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樂業 第六卷 二十載征戰四方 第十八章 日本內戰(下)
    扶桑人特有的小鼓聲響起,待命的日本虎豹軍紛紛開赴京都城下,在軍官的指揮下開始列陣。

    重中之重就是那五十台拋石機,因技術、材料和精密度等問題,扶桑還無法自己製造拋石機,這僅有的五十台全都是從大明購買的,其實都是明軍退役下來的貨色,島律義家寶貝得跟什麼似的,除了例行保養,平時連碰都不許人碰,不過現在卻正是使用它們的時候。

    工匠們取出從大明購買的拋石機部件,這些都是關鍵部件,全鋼製,扶桑無法製造,軍士則抬著木質構件,這是就地取材剛剛伐木造好的。一位匠師按照從大明重金購買的圖紙指揮工匠和軍士按圖安裝,不大一會兒之後,五十台高達四丈有餘的明式便搭建好了。而旁邊尚有百餘台扶桑人自己製造的小,這些小最高的也不過四五米,最大可拋射五十斤彈,而且射程不過一兩百步,比之明式差遠了。

    等日本軍隊布好陣勢之後,島律義家下令開炮,這時候孫澤也下令明軍參戰。

    「嗚!」

    低沉的號角聲響徹大地。

    扶桑人是不用號角的,他們一般就用小鼓來聚兵引將,小鼓的聲音卻怎能跟牛角相比。乍聞從未聽過的號角聲,不但是京都城裡正在躲避石彈的倭人,就是島律義家手下的日本人都紛紛側目。

    號角聲蒼涼雄壯,一時間,戰場上瀰漫著一股肅殺之氣,對於上過戰場的老兵來說這種氣氛讓他們的戰意瘋狂提升,但對新兵或者懦弱貪生的人來說,這樣的氣氛卻讓他們感到害怕。

    在這種肅殺的氣氛中,馬蹄聲震天,萬馬踐踏大地以致眾人腳下的土地不住地顫抖。

    不論是日本人還是倭人。他們從未見過大規模騎兵觸動,明軍萬騎參戰,這在扶桑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明軍西面而來。

    孫澤沒給倭人適應的時間,趁著倭人被拋石機打亂了部署,他指揮著一萬羽林繞過在城下列陣地日本虎豹軍,劃了個弧線朝著京都城牆的方向而去。

    「飛射!飛射!」

    萬馬奔騰。明軍縱馬從京都城牆下三百步遠的地方疾馳而過,到了城牆下的時候,明軍紛紛支起身子,側身朝城牆張弓就射。

    羽箭紛飛如蝗,一萬人齊射,從城牆下跑過的距離夠明軍射上三到四支箭,一共三萬餘箭矢足以遮天蔽日。覆蓋了整個京都城牆。

    城牆上的倭人正在躲避日本人地石彈,整個都亂成一團,四處躲避的有之,更多的卻是被拋石機壓制得不敢抬頭,而明軍的飛射更是讓他們雪上加霜,一時間慘叫連連。大明羽林都是善射之士,個個不說神射。但箭法確實高超。除去失誤的和多支箭命中一人的,三萬多支箭讓倭人足足倒下幾千,又或者是上萬。倭人站得太密集了。

    間或也有倭人還擊。

    孫澤算是見識到了倭人的小木弓。倭人佔著城牆地高度往下射,居然最多也不過射到兩百多步,偶爾有那麼一兩支箭射中了明軍,卻連羽林所著的輕甲都射不穿,這要是重步兵還得了,就是站著不動讓倭人射,估計造成的傷亡也極其有限。

