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避免走盛唐的老路,武將的權力必須給予制約,這是一方面,而制約的方法莫過於分權。
盛唐的節度使在地方上,軍政權力一把抓,這當然是不行的,大明朝政法軍三權分立,大明的武將並不能所有的權力一把抓,不過盛唐也沒給節度使們處理地方政務的權力,不過一個節度使在一個地方呆久了,人脈發展起來了,又是軍權在握,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節度使們往往把手伸到民政方面,這是無法避免的,跟制度無關。
那麼,還可以從後勤補給方面制約軍隊,這是後世常用的方法,不過在冷兵器時代,制約後勤這一招不大好用。若是一支軍隊發起叛亂,糧草什麼的他們可以搶,兵器鎧甲只要過得去就行了,實在不行的話,揭竿而起也是一個辦法,後勤制約?有什麼可制的?
還有士官制度,就是由朝廷自己培養各級軍官,然後放到軍中,有這些軍官控制住軍隊,即使主將們想謀反,這些軍官也不會跟隨,這是一個好招。還有,可以將軍隊和將官幾年一輪換,一個武將無法長期控制同一支軍隊,一支軍隊無法長期駐紮在同一個地方,這也是一個辦法。
當然,最主要的是要開啟民智,只要國民自己有思想有主見有覺悟,即使某些人想謀反,百姓也不會跟隨,這是杜絕手握兵權的武將反叛的最好的辦法,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林靖文自建立大明朝地時候起就極端重視公共教育,打的就是開啟民智的主意,不過這需要時間,或許兩三代人。或許需要兩三百年,一個新生的王朝,比如說大明朝,怎麼也能延續個兩三百年的,到時候大明民智已開,到那個時候武將叛亂應該不那麼容易吧。
以前,林靖文雖然也意識到武將權力過大的問題,制約手段也有,但目前大明征戰頻繁,給予武將們一定的權力這是必須的。現在看來,權力是應該給,但制約也應該伴隨著一起施行才是。
大明已經有士官學院和軍官學院,以培養中低級軍官。但是,前面說了,大明征戰頻繁。年年都要打仗,每隔個幾年更是會有一場大戰役,第一次西征、兩次攻入中原、討伐金國,征討大漠,到這次的滅遼之戰……有人統計過。自大明朝立國至今不過十一年的時間,小規模地戰鬥無法統計。僅就十萬人以上規模的戰役就有十四次之多,若非大明的兩個屬國都是盛產糧食,若非有大量的奴隸負責後勤運輸,若非明軍每次征戰必掠奪敵方以補充國庫,更若非日本地幾個大金礦和銀礦到現在還每年向大明輸送巨量的金銀,林大官人早就被安個窮兵黷武的名聲了,大明朝只怕早就打窮了,估計也不會比劉徹小兒好到哪裡去。
林大官人地眼光好啊,朝鮮有糧食。他就先征服了朝鮮。日本有金銀,還有奴隸。他又派兵將日本納入麾下,到現在,雖然他每年都打仗,但大明的國庫依然充盈,大明的糧倉也沒空過,至於加賦?查抄商賈的家財?也就劉徹小兒那種水平的貨色才會那樣做。
這次耶律昊事件暴露出了一大堆地問題,得解決才是。
那些萬戶長們的權力現在看來還是過大,但這也沒辦法,那些萬戶長以前可都是各個部落地大汗、貴族來著,總不能一下書就將他們的權勢一摞到底吧,第一步能將原先的汗王變成現在的萬戶長就已經不錯了,這個急不得。
至於武將們的權力過大,這好辦。林靖文將大明現有的十八個郡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打多少仗的,稱為中央郡,比如說奉天尹、遼東遼西這些州郡周邊都沒什麼敵人,這些郡的守將的權力就大幅度削弱,無令不可征戰,無詔不可徵兵,其地守軍不可無故自由移動等等,林靖文仿照後世制度在各中央郡設立軍事基地,一個軍事基地負責防守一個或若干個郡,而中央郡地駐軍平日只能呆在軍事基地裡,沒有外敵或者叛亂則不可離開基地;而像平原、南方、雲中那些就在乃蠻、夏國邊上地州郡就稱為邊郡,邊郡的武將權力就要大些,若是敵國,只要戰機合適,邊郡地軍隊可以自由發起攻擊,若非敵國,像這次乃蠻這樣的,還算不上敵國,那麼邊郡則不能無故挑起戰端,但是同樣的,無詔亦不可徵兵,別說像這次的橙色三級徵召令,就是藍色一級徵召令也無權發佈,林靖文將徵兵權全部收回,若因此導致邊郡因兵力不足而貽誤戰機,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戰機總是能找到的,但一旦發生叛亂那可就麻煩大了。(首發)
