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 正文 第九章 美元死穴與黃金一陽指
    “如果所有銀行的貸款都被償還,銀行存款將不復存在,整個貨幣流通將會枯竭。這是一個令人驚愕的想法。我們(美聯儲)完全依賴商業銀行。我們貨幣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無論是現鈔還是信用,都必須有人來借才能產生出來。如果商業銀行(通過發放信貸)制造出足夠的貨幣,我們的經濟就會繁榮;否則,我們就會陷入衰退。我們絕對沒有一種永久性的貨幣系統。當人們抓住了整個問題的關鍵之處,我們(貨幣系統)可悲的荒謬之處,以及(美聯儲)令人難以置信的無助,就會變得如此明顯。貨幣是人們最應該調查和思考的問題,它的重要性在於,除非人民廣泛地理解這個(貨幣)系統並立刻采取措施修正它,否則我們現在的文明將會崩潰。”[9.]

    羅伯特.漢姆費爾,美聯儲亞特蘭大銀行

    本章導讀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可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債務貨幣就是當今主要發達國家所通行的法幣(FiatMoey)系統,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貨幣化”的債務所構成。

    美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債務產生的同時被創造出來,在債務償還的同時被銷毀。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每一張欠條在每一天裡都在產生債務利息,而且是利滾利地增加著,這些天文數字的利息收入歸誰呢?歸創造出美元的銀行系統。債務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貨幣總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現有貨幣總量之外再創造出新的債務美元,換句話說,人民借錢越多,就必須借更多的錢。債務與貨幣死鎖在一起,其邏輯的必然結果就是,債務永遠增加,直到其債務貨幣遭人徹底拋棄或其利息重負壓垮自身經濟發展,導致整個體系的最終崩潰。債務的貨幣化乃是現代經濟最嚴重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之一,它是通過透支未來來滿足現在的需要。中國有句老話,寅吃卯糧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另一類貨幣,就是以金銀貨幣為代表的非債務貨幣。這種貨幣不依賴於任何人的許諾,不是任何人的債務,它代表的是人類已經完成的勞動成果,是人類數千年社會實踐中自然進化而來的。它不需要任何政府力量的強制,它可以跨越時代與國界,它是貨幣中的最終支付手段。

    在所有貨幣中,金銀貨幣意味著“實際擁有”,而法幣則代表“欠條+許諾”。二者的價值“含金量”有著本質區別。

    中國的人民幣則介於二者之間。盡管人民幣目前也存在著“債務化貨幣”的成分,但就其主體而言,仍然是體現過去已經完成的產品與服務的度量。人民幣的發行並非像美元一樣必須以國債作抵押,由私有中央銀行發行貨幣,所以得以避免了落入私人腰包的巨額利息支出,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民幣的屬性更接近金銀貨幣。同時,由於人民幣沒有金銀作為支撐,它又有法幣的基本屬性,必須依靠政府的強制力才能保證貨幣價值。

    真正理解西方法幣制度,尤其是美元制度的內在本質,是人民幣未來改革的必要前提.

    部分儲備金體系(FratioalReserveBaig)通貨膨脹的策源地

    “(現代)銀行原本就是不公正的,它帶著罪惡降生。銀行家們擁有著地球。剝奪他們的一切,但留下創造儲蓄(Deposit)的權力,他們只需要動動筆,就能創造出足夠的儲蓄來贖回他們丟失的一切。但是,如果剝奪了他們創造儲蓄的權力,一切財富的好運都會消失,也包括我自己的,它們(創造儲蓄的權力)應該消失,因為這將帶來一個更幸福和更美好的世界。但是如果你們願意繼續成為銀行家們的奴隸,並為你們的被奴役支付費用,那就讓他們繼續創造儲蓄好了。”

    約四亞.斯坦普爵士英格蘭銀行行長,英國第二富豪

    最早的金匠銀行家們提供的是純粹的“金幣存放業務”,當儲戶將金幣交給銀行家時,銀行家提供標准格式的收據,這些收據就是“銀行券”,這些金幣的“衍生物”逐漸成為社會交易的媒介,被稱之為貨幣。

    此時的銀行是處在完全儲備金體系之下,它隨時可以將“銀行券”兌換成金幣。其主要收入就是儲戶繳納的“托管費”。

    久而久之,“聰明的”金匠銀行家發現平時只有很少的儲戶前來要求將“銀行券”兌換成金幣,眼看著金窖裡的黃金躺在那裡睡大覺,銀行家不禁開始心癢起來,如何才能“盤活”這些沉睡的資產呢?

    社會上總有一些人急需用錢,於是銀行家就告訴他們可以到銀行來借錢,只要在規定期限內償還本金,再支付一些利息就可以了。當借錢的人來到銀行,銀行家就用多開“收據”的辦法,增發“銀行券”來進行貸款,坐收利息。只要不增發得太過份,一般不會引起儲戶懷疑。長期的經驗說明,增發比如0倍的“銀行券”是安全的。由於貸款利息收入是無中生有的意外之財,當然是多多益善,於是銀行家開始到處拉儲戶,為了吸引人,他們開始對原本收費的存放托管業務支付利息。

    當從事金幣儲藏業務的金匠銀行家開始進行貸款業務時,他實際上為原來的儲戶提供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服務產品,第一種是純粹“金幣存放”,第二種是“投資儲蓄”。這二者的本質區別在於“金幣的所有權”。在第一種情況下,儲戶對在銀行家那裡儲放的金幣擁有絕對的所有權,銀行家必須承諾儲戶可以隨時拿收據來兌換金幣。而第二種則是儲戶在一段時間內,喪失對儲放金幣的所有權,由銀行家進行風險投資,當收回投資之後,儲戶才能重新獲得所有權。

    第一種“金幣存放”所對應的銀行券是“事實存在”,是全額儲備,而第二種“投資儲蓄”所對應的銀行券則是“欠條+許諾”,銀行券發行的數量多於銀行實際的金幣擁有量,是部分儲備。而這種“欠條+許諾”的銀行券與生俱來就帶有風險系數和通貨膨脹的天性,這種天性注定了這種銀行券非常不適合於承當社會產品和服務的交易媒介。

    部分儲備金系統天生就有模糊兩種銀行服務產品界限的沖動。銀行家們在銀行券的設計上推行“標准化”,讓普通人很難區分兩種銀行券的本質差異,數百年來,盎克魯-薩克遜國家因此而產生的法律訴訟汗牛充棟。當憤怒的儲戶狀告銀行家未經許可,擅自將儲戶認為的“托管金幣”貸款給別人時,銀行家則聲稱,他們有權支配儲戶的金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848年的“佛雷對希爾及其他人”(FoleyvsHilladOthers)一案

    “當(儲戶的)金錢存入銀行時,就完全不再屬於儲戶了;此時,金錢屬於銀行家,他則有義務在儲戶要求時歸還相應數額的金錢。存放在銀行,被銀行家所管理的金錢,在所有的意義和內涵上,都是銀行家的金錢,他有權任意處置。他沒有義務回答儲戶這些錢是否處於危險境地,他是否進行有害的投機,他沒有義務像對待別人財產那樣保存和對待它;但是,他當然對(儲戶存放金錢的)數額有義務,因為他被合約所約束。”[9.2]

    在英美法系之下,英國法官的這個判決無疑成為了一個金融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儲戶存放在銀行的自己辛苦掙來的金錢突然失去了法律保護,這嚴重地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在此之後,盎克魯-薩克遜國家的銀行完全拒絕承認“儲蓄托管”的合法性,全額儲備金失去了合法地位,一切儲蓄都變成了“風險投資”。從法律上奠定了部分儲備金體系的壟斷地位。

    85年的滑鐵盧戰役,羅斯切爾德家族銀行以早於英國官方24小時的時間差得知戰爭結局,從而一舉掌握了英國國債市場,控制了大英帝國的貨幣發行,隨後不久,又相繼控制了法國、奧地利、普魯士、意大利等國的貨幣發行,把持世界黃金市場定價權長達近200年。羅斯切爾德、謝夫、沃伯格和其他猶太銀行家族在各國設立的銀行網絡,事實上形成了最早的國際金融體系和世界清算中心,只有加入他們的結算網絡,其它銀行的支票才能跨國流通,他們逐步形成了銀行家的卡特爾集團。這些家族的銀行准則成為了當今世界金融業的“國際慣例”。