    早聞倭人落後,沒想到落後至此。

    孫澤見狀大喜。三百步的距離稍微遠了點。他帶著羽林從城牆下隆隆駛過之後再繞了回來,這次他將與城牆的距離縮短了五十步。

    「飛射!」

    聽著震天的隆隆聲。感受著萬馬奔騰帶來的震撼,島律義家當真是大開了眼界。不過戰場之上他不敢怠慢,連忙下令虎豹軍隨之攻城。

    島律義家學了個乖,他見明軍羽林地弓箭帶給倭人地傷亡非常大,忙下令拋石機不再轟擊城牆,改為轟擊城牆上的倭人,專事騷擾,好讓倭人無法組織防守以方便明軍飛射。

    日本步兵緩緩逼近城牆。

    日本人的軍隊編制乃至作戰方式完全照搬了明軍。受日本人地身體素質所限,他們沒有重步兵,不過島律宗家想了個辦法,他讓一部分必較壯碩的日本人披掛明軍弓箭手的鱗甲——鱗甲的重量可是比重步兵的板甲輕多了——手重兵器,比如重刀、大劍、斧頭之類的,以這樣的步兵來代替重步兵。

    虎豹軍中大盾兵在前頂起高大的盾牌,弓箭手躲在盾牌後面跟進,隨後就是重步兵,朴刀兵則兩側跟進——這是明軍攻城地常規陣型。

    逼近城牆,大盾兵將盾牌豎到地上不再前進,弓箭手開始壓制城牆。

    虎豹軍地弓可不是倭人的那種小木弓,而是明軍制式神臂弓。當然,日本人是拉不動神臂弓地,他們將明軍的神臂弓減弱,改為一石至二石強弓,威力和射程也相應減小了許多,不過用來對付倭人是足夠了。

    就像現在,日本人偷工減料版的神臂弓讓倭人吃夠了苦頭,倭人雖然佔著城牆的地利,居高臨下居然還被日本弓箭手給壓制住。倭人的小木弓射出的箭即使加上重力加速度到達日本人身上的時候也是輕飄飄的,都不能穿透日本弓箭手的鱗甲,大盾兵躲在盾牌下他們射不到,重步兵隔得又有些遠,他們射不到。日本弓箭手雖然是仰射,但佔著弓箭的便宜,他們輕易地就將箭矢射上了城牆,而且日本弓箭手也學了明軍的作戰方式,他們不是精準射擊,而是講求覆蓋式射擊,不專門瞄準某個敵人,而是覆蓋某個區域——這種射擊方式十分、極其消耗箭支,但對士兵的要求比較低,不求士兵神射,只要他們受過專業訓練就可以,而且這種射擊方式的效果十分顯著——箭矢覆蓋的區域幾乎沒有空白,這個區域的敵人往往一個人身上密密麻麻地不下十支箭,十分恐怖。也可以讓敵人畏懼。

    孫澤見日本人開上來了,他也改變了作戰方式。

    「換弩,壓制城門附近城牆。」

    弩不是大明羽林的標準裝備,明軍有專門的連弩兵,不過最早明軍弓騎不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是用弩騎兵代替了弓騎兵。弩不夠弓靈活,尤其是在馬上弩更是遠不如弓,但弩勝在威力大,而且瞄準簡單,準頭高。孫澤就是從弩騎兵地時代過來的,後來弓騎興起,孫澤覺得弩有弩的優勢。於是命令他部下的弓騎帶弓的同時也要帶弩——往馬上一掛就是了。這也多虧了大明科技發達,箭支的製造已經模塊化,弩用地小箭完全可以裝入箭匣,而幾個箭匣是佔不了多大地方的,不然一個騎兵就兩匹馬,又是弓又是弩,帶點箭還要分弓用的和弩用的。帶得了這麼多嗎?

