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的建議是好建議,自然被林靖文采納了,而且經過眾人的討論、補充之後,一系列圍繞著「聯宋滅遼」而進行的戰略計劃新鮮出爐。
不過,商議之後,林靖文將趙單獨留了下來。
趙忐忑不安,聯宋的確是個好的建議,眾人都肯定了這一點,不過這個問題以前也不是沒人提出過,可有個問題很關鍵:燕雲十六州。
宋朝滿朝上下,包括歷代皇帝年年不忘的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聯宋在戰略上完全可取,但滅遼之後呢?燕雲十六州的歸屬怎麼辦?宋朝肯定是做夢都想要的,但大明耗費錢糧兵馬打下的疆土就這麼送出去?以前的大唐對遼國有壓倒性的優勢,滅遼的話完全不需要借助宋朝的力量,完全可以獨立攻下南京道,這聯不聯宋不是必要,聯宋的話只能減少一些壓力和損失而已,卻要將偌大的土地拱手送出,不划算。所以,以前也不是沒人想過聯宋,但最後都被否決了。
但這次不一樣,這次遼國帶給大明的壓力很大,大明很難騰出南京道的主意,但南京道此刻又是至關重要,必須有一支軍隊牽制住南京道的遼軍特別是糧草,而這支軍隊只能是宋軍——
所以,可以看出來,趙於此時提出聯宋完全是有私心的,他畢竟也是趙家子弟,趙家祖祖輩輩幾代人的夢想他也有,這次他就是想著借助大明之力讓大宋去實現收復燕雲的夢想。
顯而易見,他的這點私心可瞞不過精明似鬼的林大官人。
不過林靖文的反應完全出乎趙的意料之外。
「趙,你跑一趟中原去跟宋國商洽聯合出兵事宜,你去告訴宋國皇帝,就說寡人說的,明、宋聯合出兵,宋國不需要參與攻打大定府,也不需要跟達達人對上。寡人只需要宋軍能完全牽制住祈律府,不要讓祈律府一兵一卒北上,更不能讓一粒糧食運到大定府,只要宋國做到了這一點,那麼戰後寡人還他們燕雲十六州。」
趙大喜。簡直是不敢置信。「真的?」
林靖文眼一瞪。叱道:「放肆!君無戲言,寡人說出口地話還能有假?!不過麼,燕雲十六州是可以歸還給宋國,但燕雲十六州的百姓。除了那些儒生,寡人全要了。」
「微臣知罪!」趙連忙賠罪。又想了想。覺得這樣很合理,若是沒有明軍牽制住遼軍主力,宋國想都不要想收復燕雲,你宋國得土地,我們大明得人口,這種分配方法很合理的說。趙雖然會為趙家花點心思,但他可是大明朝的樞密大臣,自然更應該為國考慮。而大明朝缺的就是人口。
告退之後。趙實在忍不住心中地驚喜,連夜帶著林靖文地諭令和衛隊趁夜出發。
旬日。趙抵達東京汴梁。
「什麼?」趙佶非常非常的震驚,當然,也可以說是狂喜。「你家大王真的這麼說?」
趙也很興奮,不過他現在是大明使節,心裡再興奮面上也得平靜。點點頭,趙道:「是的,陛下。明、宋聯合出兵滅遼,我家大王親口所言,只要大宋能牽制住南京祈律府,不讓其一兵一卒,最重要地是不要讓一粒糧食北上,那麼戰後大宋可得燕雲十六州。」
「太好了,太好了,祖宗保佑!」趙佶簡直是語無倫次,離開從御座(也就是俗稱的龍椅)在大殿上不停地走來走去,還神經兮兮地念叨個不停,一點都顧不得皇帝儀態,看得趙直撇嘴。
不過還有更讓人噴飯地。
趙佶這廝發了一會兒神經之後,突然大呼小叫地召喚太監,問他何事,這廝居然說要去祭拜列祖列宗……
趙直翻白眼,簡直忍無可忍,忙打斷道:「陛下勿要如此。我等現下只是商議聯合出兵一事,兵都未曾出,燕雲之地尚未取得,這祭拜祖宗嘛,為時尚早,待攻下燕雲之後陛下再去祭拜也不遲。」
(哈哈,寫得誇張了點,圖個樂!)