    銀行卡塔爾是部分准備金制度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也是最大的受益者。當這種“金融特殊利益集團”的能量達到相當規模時,他們勢必要扶持甚至直接建立對自身最為有利的政治和司法游戲規則。

    93年,當國際銀行卡塔爾在美國終於成功地建立了部分准備金體系的“楷模”-美聯儲之後,全額准備金制度的貨幣逐漸在競爭中被“劣幣”所驅逐。當時的美國政府發行的“白銀券”和“黃金券”堪稱全額准備金制度的幸存者,兩種紙幣背後,都有美國政府00%足額的真金白銀做抵押,一盎司的黃金白銀對應著等值的紙幣,即使銀行系統的所有債務同時被償還,市場上仍然有全額儲備的“金銀美元”在流通,經濟照樣能夠發展,就像93年美聯儲存在之前一樣。

    93年以來,部分儲備的美聯儲“劣質美元”就開始在市場上逐漸驅逐全額儲備的真金白銀“優質美元”,國際銀行家就是要制造一種部分儲備金制度壟斷現代金融世界的既成事實,並將政府從貨幣發行領域徹底踢出去,所以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來妖魔化黃金和白銀,並最終在20世紀0年代成功地廢除了白銀美元,並在97年砍斷了黃金與美元的最後關聯,從此,部分准備金制度終於完成了壟斷。

    2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美聯儲紐約銀行是這樣描述美元的,“美元不能夠兌換財政部的黃金或其它任何資產。關於支撐‘美聯儲券’的資產問題沒有實際意義,它只有記賬方面的需要…銀行在借款人承諾還錢時(IOU),產生出貨幣。銀行是通過將這些私人和商業債務‘貨幣化’來創造金錢的。”

    美聯儲芝加哥銀行的解釋是,“在美國,無論是紙幣還是銀行存款,都不像商品一樣具有內在價值,美元僅僅是一張紙。銀行存款也只是記賬簿中的若干數字。硬幣雖然擁有一定的內在價值,但通常遠低於它們的面值。

    那究竟是什麼使得這些支票、紙幣、硬幣等工具在償還債務和其它貨幣用途中,能夠被人們按照它們的面值來接受呢?主要是人們的信心,人們相信在他們願意的情況下,他們隨時可以用這些貨幣換成其它的金融資產以及真實的產品與服務。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政府用法律規定,這些‘法幣’必須被接受。”[9.3]

    也就是說,債務的“貨幣化”創造了美元,而美元的票面價值必須由外力來強制。那麼債務究竟是如何變成美元的呢?要搞清“債轉錢”的細節,我們必須拿著放大鏡來仔細觀察美國的貨幣運作機制。

    作為非金融專業的讀者,可能需要反復閱讀以下的內容,才能完全理解美聯儲和銀行機構的“造錢過程”。這是西方金融業最核心的“商業機密”。

    由於美國政府沒有發幣權,而只有發債權,然後用國債到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那裡做抵押,才能通過美聯儲及商業銀行系統發行貨幣,所以美元的源頭在國債上。

    第一步,國會批准國債發行規模,財政部將國債設計成不同種類的債券,其中一年期以內的叫做T-Bills(TreasuryBills),2-0年期的叫T-otes,30年期的叫T-Bods。這些債券以不同的頻率在不同的時間裡,在公開市場上進行拍賣。財政部最後將拍賣交易中沒有賣出去的國債全部送到美聯儲,美聯儲照單全收,這時美聯儲的賬目上將這些國債記錄在“證券資產”(Seuritiessset)項下。

    因為國債由美國政府以未來稅收作為抵押,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資產”。當美聯儲獲得了這一“資產”之後,就可以用它產生一項負債(Liability),這就是美聯儲印制的“美聯儲支票”。這是“無中生有”的關鍵步驟。美聯儲開出的這第一張支票背後,沒有任何金錢來支撐這張“空頭支票”。

    這是一個設計精致和充滿偽裝的步驟,它的存在使政府拍賣債券時更加易於控制“供求”,美聯儲得到借錢給政府的“利息”,政府方便地得到貨幣,但又不顯露大量印鈔票的痕跡。明明是空手套白狼的美聯儲,在會計賬目上竟然是完全平衡的,國債的“資產”與貨幣的“負債”正好相等。整個銀行系統被巧妙地包裹在這一層外殼之下。

    正是這一簡單而至關重要的一步,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正。人民的未來稅收被政府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來“借出”美元,由於是向私人銀行“借錢”,政府就欠下了巨額利息。其不公體現在

    一,人民未來的稅收不應被抵押,因為錢還沒有被掙出來,抵押未來必然導致貨幣購買力貶值,從而傷害了人民的儲蓄。

    二,人民的未來稅收更不應該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銀行家們在幾乎完全不出錢的情況下,就突然擁有了人民未來稅收的承諾,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三,政府憑白無故地欠下巨額利息,這些利息支出最終又成為人民的負擔。人民不僅莫名其妙地被抵押了自己的未來,而且現在就要立刻交稅來償還政府欠私有中央銀行的利息。美元的發行量越大,人民的利息負擔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遠無法還清!

    第二步,當聯邦政府收到並背書美聯儲開出的“美聯儲支票”後,這張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聯儲銀行並搖身一變,成了“政府儲蓄”(GovermetDeposits)並存在政府在美聯儲的賬戶上。

    第三步,當聯邦政府開始花錢,大大小小的聯邦支票構成了“第一波”貨幣浪潮湧向經濟體。收到這些支票的公司和個人紛紛將它們存到自己的商業銀行賬戶上,這些錢又變成了“商業銀行儲蓄”(ommerialBaDeposits)。此時的它們呈現出“雙重人格”,一方面它們是銀行的負債,因為這些錢屬於儲戶,早晚要還給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構成銀行的“資產”,可以用於放貸。從會計賬目上一切都還是平衡的,同樣的資產構成了同樣的負債。但是,商業銀行在此開始借助“部分准備金”(FratioalReserveBaig)這一高倍放大器,開始准備“創造”貨幣了。

    第四步,商業銀行儲蓄在銀行賬目上被重新分類為“銀行儲備”(BaReserves)。此時,這些儲蓄已經由銀行的普通“資產”,一躍為生錢種子的“儲備金”。在“部分准備金”體系之下,美聯儲允許商業銀行只保留其0%的儲蓄做“儲備金”(一般而言,美國銀行只保留相當於總儲蓄額的%到2%的現金和8%到9%的票據在自己的“金庫”裡,作為“儲備金”),而將90%的儲蓄貸出。於是,這90%的錢就將被銀行用來發放信貸。

    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問題,當90%的儲蓄被貸款給別人之後,原來的儲戶如果寫支票或用錢怎麼辦?