    大明羽林跑到戰場的另一邊。這裡有專人看守他們的另一匹馬。一般來說這些馬要離戰場遠點,但倭人已經被圍起來了,這些馬就放在離戰場不遠的地方。羽林將士換乘另一匹馬。這匹馬上有弩,士兵們換上弩,弩已經有一個箭匣,這是戰前裝好地。

    明軍重新回到戰場。

    參謀計算了一下形勢,倭人的弓射程在兩百步,而且威力有限,在一百五十步之內應當是安全距離,再考慮到明軍的馬匹剛換馬力充沛。箭支暫時不缺。於是參謀建議最佳射擊距離在一百八十步。

    測量員再進行測量。

    「風向七,風速三。」

    「距離一百八十步。」

    孫澤下令:「目標。京都城東門附近兩百步的區域,覆蓋射擊。」

    以前明軍的弩只有兩種,連弩和強弩。以前的連弩是五連發,一次可以而且必須連射五箭,最大射程三百步,相當於一百七十米左右;強弩又叫神臂弩,單發,最大可射五百步,穿透性必較強。

    不過經過多次改良,現在明軍的弩有三種,一種是將連弩改良,用軟鋼取代了以前地木質結構,彈簧地發明也增強了連弩的威力,改良後的連弩還是叫高山弩,新地高山弩可連發五矢,也可單發,弩上有機括控制連發單發,射程也打到了四百步,相當於兩百二十米;第二種還是強弩,這個沒什麼改變;第三種則是增強的強弩,又叫狙擊弩,這種弩的射程極其恐怖,可射千步,全弩都是鋼製,是軟鋼和硬鋼的結合體,而且這種弩對士兵的要求非常高,眼力、射術不說,其臂力也必須超於常人。

    孫澤的手下也有用狙擊弩的,不過現在貌似用不上。

    連弩非常耗費箭矢,對後勤要求非常高,但那威力就不多說了,樞密院可是專門測試過,只要箭矢足夠,一千改良後的高山弩兵完全阻擋三倍規模地騎兵衝鋒,就是對上弓騎也佔優勢。當然,甲騎不在此列。

    孫澤現在可是有一萬人,其中連弩至少有七千,七千連弩是什麼概念,如果這七千人全部開連發地話,一次可以射出三萬五千支箭,其密集程度足以遮天蔽日。

    不過連弩的彈匣必較佔地方,孫澤地人也就帶了三個彈匣。

    三次射擊,第一次將近四萬支箭在很短時間內覆蓋了整個東門,東門之上密密麻麻全是箭,幾乎每寸地方都不下十支,被射中的倭人至少也是身中幾十箭,有些更是被射程了刺蝟——全身上下幾乎找不到沒中箭的地方。

    城門附近被清掃一空。

    即使這是混亂的戰場,但如此慘況依然讓倭人震驚,城門附近一時間是空了,沒有一個倭人還站著。

    「愣著幹什麼,炸藥呢?哦,你們沒有炸藥,那沖車呢?沖車快上。」明軍的箭雨不但讓倭人驚駭,也震住了日本人,城門都被清空了,日本人居然愣著沒反應,都不知道趁機撞門,孫澤氣得直吼。

    日本人頓時反應過來,沖車馬上開上來了。

    「砰!砰!」

    倭人的城門修得並不結實,沖車沒撞擊下城門就出現了裂縫,經不起幾下撞的。

    倭人大驚,一群人衝上來填補了城門附近城牆的空白,或者往下射箭,或者丟檑木石頭,甚至有人倒油。

    明軍的箭匣早換好了,等的就是現在,於是乎,又一陣類似的箭雨覆蓋上去,城牆又為之一空。

    倭人畏懼了,退縮著不敢上來,軍官大呼小叫地逼迫了一些倭人再上城牆,這些人用強弩和少量連弩就足以對付了,孫澤懶得再浪費僅剩的一次齊射。

    「砰!」

    「嘩!」

    簡陋的城門經不起沖車的反覆蹂躪,城門大開。

    負責沖車的日本士兵連忙閃到一邊,孫澤一揮手,明軍上前又是一次齊射,聚集在城門後面防守的倭人一倒一大片。

    隨後明軍勒轉馬頭撤了下來,日本步兵蜂擁而入。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