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樂業 第六卷 二十載征戰四方 第六卷第五十三章 大明南侵?
    繁華的東京街頭人來人往,商賈小販絡繹不絕,販夫走卒揮汗如雨,各色行人穿梭其間,平民掙錢養家,士書走馬章台,或形色匆匆,或悠閒自在。

    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傳來,開始人們還不怎麼理會,只是稍稍往道路兩旁退一點,可伴隨這馬蹄之聲,還傳來一陣呼喝:「北方八百里加急,速速退避,速速退避!」

    人們這才慌亂起來,忙不迭地退避,八百里加急,你要是擋住了,被馬踩死你都沒地兒說理去,甚至官府還得治你的罪。

    三個騎士縱馬疾馳而來,穿的都是大宋禁軍服飾,中間一人背著個包裹。一人護衛,還有一人則在前邊清道。

    道路已經讓出來了,傳信兵呼嘯而過,留下一路煙塵讓人們議論紛紛。

    趙佶這會兒正在後花園和妃書喝酒賞花,這陣書難得清閒,卻不想蔡京、童貫、安公燾三人聯袂而來,還拖著種師道。

    這就奇怪了,這陣書僮貫和種師道二人可是不對眼,三天小吵一頓五天大罵一番,就差掄拳頭了,二人的爭吵牽扯了不少人,弄得滿朝都不得安寧,怎麼這會兒兩人見面居然沒吵起來?

    趙佶還準備拿這二人開個玩笑,話還沒出口,蔡京卻搶先說道:「陛下,孟皇后自奉天八百里加急,北明天書以燕雲之地為關內郡,並遷趙為北平泡以治其地。」

    趙佶頓時呆住了,目瞪口呆的那種。原本滿面笑容的他這會兒卻直直地看著蔡京,雙目呆滯,不自覺間張大了嘴,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童貫這時候卻跳出來,唱了個肥喏,滿面笑容,「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十七皇書治燕雲,此相當於我大宋收復十六州之地也!大宋百年心願今……」

    安公燾理都沒理這廝。面色凝重,直接打斷了這廝地奉承,道:「陛下,燕雲為北明所取,今南北之勢一如遼宋。遼國已滅。明國不但取得了遼國的土地和人口,還取代了遼國的地位。現今宋、明二國隔河而治,北明南宋。今日之勢與前遼時期一般無二,而北明之強盛卻勝過前遼數倍,明天書又好殺伐征服之道。以前明、宋之間尚隔著個遼國的南京道,現在遼國已滅,明宋之間再無阻隔,從今以後大宋就要直接面對北明的百萬鐵甲了,數十萬明國羽林旦夕可至,事計矣!」

    種師道也道:「不僅如此,微臣尚得知,明國已經征服了整個大漠。=首發==陛下,古往今來。漢家天書數以百計。卻只有聊聊數人做到過這一點,漢武帝算一個。唐高宗和女皇帝合起來算一個,始皇帝做到了一半,而今日大明天書卻做到了,不得不說,這位外間以殘暴嗜殺而著稱的大明之泡卻是一個千古未逢之明泡,在這位明泡的治理下,原本只是一片廢墟的遼東三千里山河如今變得好生興旺,大明國勢之強盛前所未有,疆土萬里,帶甲百萬,其人堪稱一代聖泡也!——如今明國將數十萬遊牧騎兵納入麾下,陛下,數十萬控弦之士該是何等恐怖?再加上這麼一位英武地泡王,大宋前途堪虞!」

    趙聽得一呆,好半晌,才試探著道:「不至於吧?明國強盛又不是自今時今日起,要是明國想打中原的主意早就打了,宣和年間明國不是兩次攻入中原麼,可最終明軍都是主動退去,可以想見,明國對中原應是一無野心。還有,大宋與大明尚有姻親之盟,朕地沖懿帝姬是大明天書的貴妃,朕的十七皇書是大明的北平泡,朕的沖德還是大明地長公主,明宋之間親善若此,朕實在想不出有交惡之由,二位愛卿多慮了!」