    其實,當貸款發生的時候,這些貸款並不是原來的儲蓄,而是完全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新錢”。這些“新錢”使銀行擁有的貨幣總量比“舊錢”立刻增加了90%。與“舊錢”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新錢”可以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這就是“第二波”湧到經濟體中的貨幣。當“第二波”貨幣回到商業銀行中時,就產生了更多波次的“新錢”創造,其數額呈遞減趨勢。

    當“第20幾個波次”結束時,一美元的國債,在美聯儲和商業銀行的密切協同下,已經創造出了0美元的貨幣流通增量。如果,國債發行量及其創造貨幣的余波所產生的貨幣流通增量大於經濟增長需要時,所有“舊錢”的購買力都會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當200年到200年,美國新增了3萬億美元國債時,其中相當部分直接進入了貨幣流通,再加上多年前的國債贖買和利息支付,所造成的後果就是美元劇烈貶值和大宗商品、房地產、石油、教育、醫療、保險價格的大幅上漲。

    但是,大多數增發的國債並沒有直接進入銀行系統,而是被外國中央銀行,美國的非金融機構,和個人所購買。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購買者花的是已經存在的美元,所以並沒有“創造出”新的美元。只有當美聯儲和美國的銀行機構購買美國國債時,才會有新美元的產生,這就是美國能夠暫時控制住通貨膨脹的原因。不過,掌握在非美國銀行手中的國債,遲早會到期,另外利息也需要半年支付一次(30年國債),這時,美聯儲將無可避免地造出新美元。

    從本質上看,部分准備金制度加上債務貨幣體系是長期通貨膨脹的元凶。在黃金本位下,其結果必然是銀行券發行量逐漸大幅超過黃金儲備量,而導致金本位必然解體。在布雷頓體系下,則是必然導致黃金兌換體系的崩潰。而在純粹法幣制度下,最終將無可避免地產生惡性通貨膨脹,最終導致世界范圍的嚴重衰退。

    在債務貨幣之下,美國將永遠無法償還國債、公司和私人債務,因為還清債務之日,也正是美元消失之時。美國的總債務非但不會減少,隨著債務利息利滾利的雪球效應和經濟自然增長的貨幣需求,美國的債務總量將會持續上升,而且速度越來越快。

    3.美國的“債務懸河”與亞洲人民的“白條”

    美國80年代的發行的規模空前的國債,由於利息頗高,極大地吸引了私人和非銀行機構的投資者,外國中央銀行也趨之若鶩,在這個現有美元的回流重新使用的過程中,新美元創造較少。到了90年代,由於打垮了世界主要競爭貨幣,美元國債仍然搶手,進口日常商品的價格在第三世界國家貨幣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也顯得格外便宜,美國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歲月。200年以來,由於反恐戰爭的龐大開支和80年代以來大量發行的各種期限的國債紛紛到期,以及越來越大的利息支出,迫使美國發行更多的國債來替換老國債。從93年到200年,美國在87年裡一共積累了萬億美元的國債,而從200年到200年,短短的5年多的時間裡,美國竟增加了近3萬億美元的國債,美國聯邦國債總量已高達8萬000億美元,並以每天的速度增加著。美國聯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已在政府開支中高居第三位,僅次於醫療健康和國防,每年高達近4000億美元,占其財政總收入的7%。

    從982年到992年,美國貨幣增發尚處在“溫和增加”狀態,年均增加8%。但從992年到2002年,美國貨幣增發進入“快車道”,達到了2%。從2002年開始,由於反恐戰爭和刺激瀕臨衰退的經濟的需要,在戰後利率接近最低點的情況下,美國貨幣增發速度達到了驚人的5%。其實,從美國國債增發的陡度來看,一切已屬必然。美聯儲在200年3月宣布停止M3廣義貨幣統計報告並不是偶然的。

    200年9以來,葛林斯潘為挽救股市和債券市場,不顧後果的把利率從%迅速降到%所造成的美元信貸暴漲,使美元在全世界泛濫成災,人們終於明白了,原來美元其實是印著綠色花紋的紙片。全世界的主要美元持有者幾乎同時撲向了房地產,石油,黃金,白銀,大宗商品等美聯儲變不出來的東西。一位法國投資者說“紐約人能發行美元紙幣,但只有上帝才能發行石油和黃金。”其後果就是,原油價格從22美元一桶上漲到0美元,黃金、白銀、白金、鎳、銅、鋅、鉛、大豆、糖、咖啡、可可等價格分別是2002年價格的20%到300%。但經濟學家仍然信誓旦旦的說通貨膨脹只有-2%,人們不禁想起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美國的總債務已高達44萬億美元,這些債務包括聯邦國債,州與地方政府債務,國際債務,私人債務的總和。這些債務平攤到每一個美國人身上高達近5萬美元,一個四口之家要負擔近0萬美元的債務。在私人債務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數目龐大的住房按揭貸款和信用卡欠款。

    如果以5%的保守利息計算,44萬億美元每年需要支付高達2.2萬億美元的利息,幾乎相當於美國聯邦政府全年的財政總收入。在全部債務中,近70%的債務都是990年以後“創造”出來的。現在的美國已經不可能再發動80年代初的高利率戰爭來套牢第三世界國家了,因為美國本身已經嚴重負債,任何高利率的政策都無異於經濟自殺。

    債務“金錢化”,再加上部分儲備金這一超級放大器,已經嚴重透支了美國人民未來的財富。到200年,美國人所上繳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的總額,在聯邦政府那裡僅稍事停留,就立刻全部轉入銀行系統以支付債務美元的利息。個人繳納的所得稅沒有一分錢用到了政府身上,各地區的教育開支主要靠當地的地產稅收入,全美國的高速公路建設和維護用的是汽油稅,對外用兵的戰爭費用恰好等於美國公司繳納的公司稅。換句話說,3億美國人被銀行家“間接征稅”了幾十年,而且還要年復一年被繼續盤剝下去。美國人民的儲蓄,則通過長期通貨膨脹被銀行家的“潛在稅收”再刮掉一層皮。

    先不論美國的債務人是否還能還得清這利滾利的債務,問題是美國政府壓根兒就沒有打算償還國債。美國政府只是不斷地用永遠增加的新債券去替換老債券(DebtRollover)以及老債務所累積的利息,循環往復,直至永遠。正如美聯儲費城銀行指出,“在另一方面,日益增加的眾多分析家現在認為國債是非常有用的,甚至是(經濟的)福音。他們認為國債完全不需要減少。”

    是啊,如果一個人可以不斷靠借越來越多的債務來過著奢侈的生活,而且可以永遠不用還錢,天底下只怕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好事了。這種聽起來類似“經濟永動機”的“好事”,現在正在美國大行其道。這些經濟學家們認為可以用不斷增加債務來永遠享受“美好生活”的想法,與認為一國可以靠多印鈔票就能致富的思路,並沒有本質區別。

    這些學者們還進一步指責亞洲和其它國家過多的儲蓄才是造成世界經濟結構失調的根本原因,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論調已足以證明其學術道德已墮落到何等觸目驚心程度。亞洲國家過多的儲蓄?他們哪裡還有過多的儲蓄呢?這些幾十年辛苦積攢的儲蓄正在源源不斷地通過購買美國國債,被美國吸進了這個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經濟永動機”的“偉大試驗”中去了。

    亞洲國家“出口導向”的經濟對美國國債的需求,就像吸毒上癮一般,一刻不被人吸血,就會周身不通泰。而美國也樂得拿這種實質上“永不償還”的國債來給亞洲人民打白條。不過,亞洲國家最終必然會意識到,為了區區5%的美國國債名義回報,冒的卻是美元資產無法挽回的劇烈貶值的實質風險,無論如何不是一件合算的投資。

    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指出,如果中國停止平均每星期幾十億美元國債的購買量,美國經濟就會有大麻煩,但是中國經濟由於向美國出口萎縮也會有大麻煩,事實上,雙方已經陷入“金融恐怖平衡”的狀態。

    4.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霸盤生意”

    如果每年以利滾利方式增加的至少2萬億美元的利息支出遲早會被“創造”出來進入貨幣系統的話,盡管其中一部分可以用更高債務的代價往未來堆積,另外一部分利息美元增發也足以造成顯著的通貨膨脹,但奇怪的是,美國的通脹(I)似乎並不明顯。國際銀行家的魔術是怎樣玩兒的呢?