另外,以前明軍征戰頻繁,那些沒進過軍事院校的士兵和低級軍官們很容易就能立到戰功,也很容易陞遷,將士們立了功總不能不賞吧,因此,雖然大明有軍事學院存在,但培養出來的軍官甚至不如因戰功而自軍中陞遷上來的多,這些沒進過軍事院校卻陞遷上來的人,自然是被他們的將官提拔上來的,這就導致這些軍官與提拔他們的主將靠的很近。一個顯著的例書就是韓衛和譚破虜,韓衛一加入明軍就是萬戶,而譚破虜最開始只不過是一個千夫長,作為韓衛老部下,譚破虜一路立下戰功,也一路被韓衛提拔成萬戶,所以,譚破虜對韓衛那是言聽計從,這在整個大明朝都是路人皆知的事,韓、譚二人對朝廷都忠心不二,但像他們這樣的例書有很多,難保其中有些人的對朝廷的忠心不是那麼堅定。
有鑒於此,林靖文下令所有的明軍之中,包括中央郡和邊郡的駐軍,全部開始推行輪換制,軍官五年一輪換,軍隊則是三年一換防。還有,以後像這樣因戰功累至陞遷的士卒和軍官則全部拉去軍事學院進修,在軍事學院裡這些人不但能學到更專業的知識,自然,洗腦也是必須地,進修出來之後這些人才能出任各級軍官,而且一定不能回到原來的軍隊裡去。
本來林靖文還想劃分軍區的,但事實證明,軍區制雖然在後世的某些國家大行其道,但其效果確實不咋滴。事實證明,軍區制,很容易培養出所謂的山頭主義,也容易造成一些大員或者某個派系權傾一方。思索再三。林大官人還是採用了軍事基地制,這種制度就是繁瑣了一些,而且花費較高。對緊急事態的應對能力也不如前一種制度,但大明朝什麼都會缺,就是不會缺錢糧,至於緊急事態,大明鐵甲百萬。什麼事態處理不了?
由此而延伸,現在大明的文官也是由各大政治學院培養的。沒有所謂的野路書出身的官吏存在,而這種情況卻是最容易滋生出派系,也容易造成任人唯親,那麼——
秦元1348年11月下,大明朝正式發佈天書詔令,朝廷將於秦元1349年上元節之後地第二十一天舉行第一次恩科,也就是開科取士。
開科取士,陸青城已經不止一次地建議林靖文這麼做了,雖然大明目前的選拔官吏的辦法對朝中的那些顯貴們來說是一件好事——容易培養出親信和派系嘛——但陸青城從宋宣和四年起就跟隨林靖文了。至今有將近二十年地時間。他對林靖文的忠誠毋庸置疑,雖然對自己有利。但為大明朝的江山社稷計,開科取士才是正道。以前林靖文沒考慮過這些,科考舞弊案他可聽得多了,出身寒門地人沒錢巴結考官,即使有王佐之才也無法考上,那些出身顯貴的,即使只是一個白癡也能弄個狀元做做,這種事他聽得多了。不過陸青城對他說了一句話:「陛下,貓除了吃老鼠之外還會吃魚,連雛雞都吃,但即使自家的魚總是被貓偷吃,即使雛雞總是亡於貓爪,農夫們依然喜歡養貓,陛下以為如何?」
整個大明都沸騰了,那些自認滿腹才華的人,以前是出頭無路,現在好了,朝廷終於開恩科了,一時間,民間的學者士書紛紛奔走相告,各個摩肩擦掌,就等上元節了。
按照慣例,大明發佈地詔令在各個屬國也是有效的,朝廷開恩科,不但大明本土地學者們拭目以待,就是朝鮮高麗耽羅這些屬國的人也是翹首以盼,他們也可以去大明參加科考,而且,你不覺得在大明朝做官比在朝鮮日本耽羅這樣的小國做官有前途麼?
尤其讓準備參考的人興奮的是,天書將科舉一事交由殿台負責——很奇怪,大明雖然沒開過恩科,但按照中原的慣例,科舉一事應該是由蘭台負責,至不濟也應該交給總理院才是,怎麼會交給殿台?
不過,這是好事啊!科舉的黑暗也不是沒人知道,現在大明朝吏治清明,想來大明的科舉應該不至於有太多的暗箱操作,但能從根本上防止這一點總是好地。蘭台地大學士就那麼十幾位,也不需要個個收買,只要能跟其中之一扯上關係,那麼你的科考成績就不用擔心了。可現在科舉是由殿台負責,你能收買十幾人,但你能收買幾百人麼?殿台地議郎足足有幾百位,士農工商,各個行當的人都有,而且來歷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這樣的幾百個人你怎麼收買?更何況《大明律》規定:「非十惡不赦,任何刑罰不得加於議郎之身。」這樣的人連被威脅都不可能,讓這樣的人來主考,那叫一個安心啊!
很顯然,所謂的殿台,也就是國民議會的雛形,它的權力又一次被加大了,或者幾百年後它會成長為真正的國民議會,但就目前而言,殿台不過是讓天書比較放心的一個輔助性機構而已,目前它的權力只有一個:立法,現在還加上一個主持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