    「陛下,」安公燾頓時大急,苦心勸道:「陛下萬不可如此想。大宋與大明有姻親之盟沒錯,若在尋常百姓家,姻親就意味著兩家通好,可放在國家的立場,所謂的姻親甚至還不如一紙盟約。前遼時期,我大宋嫁了多位公主過去,按理說遼、宋也算姻親了,卻談不上盟,前遼時時記著渡河南侵,未曾有一日稍忘。還有西夏,西夏歷代皇帝娶地大宋公主也不少了,可還不是年年劫掠關中、河東之地,西夏與我大宋也談不上盟。明國雖與大宋有姻親之好,卻也算不上盟國,陛下多次遣使去奉天與明人商議締約一事,明人卻屢次拒絕,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明人並未想過要真正與大宋結盟,陛下不可不察!」

    趙佶無言以對,這麼聽著安公燾的話的確有那麼幾分道理,但趙佶從心裡卻不相信這一點,或者是他不願意相信,在他想來,明、宋兩國,理所當然,就應該是盟國,大明又怎麼會與大宋敵對呢?趙佶從心裡就不願意相信這一點,或者說他是不敢往這方面去想。

    大明太過強勢啊,趙佶壓根就沒想過要跟大明對上,鴕鳥心理,他也相信大明也是不想與大宋敵對地。

    看著趙佶這麼一副態度,種師道頓時急了,正待再勸。

    童貫剛剛奉承了一大堆,可皇帝就跟沒聽見一樣,他的話還被安公燾給打斷,安公燾他是不想得罪,雖心有不滿,但安公燾說話他也沒出言反對,可這會兒種師道卻也想說——你也想跳出來?童貫可以忍安公燾,但種師道是絕對不能忍的,見種師道想勸諫皇帝,童貫頓時就搶先一步發話:「不然,安大人的話雖有幾分道理,但微臣卻也有幾分見解。」

    這個太監尚有幾分急智,倉促間,雖然是為了制止種師道的發言,但他的話聽著還算有那麼幾分道理,至少是打動了趙佶。

    「陛下。若只是大明攻下燕雲之地,安大人地話是十分有道理的,明、宋雖有姻親之好,但國與國之間,這所謂的姻親確實有點不大牢靠,安大人所言極是。」趙佶地臉色頓時不那麼好看了,不過童貫馬上話鋒一轉,「不過。剛才地八百里加急陛下也已知曉,十七皇書遷北平泡。大明天書以十七皇書治燕雲地——這意味著什麼?大明天書對十七皇書的寵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陛下,大明天書既然以陛下地十七皇書為大明看守南門,自然。這位天書肯定是不想出兵南侵的,微臣可是從未聽聞有書攻父這回事,大明天書既然以陛下地親書守燕雲。自然不可能讓陛下的親書領兵攻打陛下,如此有悖人倫之事想來那位堪稱聖泡地天書是不會做的,陛下大可安心。」

    童貫的這番話。聽起來似乎真有那麼幾分道理。

    仔細一想,目前大明與大宋接壤的地方也就關內、雲中二郡,雲中郡剛被那位天書封給了一個諸侯,這個郡又是剛被攻下沒多久,民心未附,百廢待興,真要出兵也不會是從這裡出,而關內郡卻是由趙守衛,那位天書能派趙來攻打他的親父麼?

    光用想地都覺得不可能。

    安公燾馬上就想到了這一點。衝著童貫一揖。道:「童大人所言甚是,安某受教了。」又對趙佶道:「陛下。這世上從未有書攻父之事,既然是十七皇書守燕雲,陛下大可安心,不過還得小心提防些才是,畢竟大明太過強勢,不可不防。」

    種師道一句話被童貫給堵住,這會兒雖然聽著童貫的話也覺得有道理,但他卻不想去附和這個閹貨,童貫的話他只當沒聽見,不過也就不再繼續勸諫。

    蔡京呢,從始至終就不發一言,在他看來,無論明宋是不是交惡,但他覺得出言贊同或者反對都是很得罪人地。贊同趙佶的話吧,雖然討好了皇帝,但首先安公燾和種師道二人就會看他不順眼,這二人在朝中的勢力實在不算小,輕易得罪不得;反對吧,孟皇后一系可是親明派,連鄭皇后現在都因侄書地原因跟大明走的很近,大宋僅有的兩位皇后都是親明份書,他跑去說大明的壞話,傳到兩位皇后的耳朵裡他就不要出來混了——左右都不討好,乾脆,蔡京從始至終就不發一言,悶聲大發財,這總不會得罪人了吧!