    竅門在於必須有吸納大量貨幣增發的去處,這就是近十幾年來畸形膨脹起來的金融衍生品市場。

    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名義價值(otioalValue)總額幾乎為零,到200年,這個市場的總規模已經達到370萬億美元!相當於全世界的GD總和的8倍多。其增長速度之快和規模之大足以撐破任何正常的人類想象力。

    金融衍生產品的本質是什麼呢?和美元一樣,也是債務!它們是債務的打包,它們是債務的集合,它們是債務的集裝箱,它們是債務的倉庫,它們是債務的喜馬拉雅山。

    這些債務被作為資產充斥著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也是這些債務被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當做資產放在賬戶上。這些債務被交易著,延期著,擠壓著,拉伸著,滾動著,填充著,掏出著,這是一個債務的盛宴,也是一個賭博的盛宴。在紛繁的數學公式背後,只有空和多兩個選擇,每一張合同都是一次賭博,每一次賭博都必見輸贏。

    既然是數百萬億美元的豪賭,這個賭場上必有莊家。誰是莊家呢?就是美國的最大的5家銀行,它們不僅是重量級的玩家,而且是做的是“霸盤”生意。

    美國財政部公布的200年第二季度的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市場報告中指出,美國最大的5家銀行,摩根大通(

    )ahase),花旗集團等,占全部902家銀行金融衍生產品總和的97%,收入占94%。在所有銀行金融衍生產品類別中,規模最大的是“利率產品類”(IterestRate),占整個盤子的83%,名義價值為987萬億美元。[9.4]

    在利率產品類別中,“利率掉期”(IterestRateSwap)占絕對優勢。“利率掉期”的主要形式是,在一定期限內,用“浮動利息現金流”去交換“固定利息現金流”,交易一般不涉及本金。其主要用途是以“更低的成本”來“模擬”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的運作。使用這種工具最多的就是美國兩大GSE(GovermetSposoredEtity)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這兩家超級金融公司用發行短期債券來資助30年固定利息的房地產貸款,輔之以“利率掉期”來對沖未來利率變化的風險。

    在億美元的利率衍生產品中,摩根大通獨占鰲頭,占有74萬億的分額。在金融領域中,0的資金槓桿比例進行投資已屬非常“冒進”了,00則是“瘋狂型”投資,90年代著名的超級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基金”(LogTermapitalMaagemet)在兩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指導下,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復雜的風險對沖數學模型,擁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計算機硬件設施,在以這一槓桿比例投資時,一不留神就輸了個精光,還險些拖垮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摩根大通做利率衍生產品時的槓桿潛在比例竟然高達2,堪稱世界之最[9.5]。

    摩根大通實際上做的是利率衍生產品市場的“霸盤”生意,它是幾乎所有對沖利率走高風險公司的對家。換句話說,絕大多數人需要在投資時防止未來利率突然暴漲,而摩根大通則向所有人保證利率不會暴漲,它賣的就是這樣一種保險。

    是什麼神秘的水晶球能讓摩根大通敢冒如此驚天動地的風險,來預測只有格林斯潘和美聯儲到時候才知道的利率變化呢?合理的答案只有一個,摩根大通本身就是美聯儲紐約銀行最大的股東之一,而美聯儲紐約銀行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私營公司,摩根大通不僅可以比其他人更早得知利率變化的消息,更是利率變化政策的真正制定者,而遠在華盛頓的美聯儲“委員會”僅僅是個執行機構而已,利率政策的變化並非像世人想像的那樣在美聯儲定期會議上才投票臨時決定的。當然,投票過程是逼真的,但是投票人從一開始就是被國際銀行家們安插好的。

    所以摩根大通做的是穩賺不賠的買賣。這就好比摩根大通是一家能夠人工控制降雨量的公司,而它賣的是洪水泛濫的保險,它當然知道洪水什麼時候泛濫,它甚至知道洪水要淹沒哪個地區。

    愛因斯坦曾說過,上帝不擲骰子。摩根大通敢玩金融衍生市場的“霸盤”生意,同樣不會擲骰子。

    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爆炸性的成長,政府的監管早已遠遠落後了。大量衍生產品的合同是在正規交易市場之外進行的,也叫做“櫃台交易”(Overtheouter),在會計制度上,也很難將衍生產品的交易與常規商業交易相類比,更不用說稅務計算和資產負債核算了。由於其規模龐大,金融槓桿比例嚴重偏高,對家風險難以控制,政府監管疏松,對於金融市場而言不啻為一枚定時核彈。

    正是由於這個投機市場的空前繁榮,大量吸吶了美國債務利息支付所“創造”的天文數字的流動性。只要巨額新增發的美元和海外回流的美元被這個高速旋轉的市場所裹攜進去,而不至於大量洩露到其它市場上,核心通貨膨脹指數就會奇跡般地被控制住。同理,一旦金融衍生市場崩盤,我們將見識到世界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

    5.政府特許機構(GSE):“第二美聯儲”

    “許多金融機構似乎並不理解這些(GSE所發行的短期)債券的風險性質。投資者們誤以為他們的投資完全可以避免(GSE)的信用風險,原因是在危機發生的時候,他們認為有足夠的預警時間可以等這些短期債券在幾個月後到期時從容套現。問題在於,當金融危機出現時,GSE的短期債券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最多幾天之內完全喪失流動性。盡管任何一個投資者可以選擇退出,但當所有投資者同時逃離時,誰也跑不掉。就像銀行擠兌時發生的情況一樣,由於這些短期債券所依托的房地產資產無法快速變現,從整體上來說,爭相拋售GSE的債券的嘗試不會成功。”[9.]

    美聯儲聖路易斯銀行總裁威廉.波爾,2005年

    政府特許機構(GovermetSposoredEtity)在這裡指美國政府特許授權的最大的兩家房地產貸款的公司房利美(Fa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這兩家公司負責建立美國房地產貸款的二級市場,其發行的以房地產為抵押品的債券(MortgageBaedSeurities)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實際上美國銀行系統所發放的7萬億美元的房地產貸款中的大部分,都轉賣給了這兩家公司。他們把這些長期的房地產按揭打成包,做成MBS債券,然後在華爾街出售給美國的金融機構和亞洲的中央銀行。在他們所發行的MBS債券和他們從銀行手中收購的房地產按揭貸款之間存在著一個利差,這就構成了這兩家公司的利潤來源。據統計,美國有0%的銀行持有這兩家公司的債券的資金超過銀行資本的

    作為上市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以追求利潤為導向,對他們而言,直接持有房地產按揭貸款更加有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和信用風險都將由他們自己承擔。當美聯儲從2002年開始漫長的升息過程時,房利美和房地美卻開始大量吃進並直接持有房地產按揭貸款,其總額到2003年底已高達.5萬億美元。

    作為承擔如此龐大債務的金融機構本該小心謹慎規避風險,其中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使資產和債務的期限(Duratio)吻合,否則利率波動的風險將難以控制。其次,應該避免以短期融資長期債務。傳統的保守方式就是發行長期可回收債券(allableBods),使得資產和債務時限達到同步,同時鎖定利差,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利率波動、按揭提前償還兩大風險。但是,實際上這兩家公司卻主要使用長期固定債券和短期債券來進行融資,其短期融資的規模高達每周必須滾動(RollOver)300億美元的短期債券,從而使他們自己暴露在高度風險之下。

    為了規避利率波動的風險,他們必須采取復雜的對沖策略,如使用債務和“利率掉期”(IterestRateSwap)產生一種短期債務+未來固定利息現金流的組合,來“模擬”長期債券的效果。用“掉期期權”(Swaptio)來對沖按揭提前償還風險。除此之外,他們還使用“不完備動態對沖”(ImperfetDyamiHedgig)策略,對短期可能的利率劇烈波動來個“重點防守”,對長期不太可能的利率振蕩則是“疏於設防”。通過這些措施,一切看起來都是固若金湯,成本也頗低廉,似乎是個完美的方式。

    在追求利潤的強烈欲望之下,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投資組合中,他們還大量吃進自己發行的MBS債券。乍聽起來似乎不合乎常理,哪有自己發行短期債券購買自己長期債券的道理?