趙佶清醒過來,連連點頭,雖然還很激動,卻坐了回去,平復了一下心情,正色道:「此事不用商議,朕應下了。皇兒也是我趙家子孫,收復燕雲乃是我大宋皇室歷代地夢想,皇兒想必也很清楚,有機會收復燕雲,不管怎麼說朕是一定會去做的。」
安公燾老成持國,卻問道:「陛下所言甚是,收復燕雲是我等宋人兩百年的夢想,此事我等萬無不應之理。只是不知貴國還有什麼條件?畢竟,說來慚愧,光靠我大宋一家之力收復燕雲是有些困難(其實是想都別想),若此事成功,我大宋說起來是佔了貴國的便宜,未知貴國要何補償?」
趙聽得暗自點頭,這安公燾所說的話聽起來是自爆其短,好像在說離了你大明我大宋就無法收復燕雲似的,其實這廝這樣說話卻是最合適的。現在大明勢大,諸國無一可比,大宋連遼國都扛不住,若跟大明對上那是相當的不妙——大明說是要將燕雲之地歸還給大宋,可誰知道到時候會不會真地歸還,你大明要是硬賴著不還,我大宋也無法可想——安公燾地意思是拿話堵上大明的心思,「補償」,聽聽,既然是補償,那麼歸還就是一定地了。
不過安公燾的見識還是少了點,或者說是不夠無恥,若林靖文死乞白賴的硬不歸還,你補償又有何用?補償我要了,燕雲照樣不還,你咬我啊?——這是現代人的想法,古人可不這樣想。在古代,一國君王的臉面,或者說是信譽,比什麼都重要,若君王出爾反爾言出無信的話,臣子和百姓就會覺得自家君王不可信,長久下去必然會離心離德,最終。叛亂就是這麼發生滴!一句話,在古代,君王失信是一件非常非常嚴重的事,不像後世,一國元首的承諾就是用來反悔的。
不過安公燾的這番心思卻是白費了。
「條件自然是有的。」趙看著安公燾一笑。道:「安大人不必擔心。天子一諾,我家大王說要歸還則必是如此,安大人可別妄自猜忌。」
安公燾老臉一紅,訕笑了兩聲。道:「不知貴國是何條件?」
「很簡單,燕雲十六州可以還給大宋。但燕雲地百姓我們大明要了。」見眾人有點不明白。趙解釋道:「意思就是說,土地歸你們,人口歸我們。」
一旁的蔡京這時候跳了出來,叫囂道:「這怎麼可以。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四海之內皆我大宋臣民,燕雲既是歸還於我大宋,則燕雲之民即是我大宋之民,豈有將自家百姓讓給別國之理。此事自古未有。不可!」
趙看都懶得看這廝一眼,淡淡地道:「即是如此。蔡大人,關中之民也是大宋之民,可這百多年來被黨項人擄去的關中之民不下數十萬,這些大宋之民你怎的不去向夏國討要?契丹人年年打草谷,掠去的女子壯丁不在少數,你怎麼不去討還?難道這些人就不是大宋之民了?」
也不知為什麼,蔡京還真就跟趙對上了,爭鋒相對地道:「那怎麼能一樣,那些賤民都已投靠了夏國和遼國,他們已非宋民,我大宋自然無有討還之理。」
這是什麼邏輯?是你們宋朝懦弱,無力保護自家百姓,卻說那些百姓投靠了別國,難道那些百姓是自己走到夏國、遼國去地?