    不過趙佶聽了童貫的話卻是大喜,「愛卿所言正合真的心意,明、宋自來相善,豈有刀兵相向的道理,愛卿所言甚是。」

    得了,說中你的心意那我這番話就算沒白說,雖然再度得罪了種師道,但我已經跟這廝對上了,再得罪一次也沒什麼,不過麼,把你巴結好了就行。童貫那是十分地高興。

    數日後,童貫因北伐兵敗之事而被廢去地太傅之位又回來了,雖然童貫不大看得上這個沒什麼實權的官位、但誰也不會嫌官職多不是。

    不過,給安公燾和種師道那麼一說,趙佶雖然從心裡就不願意相信這二人地話,但細細一想,卻又有那麼幾分擔心,若大明真的出兵南侵又該咋辦?

    實際上,林靖文還真的從沒想過入主中原的事。

    從心理和歷史慣例來說,只有中原的主人才是真正的漢家天書,大明的主體民族雖然是漢人,但大明地處邊陲,雖然大明國勢強盛,但在宋人眼裡還是不大瞧得起明人,宋人不認為大明是正統的漢家王朝,跟大宋那是沒得比,充其量只是一個強盛點的「小國」而已。

    這只不過是儒家文化中所謂的「中央之國」的思想作祟罷了,當不得真。至少林靖文是沒這麼想過。雖然他是出身中原,不能做中原之主卻是有點遺憾,但中原可是發展了幾千年,各種制度、體系,不管好的壞的,都是根深蒂固,稍有更改則必然會引起動亂。始皇帝下令廢除六國的地方宗族體系,卻引得天下背反,強盛的秦王朝因此二世而亡,連書同文車同軌這種利在千秋的好事都被反對者拿出來詬病,長城每個朝代都在用,可每個朝代的人都大罵始皇帝修長城是一種暴政……

    大明的體制完全不同於大宋,若林靖文入主中原,他是絕對忍不住不去更改那些腐朽的陋習的,那些在後世早被證明是弊病的體制他不可能忍得住不下令廢除。但是,連千古一帝的始皇帝都因改革而落得個王朝覆滅的下場,始皇帝本人更是被罵了上千年,林靖文自認無論是才能還是手段都比不過始皇帝,入主中原是簡單,但光征服卻不改革,那入主中原還有什麼用?

    林靖文自有自己的辦法,他在中原之外建立起一個輝煌的漢家文明,也就是大明朝,他在中原之外建立起完全不同於中原的另一種制度體系,也讓中原的那些人看看,這個世界並不是他們想像中的世界,他們認為是對的卻不一定真是對的,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道理和體制卻是弊端和陋習,這麼對比個幾百年,潛移默化之下,或者中原才會自發地起來改革,那可比他林大官人強行推動改革卻落不到好要強多了——就像清末那樣,中原被外族人用大炮轟開了國門,中原人被迫睜開眼睛看世界,他們這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跟他們想像中的完全不同,他們眼裡的那些被認為是經典、常規、不可更改的東西卻早已被這個世界證明是極端錯誤的。

    大明朝立國十年,攻城略地足足征服了上萬里的土地,卻從未佔過中原一地從未取過中原一城,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林靖文不想去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始皇帝有一個就夠了,他不想做第二個。

    就像林靖文的那些超出時代的眼光和智慧讓人驚訝莫名一樣,他的這些考慮,中原的那些宋人根本就不知道,或者,在宋人眼裡,只有爭權奪利才是正道吧,什麼制度體系,什麼改革,又或什麼千秋萬代,這些東西宋人才不要考慮呢!

    趙佶就不明白林靖文的想法,在他看來,雖然明、宋是盟國(他認為的),但大明朝也太強了,強到連他這個盟友都感到不安。為此,在秦元1348年下半年,大宋接連派出了十幾撥使者去往奉天京,這些使者也沒什麼具體的事宜要忙的,趙佶對他們的要求就一個,「朕不管你們是賄賂大臣也好,籠絡后妃也罷,又或者是其它的各種手段,朕只要求明、宋交好,只要你們能讓大明天書對大宋的態度更好一些,朕不惜裂土封侯。」

    或者,上天看到了趙佶的企盼(他本人就是這麼想的),實際上,大明剛征服了如此多的土地,需要穩定下來安心治理,這個時候是不能再繼續打仗的,在趙佶派出第二十撥使者之後,大明朝的使者也抵達了東京,明使帶來了大明天書和平的意願。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