    怪事自有怪事的道理。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國政府授權的房地產貸款二級市場的壟斷經營商,美國政府對這兩家公司提供著間接的擔保。所謂間接,就是美國政府對這兩家公司提供一定數量的信用額度(Lieofredit),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動用。另外,美聯儲可以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債券進行貼現,也就是說中央銀行可以直接將他們的債券進行貨幣化,近半個世紀以來,除了美國國債,還沒有任何公司的債券有此殊榮。當市場得知房利美和房地美所發行的債券幾乎等於美元現金時,其信譽度就僅次於美國國債了。所以他們所發行的短期債券的利息僅比國債略高,既然有如此低廉的融資來源,當然購買自己的長期債券仍然有套利的空間。

    可以不算誇張地說,這兩家公司的債券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美國財政部債券的角色,他們實際上成為了“第二美聯儲”,為美國銀行系統提供大量的流動性,尤其在政府不方便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在美聯儲進行了7此連續升息之後,金融市場上仍然呈現出流動性泛濫,原來被美聯儲吸回來的流動性又通過GSE大舉吃進銀行房地產貸款而流回了金融市場。這種情形恰似電影《地道戰》中鬼子從井裡不斷抽水然後灌入村裡的地道,聰明的游擊隊通過暗道又把灌進地道的水送回了井裡,搞得鬼子直納悶,不知道地道到底有多深。

    GSE的以短期債券購買長期MBS債券的套利行為,再加上國際銀行家們從日元市場上以極低成本融資,再以高倍槓桿購買美國國債的期權的行為,人為地造成了美國長期債券(國債和30年MBS債券)異常搶手的“繁榮景象”,從而壓低了長期債券的殖利率,經過粉飾之後,看上去市場對長期通貨膨脹的憂慮顯得杞人憂天了。於是,外國投資者猶豫一陣之後,還會回到美國長期債券市場上來,於是,別國的儲蓄可以繼續資助美國的“經濟永動機試驗”,於是,欲望的盛宴上人們繼續狂歡著。

    只是再美妙的幻覺終究是幻覺。當GSE們繼續為狂歡節供應酒精時,不知不覺間,他們的自有資本金已經下降到極度危險的3.5%的水平上。在背負著數萬億美元的沉重債務之下,在劇烈動蕩的國際利率市場之中,其資本量是如此之低,已經到了足以讓格林斯潘失眠的程度。想起當年“長期資本管理基金”在世界上號稱“最懂經濟”的大師指導下和擁有最完備最復雜的風險對沖模型,一個俄羅斯債務危機就使這個國際仰慕的完美對沖基金頃刻之間灰飛煙滅。高度依賴金融衍生工具的GSE對沖策略,究竟能不能抗得住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呢?

    GSE的軟肋在於對短期利率突變防范有嚴重缺陷。美聯儲聖路易斯銀行總裁威廉.波爾對GSE的抗利率震蕩能力憂心忡忡,他在分析了25年來美國國債每日利率波動幅度的情況之後得出的結論是

    “在超過%的國債價格波動中,大約有3/4的情況其絕對值超過了3.5的標准偏差,這比通常的正態分布模式估算的高出倍。假設一年有250個交易日,發生這種強度的利率波動的概率是一年兩次,而不是人們估計的8年遇。正態分布模式完全誤判了利率劇烈波動的風險。超過4.5或更大的標准偏差的超大強度的波動,不是人們預期的百萬分之七,而是在573個交易日中發生了次,這種級別的波動將足以震垮一個高度依賴金融槓桿的公司。還有一點,劇烈的波動傾向於集中爆發。這一特點是重要的,它意味著一家公司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劇烈震蕩好幾次。不完備對沖在利率劇烈波動的情況下,會導致這家公司徹底的失敗。”[9.8]

    如果由於金融黑客突然攻擊美元,恐怖分子對美國進行核襲擊或生化襲擊,黃金價格持續暴漲等突發事件,美國國債市場勢必劇烈震撼,GSE要是一旦出了問題,數萬億美元的債券可能在幾個小時之內喪失流動性,美聯儲甚至來不及出手相救,而這樣的規模崩潰即便是美聯儲也只能是有心而無力救助。最終0%的美國銀行可能被拖垮,高度脆弱的370萬億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將會發生雪崩,世界金融市場將會出現恐怖的瘋狂逃亡景象。

    GSE所折射出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巨大風險僅僅是冰山一角。

    《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清崎在《債務的奢欲》一文中是這樣描述當今世界的“債務經濟繁榮”的

    “在我看來,問題在於這些被(天價)收購的公司並不是被金錢和資本買下的,它們是被債務買下的。我的常識告訴我,將來一定有人得償還這些債務。西班牙帝國的最終崩潰是由於對戰爭與征服的過度貪婪,我擔心當今世界會由於對債務的昂貴奢欲而最終重蹈覆轍。所以我的建議是什麼呢?對於目前而言,盡興地在(欲望盛宴的)晚會上狂歡吧,但是,別喝得太多,要站在出口附近。”[9.9]

    在一個五光十色熱鬧非凡的巨大的賭場之中,人們都在聚精會神地賭著被清崎稱之為“滑稽貨幣”的美元,此時,尚未喝醉的頭腦清醒的人已經看到賭場的角落開始冒煙了,他們此時悄悄地盡可能平靜地走向賭場狹窄的出口。這時火苗已經依稀可見,人們都還渾然不覺,只是有更多的人聞到了煙味,他們四下張望,有人開始小聲議論。賭場老板生怕大家發現已經出現的火苗,於是大聲吆喝並擺出更加驚險刺激的賭局,大多數人又被重新吸引到賭桌旁。火苗終於漸漸成了火焰,更多人的開始騷動,有人開始奔跑,大多數人則不知所措。賭場老板開始喊話,說有一些火苗和煙霧是正常的,能夠刺激賭場生意,而且火苗(通脹)是完全可控的,97年以來就是如此。喊話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於是人們繼續賭錢。只不過,越來越多的人擠向出口方向。此時最怕的就是一聲尖叫……

    當災難發生時,每個人都會尋找自己的出口。對於清崎而言,賭場的出口就是黃金和白銀。他在《賭黃金,別賭滑稽貨幣》一文中指出:

    “我覺得黃金很便宜,當石油價格上升以及俄羅斯、委內瑞拉、阿拉伯國家和非洲越來越不願接受我們的美元的時候,黃金就會漲價。目前,我們還可以用我們‘滑稽的貨幣’來支付其它國家的產品和服務,但是世界已經逐漸厭倦美元了。我多年以來的策略是投資真錢,它們就是黃金和白銀。我同樣繼續借出滑稽貨幣來購買房地產。每當金銀價格大跌時,我就買進更多的實物。什麼樣的聰明投資者會不願意借滑稽貨幣來購買低廉的真錢呢?”[9.0].

    黃金被軟禁的貨幣之王

    “黃金擁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幾個大國政府一直試圖震蕩黃金價格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關注一下過去20年來政府對黃金的政策,就會發現在金價高達800美元一盎司(980年)的時候,沒有政府出售黃金。那時出售應該是很合算的買賣,而且可以穩定金價。但是政府卻在最低價時出售(999年)黃金,英國政府正是如此。政府的這種在最低價拋售黃金的做法正是造成金價不穩定的因素之一。”[9.]

    999年羅伯特.蒙代爾

    蒙代爾所說的黃金不穩定因素,正是980年以來國際銀行家妖魔化黃金的整體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黃金價格的操縱卻是一個布置嚴密,手法高超,令人難以察覺的天才計劃,能在20多年的時間段裡成功壓制黃金價格,在人類歷史上還是頭一回。

    最讓人無法理解的要算英格蘭銀行在999年5月7日悍然宣布賣掉一半的黃金儲備(45噸)的聲明了。這是英國自拿破侖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黃金拋售。這一石破天驚的消息使本已疲軟的國際金價狂跌到280美元一盎司。

    人們不禁狐疑,英格蘭銀行究竟要干嗎?投資嗎?不像。要是投資它應該在980年以850美元一盎司賣出,再買進當時高達3%回報率的美國30年國債,那早就賺大發了。結果英格蘭銀行硬要在999年以280美元的接近歷史最低價出售黃金,再去投資當時回報不到5%的美國國債,難怪蒙代爾大呼看不懂。

    是英格蘭銀行不懂做生意嗎?當然不是。英格蘭銀行從94年成立算起,雄霸國際金融市場近300年,堪稱現代金融業的老祖宗,什麼樣的大風大浪沒見過,美聯儲在它的面前還只是小學生,要說它不懂低買高賣的道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英格蘭銀行違背基本的商業規律行事,只因為一件事,那就是恐懼!它恐懼的倒不是金價持續下跌而導致黃金儲備貶值,恰恰相反,它害怕的是黃金持續上漲!因為在英格蘭銀行的賬目上記錄在案的黃金早已不翼而飛,那些被標注成黃金應收帳目下的黃金,可能永遠也收不回來了。