趙實在懶得跟這廝胡攪蠻纏,直接丟下一句話:「如此,那你們宋國自己去收復燕雲好了,那樣地話土地是你們的,人口也還是你們的。」
一句話,蔡京馬上閉嘴。
安公燾連忙出來打圓場,假意埋怨了蔡京幾句,卻問趙:「本官前段時間得到一個消息,說是那遼國大定府雲集了大軍三十萬,而且遼帝還在契丹本族大肆征丁,還向大漠求援,不知此事當真?」
趙點點頭,這沒什麼好隱瞞的,細作哪個國家都有。「是地。大定府已經確定有遼軍三十萬,遼帝耶律延禧在契丹本族和奚人那裡預計可以征到十數萬兵馬,再加上達達人的援軍,估計遼國可能聚集到五十至七十萬地兵馬。」
宋室君臣倒吸了一口涼氣。
為免打擊到他們,趙還安慰道:「不過你們不用擔心,你們需要對付地僅只是祈律府的遼軍而已。祈律府本有駐軍十數萬,被遼帝抽調了一些去拱衛大定府,現在祈律府最多只有不超過十萬遼軍,你們大宋完全可以對付。」
再吸一口涼氣。我們就只分到不到十萬遼軍啊,你們大明口氣真大,七十萬人還想一口吃下?
蔡京剛安分了一會兒這時又跳了出來,「哼,你們的算盤可打得真好,想讓我們大宋去吸引遼軍主力嗎?想都別想。」乃對趙佶道:「陛下,明國狼子野心,他們是想讓我們大宋去攻打祈律府,好吸引遼人的目光,至時大定府數十萬遼軍南下……陛下,如此則大宋危矣!聯兵滅遼一事望陛下再行商議。」
一部分宋臣聽得連連點頭,就連趙佶都猶豫不決起來,懷疑的目光頻頻看向趙。
趙也不解釋,站在那兒冷笑連連。
還有一部分宋臣則完全沒為蔡京的話所動,鐘師衡就是其中的一個。這位小鍾將軍出班奏道:「陛下,微臣以為蔡大人所言乃是虛妄,實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誠然,遼國可能聚集數十萬大軍,然,既然遼人有如此軍勢,難道說他們對付完明國之後就將大軍散去?以遼帝的性情,其必然會趁機調動大軍南下,以圖一舉吞滅我大宋,從此點上說,即使只為自保,我大宋無論如何都有出兵地必要,此其一;其二,遼東離大定府可是比中原離大定府近多了,對遼人來說,位於遼東地明國才是其心腹之患,故而,遼人的大軍十之八九必會直取遼東,至於我大宋則是後話,趁著遼、明大戰地機會,於我大宋而言亦是收復燕雲的大好時機,或許兩國大戰之後遼國損失慘重以致再也無力南顧也未可知,即使遼人尚有餘力,但我大宋也有百萬兵甲,對付區區契丹殘兵想來還是足夠的。有此兩點緣由,臣認為,我大宋出兵伐遼乃是必行之事,陛下不可不察。」
不少臣子聽得頗為贊同,連連附議。
安公燾更是道:「還有一點,若是明國大勝呢?若明國大敗遼軍,甚至一舉滅遼,而我大宋卻隔江觀火按兵不動……如此行事之後果諸位大人考慮過沒有?」抒己見,再加上派系之爭,一時間根本就沒個定論,趙佶也不知道聽誰的好,只得跟趙說還要商議,讓他回去等消息。
趙從始至終都是冷眼旁觀,看著這些名滿中原的宋臣或慷慨激昂或圓滑市儈或大義凜然,種種神態不一而足,他也不去理會。對趙而言,結局那是早已注定的了,就看這些所謂的明君賢臣怎麼選擇了。
出了皇宮,趙吐了一口長氣,裡面的環境實在太差了,不是風景差,而是那些宋臣實在沒幾個讓他看得上眼的,那些個所謂的名臣大儒,一個個不是庸碌之輩,就是只知爭權奪利而不知治國理民的弄臣,甚至連什麼態度都不表的明哲保身之徒都有,這在大明那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大明滿朝上下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能吏,就是可以把一個城鎮治理得繁華無比、可以把一個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的那種干實事的能吏,像陸青城、王散、黃宛包括趙自己都屬於這類人;另外一種就是直吏,忠誠正直,忠直敢諫就是這些人的寫照,大納言李公則就是其中的代表。
明君出賢臣啊!趙在心裡補了一句:奸佞從昏君,蔡京之流實在上不得檯面。
算了,管它宋國去死,我現在可是堂堂大明朝樞密大臣。趙甩甩頭拋開這些想法,很久沒會東京了,先去逛逛。