高士傳》、《習鑿齒集》等。其中《襄陽耆舊記》是中國最早的人物誌之一。《漢晉春秋》亦為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初為荊州刺史桓溫的別駕(有刺史之半之稱。)桓溫北伐時,也隨從參與機要。後桓溫企圖稱帝,習鑿齒著《漢晉春秋》以制桓溫野心。因忤桓溫,遷為滎陽太守。不久辭職歸鄉。習鑿齒亦精通佛學,力邀著名高僧釋道安到襄陽弘法。亦在我國佛學史上產生深遠影響。前秦苻堅攻陷襄陽,將鑿齒和道安法師二人接往長安,說:「朕以十萬師取襄陽,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因習有腳疾,故稱半人)」[1]後襄陽為晉室收復,習鑿齒被征以國史職事,未就而卒。習鑿齒有三子:習辟強、習辟疆和習辟簡。其中長子習辟強,才學有父風,元興元年位至驃騎從事中郎。
習鑿齒(328-413),字彥威,號半山,東晉荊州襄陽郡(今湖北襄陽)人,遷居今新余市渝水區歐裡鎮白梅村,東晉史學家,曾任滎陽太守,著有《漢晉春秋》。
習鑿齒生於晉成帝鹹和三年(328)八月十三日。當時-東晉大權落在門閥世族出身的大將手中,他們盤據在揚州、江州、荊州、武昌等重鎮,控制朝政,皇權因而衰落。習鑿齒年少時,胸懷大志,想成就一番事業,深得當時東晉大將荊州刺史桓溫的賞識,被授為從事。習鑿齒發憤讀書,博學多才,以文章著稱。江夏相袁喬很器重他,多次對桓溫稱讚習鑿齒的才能。習鑿齒轉為西曹主簿,親遇隆密,連升為別駕。桓溫出征討伐,習鑿齒或跟從或留守,均肩負重職,成績顯著,深得信任。習鑿齒還與清談之士韓伯、伏滔相友善。爾後,因得罪了桓溫,貶官為戶曹參軍。習鑿齒的兩個舅舅羅崇、羅友一起曾被桓溫授為從事,後來都升為別駕,這次也因習鑿齒受到牽連。兩舅找恆溫論理,桓溫雖然有氣,但思前想後,仍然提拔兩舅為襄陽都督,習鑿齒為滎陽太守。桓溫的弟弟恆秘也非常有才氣,與習鑿齒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不久,習鑿齒見桓溫有野心,用書信把\"承蜀漢為正\"的心情向恆秘傾訴,並在榮陽郡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全書共五十四卷。書中記載了上起東漢光武帝、下至西晉憨帝期間近三百年的史事。在敘述三國歷史時,以蜀漢劉備為正統,魏曹*為篡逆,認為晉司馬氏雖受魏禪,應是繼承漢祥,不應繼魏;並說晉朝國統不正,不能昭示後世等等。書中謂晉承漢為正統,提出了\"晉雖受魏禪而必以承漢為正\"的千古綱常之論。書中對諸葛亮志在中興漢室、渴望統一大業的政治抱負熱情謳歌。因他對諸葛亮深懷敬仰之惰,還專程去隆中憑弔諸葛亮故宅,並寫了《諸葛武侯宅銘》。文中記敘了諸葛亮故宅的情景,論述了諸葛亮志在中興漢室、統一中原大業的抱負,頌揚了公正無私、執法嚴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現四川成都的武侯祠裡,後人留下這樣一副對聯:\"異代相知習鑿齒,千秋同祀武鄉侯。\"
相傳前秦符堅攻陷襄陽,符堅久仰習鑿齒大名,多次請習鑿齒做官,習鑿齒避而不仕。習鑿齒厭倦官場,潔身自好,棄官為民,舉家南遷,避居萬載書堂山,再遷至新余白梅村。據史記載,走到新余歐裡白梅時,正值嚴冬大雪,見白梅一樹,噴珠吐玉,逾月不卸,因而喜曰:\"此老梅是我宜家之兆也!\"於是定居下來,並命名此地為白梅。習鑿齒定居後,在白梅創辦\"半山學舍\",傳經授史,學舍一直保留到1957年才被毀,如今學舍舊址上重建白梅小學。
習鑿齒卒於義熙九年(413),享年85歲,葬於現新余市分宜縣雙林鎮棗木山。棗木山位於白梅村西南7公里處,囚周山巒綿亙起伏,山勢懸崖陡峭,樹木茂盛。墓佔地20餘平方米,直徑5米左右,從墓基到墓頂約為1.5米。墓前有一青石墓碑,上鎊刻\"始祖東晉榮陽侯習鑿齒老爺、羅氏夫人墓\",右刻\"乾隆四十六年子月冬至吉旦\",左刻\"四十四世孫玉梅,塘西習一本同孫合族重立\"。墓前側2米處,豎立兩根上刻\"習氏華表\"石柱,上有兩尊蹲踞的石獅。石獅在十年動亂期間遭到破壞,早已毀滅殆盡。習鑿齒為人剛直,不慕榮祿,雖在外漂泊,並不因失宮受挫而沉淪,白首之心,窮且益堅,其功績已光昭史冊,趣聞軼事,流傳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