    瑞士銀行家費迪南.利普斯(FerdiadLips)曾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如果英國人民得知他們的中央銀行是怎樣瘋狂和輕率地處置人民積累幾百年的真正財富-黃金的話,斷頭台下將是人頭滾滾。其實,更為准確地說,要是世界人民最終知道了中央銀行家們是如何操縱黃金價格的話,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金融犯罪行為將大白於天下。

    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到哪裡去了呢?原來,早已被“租借”給了“金錠銀行家們”(BullioBaers)。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當90年代初,倫敦-華爾街軸心成功地打垮了日本經濟,遏制住了歐洲統一貨幣進程之後,雖然春風得意,輝煌一時,但是,對黃金這一真正的敵人卻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要知道,歐元與日元對於倫敦-華爾街軸心而言,只是疥癬之疾,黃金才是心腹大患。要是黃金一旦翻盤,所有法幣體系都會臣服。黃金雖然已經不是世界貨幣,可黃金始終是制約國際銀行家通過通貨膨脹劫掠世界人民財富的最大障礙。它雖然無聲無息地被“軟禁”在貨幣體系之外,但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為真正財富的象征卻無時無刻不在輻射出強大的吸引力。國際上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不由自主地奔到黃金的周圍,接受它堅實的庇護。要想完全廢黜這個“貨幣之王”,即使是一手遮天的國際銀行家也是不敢奢望的,他們也只能試圖“永遠軟禁”黃金。

    要做到“軟禁黃金”,就必須使世人“看到”黃金這個“貨幣之王”是多麼無能與軟弱,它既不能保護人民的儲蓄,也無法提供穩定的指標,甚至不能吸引投機之徒的興趣。

    所以黃金的價格必須被嚴格控制。

    在吸取了98年“黃金互助基金”慘敗的教訓後,國際銀行家痛定思痛,決不會再犯用實物黃金對抗龐大的市場需求這樣愚蠢的錯誤了。在980年采用極端的20%的利率暫時壓制住了黃金價格,恢復了美元信心之後,他們開始大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這種新的武器。

    兵法上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國際銀行家頗得此道。黃金也好,美元也罷,或是股票,債券,房地產,玩到最高境界,都是玩信心!而金融衍生產品則是超級信心武器。在987年股災中成功試爆“金融衍生核彈”之後,990年這一高效能武器又被再次在東京股市上使用,其殺傷力令國際銀行家喜出望外。但是,用核爆炸的方式有短期和強烈的效果,對於黃金這種慢性和長期的威脅,則必須使用多種信心武器,並以“雞尾酒”式的混合方式進行攻擊。

    被私有銀行控制的中央銀行“出租”國家的黃金儲備就是其中之一。在90年代初,國際銀行家開始推銷一種說法,黃金放在中央銀行的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除了落滿灰塵之外,保存還需要另外一筆開支,不如“出租”給信譽好的“金錠”銀行家,利息可以低到%,但好歹也是一筆穩定的收入,果然此法在歐洲很快蔚然成風。

    誰是所謂的“金錠銀行家”呢?J摩根公司為首的國際銀行家當仁不讓。他們以自己“良好”的信譽從中央銀行手中以%的超低利息“借來”黃金,再到黃金市場上出售,拿到手的錢轉手就購買5%回報率的美國國債,穩吃4%的利差,這被稱為“黃金套利交易”(GoldarryTrade)。這樣一來,拋售中央銀行的黃金既打壓了黃金價格,又吃到了利差的美餐,還同時刺激了美國國債的需求,壓低了長期利率,真可謂一箭數雕的妙計。

    不過,這裡面有一個風險。金錠銀行家從中央銀行借來的黃金大多是個月左右的短期和約,但投資的很可能是長期債券,如果中央銀行到期索要黃金,或金價持續上漲,金錠銀行家的處境就危險了。

    為了“對沖”這種風險,華爾街的金融天才們把主意打到了黃金生產商身上。他們向黃金生產商反復灌輸黃金價格長期必然走低的“歷史必然”,只有現在就鎖定未來的出售價格,才能避免將來的損失。另外,國際銀行家還可以提供4%左右的低息貸款,供黃金生產商繼續勘探和開發之用,這樣的利息實在是令人難以拒絕,再加上眼看國際金價一年不如一年,與其等到將來減價出售,還不如現在就把未來的尚在地下待開采的黃金產量賣個好價錢。這叫做“黃金遠期合約”(GoldForwardSale)。

    於是,金錠銀行家手中就有了黃金生產商未來的產量作為償還中央銀行黃金租借的抵押。再加上,中央銀行家和金錠銀行家原本就是一家人,所以“租借合約”幾乎可以無限延長下去(LoaRollOver)。於是,金錠銀行家就有了雙保險。

    在這個最初的主意開始運作後不久,天才的華爾街銀行家又不斷推出新的衍生產品,比如延交現貨合同(SpotDeferedSales),條件遠期合約(otigetForward),變量遠期合約(VariableVolumeForward),德爾塔對沖(DeltaHedgig),和各種期權合約。

    在投資銀行的推波助瀾之下,黃金生產商紛紛陷入這個前所未有的金融投機活動之中。各國黃金生產商紛紛“透支”未來,將地下可能的儲量統統折算成現有產量進行“預售”。澳大利亞的黃金生產商甚至將未來7年的黃金產量賣了出去。西非加納的重要黃金生產商shati更是在高盛和家銀行的“參謀”之下購買了總量高達2500張金融衍生產品的合約,到999年月,其對沖賬目上的金融資產高達2億9千萬美元。評論家紛紛指出,當代的黃金生產商,與其說是在開采黃金,還不如說是以開采黃金為噱頭進行危險的金融投機。

    在黃金生產商掀起的“對沖革命”浪潮中,巴裡克黃金(BarriGold)公司可算是名副其實的大哥大。巴裡克的對沖規模早已超越了風險控制的合理范疇,說它的策略是金融豪賭也絕不誇張。在其海量的單向賣空黃金的行動中,巴裡克無形之間造成了同行之間競相殺價的局面,其結果必然是自毀市場。在巴裡克的年報上,系統性地誤導了投資人,它吹噓自己復雜的對沖策略使其總能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賣出黃金。其實,巴裡克賣到市場上的黃金中有相當部分就是通過“金錠銀行家”向各國中央銀行低息“借來”的黃金,它在市場上拋售這些“借來”的黃金所得的收入,用於購買美國財政部的債券,其中的利差收益,就是所謂的“復雜的對沖工具”所產生的奇妙效果的真正來源。這構成了典型的財務欺詐。

    在幾個方面的合力之下,黃金價格不斷下跌,這符合所有參加方的利益。黃金生產商由於早已鎖定出售價格,在金價下跌時,他們賬面上做空黃金的各類“金融資產”,還會升值。於是,黃金生產商就奇怪地成為金價下跌的同謀者。生產商得到的只是短暫的甜頭,失去的卻是長遠的利益。

    黃金反壟斷行動委員會(Goldti-Trusttioommitee)主席比爾.莫菲將這個蓄謀打擊黃金價格的特殊利益集團稱之為“黃金卡特爾”(Goldartel),它的核心成員包括J摩根公司,英格蘭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heBa),花旗銀行,高盛公司,國際清算銀行(BIS),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

    當金價被強大的市場需求不斷推高時,中央銀行就會沖到第一線,公開拋售大量黃金,直到嚇退投資者為止。

    格林斯潘在998年7月的眾議院銀行委員會(HouseBaigommittee)的聽證會上宣稱“黃金是另一種有大量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場外交易的商品,投資者無法控制黃金的供應量,如果黃金價格上漲,中央銀行們隨時准備‘出租’黃金儲備來增加供應量。”換句話說,格林斯潘公開承認,如果有必要,黃金價格完全處於中央銀行家們的控制之下。

