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說,兩江上海科技園區的設立,在某種程度上,拉進了兩江與國外廣大投資商人之間的距離。再加上中國龐大而廉價的勞動力群,科技園區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兩江總督姚興華實施金融經濟政策改革的決心和良好勢頭。這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兩江上海科技園區剛一設立,便有十數家外資企業申請進入。
是否同意這十數家外資企業進入科技園區,兼任科技園區督辦的上海道馬文卿專門去請示了一次總督大人。姚興華給他的答覆是,在兩江的土地之上,只要按章納稅,服從官府管理,不違反大清律和兩江上海科技園區管理辦法(暫行),不論他是哪一國人,不論他投資多少,不論他從事何種行業,我們都要熱烈歡迎、熱情接待、熱心服務。
在姚興華的這三個熱心的指導下,科技園區在成立後不到一周的時間裡,便有三十三家中外企業到這裡來投資,總投資額高達兩百萬兩白銀,興建廠房所佔用的土地面積超過了七百畝。
成績確實是喜人的,可是仔細得看一看投資人名單,便會發現,這三十三家進入科技園區的企業當中,外企就佔去二十八家,剩下的五家工廠,也都是湖商四象,這種資產雄霸一方得大家族的產業。還有一問題就是,這三十三家企業,竟然全部都是從事湖絲相關的產業,沒有一家是重工業企業。
大量的資金被投入到輕紡織工業中去,完全與當初建立科技園區的初衷不相符,也與姚興華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上海-南京重型工業帶的施政方針格格不入。
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因為一直以來,兩江的經濟產業鏈都是以湖商的湖絲,徽商的產茶業這兩種輕工業為主有關。而兩江現有兩大重工企業,雖然成立的時間很早,可時到今日,仍然還在負債經營,這也在一方面打擊了那些有意投資重工業資本家的興趣。
為了全面扭轉這種局面,也為了給那些有意投資重工業的民營企業家,樹立一個成功的榜樣,姚興華決定先自掏腰包,在上海成立一家大型的重工企業。
最初的想法,是想在上海成立一家瓊州重工集團分公司,以生產瓊州重工研究院的最新科研成功,在英國註冊了專利的軍用裝甲——瓊州乙鋼(哈維鋼,已可以量產。),也可以就近提供給江南造船廠使用。
可是在通過電報與瓊州知府徐德昌一番溝通後,姚興華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其原因是在兩江,尤其是上海周邊地區,現在還沒有一家煉鐵廠的產品質量,可以達到煉造哈維鋼的要求。
就在姚興華為重工業難以發展而撓頭的時候,馬文卿上報給了姚興華一份申請兩江投資基金的申請書。這份申請書是兩江上海科學院下屬的技術科學部機器動力科起草的,起草人是三個德國人,、。
在這份申請書的前半部分,三個人大肆吹噓各自在來中國以前興辦的汽車廠規模有多麼龐大,技術有多麼先進,外形設計有多麼考究,產品有多麼的受歡迎。完全沒有考慮到,如果他們說的都是真的話,他們怎麼還會落魄到接受中國人的聘用,來到遠離家鄉萬里之遙的上海發展。
不過相比於前半部分的好無營養,在申請書的後半部分,其有關新式汽油機的內容就頗為引人了。三人先是簡單介紹了各自現已擁有專利權的汽油發動機的詳細情況,和使用這些發動機所生產出來的汽車數據資料,隨後,又著重介紹了三人計劃共同研製的一款新型汽油機的強勁性能,並向姚興華描繪了一幅未來必將是屬於汽車的世界的美麗畫卷。
其實,早在姚興華出任兩江總督,並拜託駐德公使將這三人找來之前,就曾動過建立一家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廠的主意,只不過後來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瓊州鐵廠和瓊州重工集團的建設中去,以至於竟把這事給忘到了腦後。要不是這三人自己主動找上門來,姚興華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想起興辦中國人的汽車城這件大事呢。
好在,就算是從一八九零年一月份才開始發展汽車產業,應該也還不算太晚,畢竟此時的汽車產業,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還只是處於起步摸索階段,世人也還都在為這個「不需要馬拉的馬車」,最終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喋喋不休,爭論不已。
並且,姚興華投資汽車廠,還有一個有利之處,,都已經在德國各自開設了一家汽車製造廠,雖然經濟效益很差,可畢竟也都能夠算得上是有經驗的人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