    999年3月科索沃戰爭爆發,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北約的空襲遲遲未能奏效,黃金價格在強大購買力的支撐下開始積蓄爆發力。如果金價一旦失控而持續走高,“金錠銀行家”則必須從市場上高價買回黃金,歸還給中央銀行家們。如果市場上沒有這樣多的現貨,或者當初以“地下未來”黃金產量做抵押的黃金生產商破產,又或許地下根本沒有足夠的黃金,不僅國際銀行家要承受巨大損失,中央銀行家們的黃金儲備賬目也會出現巨大的虧空,如果事情敗露,人民得知實情,只怕真的會有人上斷頭台。情急之下,英格蘭銀行終於在999年5月7日,沖到了第一線。如果能夠嚇退投資者,金價繼續下跌,自然皆大歡喜,即便失手,壞賬的黃金索性賣出,到時候也死無對證。正所謂“黃金壞賬,一賣了之”。這就是為什麼中央銀行家們出售黃金時,人們從來不知道誰是買主的原因。

    盡管科索沃戰爭在999年月0日結束,驚出一身冷汗的中央銀行家們覺得玩得太過火了,再加上國際黃金市場的投資者已經開始聲稱要告中央銀行家們操縱黃金價格,各國政治家們也開始關注黃金價格問題。事情看來要鬧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999年9月歐洲的中央銀行家們達成了“華盛頓協議”(Washigtogreemet),限制各國在未來5年內出售或出租黃金的總量。消息傳來,黃金“租借”利率在幾個小時之內從%跳升到9%。做空黃金的生產商和投機商的金融衍生產品損失慘重。

    黃金近20年的熊市終於劃上了句號,它預示著商品市場大牛市的到來。

    999年是黃金戰場的重要戰略轉折點,其意義相當於二戰中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從此以後,打壓金價的企圖,再也未能取得黃金戰場的戰略主動權。以美元為首的法幣體系將在黃金的強大攻勢面前,不斷敗退,直至最終崩潰。

    在控制黃金價格的主戰場之外,國家銀行家還開辟了第二戰場,那就是輿論戰和學術戰。國際銀行家最成功之處就在於系統性地對經濟學界進行洗腦,將學術界的熱點引導到與實際世界經濟運行嚴重脫節的數學公式游戲之中。當多數現代經濟學家疑惑地問黃金究竟有何用處的時候,國際銀行家應該感到非常欣慰,一切尚在控制之下。

    人們自然會問,法幣制度有何不好?我們不已經在法幣體系下生活了30多年了嗎?經濟不在照樣發展嗎?

    原美聯儲紐約銀行副總裁和花旗集團副總裁約翰.埃克斯特的回答是

    “在這樣一個系統之下,沒有國家需要向另外一個國家支付真正保值的貨幣。因為他們沒有兌換(金幣)的紀律約束。我們可以用紙幣去購買石油,不管我們印多少這樣的紙幣。他們(經濟學家)選擇忽視人民對一種能夠儲藏財富的堅實貨幣的渴望。事實上,他們拒絕承認黃金是貨幣,而武斷地認定黃金只是一種普通商品,就像鉛和鋅一樣在貨幣系統中沒有任何位置。他們甚至建議財政部沒有必要繼續儲存黃金,應該逐漸在市場上拋售。拿掉黃金之後,他們任意地定義紙幣價值。他們不曾告訴我們這種永遠以神奇速度增加的‘IOU’(我欠你)借條如何能夠實現貨幣保值的功能。他們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以這種神奇速度增發的紙幣會有一天造成債務問題。

    凱恩斯和弗裡德曼只是20世紀的約翰.勞的翻版。他們選擇漠視紙幣兌換黃金這一鐵律,而故意以某些經濟學家或政治家的思維定式中的速度來印刷紙幣,他們認為這樣就能夠欺騙自然規律,無中生有地‘創造’財富,消除商業周期,確保全民就業和永遠繁榮。這意味著某些經濟學家為著特定政治傾向而制定政策,在不用他們自己的金錢在市場中冒險的前提下,以當年約翰.勞一般的智慧,對經濟事務無所不知,任意決定貨幣、財政、稅收、貿易、價格、收入等政策,還告訴我們這樣對我們最好。於是他們就‘微調’了我們的經濟。

    當今大多數經濟學家們都是凱恩斯的徒子徒孫培養出來的,包括那些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如著名的教材《經濟學》的作者保羅.薩繆爾森。他的教材裡充滿了數學公式和各種彩色圖表。但是當讀到他對黃金的觀點時,才發現他的看法幾乎沒有任何歷史縱深而顯得非常膚淺。他是20世紀學術界的一個典型的例子,經濟學家們完全忽略了對金錢歷史的研究,或者是為了某些理由而選擇故意忽略。”[9.2]

    薩繆爾森在他著名的對98年以後的黃金價格雙軌制的評論(TheFree-marettier)中說

    在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外,黃金最終被完全去貨幣化了。它的價格完全由供需關系決定,就像銅、小麥、銀或鹽一樣。

    一個中東的酋長如果在55美元一盎司的價位上購買了黃金而在8美元的價位上賣出的話,他一定能掙不少錢。但是,如果他是55美元買進元甚至33美元拋出的話,他就會輸掉身上的襯衫。

    薩繆爾森堅信一旦黃金被踢出貨幣系統,那麼對黃金的需求就只限於很少的幾種工業需求,如首飾業。所以,97年8月5日尼克松關閉黃金窗口,布雷頓體系垮台之後,黃金已不再是貨幣,誰還會需要黃金呢?到973年,這位大教授出版這段宏論時,他認定972年75美元一盎司的金價肯定維持不住,黃金最終可能跌到35美元以下。讓教授下巴脫臼的是7年以後,黃金的價格沖到了850美元一盎司。

    還好,薩繆爾森不是華爾街的對沖基金經理,否則的話他輸掉的就不僅僅是上身的襯衫了。

    7.一級警報2004年羅斯切爾德退出黃金定價

    一切霸權的力量源泉和最終形式都體現於定價權。

    通過控制價格的過程來實現有利於己而不利於人的財富分配方式。定價權的搏斗恰似帝位爭奪一般劇烈,充滿權謀和機詐,價格鮮有在平等自由合理的市場運作過程中自然產生,擁有優勢的一方從來就是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來確保自己的利益,這和戰爭沒有任何本質區別。

    討論價格問題必須用研究戰爭和戰例的思路才能接近事情的本像。制定價格、推翻價格、扭曲價格、操縱價格都是各路當事人反復激烈較量的結果,沒有人的因素作為參照背景,就不可能明白價格形成的軌跡。

    人們比較容易理解的是為什麼有人座在老板的位置上發號施令,而多數人只能服從,因為一切都有切膚之感。但老板的老板通過控制老板來間接控制眾人,就不是那麼明了和直觀了,順著這個權力鏈條越往上人數越少。定價權的取得也是如此,控制一種商品的價格從來就是自上而下的行為。

    就黃金而言,誰控制了世界最大的黃金交易商,誰就控制了黃金的價格。所謂控制,就是交易商們為了利益或迫於威勢,主動或被動地接受權力上層的安排。

    羅斯切爾德家族從85年拿破侖戰爭中一舉奪取黃金定價權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現代的黃金定價體制建立於99年9月2日,當五名各大財團的代表聚集在羅斯切爾德銀行時,金價被定在4磅8先令9便士的價位上,約合7.5美元。盡管98年改為美元報價,但其運作模式基本未變。參加第一次金價制定的代表除了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人,還有MoattaGoldsmid,i羅斯切爾德家族隨後成為固定的主席和召集人。從這一天開始,五位代表每天在羅斯切爾德銀行會面兩次討論實物黃金的交割價。由主席建議一個開盤價,這個價格立即通過電話傳到交易室,主席然後詢問誰想買賣多少400盎司的標准金條,數量是多少,根據雙方出價和最終達成交易的價格,主席這時宣布金價被”敲定“(TheLodoGoodFix)了。

    這個黃金定價制度一直運作到2004年。

    2004年4月4日,羅斯切爾德家族突然宣布退出倫敦黃金定價體系,這一石破天驚的消息立刻震撼了全世界的投資者。戴維.羅斯切爾德解釋道“我們在倫敦商品市場(包括黃金)交易的收入在過去5年中已經下降到不足我們業務總收入的%,從戰略分析的角度看,(黃金交易)已經不是我們的核心業務,所以我們選擇退出這個市場。”

    英國《金融時報》立刻在4月日大聲附和這一說法,“正如凱恩斯所說,(黃金)這一‘野蠻的遺跡’正在走進歷史的塵封。當我們看到令人尊敬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從黃金市場中退出,連號稱最鐵桿的‘黃金蟲子’的法蘭西銀行也不得不斟酌它的黃金儲備時,黃金作為投資品已經更加接近它的盡頭了。”

    無獨有偶,白銀交易市場的大哥大IG集團於月日宣布退出白銀市場定價,自願降級為普通交易商。

    這兩件事從裡到外透著蹊蹺。

    莫非羅斯切爾德家族真的看淡黃金嗎?若是如此,為何不在999年金價跌到歷史最低點退出,反而要在黃金白銀氣勢如虹的2004年金盆洗手呢?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黃金和白銀的價格最終將會失控,一旦控制金銀價格的陰謀敗露,操控價格的人將會成為世界公敵。早早地摘清與黃金之間的任何關系,如果0年以後,金銀價格果然出了大問題,誰也怪不到羅斯切爾德家族的身上。

    不要忘記,羅斯切爾德家族不僅過去而且現在仍然擁有著世界上組織最嚴密效率最高的戰略情報網絡,他們掌握著常人無法窺知的信息資源。深謀遠慮加上龐大的金融資源,和對信息高效的收集分析能力,使得他們在過去200年來幾乎左右著整個世界的命運。

    當他們突然宣布退出苦心經營了200多年的家族核心業務時,這是一件相當不尋常的事。

    8黃金一陽指

    最近一段時間裡,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倫敦-華爾街軸心眾口一辭,都說是中國經濟發展惹的禍,無非是要挑起世人對中國的不滿,掩蓋石油暴漲是為了刺激美元需求這個事實。結果謠言不攻自破,為了中期選舉,硬是放了一顆一夜之間發現了“特大油田”的衛星。這與973年他們策劃讓石油漲價400%從而刺激美元需求,同時將油價暴漲的責任嫁禍於中東國家的石油禁運如出一輒。

    由於美元泛濫的無法避免的本質,很快,中東核問題又會升溫,伊朗戰爭最終將無法避免,以色列動手也好,美國出手也罷,總之是激惹伊朗用水雷或導彈封鎖了霍爾木茲海峽,切斷世界2/3的石油通道,於是石油價格會輕易沖上00美元大關,世界對美元的需求又會大增,這次罪魁禍首是伊朗。只要世人不要對美元發行產生“不健康”的聯想就好。

    從70年代黃金遭到“軟禁”開始,世界的證券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呈現出反向關系。大宗商品市場極為火暴的70年代,也正是證券市場表現奇差的0年。從80年代初開始的證券市場8年大牛市,則代表著大宗商品市場熊氣彌漫的時代。而從200年開始,大宗商品市場開始了牛氣沖天的征途,與此同時,股市、債市、房地產、金融衍生市場也同步狂長。表面上看是美元資產增值,實際上是債務美元的爆炸性擴張所致,而所有的債務必須支付利息,這種債務以利滾利的方式膨脹的結果必然是,原來只需要大宗商品或證券市場中的一個水缸增加容量,就能夠消化過剩的美元,而現在,當所有的水缸都被泛濫成災的美元裝滿後,還要往外溢出。

    問題是到哪裡去找這麼大的水缸呢?於是華爾街的天才們又開始談論金融衍生市場的無限容量概念。他們不斷地推出成百上千的新的“金融產品”,不僅在貨幣、債券、商品、股指、信用、利率等方面動腦筋,更是異想天開地創造出像天氣賭博這樣的新玩意兒,當從理論上講,他們可以把未來年中每一天的好壞都貼上美元標簽賣到市場上來,他們同樣可以將世界未來00年的每一天的每一個小時,甚至每一分鍾的地震、火山、水災、旱災、蟲災、流行感冒、交通事故、婚喪嫁娶都做成“金融衍生產品”,名碼實價的在金融市場上交易。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衍生市場的確是“無可限量”。只是這種論調聽起來多少有點像999年IT泡沫登峰造極時,華爾街分析家們信誓旦旦地說要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個I地址,同樣是這些人的祖先在“南海泡沫”時代,還曾發愁世界的金錢太多,沒有好的項目來投資,於是有人提出抽干紅海的海水看看埃及法老王追摩西和猶太人時,到底有多少金銀財寶葬身海底。

    當人們已經“高燒”到這種溫度時,金融風暴就已經近在咫尺了。

    黃金這個長期和系統地被妖魔化為“野蠻的遺跡”的貨幣“真龍天子”,如同一個飽經滄桑歷盡磨難的智者,他並不急於張揚,他只是冷眼旁觀。夫為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詆毀,嘲笑,打壓,咒罵,諷刺,當“偽貨幣皇帝”耍盡一切手段後,黃金仍然金光燦燦,而“強勢的美元”則早已成強弩之末。

    人民終於看出些門道了。

    其實,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從來不乏對真實財富的的直覺。人們稱和錢有關的活動為“金”融,儲放財富的所在叫“銀”行,貨真價實的東西為“真金白銀”。當世界人民再度認識到債務貨幣的本質只不過就是一張欠條+許諾,所謂美元財富只是“一個被超級誇大的白條”和“對財富的無限許諾”而已,這些債務白條從來就是永遠貶值的,而貶值的快慢取決於印刷它們的人的貪婪程度。完全不懂金融的普羅大眾,最終將會用他們的直覺和常識去選擇存放他們辛勤汗水所創造的財富的“諾亞方舟”-黃金和白銀。用金融衍生工具“武裝到牙齒”的國際銀行家,最終將遭遇“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倔強而持續上漲的黃金價格將會無情地推高美國長期債務利率,由於國際銀行家們向金融市場兜售了數十萬億美元的“利率保險”合同,保證長期利率不會上漲,一旦長期債務利率出現被金價逼著走高的局面,國際銀行家們將會被暴露在他們自身的貪婪所營造的極度風險之中。

    最先被黃金持續上漲戳破的將是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弄潮兒-“利率掉期”(IterestRateSwap)這個74萬億美元(僅僅是美國商業銀行所申報的數據)的超級大泡泡。手中資金只有3.5%的GSE們的情勢將危如壘卵,黃金價格的猛撲來的如此突然而猛烈,國債利率波動將異常劇烈和集中,GSE脆弱的利率對沖防線將率先被突破,高達4萬億美元的GSE短期債券會在“幾個小時最多幾天”的時間內完全喪失流動性,同時陷入困境的還有摩根大通,這個金融衍生市場和黃金衍生市場“霸盤生意”的超級玩主,試圖壓制黃金價格和長期利率的操盤手。

    率先崩盤的金融衍生市場將產生前所未有的流動性恐慌,當驚恐萬狀的世界投資者一起試圖將手中的各種“保險合同”拋售變現時,所有這些衍生品的生長基地:貨幣、債券、商品、石油、股票將同時(手機到“電擊”,國際金融市場將爆發更大規模的流動性恐慌。為了拯救已不可救藥的金融市場廢墟,美聯儲勢必如黃河決堤一般地增發美元來“抗洪救災”,當數十萬億增發的美元如海嘯一般沖向世界經濟體系時,世界經濟將陷入一片混亂。

    國際銀行家蓄謀廢除黃金貨幣之後僅僅30多年,美國就已經透支了世界80%的儲蓄。到今天,美國必須每天繼續從世界各國人民的身上“吸血”20億美元的儲蓄才能使美國這部“經濟永動機”繼續運轉,美國的債務和利息增加的速度早已遠遠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能力。當所有國家真金白銀的“過剩儲蓄”都被抽光之日,也就是世界金融崩潰之時。這一天的到來,其實已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以何種方式發生的問題。

    貌似龐然大物的美元泡沫體系,其致命的死穴就在信心二字,而黃金則是點中這一命門的“一陽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